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得失心太重,就會覺得累,這種心態埋沒了很多人

2020-12-23 凌崖的江湖

人做某樣事情,通常會懷有一定的目的性,當目標沒有達成時,我們就難免會產生一種沮喪感,首先這種沮喪感會令人感覺疲累。

但有些事情明明結果還未出現,或者明明再努力一把我們就可以實現目標,卻就在這時我們先感覺到疲累並因此做不下去了,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是因為患得患失的心態。在這種既擔心能不能得到、又擔心得到了之後又會失去的心態下,大量能量被我們無端消耗掉了。

這些能量被消耗的其實很沒有意義,患得患失之心是一種負能量,就好比一個陀螺始終在某一個圈子裡不停打轉一樣,做的是無用功、想的是無用事,對最後成果的形成其實產生不了任何正面或推動作用,本質上它只是在原地猶疑不進而已。

王陽明先生有一位學生有一段時間得失心就非常重,弄得他很苦惱,本來讀書多年想參加科舉卻始終沒考上,再加上跟隨先生學習一段時間心學又不得要領,心始終定不下來,因此更加煩惱。

有一次他向老師抱怨說:「老師,雖說讀書可以攝心,但我覺得讀書太苦、太累了!哪裡能攝得了心啊?」

老師問他:「你覺得讀書苦在那裡呢?」

這學生倒也實誠,坦誠答道:「其實說起來也怪不得別人,問題還是出在自己身上,我是被想要中舉之心牽扯地太重了。」

陽明先生聽後微笑道:

「只要良知真切,雖做舉業,不為心累。總有累,亦易覺克之而已。」

只要「想致此心之良知」的那顆心真切,就算是讀書為科舉所縛,那這顆心也不會感覺到累的,因為就算是心累,那也很容易發覺並將其克治住。

接著先生為他舉了幾個例子:

「且如讀書時,良知知得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誇多鬥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

能這樣做的效果就是:

「如此亦只是終日與聖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任他讀書,亦只是調攝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多麼通透光明的一種境界!心理時刻調適的舒適哪裡會感覺到累?

大抵能始終把「光明此心」放在首位、記在心上,其實不只是讀書這一件事,任何令自己感覺不愉悅的事情來了,都能如法對治,恢復光明!具體做法就是時刻覺察一下自己這顆心的某部分,它的負能量是不是又起來了?如果起來了,就用最快速度將其打消掉,如此,正能量就會一天天充足,而負能量因每來之則消,就會愈來愈少。人在光明之心的支撐下,哪裡會感覺到累呢?

光明之心與正能量,誠然是可以讓人從心而發愉悅快樂的不二法寶啊!

其實說起來,光明通透之心或者說正能量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它是「直」的、毫無凝滯的、一鼓作氣的、一往無前的,而患得患失之心的特點則剛好相反,它是曲折的、猶疑的、徘徊的、逡巡不進的。

光明通透之心就好比勇烈之猛士,而患得患失之心,則就好比扭扭捏捏的小媳婦。

未聞依仗扭捏之心可以成就事業者也。

相關焦點

  • 孩子得失心太重?原因很簡單,多半是因為父母的幾句話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教育難題,其中很多家長反應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有過於重的得失心。其中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因為輸不起造成的心理傷害很大,其實就是抗挫折能力比較弱,家長平時的做法孩子看在眼裡,這幾點可能造成孩子過重的得失心。
  • 孩子得失心太重,家長講授孩子「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
    之前小劉覺得孩子比較害羞是天生的,就沒有重視這個問題,但如今孩子的表現確實叫人擔心了,一定要想辦法改變這一現狀。是什麼樣的心理原因,使得孩子太注重得失?《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 兩個故事告訴你:得失心太重的人,反而容易失敗!(恍然大悟)
    兩個故事告訴你:得失心太重的人,反而容易失敗!看完這兩個故事,我才明白:得失心太重,是一個人最大的破綻!故事一有一天,一個嗜好下棋且自認為棋力天下第一的人,去找莊子下棋。第一局,賭注是一個普通的瓦盆,不過這對莊子來說已經算是比較珍貴的物品了,下棋的人心裡有點瞧不起莊子,覺得他實在太寒酸。棋局開始,這個人果然棋力出眾,很輕鬆就取得了勝利;第二局,莊子提出用100兩黃金做賭注,100兩黃金對這個人而言,無疑是很大的負擔,全部家產還要加上負債,而莊子則只有去向朋友借。
  • 得失心太重,始終不太可能過得自得從容
    在我們太在乎生活中的一些起起伏伏,接踵而來的得失心就會變重。一切都固執於理想化的結果,不願意接納一切不成功,長此以往,工作壓力和苦惱將日益增加,甚至有,針對手上所有的置若罔聞,一心擔心於這些自身無法得到的。這般,顯而易見,活得瀟灑有多累。
  • 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
    人生在世,常常被「得失心」所困擾。有些人能夠看淡想開,對得與失坦然一笑;有些人喜歡凡事計較,常常被得與失鬧得悶悶不樂。煙火紅塵中,得失乃人生常事。對於所有人而言,萬事萬物,總是得失交替,該如何應對,人人都必須有良好的心態和充分的心理準備。失之不過憂,得之不狂喜,這是大度之人;失之不憂,得之不喜,這是平凡之人;失之則憂,得之則喜,這是庸俗之人。
  • 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
    人生在世,常常被得失心所困擾,有些人或許能想開,有些人則會計較,因為計較才會悶悶不樂。煙火歲月中,得失乃是人生常事,該如何應對,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和充分的心理準備。得之我命,失之我幸。如果一個人得失心太重,心情就不會愉悅,整天憂慮重重。得失心,就像一團亂麻,一旦纏繞著你,心裡就會亂糟糟的。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完善的人,只有內心真正有了從容淡定,才不會被人生起伏而左右。有得有失,有失才有得。你羨慕別人的人生,但是你所看到的都是他們的收穫你所心動的都是他們的名利,他們在背後的付出,你想像不到!
  • 美文 | 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
    人生在世,常常被「得失心」所困擾。有些人能夠看淡想開,對得與失坦然一笑;有些人喜歡凡事計較,常常被得與失鬧得悶悶不樂。
  • 《乘風破浪》寧靜得失心太重,幫人拉票有深意,隔空抱團太聰明
    所以觀眾經常可以看到她在節目中一臉嚴肅,面無表情笑都不笑一下,隨時盯著票數,熟悉人知道她在緊張,不熟悉的人會覺得她在黑臉而有的姐姐已經想開了或者摸透了規則,對票數排名並不看重,其實對於寧靜個人來說,她的人氣一直位於前列,基本沒有被淘汰的可能,如此關注勝負大概率還是因為她的得失心太重
  • 90分鐘看完《知行合一王陽明》+韓國電視劇王陽明
    大意: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感悟: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
  • 你如果覺得生活很痛苦,那麼一定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如果你覺得生活很痛苦,那麼是來源於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非常完美,要是他們不這樣想的話,他們就會感志忑不安;甚至是焦慮。所以要學會適應和習慣。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不要在乎別人的評論不要讓別人影響你的工作和生活。
  • 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個人都有情緒,但不論你能力有多強,你有多大情緒,就會失去多少智商,情緒是智力殺手。而王陽明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1、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王陽明:最難得的勇氣,是思想的勇氣。
    大意: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感悟: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 王陽明:人到中年生活不順心,內心不夠強大,多是這些原因
    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告訴我們人到中年,要想活得順心,就要強大自己的內心,並做到以下三點。第一,不要太在乎別人的評價王陽明說過:「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第二,降低自己的欲望,得失心不要太重人活在世,都是在不斷的追求名利,為此奔波忙碌,因為要得到所謂的名和利,最終卻失去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如:親情,友情,愛情以及你最舒心的快樂。
  • 王陽明忠告:人過了50,別把錢和人脈看得太重,牢記「六字真言」
    王陽明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也因其獨創的心學而躋身於聖人之列。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王陽明一生的成就在整個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可以說,王陽明在前半輩子經歷了很多坎坷。他被降職到龍場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會死在那個可憐的地方。
  • 王陽明:做個心中永遠有光的人!
    ——馬斯洛我們一生追求的幸福並不是物質生活發生多大的變化,而是我們對人生的態度有了很大轉變,能夠用積極樂觀地心態去面對一切,那麼健康、成功、幸福等等就都會隨之而來。佛說:「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
  • 人生十問丨總是得失心很重怎麼辦?
    當我們太在乎一件事情的結果,得失心就會出來作祟,兩個心房自此失衡,要麼欣喜若狂,要麼愁緒如麻。既然有兩個房子,那就別老是住在「悲傷的失去」裡。得到的時候也請別笑得太大聲,不然會驚擾到隔壁。我是個得失心比較重的人,做事沒有辦法像別人那樣不在乎結果而去享受過程,常常會因為沒有做好一件事,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而自責,陷入悲傷的情緒裡。
  • 王陽明:修心可以百病不侵 也可以扭轉命運
    王陽明說:「經常保持快樂、樂觀的心情,即為功夫。」兩個得相同疾病的人,一個人性格開朗,另一個人性格憂鬱。那個性格開朗,能用樂觀的心態看待疾病的人,肯定比另外一個性格憂鬱、遇事悲觀的人好得快。現代醫學已經證明,對於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
  • 王陽明的這5句話,堪稱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大意:與朋友相處,彼此謙讓,就會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損。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會注重自己的利益,每個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報的,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間以彼此謙讓為基礎,不僅每個人的利益不會受損,雙方在互幫互助、互利共贏中還能使彼此獲得更大的利益。兩人之間的交情,也會隨之越來越深。
  • 心莫像鐘擺一樣在「得失」間搖擺
    人就這麼一輩子,有的人在意於得,有的人放不下失。得與失只是相對而已,握得越緊,失去得越多。學會放手,甘願捨棄,才能真正的得到。2.得也許禍,失也許是福人們通常都是患得患失,擔心自己得不到。得到又害怕失去。我們的心就像鐘擺一樣,得失、得失,就這樣擺。非常的痛苦。塞翁失馬,你怎麼曉得是福是禍?
  • 得失心太重的人,沒有幸福感!
    雖然有人調侃「聽過很多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可是,在不斷升級打怪的人生歷程裡,在不停摔打折騰的歲月裡,保持思考保持領悟,本身也是一件有意思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