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婚戀觀中,原配妻子亡故後,習慣性的會迎娶適婚的小姨子。《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顧偃開是一個,沈國舅也是一個。只是,娶過來的女子大都悲情。而沈國舅的妾室小鄒氏,得封誥命後,為何人們卻說她是被沈家捧殺一生的悲情女子?
小秦氏嫁給顧偃開的時候,已經滿了二十歲。在古代,小秦氏是晚嫁女,而她的悲情婚姻來自一個恃寵而驕壞了秦家人名聲的好姐姐;不肯為她出嫁妝的寡薄兄嫂;還有,小秦氏不愛顧偃開,所以她嫁過去時,目標明確——讓自己的兒子襲爵!
對比於小秦氏的「無愛」式悲情婚姻,鄒家卻是為了保住滔天的富貴,把小女兒嫁了過去。小鄒氏的婚姻也很明確:
沈家的女兒是當朝皇后,女婿是當朝國舅,皇帝倚重。本來是大好的日子在向鄒家招手,可這是大鄒氏過世了。所以,最靠譜、最心安理得不放富貴的方式——嫁個女兒過去,保持姻親關係。
鄒家沒有出挑的人才,朝中也沒有倚重的親人。只有把小女兒嫁過去,看著大鄒氏的孩子,並保護大鄒夫人子女的利益。這樣,富貴才得以綿長。
那麼,為何沈國舅不直接娶了小姨子為妻,博一個「富貴不忘恩」的美名?因為,鄒家檔次太低了,連小沈氏都不禁自嘲的對明蘭說:你是不是覺著沈家很不知廉恥?我兄長娶張氏,又納鄒氏,前不顧糟糠情分,後又貪圖富貴權勢?
人為利聚,不管是英國公嫁嫡女給沈國舅,還是鄒家把女兒塞過來做妾,都是各有所圖:
新帝登基,英國公府需要上表忠心,剛好沈國舅是新任鰥夫。為提升皇帝對自己的信任,英國公將最尊貴的嫡女兼獨女嫁了過來。
沈國舅就是皇帝的大舅子,可他最多算一個暴發戶。在京城,他除了富貴,根本沒有根基。所以,需要根深葉茂的英國公府來提升自家的勢力,
鄒家想要保住富貴,就是需要繼續和沈家繼續保持姻親關係,保護大鄒氏子女的利益。順便麼,方便鄒家人打秋風。
沈家、張家、鄒家的婚姻,已經很是畸形了。而國舅與原配妻子大鄒氏是鶼鰈情深;皇后娘娘還是八王妃的時候,大鄒氏就盡心盡力的照顧。沈國舅和皇后都感念大鄒氏的恩情,所以才盡全力幫扶鄒家。
大鄒氏過世後,沈家還是不忘鄒家恩情 ,本來是知恩圖報的好事,可為何說沈家捧殺了小鄒氏?
原著中,明蘭第一次見到小鄒氏,就發現小鄒氏與皇后的關係很親暱。而且,一個妾室居然被封了一個五品宜人:
妾室敕封誥命本就罕有,除非是兒子著實優秀出色,為國家為社稷建功,那麼母憑子貴可得敕封,歷朝歷代以來,有幾個未生子的妾室能得誥命的?
沈家為了保全知恩圖報的名聲,納了鄒氏為妾。可妾是奴才,沈家覺得對不住鄒家,將小鄒氏封為五品宜人。這樣一來,小鄒氏和平妻無疑。所以,沈家的後院裡,一個妾室可以把持大半個家業。張氏夫人只是躲在自己的院子裡,委屈的活著。
對於小鄒氏在沈家後院做的事情,皇后和國舅不識不知,卻也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樣一來,就助長了小鄒氏的氣焰。不僅敢和張氏作對,還敢攔截給張氏看病的太醫。而小鄒氏曾經有孕,因為救姐姐的孩子意外小產了,更成了沈家人厚待小鄒氏。
沈家進京時,張家和鄭家已經開始議親,可皇帝的意思,卻讓小沈氏搶了張氏的美好姻緣。因為這一層關係,小沈氏對張氏嫂子並不好,反而厚待小鄒氏。
這樣三路匯合後,更構成了沈家毫無立場的捧殺小鄒氏。而小鄒氏在沈家後院,也越來越無法無天:
躥動沈國舅的孩子,與皇帝的孩子爭東西。還口口聲聲說自己的娘親對他們有恩。
躥動沈國舅的孩子,放著張氏夫人,繼母都是黑心肝的,要搶他們的銀子爵位。
給沈國舅家的孩子介紹娘家的孩子,讓沈家要襲爵的嫡長子迎娶鄒家的表姐,把沈國舅的女兒,嫁到鄒家去。
公主下嫁沈家,國舅嫡子要求公主把小鄒氏這個妾室當做正經婆婆看待。竄動國舅嫡子和公主吵架。
小鄒氏這樣的囂張,沈家人似乎沒有說什麼。直到張夫人差點難產過世,家庭矛盾直接升級為國家矛盾時,沈家人才驚醒:
張家兒郎在沙場上為國盡忠,女兒在後宅為國盡忠。哪怕在後宅受人欺負,我們也認真履行責任。
沈家呢,既娶張家又納鄒家。納就納了吧,結果嫡庶不分,鄒家仗著沈家,也沒做幾件好事!
這件事的結局是:鄒姨娘被長嘴,鄒家兄弟被流放。而張夫人和沈國舅的關係緩和了!
可見,關鍵時刻,沈家根本不用思考,就能捨棄鄒家。不知道此時,鄒姨娘有沒有驚醒,還是糊塗的過一生?
原著中,鄒姨娘雖然被長嘴,卻沒有被送走,依舊在沈家的後宅裡作威作福。不知道的以為沈家為了報恩,才寵著一個妾室,明白事理的卻清楚,這是沈家用小鄒氏成全了自己的名聲。
小鄒氏一生無子,卻竄動大鄒氏的孩子與張氏為敵。可她卻從來沒有想過與夫君的相處之道。她嫁給沈國舅是衣食無憂,可她是否想過,這是自己想要的婚姻嗎?如果當初仗著沈國舅的權勢,尋一門好的親事,也許是另一種境地。
編後語:「捧殺」是一種殘忍的手段,小秦氏對顧廷燁是捧殺。而沈家對小鄒氏也同樣是捧殺!
女人,選擇婚姻的時候,一定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婚後,一定要經營好婚姻。靠著與男人的那麼點子情分過日子,當情分沒了的時候,夫妻也就做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