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肅與黃霑同為一代大家,各自受到群眾的欣賞與喜愛,本身並無高下之分,因為兩者所處的區域以及環境完全不同,創作的目的也不盡相同,兩人的經歷也完全不同。在這種情況之下,對比誰高誰低並沒有什麼意義,嚴格來說,自然是黃霑的表現更全面,但是閻肅的風格也是反應了時代的情懷。
兩人各自擅長的領域不同,黃霑偏重詞曲創作,閻肅更偏重編劇以及大型晚會的策劃
黃霑是華語樂壇創作鬼才,在詞曲創作上堪稱風格百變,無論是豪氣萬丈的《滄海一聲笑》還是柔情似水的《兩忘煙水裡》,都令人讚嘆不已。尤其是《滄海一聲笑》,集中體現了黃霑的才氣,他把「羽、徽、角、商、宮」加以改編倒彈,創造出令人叫絕的名曲,此種情懷與才氣,舉世罕見!
無論詞曲,黃霑都很擅長,音樂創作上沒有短板。而閻肅先生除了作詞以外(經典作品《敢問路在何方》、《風雨同舟》等等,作曲並沒有什麼作品流傳於世,但是這是因為閻肅先生的創作更偏重編劇,而不是作詞作曲,比如經典作品《江姐》,而且後期把相當一部分經歷放在了大型晚會組織策劃上,比如央視春晚、文化部春晚等大型活動。
單看作詞,黃霑風格豪邁大氣,閻肅更情真意切,貼近生活
黃霑出身市井,為人豪爽大方,極講義氣,他的作詞風格就有如他本人一般充滿江湖豪氣,自由奔放。他作品極多,影響力極大,創作類的香港樂壇獎項早就拿了個遍。他就像個真正的俠客一樣,就像他曾唱過的《隨遇而安》一樣:萬般恩恩怨怨都看淡,不夠瀟灑就不夠勇敢,苦來我吞酒來碗幹,仰天一笑淚光寒,滾滾啊紅塵翻呀翻兩翻,天南地北隨遇而安……
閻肅的作品紮根生活,用詞簡單不花俏。有人說他刻板與歌功頌德,其實並不是,他的作品主要反應了那個時代人們普遍擁有的奉獻情懷,這種情懷普遍存在於那個時代,那麼閻肅的創作就是真實體現了群眾真的實情感,只不過相對黃霑來說更簡單直白!
兩人作品的影響力旗鼓相當,影響到了作品所處時代的幾乎所有人,雖然單純音樂技巧性上看黃霑要全面一點,但是閻肅創作的目的更側重於反應時代精神,兩者沒有高下之分只是角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