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閻肅自稱「80後」
從《紅梅贊》到《敢問路在何方》,李谷一蔣大為宋祖英韓紅將唱響閻肅經典作品
7月25日,閻肅作品音樂會將在國家大劇院唱響。屆時,李谷一、蔣大為、張也、宋祖英、韓紅等大腕將挑大梁演唱閻肅的經典作品。
詞作家閻肅今年80歲了。他說自己有時候就像一臺留聲機,不停地接受採訪,一遍一遍說那些太熟悉的故事。面對眾多媒體的目光,會感到惶恐。
作為空軍政治部文工團的老藝術家,60年來,閻肅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主旋律歌曲,80歲高齡的他依然奮鬥在文藝第一線。
日前,閻肅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很怕被時代的列車甩出去,希望自己的歌曲能多記錄些英雄。」
「走出來」的《敢問路在何方》
「少爺,您回來了?」「老爺,您親自在家呢。」這是閻肅與兒子閻宇之間的典型對話方式。
而這對父子間的調侃,還成就了閻肅的一部經典———《西遊記》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
1983年《西遊記》投入拍攝時,導演楊潔並沒有想到讓閻肅寫這個劇的主題歌詞,該劇的音樂編輯王文華已經約了一位不錯的歌詞作者。但是楊潔對於那位作者的歌詞審查再三,總覺得不大夠勁兒,沒有反映出這部中國名著改編電視連續劇後所具有的特殊韻味。
「看來只有另找人了。」對於楊潔的決定,王文華覺得有些為難,時間太短了。
最後也不知是誰給王文華引見了閻肅的夫人———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的醫生李文輝。李文輝回家告訴老伴:「老閻,《西遊記》劇組想請你寫個主題歌。」閻肅說,本來自己當時手頭有活,但人家既然走了老伴的後門,妻子也很少求他,他也就答應了。
閻肅很快就寫成了一個開頭,「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風雲雷電任叱吒,一路豪歌向天涯。」大家都覺得很好,但他自己卻不滿意,始終覺得這首歌需要一句「點睛」之筆。
因為很著急,閻肅成天滿屋亂轉找靈感,把家裡地毯踩出一條白印。兒子閻宇調侃說:「您老都把家裡踩出一條道了。」就是這樣一句調侃,讓閻肅猛然記起魯迅「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名句。
「路在哪裡呢?哪裡才是個頭呢?取到經不是,傳授經文也不是,路一直要走,路就在腳下。」這個啟發讓他給《西遊記》找到了與之匹配的主題歌,「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其實在電視劇歌曲的創作上,閻肅一直都有著很好的口碑。總政歌劇團原團長、作曲家王祖皆曾在電視劇《唐明皇》中和閻肅有合作。「《唐明皇》要求很高,請了很多作家去作詞,錄完了都沒通過。而我和閻老合作的《六宮粉黛》和《三千寵愛在一身》卻很成功。」王祖皆說。
《霧裡看花》原來是「打假歌」
閻肅參與了很多電視晚會的策劃與撰稿,他的作品很多,幾乎每個晚會上都會有他的一兩首歌,《霧裡看花》就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誕生的。
當時中央電視臺為了搞一臺紀念《商標法》頒布10周年的晚會,請閻肅策劃,其中有個片段是打假的,要寫一首「打假歌」。
那時候假冒商品最多的是化肥、農藥等,但閻肅想,總不能寫「化肥是假的,農藥是假的,皮鞋是真的」吧,想來想去,突然想到川劇《白蛇傳》中韋馱踢「慧眼」的情節,靈感一閃,「識別真假也得有慧眼啊」,於是「借我一雙慧眼吧,把這紛擾看個清楚。」就順應而出了。
這首歌最早就叫《借我一雙慧眼》,大家唱著唱著嫌麻煩,乾脆就用第一句歌詞代替,於是歌名成了《霧裡看花》了。
這首歌從一問世,可能就沒有被看成僅跟「打假」有關,而是超越了它本身,有人說它是描寫男情女愛,卿卿我我;也有人說歌詞裡有「禪機」,能從中悟出人生哲理。
中國文聯副主席、文化部原副部長陳曉光說《霧裡看花》這首歌好就好在它有不確定性,不管什麼經歷、年齡、階層的人都能從中受到啟迪。
「那陣子就有朋友和我開玩笑說,你們家老爺子真行,這麼大年紀了還能寫出如此纏綿的歌,是不是沒事兒就在下雨天跑到公園裡霧裡看花呀?」閻宇覺得,父親在流行歌曲的創作上一點也不過時。
「80後」閻肅喜歡周杰倫李宇春
對文藝界「詞壇泰鬥」、「國家級藝術家」等評價,閻肅一概不承認。
「根本沒有的事,怎麼有這麼高的評價。我唯一承認的就是自己的勤奮,認真對待了每一分鐘。」閻肅認為一個人寫一個作品火了,很不容易。寫兩個作品火了,更不容易,但也有可能是撞大運。如果作品都火了,那一定有自己的竅門,「我的竅門就是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
閻肅非常反對藝術創作走「下三路」,在音樂家協會倡導的反對低俗音樂活動中,他、徐沛東、谷建芬都是一馬當先,公開站出來表明態度。
「 有些網絡歌曲沒有一點健康向上的意思,低俗到惡俗的程度,這類作品很容易教壞青少年一代,我非常反感。這種東西很可怕,像地溝油、爛肉,不法商販用他做成包子,可以在市場上賺取利益,但他肯定不讓自己的孩子吃。」閻肅始終認為,歌唱人間一切美好事物和情感,宣揚真善美是當代藝術工作者的共同責任。
閻肅是《中國紅歌會》的評委,對推出紅歌是持讚賞態度的。他覺得,在觀眾對超女、快男這些選秀節目有了審美疲勞的時候,紅歌唱響給人們耳目一新的感覺。
「現在大量速成音樂充斥市場,就像滿街都是賣西紅柿的,如何在這樣龐雜的音樂裡挑去好的呢?其實我不排斥新事物,只要是好的我都樂於接納。比如周杰倫,我可以不喜歡他的《雙截棍》,但沒理由不喜歡《菊花臺》、《青花瓷》、《千裡之外》。」閻肅說。
2009年初,空政文工團召開參加央視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動員大會,閻肅發言的第一句話就雷到了在場所有人。「參加青歌賽的選手一般都是80後,其實我也是80後。」
看著一頭銀髮、一身戎裝的閻肅,大家都靜悄悄的。「我今年80歲了,也就是80後啊!」會場氣氛頓時輕鬆而快樂了。
就像閻肅所說,他對新的、嶄露頭角的優秀年輕人都喜歡。一次媒體採訪閻肅時,問他喜不喜歡李宇春。當時他語出驚人,說:「我也是一個『老玉米』!」第二天網上到處都是「閻肅喜歡李宇春」。
然而閻肅對那些向他拜師求藝的人總是「不感冒」。每天他都會收到很多人寄來歌詞讓他修改,有時候閻肅會哭笑不得。
「藝術創作離不開生活,歌詞也不是手把手教出來的。比如《我的中國心》我就寫不出來,我沒穿過洋裝,自然沒那種感受,也就寫不出那樣的歌。」他說。
「怕」老婆的閻肅願意記錄英雄
總政宣傳部某位領導對閻肅有一段總體評價。「很簡樸,印象中永遠穿雙布鞋,拿普通水杯,開會拎著文件袋或者紙袋,從不用名牌。他的家我也去過,很簡樸。在吃的方面他沒有什麼特殊要求,有什麼吃什麼,一盤餃子就吃得很開心。」
平日裡,閻肅聽廣播、看電視、看書,什麼都喜歡。他相信一條,就是「五穀雜糧」養人。
閻肅喜歡高科技,甚至喜歡和小孩一起打電子遊戲。對上網、3G手機都很有興趣。他常常說,打遊戲有個好處,就是休息,換換腦筋。
在家中,閻肅一不管錢、二不管事,家中大事小情老伴都當一把手,他絕對「服從領導」。他的理論是: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夫妻二人一輩子相處下來,就是不斷包容對方缺點毛病的過程,誰也別想去改造和改變對方。
大家開閻肅玩笑,說他怕老婆,而這個怕字,恰好是一種更深沉的愛。
老伴李文輝說,「我跟了老閻一輩子,他從來沒有對我說過一個愛字,但每時每刻,我又分明感受到他用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愛著我和這個家。」他出差下飛機,第一個電話一準打給老伴,到外地再忙,也記著給老伴和孫子孫女帶點小玩意。
這對老人牽手走過了49年人生路。由於長年累月忙碌,閻老怕冷落了老伴,一個周末趁老伴不在家,他到廚房想做頓飯。他和面、擀皮兒、剁餡,忙了一個下午,包了幾十個餃子。老伴邊吃邊笑說:「這是包子吧,今後你還是忙創作吧,別下廚了。」
有人建議李文輝辦個文化公司,她覺得行,一來自己喜歡文藝,二來對自己組織溝通能力很自信,三來對文藝界很熟,很多明星大腕都是她的好朋友。閻肅聽說後堅決反對,也不允許兒子辦。
閻肅說:「國家和軍隊已經給了我很多東西和榮譽了,我只想把本職做好,那些下海經商的事,把藝術商業化的事,我做不了,也不想去做。」
閻肅曾為老伴作了一首詞:「任黃花碧水,青山紅葉,白髮秋風,隨你奔波這麼久,也算是五彩人生。咽下了,千杯喜、百盅淚、萬盞情,仍留得,一顆心、七分月、三更夢,淡定從容伴君行……」
這首詞也成了閻肅在兒子閻宇婚禮上的寄語。
也許因為上了年紀,閻肅現在會回憶兒時的事情,而他那時候的理想是當一名神父。「我出生在一個宗教家庭,4歲受洗,教名叫做彼得。我在修道院呆了5年,成天穿一件黑長袍,每天念經、唱詩、學拉丁文。我聰明好學,考試總得第一,深得神父喜愛,每次得到上鐘樓敲晨鐘的榮譽時,我就夢想著將來有一天會當上神父。」 閻肅說,他人生中第一個正確的選擇就是離開了修道院,去南開中學讀書。
李文輝說,閻肅是一個天真的人。閻肅說,自己就是個愛說真話的人。如果說這一輩子有什麼崇拜的人,那麼就是英雄,他願意用自己的創作去永久記住他們。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楊春 陳祥蕉 通訊員 張力
◎閻肅簡介
空政文工團創作員,著名劇作家、詞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劇協副主席,中國音協委員。1930年5月生於河北保定,在重慶南開中學念完中學,參加過土改、抗美援朝,慰問過蘇軍、越南人民軍等。1950年任西南青年文工團演員、分隊長,1953年調到西南軍區文工團,1955年調空軍政治部文工團至今。成名作《江姐》,代表作包括歌曲《紅梅贊》、《敢問路在何方》、《前門情思大碗茶》、《我愛祖國的藍天》、《北京的橋》、《長城長》、《霧裡看花》、《蘇州姑娘》、《軍營男子漢》、《故鄉是北京》、《唱臉譜》、《五星邀五環》。歌劇《江姐》、《黨的女兒》。京劇《紅燈照》、《年年有餘》《紅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