文/知名商業觀察家 陸新之
一直覺得,成都和來自成都的企業都是被低估的。
少不入川,這話講了有幾百年。
1978改開以來,若論創業,世人首先想到的是深圳,然後是浦東,再多就是珠三角長三角,北京也勉強可以接受。但是一般人並不把花團錦簇的錦官城和創業之都聯繫到一起。
得有十幾年了,有家通俗雜誌做了個「第四城」的封面報導,說的就是成都將是中國的第四個牛城。一度引起各種爭議。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一家30年前出發的全國性公司
最新數據,成都市人口到達1404.76萬,果然穩居全國第四,位列重慶市、上海市與北京市之後。這個人口規模,在全世界的大都市裡面,也是前幾十名了。
光是人多還不足以說明問題。這幾年成都大手筆的產業布局逐漸見效,剛剛8月3日公布的上半年全國省市GDP數據之中,成都達到0.83萬億元,是第七位,同比還上漲了0.6%。
不僅有經濟,還有溫度,它被稱為最適合生活的城市。在這裡,數以百萬的年輕人用適合生活的方式創立自己的事業。
當成都默默崛起,藍光從成都出發,已經走向了全國。
2020年,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大時代之下,在地產行業一夕數驚之時,藍光走得很穩健,布局有聲有色,已經開發有70個城市的400多個項目,擁有百萬餘業主,並第14次、連續13年榮膺「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稱號,位列第21位,躋身百強房企成長性TOP10,高居第4位。
驀然回首,來路清晰可見。
《藍光創業史》一書的主角——藍光集團,於1989年10月在成都成立,最初從事汽車零配件加工,於1992年9月12日,正式成立「成都蘭光房屋開發公司」,進入房地產行業。
1998年7月3日,國務院頒發《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明確了城鎮住房的市場化、貨幣化、商品化改革方向,並啟動了徹底的住房制度改革,停止了「實物分房」、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標誌著以市場供應為主的住房供應體系的確立。
從那時起,居民居住環境的改善開始加快。成都的發展,也是這一年起進入快車道。啟動住房制度改革當年的市區居民人均居住面積10.4平方米,而在20年後的2018年,成都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達44.1平方米。要知道在20年間,成都的常住人口從1003.56萬人增加到了1658.10萬人。
藍光的起步之初,就抓住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機遇,一個時代的機遇。
起步穩、成熟早:企業的基因
我是從1993年夏天開始從事財經報導,1994年4月30日接觸了當時也還是小個頭的萬科。然後就是一直追蹤地產行業與企業的變遷,見證了不少「起高樓然後樓塌了」的故事。
1992年1月18日,偉人開始南巡,直到1992年2月21日,88歲的他視察了武昌、深圳、珠海等地,並就一系列重大問題發表了講話,這就是著名的「南方談話」。然後全國掀起了新一輪發展高潮,其中就包括了房地產開發的脈衝式擴張與其後的一地爛尾——包括萬科也不得不花八年時間來消化冒進的後遺症。
而藍光,也得益於南巡效應,能夠大踏步開始。不過,藍光雖然進入房地產開發時間較早,但避開了頭腦過熱的狂飆突進,步伐一直比較穩,少交了很多學費,避免了跌跌撞撞,直接進入了「安全年齡。」
我想,正是因為起步階段的精準,還有創始人的性格,形成了今天的藍光企業基因——即使全國布局,也能較為步調從容。
通讀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推出的《藍光創業史》,你就能感受到藍光自身的氣質——在創始人楊鏗的率領下,從下海創立汽配廠到進軍房地產市場,從A股重組上市到H股分拆上市,從四川藍光到中國藍光……貫穿了大半部房地產開發歷史的這家公司,其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但從來都有著自己的目標與節奏。
因為他們深信:企業的發展像一場馬拉松,勇敢頑強者勝,善於思變者勝,強者勝,勇者勝,堅韌者勝。其中有銳意進取的企業家精神,有山高水遠的奮鬥主義基因,更有鏗鏘如歌的浪漫主義情懷。
以變迎變:與大時代同頻共振
當然,這家公司也在一直積極推動變化。
從「初創開拓」到「區域深耕」,從「全國布局+產業金融」到「新經濟轉型穩健發展」,藍光始終把握時代發展規律,順應行業發展趨勢,踏著穩健步伐前進。每個階段的裡程碑事件,都帶著時代的印記。
在移動網際網路大潮席捲而來的今天,藍光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藍光發展董事長楊鏗就表示,藍光要以新經濟思維和邏輯「以變迎變」。「變是唯一的不變」,他特別強調了「以變應變」和「以變迎變」的區別:應變是被動應對,迎變是主動出擊。而要做到「以變迎變」,很重要的就是要具有新經濟思維和邏輯。
與房地產業其他的明星企業對比,藍光戲劇性的「故事」少得多。一方面,是藍光並不刻意追求營銷自身。另一方面,也因為他們找到了自己特色的企業發展與房地產開發之路。
從全書看來,一步一個腳印。藍光不大鳴大放,也不激發那種你是我非的爭議,更多時候是採取一種「怎麼合適就怎麼做」的發展步伐。
事實上,他們不會固步自封,對於時機的把握也頗見水平。市場需要什麼,時代需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這個路徑更符合中國商業的實際,也更能滿足客戶的需要。無論是開始的汽車配件,後來的地產,他們都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90年代,布局商業地產市場,佔據成都半壁江山。
2004年,「轉向住宅,再創輝煌。
2008年走出成都,進軍全國。
「人居藍光+生活藍光」的發展模式,沒有誇張的辭藻,沒有刺激的表示,但是卻有用,見效。
藍光這種公司,重劍無鋒,並不是為爭排位的虛名而來,也不是為了追逐掌聲與鮮花,而是一直在做更踏實的事情,解決一個個客戶具體的痛點。
不顯山露水的性格,可能暫時還沒有出現在商學院的案例裡。但今天這本企業30年之後才推出的完整企業史,夠厚重。
它不是一本簡單的企業傳記,而是更像中國民營企業30年時代發展的縮影。
實事求是來說,它不是那種絕對高光的網紅公司的企業傳記,所以其中記錄與反映的細節,更接近大多數中國公司的生存現狀,對於沉默的大多數創業者與企業管理者,也更有可比性與參考價值。
中國企業需要生物多樣性
回溯藍光創業史的時候,我竟然不斷會想到一個與商業距離比較遠的名詞——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遺傳基因和生存地共同構成的生態環境。它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3個組成部分。
正是由於這些形形色色、千姿百態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命活動,才構成了自然界這個絢麗多彩、生機盎然的大千世界。
我長期關注中國的營商環境與企業案例,調研過過多個熱門行業的上百家企業,走訪過多家上市公司,27年來,我越來越感覺到,不同地域的企業與企業家有不同性格。地域廣闊的中國有不同的區域特色,其創業和商業也一直會有多元的氣質,而全社會正是需要保護以及支持這種生物多元化,才能打造出豐富而有生命力的生態。
中國的優秀公司有華為,有招商銀行,有美的,也有阿里巴巴。
優秀的房地產企業之中,有萬科,有融創,有恆大,也有藍光。
對於時下中國來說,社會發展的下一個階段,比起任何時候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商業環境。
而構築一個良好的商業生態,需要更多藍光這樣的企業。藍光30年不斷實踐乃至多次試錯的創業史正好說明了,不同地域可以根據自己的氣質生出不同的創業方式與創業形態,只有最終結合自身資源與優勢,才能打造出與時俱進,越來越壯大的公司。
今天,面對黑天鵝與灰犀牛輪番襲來,我們更期待百家齊鳴、百花爭豔的創業集群與商業群星,在我們這個充滿不確定性時代的大潮裡,都能夠找到自己的生存發展之道,最終修成正果,百川歸海,服務客戶,回饋社會。
陸新之
知名商業觀察家、央視財經評論員、各大新媒體平臺頭部作者。
他熟悉資本市場,發表文章數百萬字,內容有高度,有影響力,傳播覆蓋面廣,就房地產企業與人物出版過多本專著。
文章來源:樂居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