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少年 馬奈 油畫 法國 1866年 160×98釐米 巴黎奧賽博物館
畫中描繪的是近衛軍樂隊裡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畫家在探索形與色的統一時,注意到人物個性特徵的刻畫。在色彩上追求一種穩定的、幾乎沒有變化的亮面,然後突然轉入暗部,將人物置於淺灰色、近乎平塗的明亮背景中進行描繪,用比較概括的色塊將形體顯示出來。在這幅畫中沒有陰影,沒有視平線,沒有輪廓線,以最小限度的主體層次來作畫,否定了三度空間的深遠感。杜米埃說過馬奈的畫平得像撲克牌一樣。
男人 水彩畫
馬奈早年受過學院派的六年教育,後又研究許多歷代大師的作品。他的畫既有傳統繪畫堅實的造型,又有印象主義畫派明亮、鮮豔、充滿光感的色彩,可以說他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畫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畫)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吹笛少年》用幾乎沒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畫法,表現人物的實在,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馬奈的才氣和自負感。此畫明顯帶有jp浮世繪版畫的影響。從《草地上的午餐》和《奧林匹亞》受到官方和保守勢力的猛烈抨擊起,不管樂意與否,馬奈自然而然成為年輕一代的精神領袖,他們以他為楷模,繼續向傳統的堡壘衝擊。但馬奈本人並沒真正參與新一代印象主義畫家的活動,仍然定期參加官方的沙龍,希望在那裡獲得承認。
《吹笛少年》這幅油畫,展出在1866年的沙龍,是馬奈的傑作。在當時的法國,西班牙事物、西班牙風格十分流行。藝術界不單出現了不少以西班牙生活為題的作品,也有不少人借鑑西班牙藝術家的成就。馬奈同樣如此,很早就描繪過西班牙女性、西班牙演員、西班牙鬥牛。他那幅色彩斑斕的《瓦倫西亞的洛拉》(1862年),激發起波德萊爾的靈感,賦詩讚頌它。另一方面,西班牙畫家也給了他極大的啟示,委拉士開茲稱得上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吹笛少年》與委拉士開茲的名作《小丑巴勃羅-德-巴拉多利德》有著密切的聯繫,它的單純的構圖就模仿了先輩的做法。在空無所有的背景上,浮現著穿制服的吹笛少年。少年的形象由乾淨利落的筆觸塑造而成,大紅、金黃、黑、白等響亮的顏色形成美妙的組合,純淨的黑白兩色更使畫面顯得十分明快有力。這幅極為完整和諧的作品,充分體現出馬奈塑形潤色的精湛功力。
《露臺》
但這幅畫最有意義的地方不在上述情況,而在處理人物和空間的態度。自文藝復興以來,畫家一直致力在二維平面上創造出三維的立體人物和深度空間,可馬奈的作品卻呈現出回歸平面的趨勢,而回歸平面正是西方現代繪畫的一個重要特徵。馬奈放棄利用側光突出立體感的傳統方式,讓正面的光直射在少年的手、臉及身體上,從而減少明暗的變化,也就減少了立體的效果。雖然個別地方仍有投影,仍有立體的暗示,但就總體而言,由純淨的色彩描繪的少年形象,顯得相當平面化。這平面化的形象,像剪紙一樣貼在同樣沒什麼縱深感的虛擬背景上。這一切,在當時的畫壇上,是十分新穎的東西。難怪庫爾貝這位老一代的大師,會敏銳地指出它像撲克牌的黑桃皇后,誰都知道,撲克牌的圖形是平面性的圖形。正是這種新穎的特點,顯示出對文藝復興以來確立的神聖法則的挑戰。在這個意義上,即使馬奈不願意,他不得不接受革命者的稱號。
馬奈夫人
馬奈的畫常常遭到官方的拒絕,但卻受到年輕的印象派畫家的讚賞。他同年輕的印象派藝術家交往,探討藝術的革新,自己也畫了一些印象派的畫,並且從不向學院派妥協,但他始終不做徹底的叛逆者去參加印象派展覽,而是窮其一生去爭取獲得官方畫壇的承認。
拿劍男孩
馬奈以畫人物為主,也畫一些風景。他的著名作品還有《奧林匹克》《吹笛少年》《露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