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艾問」 快速一鍵關注我們
艾問,為你而問!每天給你講一個有用、有趣、有料的人物故事!
2月12日3時,著名藝術家、空政文工團創作員閻肅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給世人留下1000多部的文藝精品佳作,包括《紅梅贊》、《敢問路在何方》、《我愛祖國的藍天》等,鼓舞和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
他是一個念舊的老人,也是一位文藝暖男,他從大學輟學參加文工隊、創作《江姐》造成轟動、年過八旬仍然保持不老童心。閻肅的一生是大寫的一生。讓我們一起走進閻肅的人生故事,探尋一個真實的閻老。
1930年,閻肅出生於河北省保定市,原本叫閻志揚,他因為在年輕時被批評「不夠嚴肅」,所以才改了名字。他的父母是忠實的天主教教徒,他從小受洗,在重慶一家教會學校讀過5年書,原本學校準備把他推薦到高級修道院學習天主教,當作未來的「教父」培養。可是,閻肅後來的路卻與此漸行漸遠。10歲時,閻肅隨家人逃難到重慶,在南岸一家修道院的教會學校讀書。在唱詩班裡,他第一次接觸到音樂。
閻肅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說,重慶是他接受音樂啟蒙的地方。「神父教我們唱一些宗教歌曲,我還學會了四線譜。」
1946年,閻肅考入南開中學。他對音樂的熱愛由此一發而不可收——憑藉在教會學校打下的音樂基礎,他順利成為學校合唱團一員,並擔任四聲部部長;他和同學們一起學唱進步歌曲,編寫了人生當中第一部獨幕劇,還自編自演了小話劇《張天師做「道場」》,成了學生中的「演藝名人」。
在南開中學求學期間,雖然飄蕩在重慶城大街小巷的多是《夜上海》《如果沒有你》之類的歌曲,但從延安傳來的《二月裡來》《山那邊喲好地方》等歌曲,也深刻的影響到了閻肅未來的創作風格。閻肅曾得意地對戰友說,「南開的自由空氣給了我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解放前,閻肅就讀於重慶南開中學,隨後他又考上了重慶大學的工商管理系。閻肅很長時間都保持著在重慶時的許多生活習慣,「重慶範」深入骨髓。閻肅的兒子閻宇說:「老爺子很懷舊,對重慶的感情很深。閻肅最愛吃的菜就是紅燒肉、燈影牛肉、麻婆豆腐等;他把重慶話稱為鄉音,說它是全中國最幽默的語言。他還特別喜歡川劇,家裡那套《川劇總集》影響了他的一生。」
1950年,閻肅作為學校文藝部的副部長,參加了夏季暑期學院活動。閻肅回憶說:「說相聲、演戲、唱歌,就在這座古城中,我度過了一個非常快樂的暑假。」
也正是因為看到閻肅在文藝工作方面的能力,一個領導對他說:「你不要念書了,我們要成立一個青年藝術工作隊。」閻肅沒有猶豫就答應了,因為他覺得「自己正要為新中國幹點事兒」。就這樣,大學還沒讀完,閻肅就在1950年的9月加入了青年文藝工作隊。
閻肅說:「當時,我所有的同學都瞧不起我。」
其實就算現在看來,閻肅做出的選擇也是特立獨行的。他的同學有的考上了北大清華,有的留學捷克、前蘇聯。甚至,就連已經和閻肅訂婚的初戀情人,也因為這件事和他分手了。
閻肅說,在青年藝術工作隊期間,自己跑遍了山城重慶的大街小巷。後來,組織成立了青年文工團。在團裡,閻肅拉過大幕、幹過舞臺照明,唱過合唱還跳過集體舞。但是閻肅如今還覺得,就算是拉大幕也要把它拉好。
在那個階段,閻肅為了完成「到處去做宣傳工作」的任務,見到了各種各樣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見過城裡人、農村人;國民黨的兵,甚至特務;共產黨的高級幹部、普通幹部,還有鄉下集市上的普通老百姓」。正是因為有了這段經歷,才為閻肅日後的一系列創作打下了基礎。
1953年,整個西南青年文工團都到部隊當了兵。閻肅的軍旅生涯也從此開始。直到1960年前後,因為作品經常受到表揚,閻肅在創作方面的才能被部隊的領導注意到了。突然有一天,領導把他叫住說:「我們考慮再三,你去搞創作吧!」
可沒想到閻肅直接表示,不幹!因為他覺得,自己業餘寫著玩還挺好,寫好了有表揚,寫不成了也沒人打屁股,多自由。但最終,閻肅還是服從了命令。部隊領導為了讓閻肅深入生活,就把他派到了部隊基層去。就這樣,閻肅真正成為了軍營一兵。在空軍部隊裡,閻肅與戰士們一起打背包、種蔬菜、學技術。很快他就「忘掉自己是從文工團來的身份了」。
1962年,小說《紅巖》出版。那時,閻肅正身在空政文工團創作室。因為自小就有在重慶基因,閻肅很快就被小說和其中的人物深深吸引。閻肅覺得,自己一定要把江姐這樣的民族英雄搬到舞臺上。在閻肅和妻子結婚後休的第一個探親假的整整18天裡,閻肅足不出戶,就在一間不足9平米的小屋裡奮筆疾書。
後來,為了讓了歌劇《江姐》更加真實,閻肅毅然住進渣滓洞,進行了長達七天七夜的體驗。在那期間,閻肅一直帶著沉重的腳鐐生活,吃的是牢飯,睡的是草墊。閻肅曾經告訴兒子閻宇:「老虎凳綁瓷實了以後,往上提一塊板就疼得要命。」「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的詞句正是在那時萌芽於閻肅心中的。
經過兩年多的反覆修改,歌劇《江姐》於1964年9月正式公演,全國演出1000多場。歌劇《江姐》時引起的轟動讓閻肅一舉成名,並受到毛澤東的親自接見。首演之後,全中國都颳起了《江姐》旋風,人們嘴裡唱的,心裡想的,甚至穿衣打扮都在學習舞臺上的英雄江姐。
其實,不僅是《江姐》,對於任何一件作品的創作,閻肅都將「拼命三郎」精神發揮到底。閻肅的夫人至今記得,當年為了寫《敢問路在何方》的歌詞,這個「憨老頭兒」每天像著魔一樣在屋裡轉來轉去地琢磨,最終,棉拖鞋竟然將地毯踩出一條深深的印痕來。
閻宇表示:「很多人都說老爺子博學多才、聰明絕頂,實際未必如此,在父親所獲得的眾多讚譽中,我只贊同一點,那就是勤奮、拼命;印象中他父親總是坐在書桌前工作、學習,「他仿佛不懂娛樂。或者說,創作、閱讀就是他的娛樂。」
從1986年開始,幾乎每年的「春晚」,閻肅都是核心創意人員、評審專家。每年的除夕夜,他都是在央視的演播大廳度過的,直到大年初一凌晨三四點才趕回家。2009年,在國慶60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創作過程中,閻肅又以79歲的高齡,領銜文學部主任。那一年,他起早貪黑,一絲不苟,創作出《我的家園》、《馬蘭謠》膾炙人口的名篇。
閻肅不古板,愛打遊戲、愛流行樂還愛講段子。
有些人以為寫主旋律的作者就和時尚不沾邊,但閻肅的《長城長》《敢問路在何方》等上百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恰恰是因為符合潮流而廣為傳唱;他本人也是個喜歡李宇春、愛打電子遊戲,甚至鼓動年輕人網購的時尚老人。進入新世紀,閻肅還擔任過眾多比賽和評獎活動的評委。作為評委,他是出了名的「只認作品不認人」。
「閻肅不嚴肅」這幾乎是所有戰友對他的評價。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生活中,閻肅還是個「段子手」。
一次,有人在他面前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灘上」這樣的洩氣話。他笑著接招,「拍在沙灘上又怎樣?我依舊輕鬆曬太陽。」
閻肅曾在央視開講啦節目中說到:是生活給了我啟發,是戰士們、同志們、朋友們給我的啟發,使我懂了他們生活裡,我們每個人都會碰到很多事情、很多突如其來的事情、很多意外的事情、很多你並不想做但是你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怎麼辦?化被動為主動,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你放心,準有結果。真的,你自己在你本行當裡頭,你做出你應該做的事了,你自個活得很滋兒,別人看你也很滋兒,這有用沒用,諸位批判之、諸位姑妄聽之。
最後我寫了一首詩:「人一生,人一生問一問能有幾天,人一生算一算不過三天;跑過去的是昨天,奔過來的是明天,正在走的是今天;請別忘記昨天,認真想想明天,好好把握今天;但願到了明天,今天已成昨天,你依然在我身邊;春夢無痕,秋葉纏綿,如歌歲月,似水流年;但願到了明天,今天已成昨天,我依然在你心間」。
閻肅經常笑稱自己是80後,生活中的他確如80後年輕人一樣,熱情擁抱新事物,嘴裡常會蹦出「偷菜」「雷人」一類的詞語。閻肅總說,永遠要有一顆童心。他總是像孩子一樣快樂,極少用憤怒和憂愁的情緒來對待世間事,這也許就是他能永葆創作之樹常青的秘訣。
閻老師一路走好,天堂從此有歡樂,讓我們祝福閻老。
【視頻】開講啦閻肅
《艾問頂級投資人之創客法則》是什麼?
《艾問頂級投資人之創客法則》專訪十三位中國頂級投資人探尋最重要的創業法則,包括蔡文勝、鄧鋒、符績勳、賀志強、李開復、熊曉鴿、汪潮湧、許達來、徐新、徐小平、閻焱、周逵、張磊。此系列由艾問傳媒出品,是繼2014年出品《艾問中國十大商界領袖》後的又一《艾問·人物》系列,歡迎搜索「艾問頂級投資人」或者微信公眾帳號iaskmedia了解更多。
《創業的常識-來自頂級投資人的創客法則》全面上線,點擊「閱讀原文」即可獲取購買連結!
艾問傳媒第二本誠意之作,由艾誠親自執筆、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創業的常識—來自頂級投資人的創客法則》已經上線!通過微信艾問商城購買的書籍可私人定製艾誠的祝福寄語,隨書還贈送艾誠的親筆籤名照片,購買普通版點擊文章最下方「閱讀原文」即可獲取購買連結!
-商務或內容合作-
艾問合作、媒體對接請加微信:aiya91818 TEL:18252095077 聯繫人:常江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