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求學,8年探索,
歷經十五栽,祝琛終圓絞胎瓷之夢。光陰讓他從對陶瓷一竅不通的「瘦小夥」熬成了一個玩泥巴的「胖大叔」,攻克了不同泥料收縮率和燒成溫度的問題。
熟練掌握了絞胎瓷的工藝的訣竅,並擁有了豐富的圖案設計能力。
雖然都是「玩泥巴」,但並非所有的陶瓷匠人都能適合做絞胎。一方面,用不同顏色的泥土創造出畫面感,這不僅考驗手藝人的手上功夫,還考驗空間想像力。
另一方面,不同泥料所含礦物質不同,在做胎、燒制等工藝環節中,兼容度難以掌控。
絞胎工藝多了很多繁瑣環節,成品率也很低。
比如做好的瓷胎不能風乾、曬乾、烘乾。
只能陰乾,還得用棉布覆蓋,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溼度,否則就會開裂。在燒窯時,不同泥土遇高溫的收縮率也不同,再次會面臨開裂的考驗。絞胎瓷分為三類:
全絞胎:將胎土混合、編織而成;
半絞胎:貼面絞胎,將絞胎泥片貼在成坯上;
絞胎釉:只是瓷胎的表面上多加了一層多色化妝土絞合而成的泥漿;
這三種工藝中,只有全絞胎能做到紋樣「表裡如一」。
祝琛是絞胎瓷復燒領域的佼佼者。
歷史上的所有絞胎紋他皆可復原,但他總覺得那樣的作品離大家很遠,需要作出符合現代審美的紋樣才行。
絞胎瓷沒有茶器,他也想要嘗試。
海上明月紋樣為祝琛首創,
採用全絞胎工藝,泥料的紋路多達五百層。
前期測試、籌備就花了4個月的時間,後續製作十幾道工藝,也全部由他獨立完成。
將泥料至少絞揉數十次,只有反覆絞揉盡力去除泥料中的氣泡,才能減少開裂。
將多色泥料進行拼接,組合成需要的形狀,從淺至深排列,增加絞泥的層次感。
將拼接成花紋的泥坯拉坯成型。
修整杯形。
為了絞胎觀賞和實用效果,絞胎會噴上薄薄一層釉,呈現啞光磨砂效果。
最後經過數十個小時的燒制,方成一器。
祝琛手作絞胎茶盞選用上等瓷泥,杯壁纖薄,手感輕巧,符合現代審美。
也許你還想知道更多有關內容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