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飄零人,薄命歷苦辛,離亂得遇君,感君萍水恩」,如果您是一位看過央視版《三國演義》的觀眾,看到這熟悉的歌詞,聽到這熟悉的旋律,一定不會不知道這是什麼曲子。沒錯,這就是由著名歌手毛阿敏演唱的《三國演義》插曲——《淯水吟》。
對於《淯水吟》的故事來源,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非常了解。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徵討張繡,張繡投降之後,好人妻的曹老闆居然打起了張繡嬸娘鄒氏的主意,致使張繡萌生叛意。在謀士賈詡的計策之下,曹操吃到了一次極為慘痛的敗仗,曹操長子曹昂、侄曹安民、手下大將典韋,均死於這場戰役之中。
基於這個事件,歌詞作家王健、作曲家谷建芬創作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淯水吟》,歌曲的演唱者,則是當年紅極一時的著名歌手毛阿敏。
初聽《淯水吟》,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鄒氏一人的命運輓歌。觀眾有這種想法是非常正常的,因為此曲的歌詞幾乎都是在寫鄒氏的悲劇命運,劇情中的演唱者也是由鄒氏一人完成的。在《三國演義》中,鄒氏可以說是一個一筆帶過的人物,但王健老師和谷建芬老師卻對鄒氏的悲慘命運作了格外的注釋。無論是歷史上的三國,還是演義中的三國,都是屬於男人的勾心鬥角、殘酷搏殺的時代,鄒氏這樣一個柔弱的女子,儘管「飄零」、「薄命」、「歷苦辛」,但又有幾人會注意到呢?
歌曲之中,鄒氏用如泣如訴般的吟唱,把一個處於亂世之中的苦命女子的命運很好地反映出來。《淯水吟》中的鄒氏,內心深處是渴望得到愛、渴求被呵護的,但這種呵護,卻是在懾於曹操的淫威之下進行的。曹操對於鄒氏的垂青,不過是求歡而已,遠遠談不到愛情,鄒氏的悲劇命運,就這樣融進了歷史上漢末三國的特定時空場景。而這,也正是《淯水吟》的深刻之處。
我們要感謝王健老師和谷建芬老師對於鄒氏這個人物的關注和尊重,正是在她們的創作之下,成千上萬命運不能自主的女性,在悽婉的旋律中尋到了自己的悲劇。電視劇中,醉眼朦朧的曹操暴跳如雷,旁若無人的鄒氏依舊淺吟低唱,鄒氏最後葬身於火海,一代紅顏就此殞命,實在是讓人扼腕嘆息。
但是,《淯水吟》又何止鄒氏一人的悲歌呢?對於大將典韋來講,這又何嘗不是一首哀曲?
典韋何許人也?那是一個可驅虎過澗、可於戰場廝殺的猛將式人物。然而,這樣一個近乎英雄般的人物,最終的命運不是死於衝鋒陷陣之中,卻是因主公的一時歡愉而死,可以說死得冤屈,死得不值。
演義中的典韋,有點類似於劉備身邊的趙雲,是一個貼身侍衛般的人物,更在多年的徵戰過程中與曹操結下了深刻「友情」。面對主公的過分要求,他選擇了妥協,將鄒氏帶到了曹操面前。在曹操被張繡殺得大敗而逃之時,忠心的典韋與張繡軍殊死惡戰,最後死於亂軍之中。此等忠勇,誰不感嘆?誰人又不覺得惋惜?
《淯水吟》亦可看作是曹操的一首悔恨之曲。在宛城之戰中,曹操的損失可以說是極其慘重的,尤其是典韋的死,更使其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之中。
在《三國演義》的第12集,曹操第二次祭奠典韋時,《淯水吟》再次響起。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出來,此時的曹操絕不是在祭奠紅顏薄命的鄒氏,而是祭奠在宛城之戰中喪生的將士。尤其是典韋的死,更使曹操留下了「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的話語,可見典韋的死對於曹操的打擊有多大。
時至今日,《淯水吟》依舊是筆者百聽不厭的經典曲目,這裡,不光有對鄒氏這位薄命紅顏的感嘆,有對曹操的指責,更有著對典韋這位忠勇之士的深深惋惜。
大家對文章有什麼看法?歡迎您評論留言。
本文由「紅酒中的薔薇花」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