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咽喉處,兵家必爭地
荊州,位於湖北中部的江漢平原,處在長江的咽喉地帶。
這片受長江滋養的地方,不僅土地豐饒,十分適合人類的生存發展,其戰略位置更是緊要得很,歷來便是軍事要地,兵家必爭。
諸葛亮便曾以「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極言荊州戰略地位之重。
不過,首先瞧中這個地界兒的,是兩千多年前的楚國先民。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自丹陽遷都至此,荊州這地兒由此成為楚國郢都,此後的四百多年裡,楚人在此繁衍生息,創造了荊楚傳奇。
現如今,荊州城北數公裡外的紀南城遺址,便是楚之遺蹟,從其規模宏大的城垣遺蹟中,依稀可見當年鼎盛氣象。
楚地傳奇:一鳴驚人
楚國於此設都的數百年裡,上演了無數傳奇故事,其中最值得說道的,當數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
對,就是那個想要「問鼎中原」的楚莊王,就是那個說出「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楚莊王是楚國的第五代國君,即位的那一年他還不到20歲,這個不到20歲的小夥子,在當時面臨著極大的難題,簡言之就是內外交困。
外困,是一直與強大的晉國爭霸,僵持不下,再加上一些個小的諸侯國和方國也跟著趁火打劫,常常騷擾,楚國之憂深矣。
內部呢,則是很多王公貴族蠢蠢欲動,楚莊王位子並不穩固。
面對如此難題,楚莊王做出了讓人費解的舉動,「不出號令,日夜為樂」,就是啥也不管,天天飲酒作樂,就這樣「昏庸」了好多年。
不僅如此,他還下了命令「有敢諫者死無赦!」
可有人偏不怕死,跑到楚莊王跟前,以鳥作喻,發出質問:「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
莊王則答:「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
這便是成語「一鳴驚人」的出處。
就在楚莊王假裝不理朝政的這些年裡,他準確地判斷出了誰是忠臣,誰是奸臣,慫恿他作樂的全部處理掉,不顧生死前來勸諫的全部提拔上來。
由此得到了一個真心為國的強大治國團隊。
在這個治國團隊的協助下,楚莊王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經過多年努力,楚國日漸成為「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的大國,而後「問鼎中原」,迎來楚國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
荊州這個地方,也由此成為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其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也因此更加厚重、更加豐富起來。
大意失荊州,還是大義失荊州?
荊州這個地方,與一個人的「牽扯」頗為緊密,這個人便是關羽。
大家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典故,但你可能不知道,如今荊州古城的城市格局,也是我們的關二爺奠定的。
現在留存的荊州古城城牆,是明洪武年間的遺存,但其整個城的架構,卻是在三國時期關羽所築之城的基礎上建成的。
關羽和荊州的緣分足足持續了十年的時間。
作為一名武將,鎮守荊州的這十年,自然是要加強荊州的城防建設的。他把荊州的城牆加高加厚,並在沿江建起多座烽火臺,使荊州城逐漸成為一座功能完備的城池。
不僅如此,他還考慮到百姓生活問題,首次把荊州城分為南城和北城,南城用來駐軍,北城供百姓居住,這樣既能安民,又有利於軍隊部署和建設。
關羽對荊州的感情極深。
我們都知道「單刀赴會」的典故,當時孫權為佔有荊州,以設宴的名義邀請關羽前往東吳,逼迫劉備交出荊州。
關羽對此是心知肚明,去就是一場鴻門宴,生死未知;而不去,荊州便要和孫吳進行一場惡戰,好好的荊州城必然陷入生靈塗炭。
為避免爭端,關羽扛著那把青龍偃月刀隻身過江赴宴,經過一番鬥智鬥勇,最後雙方商定平分荊州,用和平的方式緩和了緊張局勢,吳蜀聯盟因此得以維持,荊州百姓由此不用遭遇戰火侵襲。
再說關羽「大意失荊州」的事情。
劉備奪取漢中後,命關羽帶兵攻打襄陽,就在這個間隙,東吳乘虛而入,荊州城陷落,下面的部將紛紛請戰奪回荊州,但是,關羽卻選擇了退走麥城,最終被擒。
「大意失荊州」的標籤已經在這位三國名將身上貼了千年,然而在荊州百姓的眼中,卻不是這樣的。
《水經注》中有載,「羽曰:此城吾所築,不可攻也。乃引而退。」
什麼意思呢?就是荊州這座城,是我辛辛苦苦築成的,攻打它?不能夠。
其實在當時,沒有人比關羽更清楚這座城的布防,這座城的漏洞,像他這樣身經百戰、戰神一樣的人物,怎會攻不下如此熟悉的一座城?
這場不肯發動的戰爭,只是為了保全荊州城,保全荊州城的老百姓。
為了荊州,關羽不惜自毀個人榮譽,在荊州人的眼中、心中,我們的關二爺不是大意失荊州,而是大義失荊州,是為正義,是為仁義。
在荊州的這十年,關羽奠定了這座千年古城最初的城市格局,讓這裡的百姓有了一個世世代代安居樂業的家,而他忠勇大義的品格和對家國的使命擔當也深深地影響著古城人。
除了楚莊王和關羽,這座城還出了什麼樣的厲害人物?接下來的歷史中,這座城又經歷了怎樣的傳奇?
更多精彩內容,今晚20:00,鎖定CCTV-4,走進荊州,走進長江之畔的千年古城,感受楚人創造的浪漫與傳奇,感受忠臣良將的道義與擔當。
《記住鄉愁》第七季
播出內容:《荊州——鐵肩擔家國的荊楚傳奇》(上集)
播出時間:2021年1月12日(周二)20:00
播出頻道:CCTV-4 中文國際頻道
編輯 | 王琳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