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0月17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日前,一項惠及京滬兩地中風病人及其家庭的「青松風中救援」大型公益活動在上海正式啟動。該項目計劃在一年時間內為上海和北京各一萬名中風後人群上門提供免費的一個療程康復護理服務。
中風是威脅國民健康的三大殺手之一。與發達國家80%以上的康復率不同,我國3/4的中風病人會留下殘疾,「以養為主」的傳統偏見忽視了專業康復護理的及時介入。同時,居家康復護理面臨著沒有相應資質、缺少相關牌照,缺乏保障體系等難題,影響了我國中風患者的康復治療。
上門為患者進行康復需求評估
「青松風中救援」大型公益活動在全面啟動後的一年時間內,京滬兩地的中風病後患者及其家屬或醫生都可以通過4000613161熱線和網絡報名(http://e.weibo.com/pine-treecare)的方式參與。
不論是急性期康復、恢復期康復還是後遺症康復階段的中風患者都可成為本次項目的受益者。通過報名初審後,將派出專業康復護理師為因中風導致的失能、半失能、病後術後康復期人群體上門提供專業化、規範化的康復護理服務。根據每位康復對象患病周期、分級按需上門提供的一對一專業康復服務,每人預算2000元,總計服務價值為4千萬元人民幣。
青松風中救援活動的負責人王燕妮表示,針對處於不同康復階段的患者,將首先派遣評估師上門為中風患者進行康復服務需求評估,結合每位患者的不同情況,制定中風後康復服務方案,由青松康復師嚴格按照康複方案,定時上門為患者提供居家康復服務。
中風康復內容包括:平衡肌張力,打破肌痙攣模式,促進分離運動訓練,強化對中間關節(肘,膝)的控制,坐位平衡,翻身坐起,轉移訓練,站位訓練,站立平衡訓練,移動能力訓練,步態訓練,上下樓訓練,上肢及手功能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語言訓練等。
「以養為主」觀念錯失康復良機
根據國家醫改重大專項「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和幹預項目」中期數據分析顯示,我國40歲以上罹患腦卒中的人群高達1036萬人。與發達國家80%以上的康復率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存活下來的中風病人有3/4會留下偏癱、失語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重度致殘的約佔40%,16%的患者只能長期臥床或住院,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副主任黨俊武認為,缺乏對中風後康復的認知是造成上述問題的關鍵。一方面,「以養為主」的傳統理念,導致患者活動量大大減少造成廢用性殘疾,生活自理能力也很難恢復。另一方面,很多中風患者的家屬錯誤地認為康復治療要等到發病後一個月甚至三個月後才能進行。臨床研究證明,接受早期康復治療的中風患者,基本治癒率是未接受早期康復治療的三倍。
王燕妮表示,國外最新的研究是中風以後最佳的治療時間,即幾乎可以不留後遺症的立即施救的時間,是發病後90分鐘。但在中國的目前醫療條件下,中風以後從旁邊的人發現意識到中風了,再想辦法聯繫醫院,不管是救護車還是用社會車輛送,到醫院以後再排隊和等著進去治療,經常是好多個小時過去了。前期介入不夠及時也是造成後面殘疾很重要的原因。
國內康復護理缺乏醫療保障
和發達國家相比,國內外康復的差別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醫療保障問題。王燕妮透露,目前,國外很多創新保障的辦法包括制度的安排、保險,甚至退稅等等政策。不管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真正讓醫生、護士、康復師上門,與目前「供不應求」的實際需求相比,這種服務是非常昂貴的,大部分人用不起。那麼只有通過模式上的創新讓居家康復護理服務變成大部分人負擔得起的服務。
根據測算,若使用6個月的居家康復服務,在上海普通消費者能承受的價格是1000元出頭,如果子女再肯出一點錢,再加上政府有相關的居家養老券和服務的補貼等等,這樣定價的服務是大多數人可以承受的。
王燕妮表示,中風患者可以說是對專業康復護理服務最有需求的人。只要專業康復護理一介入,就會對這一部分受眾有非常顯著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