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走秋來,
天氣涼爽好時節,
恰逢一年中秋到。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佳節,
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文化節日之一。
2006年5月20日,
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追溯歷史,「中秋」一詞,
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兩漢的《周禮》中。
那麼關於「中秋」是怎麼由來的呢?
其實,當時的「中秋」只是單純的月令時間,中秋之所以成為節日,那也是唐宋年間的事了。唐朝初期,人們逐漸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唐玄宗夜遊廣寒宮等神話故事結合,使之充滿浪漫色彩,賞月、玩月之風方才盛行。北宋正式將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吳自牧的《夢梁錄》記載了當時臨安中秋節盛況。由於中秋節的主要活動多是圍繞月亮進行的,所以後來又有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的叫法。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
中秋月餅香又甜」。
中秋節賞月、拜月、吃月餅等習俗,
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可別說古人喜歡吃月餅了,
現代人們對月餅的熱情及追捧,
比古人還要高出千百倍。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味
「上海金山亭林月餅」。
余光中說,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而對我們而言,
是充滿甜蜜回憶的「家」的味道
——「上海金山亭林月餅」。
說到「亭林月餅」,我們不得不了解它的前身,這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據《亭林鎮志》記載,當時亭林地區茶樓盛行,每家茶樓都會製作一種叫「酥餅」的糕點,來配合茶飲,由於風味獨特,逐漸成了當地的特色小吃,而這種「酥餅」就是如今亭林月餅的前身。當時正因亭林古鎮有一家名為「日升樓」的茶館,經常做一些豆沙糕餅,口感松酥,甜而不膩,受到大家的喜愛。糕餅色澤金黃,看上去像一輪輪「滿月」,故而取名為「亭林月餅」。解放前,亭林月餅一直由家庭傳承。解放後公私合營,政府把亭林鎮上做月餅的、湯圓的、關爺餅等點心店,集中起來成立亭林食品廠,形成了師傅帶徒弟的授徒傳承方式。1993年開始,亭林食品廠由私人承包經營,現由黃平、盛正光傳承研發,在保留傳統風味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人喜愛的口味,在口感上精益求精。
亭 林 月 餅
2017年,「亭林月餅製作技藝」被列入金山區非遺名錄。在金山可謂是家喻戶曉,很多人都因它的皮層酥鬆,色澤美觀,餡料甜而不膩的口感慕名而來。多年來,堅持全手工的工藝製作,選用優質的小麥粉、白糖、食用植物油、赤豆、豬油的合理配方配製而成。從和面、包餡、敲章、翻面、再到鍋爐間進行「高溫修煉」,整個製作井然有序
經過歷史的演變,月餅的內涵豐富了,
它已不單單是一種食品,
而是一種「文化」的象徵。
吃月餅,實際吃的是
一種文化、一種氣氛、一種情感。
每逢中秋,能和親人在家吃著月餅看著月亮,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月餅又是漢族人民喜愛的傳統節日特色食品之一,象徵著團圓、美好、愛與和諧。
弘揚中華民族文化,
增強民族意識,
就從這個中秋節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