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王屋山下新愚公 花椒巧變搖錢樹

2020-12-24 中國警察網

濟源市段窪村靠特色種植率先實現整體脫貧

王屋山下新愚公 花椒巧變搖錢樹

雄偉秀麗的王屋山坐落在河南省濟源市,是《列子·湯問》中愚公移山故事的原發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弘揚愚公移山精神,指出「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盛夏時節,山林茂密,鬱鬱蔥蔥,在王屋山深處的段窪村,430餘畝花椒樹連成一片,一串串、一粒粒飽滿的花椒微微泛紅,有的已經張開「嘴」,再有20多天花椒就該採摘了,預示著今年的好收成。

「我這十幾畝花椒樹,今年能增加收入2萬多元,明年最少5萬元。這都是公安局的龐書記帶領我們從陝西韓城買回來的。我們這窮旮旯能脫貧致富,多虧了他!」6月29日上午,本報記者剛走到邵原鎮段窪村西南方的一片坡地上,就看到花椒種植戶王振正在給花椒樹澆水,同他聊起今年花椒的收成,王振臉上堆著甜蜜的笑。

王振說的龐書記,是濟源產城融合示範區公安局王屋分局案件偵辦大隊教導員龐曉飛,也是濟源產城融合示範區公安局選派到段窪村的第一書記。

精準幫扶,扶貧要從「根」上扶

時光回到2017年11月25日,氣溫降至零下15攝氏度,大雪封山,滴水成冰。

38歲的龐曉飛冒著嚴寒走在滿是積雪的山路上。從一名政治素質、業務素質過硬的基層刑警大隊教導員到駐村第一書記,他把入村走訪作為自己走馬上任的「第一課」。

段窪村位於王屋深山區,全村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一年四季降雨量偏少,基礎設施落後,群眾生產生活困難。2014年,段窪村被確定為省級貧困村,2015年又被確定為軟弱渙散村,全村共有貧困戶20戶66人。

「大爺,聽說您以前養過羊,現在還想養嗎?」在貧困戶張良克家中走訪時,龐曉飛試探地問道。70歲的老人眼睛一亮,緊緊抓住龐曉飛的手說:「太想了,就是沒錢呀!」龐曉飛握住大爺冰冷的手:「您放心,我們來想辦法!」

「要對症下藥,扶貧要從『根』上扶。」龐曉飛重在落實一戶一策,助力貧困戶產業脫貧。走訪中,他對每家每戶的想法了解得清清楚楚:張良克願意發展養羊,高愛社願意發展養豬,王毛剛、王樂清種植菸葉缺少農機具……

濟源產城融合示範區公安局黨委除了上級政府規定的六改一增、到戶增收、危房改造、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具體幫扶舉措外,還深入研究各貧困戶發展意願,從增強貧困戶內生動力著手,每戶補助3000元產業發展資金。

如今,張良克家已從當初的10隻小羊發展到存欄60餘只,高愛社家已從當初的1頭生豬、5頭豬仔發展到存欄30餘頭,王毛剛、王樂清的農用三輪車已購置到位……正是這些實實在在的幫扶舉措,鼓起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使一個個家徒四壁的貧困家庭重現了生機。目前,段窪村20戶貧困戶已全部脫貧。

6月23日,花椒收穫在即,龐曉飛與村支部書記在種植基地討論花椒品相和銷路問題 賈鈞傑攝

產業幫扶,花椒映紅百姓笑臉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2018年初,龐曉飛結合山區乾旱少雨,不適合大型種植業的特點,大膽提出發展花椒種植產業的構想,該產業具備投資小、管理簡單、耐旱、耐病蟲害等特點,特別適合乾旱山區大面積栽種。

「段窪村的土壤特別適合花椒生長,且花椒乾果易儲存,可以延長存儲期和銷售期。」龐曉飛介紹說。6月29日,記者跟著龐曉飛來到花椒地,一米高的花椒樹一棵挨著一棵,果實顆粒飽滿,椒香濃鬱撲鼻。

當初要種花椒時,貧困戶王樂清猶豫了:一方面因為沒有經驗,底氣不足;另一方面擔心花椒價格波動大,怕忙活一年賣不出好價錢。龐曉飛組織70餘名黨員幹部群眾來到有「全國花椒之鄉」美譽的陝西韓城進行考察,組織群眾到韓城採摘花椒,增強種植意願,並發動村幹部、黨員率先在村裡試種花椒。

2019年2月,在濟源產城融合示範區公安局的協助下,龐曉飛積極爭取鎮政府支持,帶領村民註冊成立「濟源市全聚林業專業合作社」,充分利用花椒資源,通過土地流轉、訂單農業、集體注資、村民人股等形式,將村民的花椒種植進行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銷售,共同增加貧困戶和村集體經濟收入,加快脫貧攻堅步伐。為了提高群眾種植水平,他聘請農技專家,開展專業培訓,增加群眾在枝葉修剪、田間管理、病蟲防治、分類篩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

「我們村種植的花椒顏色鮮亮、粒大飽滿,香味兒濃、麻味兒足,來村裡收花椒的商家都稱讚這花椒好,一斤就能賣到60多元。」如今,王樂清種了3畝花椒,已成功脫貧。

龐曉飛掰著指頭算了一筆帳:今年,段注村430畝花椒中已有120畝掛果,與陝西、山東等地食品加工廠籤訂了購銷協議,按照目前長勢,每畝可增收2000餘元,僅花椒種植這一項就能為農民增加收入20餘萬元。

真情幫扶,在為民解憂中踐行初心使命

站在自家乾淨敞亮的小院,談到公安局對自己的幫扶時,村民高曉利眼圈一紅落淚了:「丈夫從患癌到去世這兩年多,要不是公安民警的一次次相助,我真活不下去!從聯繫醫院到愛心捐款,從幫我找工作到幫家裡蓋房子……我想到的他們都想到了,我沒有想到的他們也想到了。」

田間地頭綠意盎然,水泥路一直向遠方延伸,自來水管網進村入戶,休閒廣場設施齊全……段窪村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正悄然變成現實。

記者看到,段窪村在濟源產城融合示範區公安局的幫扶下,村容村貌和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濟源示範區公安局先後爭取外部資金600餘萬元,自投資金60餘萬元幫扶段窪村,徹底改變了段窪村道路、飲水、農田水利、黨建陣地建設的落後局面。其中,修建硬化道路55公裡、水窖4座、灌溉管道4700千米、攔河水壩1座,改造全村自來水管網、改造段窪村黨群服務中心;幫助貧困戶申報14名公益崗,解決貧困戶家屬務工崗位7個,幫助子女順利就學9人,幫助發展產業8戶,10戶實施「六改一增」,並保障了20戶貧困戶教育、醫療保障措施全覆蓋。

「在公安局的幫扶下,龐書記的帶領下,段窪村新一屆村兩委團結一致,奮發有為,各項工作快速推進,村集體經濟快速增收,貧困戶收入逐年增長,村主導產業發展迅速,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徹底改變了段窪村貧窮落後的舊面貌。」村黨支部書記崔書朋說。

如今,段窪村20戶66名貧困人口如期實現脫貧,貧困人口年人均收入從不足3000元,達到目前人均突破9600元,極大地改善了貧困人口的生活狀況,在濟源率先實現了貧困村整體脫貧。

近日,濟源產城融合示範區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明到段窪村調研指導脫貧攻堅工作時,動情地說:「在圓夢小康的進程中,我們要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為群眾保平安、讓群眾得實惠,真情為民解憂,不斷夯實新時代公安工作的群眾根基和發展動力。」

立下愚公移山志,決戰脫貧奔小康。放眼今日段窪,入目皆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扶貧生產熱火朝天,農家小院乾淨整潔,村民臉上笑容洋溢……美麗如畫的鄉村已破繭化蝶,廣袤田野正升騰起新的希望!

(中國警察網記者王法民、張波、通訊員李巧娟、吳建生)

相關焦點

  • 【央視一套點讚河南鄢陵】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好日子綻放在花紅...
    從7月2日開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欄目,通過記者發自一線的系列報導,生動展現人民群眾切身可及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述普通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呈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幸福的奮鬥者】巧手出巧活 木頭變成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幸福的奮鬥者】巧手出巧活 木頭變成寶 2020-10-11 18:3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④|天府之國 更添富饒!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全面小康質量高成色足、脫貧攻堅進度符合預期,成就舉世矚目。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聚焦全國脫貧攻堅重點工作區域「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持續進行中第四站我們來到四川圖為佛山市援建的越西縣南箐鎮佛山達布新村一隅。
  • 【高清組圖】涉縣後池村:新愚公修通山路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高清組圖】涉縣後池村:新愚公修通山路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來源:長城網作者:鄭建衛2020-08-12 17:44:53  長城網訊(記者 鄭建衛)太行山是一座傳奇的山、英雄的山。這裡曾流傳「愚公移山」故事。河北涉縣關防鄉後池村的新愚公們,又演出了一幕通過艱苦奮鬥、主動作為,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新時代壯麗故事。
  •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花椒姐」盧雲:帶領村民種好「搖錢樹」
    新女性,新風貌,新生活;新徵程,新時代,新篇章。今天小e妹給大家介紹的「巾幗脫貧代表」是 「花椒姐」盧雲盧雲,恩施恩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一位被稱為「花椒姐」的土家「女漢子」!一、「我們能為鄉親們做點什麼?」1981年,盧雲出生於恩施州宣恩縣李家河鎮郭家坡村,為改善家中生活,盧雲輟學外出打工掙錢。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綠色鋪就小康底色
    開欄語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是黨中央確定的今年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
  • 致敬扶貧人——獻給脫貧攻堅戰線的「新愚公」
    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指示;到2019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審議時發出「現在距離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只有兩年時間,正是最吃勁的時候,必須堅持不懈做好工作,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號召;再到2020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發出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這條路,通往幸福
    >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此刻每一個人都心懷激蕩、充滿期盼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曾經,我們無數次憧憬小康如今,全面小康終於觸手可及決戰決勝的最後階段從今天起,甘肅日報及「新甘肅」客戶端等甘肅日報報業集團所屬各媒體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並派出多路全媒體採訪小組,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講述我們身邊發生的巨大變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綠色鋪就小康底色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在魚米之鄉江蘇,長江流淌出河網密布、孕育著繁華興盛。作為經濟大省,江蘇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此為牽引,統籌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讓綠色成為全面小康的底色。
  • 王屋山與鰲背山的傳說
    看著比自己長得快的王屋山,鰲背山心生嫉恨。一年秋季,狂風大作,一顆山楂從王屋山飛來,不小心砸到鰲背山的頭上,鰲背山恨上加恨,怒火旁生,一劍斬去了王屋山的右臂,讓王屋山元氣大傷。從此,鰲背山成了平頭,不再增長;王屋山沒了右臂,但仍在不停長高。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告文學徵文】金坪:椒葉上的舞者
    開欄的話: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決戰決勝的最後階段,秦州大地一派火熱的攻堅場面,廣大幹部群眾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正在全力以赴、衝刺勝利的終點。從今日起,本報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報告文學專欄,連續刊發我市30餘位作家從基層帶來的脫貧故事,展現人們身邊和眼中的變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根據部署,此次主題採訪報導把視角聚焦在「人民眼中的小康」,將圍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述普通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展現廣大群眾為過上好日子的拼搏與奮鬥,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信心攻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小康故事,小康人生;小康家庭,小康社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②|老家河南,今朝更出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全面小康質量高成色足、脫貧攻堅進度符合預期,成就舉世矚目。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聚焦全國脫貧攻堅重點工作區域「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持續進行中第二站我們來到河南圖為2019年通車的運寶黃河大橋。一橋飛架,天塹變通途。
  • 「老家河南·冬遊中原」暨2021「愚公家鄉過大年」濟源全域旅遊...
    、惠民政策及精品線路,同時啟動「億元回饋老家河南,愚公家鄉過大年」百萬張王屋山VIP會員卡免費發放儀式,由河南省衛健委辦公室副主任馮松振、河南省委組織部駐村辦張巖及河南省教育廳教師教育處田少輝處長分別向最美逆行者——全省防疫一線醫護人員代表、脫貧攻堅「新愚公」——駐村第一書記、幫扶企業、幫扶負責人、扶貧幹部代表及靈魂工程師——人民教師代表發放會員卡,彰顯文旅人的愛心、初心和社會責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遂川:世外桃源脫貧路 別有洞天新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遂川:世外桃源脫貧路 別有洞天新生活 2020-11-29 15: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山孟堡村:古堡新韻前程美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山孟堡村:古堡新韻前程美 2020-12-14 18: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致敬脫貧攻堅最美奮鬥者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堅持做著不平凡的事……踏著泥濘的道路,他們心中有光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他們創造奇蹟時間詮釋了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奔忙的身影、曬黑的面龐、沙啞的聲音……見證了他們不眠且辛勞的日日夜夜更見證了道路暢通、村莊整潔、產業發展……鄉親們一張張燦爛的笑臉這是你我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道路上最好的禮物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西新絳澤掌鎮:金燦燦的菊花 金燦燦的日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西新絳澤掌鎮:金燦燦的菊花 金燦燦的日子 2020-08-28 19: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會昌:產業興道路暢 增收致富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會昌:產業興道路暢 增收致富奔小康 2021-01-14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布洛哈村——通了村公路 走上致富路
    吉列子日帶著一班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省裡派了專家組現場指導,國家還給我們協調了直升飛機專門運機械,這路是下了決心要修好的!」「去施工隊幹活,每天能掙200塊,不比種土豆掙得多?」從幾個,到十幾個,後來,全村的貧困戶幾乎都加入了這場戰鬥。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一面幫助施工隊解決各類難題,一面抓村裡的脫貧工作,連電話都沒時間給家裡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