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作品在剛剛問世時,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如今,拭去歷史的塵埃,當我們重新審視它時,許多新的發現就會徹底顛覆從前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判斷。
《白鹿原》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或許人到中年,當粗礪的生活磨平了曾經的稜角,好多人再也無法像少年那樣,憑一腔孤勇去闖。
44歲的陳忠實也一樣,他突然覺得,自己寫了十幾年的小說,卻沒有一部硬氣的大作品,很不甘心,於是這位關中老漢,要用拼命三郎的狠勁,全力一搏,去書寫一部「民族的秘史」。
沒有特別幸運,請先特別努力
陳忠實的父親陳廣祿,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靠著賣糧供孩子讀書,家裡的一貧如洗深深刺痛著幼年陳忠實的心,他暗暗下了決心:
我這一輩子,千萬不能像父輩那樣去土裡刨食,而要活出個新樣子來給人看。
憑著勤奮與刻苦,陳忠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西安一所重點中學,他第一次走進大城市,雖然物質上不能與人相比,但學習上則可以獨佔鰲頭,小小少年陳忠實,愈加發奮學習。
不幸的是,命運,最擅長捉弄人。
20歲的陳忠實參加高考,因為語文作文審題不當,一直成績在班上排前3名的他,名落孫山,無奈的陳忠實,經歷了最痛苦灰暗的青春時光之後,選擇回村當一位民辦教師。
無數次,他站在白鹿原頂極目四眺,他不甘心將自己的人生,局限在這小小的白鹿原上,他還想坐著火車,到更廣闊的世界去奔跑。
白天,他給孩子們上課;晚上,在昏黃的煤油燈下,開始迷醉地閱讀和寫作。
人不怕卑微,就怕失去鬥志,沒有特別幸運,那麼請先特別努力。
肯下苦功的人,終將與美好相遇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努力,終於見到花開,等到結果。
1965年的春天,他的第一篇散文《夜過流沙河》,發表在《西安晚報》文藝副刊上,當付出終於有了收穫,陳忠實顯得非常興奮。
1982年 11月,陳忠實調入作協西安分會從事專業創作,昔日的農村娃,憑著不懈的追求,成為了一名自己心之所向的專業作家,也因此得以站上新時期的文學前沿。
但當陳忠實已頗負盛名時,卻感到極度的空虛與落寞,他下定決心「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於是這個出走半生,歸來已滿臉滄桑的關中漢子,又帶著鋪蓋卷,回到了白鹿原。
他要去抒寫曾經發生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波瀾壯闊的一段歷史。
《白鹿原》進茅盾文學獎初選,中國作協書記氣得直拍桌子!
經過四年的艱苦筆耕,1992年,陳忠實終於完成了《白鹿原》。
不久,《白鹿原》在《當代》雜誌連載,後又出版,一經問世,評論家歡呼,新聞界驚嘆,讀者爭相購買,一時「洛陽紙貴」。
評論界對《白鹿原》一致看好,認為「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
1995年,《白鹿原》全票通過,進入了茅盾文學獎從初選。
但當時的部長對《白鹿原》有指示,有批評,所以中國作協書記翟泰豐知道這個消息後氣得直拍桌子,更是請了很多頗有盛名的老人來當評委,想讓《白鹿原》自然落敗。
不過群眾的眼睛雪亮的,1997年,《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而那個來自偏僻山村,愛看聽秦腔、抽雪茄的樸實漢子,經過一番寒徹苦,終迎梅花撲鼻香。
這部沉甸甸的小說共50餘萬字,由陳老歷時6年創作完成,它不單是史詩級的,更是地域性的、是一方鄉原折射中國半個世紀苦難的稜鏡。
以小見大,這是一幅波瀾壯闊的鄉村民族秘史,時代的轉折,時局的震蕩,福禍的輪迴,小人物的命運在時代變遷,風起雲湧的改革在鬥爭中飄搖起落。
命運往往是一個龐大的命題,三言兩語道不儘是非曲折。大多數人都是在對與錯,善與惡,美與醜之間的灰色地帶彷徨,在追尋未知的生命意義中,走完了這一生。#茅盾文學獎#
這也是《白鹿原》的魅力所在,我欣賞那些能夠尊崇內心選擇的人,至情至性,活得淋漓痛快,也許不被理解,但至少心裡有自己的定海神針。
陳忠實扛鼎之作《白鹿原》,僅需59.9元,不過一杯咖啡錢,即可登白鹿之原,品百味人生。
點擊下方商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