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 揮手自茲去

2021-03-03 人物

中文世界,金庸無可逃避。絕大部分人都知道那句著名的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那代表著他的14部小說,還有一部沒有收進去的《越女劍》。即使你不曾逐字看過他的書,也一定看過書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他的英雄和美人,他的江湖恩仇和刀光劍影,填滿了無數人倉皇的少年時代。

 

 

 

文|張月

編輯|劉斌

圖|網絡

 

 

 

「他病了好多年」

 

金庸並不恐懼死亡。

 

2001年,77歲的他訪問臺灣時接受採訪,有人問,「名利雙收之後,你的內心是否還有恐懼?」他說:「大恐懼沒有,小恐懼就是怕讀者不喜歡我吧。另外,也怕親人的死亡,怕朋友的死亡,但對自己的死亡並不恐懼。」談到這個沉重話題時,他甚至眯著眼笑了。

 

他年事已高,在之後的十多年裡深居簡出,時常傳出身體不好的消息,被謠傳了許多次去世。

 

唯有這次是真的。

 

好友倪匡此前多次幫他闢謠,證明自己的朋友尚在人世。他常在深更半夜被媒體的電話吵醒,問金庸是不是不在了,請他去問問怎麼回事。他每次都被嚇一跳,電話打過去,金庸健在,他才放下心來。兩人聊起「去世」的烏龍,金庸從不生氣,總是一笑而過,「他覺得人總是要死的。」倪匡告訴媒體。

 

2013年,金庸89歲。那是一個肉體瀕臨極限的年紀,倪匡對外界提到的信息卻很樂觀,他說自己半個月和金庸見一次面,「查先生健康沒有問題,他胃口比我還要好。他就是聽力不好,但又不戴助聽器。」

 

昨天有香港媒體打電話給倪匡,他一開始不相信,不斷反問:「哪裡來的消息?」他和金庸已經有半年沒見面了,因為金庸一直在生病,「前陣子他話都說不出來,字又寫不了,他病了好多年,人老一定病。」

 倪匡 

 

這次,倪匡不需要再為老朋友闢謠了。10月30日晚上9點10分,香港《明報》網站發表《悼金庸先生》:「《明報》創辦人、著名武俠小說家查良鏞先生(筆名金庸),今日於養和醫院病逝,享年94歲,《明報》全體成員對此深感惋惜及難過,對查先生家人致以深切慰問。查良鏞先生是明報報業集團主席張曉卿丹斯裡拿督的好友,《明報》在新聞業打拼多年,邁向一甲子,如非當年查良鏞先生不怕艱辛,殫精竭慮,以一支健筆打出名堂,無以臻此。今先生遽逝,對《明報》、對香港新聞事業,乃至對華文文學界,無疑都是一大損失。」

 

那是一種怎樣的損失呢?作家陳冠中說:「在金庸之前也有很多武俠小說家,但是金庸之於武俠小說的地位相當於鮑勃·迪倫之於民謠。」作家張佳瑋說:「中國失去了自己的大仲馬與巴爾扎克,自己的莎士比亞與狄更斯,失去了有史以來可能影響中文讀者最多的人。」

 

中文世界,金庸無可逃避。絕大部分人都知道那句著名的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那代表著他的14部小說,還有一部沒有收進去的《越女劍》。即使你不曾逐字看過他的書,也一定看過書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他的英雄和美人,他的江湖恩仇和刀光劍影,填滿了無數人倉皇的少年時代。

 

那是一種深遠漫長到甚至不知從何說起的影響,「一個人的離開結束了一個時代」這種說法已經讓人厭倦,但當金庸的名字出現在灰暗的訃告上時,當倪匡在電話那頭笑著說「就只剩我一個人了」時,人們才發現,即使結束了那麼多個時代,我們依然沒有做好準備,接受這個只能緬懷的時代。沒有告別,沒有遺言,這次,那個戴金絲眼鏡的胖老頭兒真的走了。

 

 

「拼了性命去辦的」

 

有人曾這麼形容金庸的外貌:個子中等,大約175釐米左右,年輕時很瘦,後來發胖。臉型相當罕見,是典型的四方國字臉,很能給人一種不苟言笑的威嚴感。

 

但在倪匡眼裡,讓人望而生畏的金庸是個本性極活潑的人,「是老幼鹹宜的朋友,可以容忍朋友的胡鬧,甚至委屈自己,縱容壞脾氣的朋友。」

 

他遇到的金庸已經溫和寬厚了很多,年少時的金庸性格張揚,從不容忍,上高中時,因為看不慣訓導主任辱罵學生,他寫了一篇《阿麗絲漫遊記》,裡面有個大反派,是一條色彩斑斕的眼鏡蛇,到處亂竄叫囂著,「我叫你永不得超生……」那是訓導主任的口頭禪,主任看到以後氣得發抖,跑到校長那裡告狀,幾天後金庸被勒令退學。

 少年金庸 

 

轉學後金庸考上了重慶中央政治大學,校長是蔣介石,實行軍事化管理,學生見到校長時需立即起立,兩腳咔地一碰,立正。金庸記得在電影裡看過,這好像是希特勒部隊的動作,他心直口快說了出來,於是和同學發生了爭執,鬧到學校那邊,學校認為他把校長比作希特勒是極大的不尊敬,他又被退學了。

 

1990年代,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接見他,說:「查先生,你中學時給人家開除了。」金庸說:「是,你怎麼知道?」江澤民哈哈大笑,「見你之前我查過你的資料。」

 江澤民接見金庸 

 

性格張揚的金庸從來不曾想過自己會靠武俠小說曝得大名,年輕時的他更在意自己的另一個身份:報人。那對他來說是拼了性命去做的一件事情,而「寫小說是玩玩」。

 

金庸在北大演講時曾說:「我一生主要從事新聞工作。」1948年,作為《大公報》記者,他從上海奔赴香港,當時的上海遠比香港發達,但金庸欣然前往,他說:「我一生很喜歡冒險,過一點新奇的生活。」此後他在《大公報》下屬的《新晚報》做副刊編輯,1959年創辦《明報》。

 

在《新晚報》工作時,他和梁羽生是同事,兩人座位面對面,經常一起下圍棋。1955年,梁羽生處女作《龍虎鬥京華》剛剛連載結束,實在寫不動了,想讓金庸頂上去,金庸沒多想,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答應了。

 和梁羽生下棋 

他每天下班之後,睡覺之前,寫一個小時,就能把第二天的版面填上。他先構思好了小說的主角,男主角是一個有著神秘身世的儒雅書生,女主角是一對回疆姐妹,在署名的時候想不出來好的筆名,就把鏞字拆開,成了「金庸」。

 

他用排除法來寫小說,通常會根據人物的發展寫下10個不同的內容,這10個內容如果是讀者或其他人能夠想到的,他就會全部捨棄。等到寫下常人想不到的第11個故事,他才認可。

 

那本小說的名字叫《書劍恩仇錄》。

《書劍恩仇錄》

 

小說刊登之後,《新晚報》一時洛陽紙貴。但金庸並未對這件事情投注特別大的熱情,那只是他賺取稿費的手段。1997年,他和日本作家池田大作對談時,回憶這段經歷:「得到讀者的盛大歡迎,就繼續寫下去,我以小說作為賺錢與謀生的工具,談不上有什麼崇高的社會目標,既未想到要教育青年,也沒有懷抱興幫報國之志,說來慚愧,一直沒有魯迅先生、巴金先生那樣偉大的動機。不過我寫得興高採烈,頗有發揮想像、驅策群俠於筆底之樂。」

 

在評論性的文章中,金庸經常提到的理想、公道、正義、道德等,在小說裡也得到了體現。「武俠小說一定講正義、公正,一定要是非分明,要好人經常擊敗壞人;書中的正面人物一定不可說謊,不可忘恩負義,不可對不起朋友,必定要有情有義,不可兇暴殘酷奸詐毒辣。」他告訴池田大作。

 

《書劍恩仇錄》之後,他繼續寫了《碧血劍》,但武俠小說並不能給他帶來更多的成就感,他的心思依然更多地放在報紙上。1959年,他創辦了一份四開小報——《明報》。另起爐灶的原因是,他認為當時的報紙都在說假話、放衛星,連篇累牘地報導畝產四五萬斤糧食,「經過這個大躍進之後,很多講假話的事情都暴露出來了,我就覺得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你老欺騙沒意思的。」他在《楊瀾訪談錄》裡說。

 

《明報》的辦報宗旨幾乎就是他武俠觀的體現:「俠氣,幹預社會,對好的人和事件進行讚揚和表彰,對壞的人和事情進行批評和反對。」

 1989年金庸在明報大廈辦公室 

在《長風萬裡撼江湖》一文中,金庸曾說:「一個人一生所做的事業,不論大小,總應該能令自己回想起來感到欣慰。當然這是一個目標,做不做得到是另一回事,不過總得盡力去做就是了。所以,辦報紙也應該辦一份最好的報紙。當然這也是每個人的理想,如果你是開計程車,就希望自己能開得最好,朝向最好的目標走。」

 

初衷是好的,但是開局艱難。他投入了全部身家財產,銷售量一開始不足一萬份,他只好繼續寫武俠小說吸引讀者,同年,《明報》開始連載《神鵰俠侶》。

 

為了節約成本,他把《明報》副刊的專欄稿費開很低,倪匡和亦舒兄妹催他提高稿費,亦舒還為此寫過專欄罵他小氣,金庸咬著牙就是不提高稿費。他在接受《外灘畫報》採訪時說,「不可以加。如果加了,別人報告給他們的老闆,我就會收到同行的20個電話,說破壞規矩、破壞辦報傳統,他們就會集體對付我。」

 

為了安撫倪匡和亦舒, 他帶著倪匡去旅行,買了幾個相機送給他,又買了女孩子的禮物送給亦舒,對方才作罷。由於廣東話不好,他和倪匡溝通主要靠寫條子,「說話他會耍賴,寫了條子,他就不會賴了。」

 

除了寫小說,金庸還要寫800字的社評,評論當天的時事。他寫得慢,喜歡反覆改,很多次整個報館都在等他的文章,排字工人站他旁邊,說:「查先生,無須更改了,要拿去排字了。」他依然埋頭修改。

 

倪匡寫得快,他批評人家:「你這樣快的文章寫不好。」

 

此後金庸硬是將《明報》辦成了香港知識分子心中的第一大報,靠的就是獨立的社評。「在別的方面我們也不見得就比其他報章好,不過,有一點我們卻是做到了,那就是真正獨立的。任何力量想影響我們的話,我們是絕對抗拒的。這種態度和立場,可能讀者在短期內注意不到,但長期下來,讀者就會了解,我們是真正客觀、獨立和公正的。」他在《長風萬裡憾江湖》裡說。

 

對於時事,金庸有著敏銳的政治嗅覺,文章見解犀利,後來香港總督也要每天看他的社評。他曾得意地告訴香港媒體:「恐怕報紙成功,跟我社論寫得成功有關。買我的報紙,他就能看到我的一篇社評,其他的就不需要看了。」

 

動蕩年代瞬息萬變,他總是能預見潮水的方向。文革開始後不久,他寫了《自來皇帝不喜太子》,推斷將來毛澤東會整肅林彪。1976年毛澤東去世後,他寫了《不知往哪兒躲》,判斷江青沒有可以逃避的地方。他更重要的一個推測是1981年《明報》的社評,預測中國政府會收回香港,而且會在收回日期的前十五年宣布,同時宣布香港現狀今後不變。中國政府後來的確於1982年宣布,於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

《明報》社評 

他把這種敏銳歸為大膽,「反正這報紙是我自己辦的,我推測錯了,也不會有人管我,也沒有太大的責任。如果我拿大家的薪水,替人家做事,就不敢這樣大膽,推測錯了,老闆要罵你了:你怎麼這樣亂寫!」

 

因為堅定地反對文革,金庸的生命曾受到威脅。有人把炸彈送到《明報》報社,秘書看到之後報了警,警察趕來處理,炸彈被放在馬路上引爆了。香港政府派警察24小時貼身保護他,還準備了十個假車牌,每天換來換去,以防被人跟蹤。「害怕,但沒辦法,已經騎虎難下了。太太和孩子顧不到了,自己生命都顧不到了。」他在《楊瀾訪談錄》裡說。

 

他給自己鼓勁兒:「即使危險迫在眼前,感到恐怖也不卑怯退卻。因為我不想被我小說中的英雄們取笑啊!」

 

《明報月刊》四十周年時,金庸說:「我當時是拼著性命來辦的,準備給打死的,結果沒有打死,還好。他們覺得我很勇敢,我說在香港做事情,勇敢一點也不奇怪。香港這個環境中,要勇敢很容易的。」

 

 

「我不相信有人能充分了解我」

 

1972年,《鹿鼎記》連載結束,金庸宣布封筆。

 

《明報》已經上了正軌,不再需要靠武俠小說拉動銷量。在他看來,寫武俠小說已經變成了相當辛苦並且痛苦的一件事情,每天都不能停,心理壓力很大。另外一個原因是,他打算激流勇退了。「我寫作有個原則,希望不要重複:我一共寫了15部,很多事情都寫過了,很多人物都寫過了,再寫下去就都重複了,讀者就會覺得不好看,我自己也覺得不好看了。也可以這樣說吧,已經是『江郎才盡』了,已經沒有才能再創造新的故事、新的人物了。」接受一家香港媒體採訪時他說。

 

金庸找好了自己的接班人。他寫信向古龍約稿,請他為《明報》連載武俠小說。古龍接到金庸來信時,朋友於東樓正好在場。那時古龍風頭正盛,來信很多,他漫不經心地讓於東樓將信拆開,看看到底是哪個「傢伙」從香港寫信給他。結果是金庸的約稿信,古龍讀罷這封信,難以置信,澡也不洗了,「光著身子躺在椅子上,半天不說一句話」。

 

金庸主動讓出了那個帶給他巨大聲名的輿論場,此後古龍的《陸小鳳》系列在《明報》連載,獲得巨大成功。金庸繼續回去寫社論,在這份傾注了半生心血的事業上,他無堅不摧,即使是在他最脆弱的時刻。

 

1976年10月的一個晚上,52歲的金庸在辦公室裡趕社論,忽然接到了一個電話,很短,不到一分鐘,掛了電話之後,他呆坐在椅子上,發愣了半個小時。之後提起筆,把剩下的文章寫完,走出了辦公室。

 

電話來自大洋彼岸,他的大兒子查傳俠自縊身亡,原因是跟女朋友吵架。這件事成了他此生最大的遺憾,「他(查傳俠)的性格很衝動。當他想找我談心事時,我卻說要寫稿,你出去吧,拒絕了他,我為此後悔,沒機會跟他多談,他想談論人生問題……」

 金庸和兒子查傳俠(左一)

金庸甚至想跟著自殺,去另一個世界問一問查傳俠,「為什麼要自殺?為什麼忽然厭棄了生命?」他參不透這道生死的謎題,只能帶著疑問和懺悔繼續活下去。

 

後來,他在《倚天屠龍記》的後記裡寫道:「事實上,這部書情感的重點不在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是男子與男子間的情義,武當七俠兄弟般的感情,張三丰對張翠山、謝遜對張無忌父子般的摯愛。然而,張三丰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他開始信佛,花了三四年時間,才從佛經中得到解脫。「我一直研究佛教,研究佛教的書,從佛教裡面得到智慧。其實每個人都有一樣的痛苦,做人就是痛苦的,是避免不了的。」他告訴楊瀾。

 

那是他一生中精神最痛苦的時期,他默默度過,從未和人訴苦。「我的痛苦快樂,我自己個人是很保守的,什麼感情都放在自己心裡,跟人家沒關係的。」

 

得到了巨大的聲名,也失去了至愛的家人,品嘗過人生的歡喜痛苦、大起大落,之後有臺灣媒體問金庸,今生是否還有所求,他說:「別無所求,只希望學問好一點。」

 

金庸一生愛讀書,在他看來,學問不好是自己最大的缺陷,「我以為我的武俠小說是第一流的,但說是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就不夠資格了。」看到其他學者,他有時會自卑,在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他說:「我花那麼多時間寫小說娛樂別人,自己卻沒什麼好處的,辦報紙給人家看,自己沒什麼好處的,而做學問是自己得益的,可以有快樂的。如果照我自己的意思,最好小說也不寫,從大學開始就專門研究歷史,研究外國文學,那麼到現在大概跟其他大學教授的學問差不多了。我自己很慚愧。花這麼多時間,去做一些現在沒有用的事情,我現在真是希望自己有很好的學問。」

 

2005年,81歲的金庸赴劍橋求學,尋求更加舒展自由的人生。在劍橋的校園裡,他總是回想起少年時騎著單車去上學的情景,躍躍欲試想騎單車去上課,妻子制止了他這個瘋狂的想法。

 

2010年獲得博士學位後,他想著,以後「平平淡淡過生活,過一點清閒的生活,能夠遊山玩水一下」。

 金庸劍橋留學 

白巖松曾問過他:「在你心裡是不是一個快樂的人呢?」

 

金庸回答說:「是的,我基本很快樂的,很樂觀的,覺得人生對我而言雖然有很多困難,很多挫折,但是大致上是快樂的。」

 

在《倚天屠龍記》裡,困在光明頂地道裡的小昭給張無忌唱歌:「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人生百年,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金庸把那些流年逝水都埋在心裡,很少傾吐。很多人寫金庸的傳記,都沒有經過他授權。

 

幾年前,金庸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說:「我這一生經歷極複雜,做過的活動很多,興趣非常廣泛,我不相信有人能充分了解我而寫一部有趣而真實的傳記。金庸為人所注意只是一個寫武俠小說的人,並無多大價值,不值得為他浪費筆墨,寫自傳似乎沒有資格。而且我這輩子和太多的人交往,有太多的秘密,也不方便公開。」

 

直到去世,他都沒有寫下自傳。為一代人構建了一個瑰麗的江湖之後,他像自己筆下的俠客一樣懷揣著秘密飄然遠去,從此江湖永不再見。

 熱門閱讀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沒看夠?

點擊「閱讀原文」

更多精彩的故事在等著你

相關焦點

  • 揮手自茲去
    揮手自茲去初三(4)  閔星維     春秋末年,戰亂四起
  • 李白詩「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中的「班馬」指的是什麼?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要單說這兩句,大家可能會覺得很陌生,但如果你知道這首詩前兩句是什麼,你一定會很熟悉的。這首詩就是李白的《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
  • 畢業季丨揮手自茲去 整裝再出發
    多少次的社團活動,都是在學姐師兄的帶領下,慢慢的,我們成熟了,他們也該離去了……這是一種回憶,一種永遠也割捨不去的寶貴友誼,值得我們一生珍藏。李白有句詩說「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未免有些太傷感,改寫一下「揮手自茲去,整裝再出發。」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下一個徵程的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昂首闊步地向前走吧,前面是更耀眼的光明,是我們夢想的彼岸。(文/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 楊洋)
  • 臨武三中黃思宇同學感懷母校作品:揮手自茲去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題記。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揮手自茲去,作別這方緣分的天空。Ade,瘋狂搶飯的日子。「10,9,8,7......」馬上就要下課了,親愛的劉老師,你怎麼還在講個不停?瞧,你自己看看。你講話的樣子,滔滔不絕,滿腹經綸。每天都苦口婆心地給我們灌心靈雞湯。真是急死我了,我的飯什麼時候有著落啊?
  • 再見同窗,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誰言千裡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送友人》薛濤誰說朋友之情能在一夕之間完結呢?可離別後連相逢的夢也杳無蹤跡,它竟像迢迢關塞那樣遙遠。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餘味。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 2017年中考滿分作文範例:揮手自茲去
    揮手自茲去   提起筆,將昨天回憶,眼淚,榮譽,笑容,鮮花,擁有我所擁有,追求我所追求,昨日是何時?我有多少個昨日?昨日是曾經,昨日是記憶中某個時候。   為了昨日,我失去的太多,友情,童真,善良,已埋葬在昨日天黑以前,也許企求平靜是一種奢望,蕭殺會出現每一個有人的角落。
  • ​傅聰,揮手自茲去
    「最近一次我去看傅聰,一年多前。他說:『我的背不好了,我的手也不好,我的腳也不好了,我一輩子都不會上臺了』。他緩緩挪動步子,只有4、5公分。他吃我帶去的餅乾,只是意思意思一小口」。那是傅聰曾經的學生,孫梅庭的回憶。傅聰雖然在身體上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但是知識依然豐富,思想依然豐滿,熱愛音樂藝術的信念依然如初。
  • 初中作文素材:揮手自茲去
    畢業後,我們各自去了理想的學校,在這條我們一起走過的道路上各奔東西。     又坐在這條長椅上,再也沒有了曾經的歡聲笑語,像一個老式電影機,一張張黑白剪影在腦海中緩緩播放。感受著微風把你我的髮絲撩動的像飛舞的精靈,我們的心情像手中的唐人一樣甜蜜;回憶著那條我們談笑暢聊時落座的樹下長椅,看地面上陽光透過濃密的樹枝灑落下的斑駁光影,我們的笑聲像銀鈴般清脆;回憶著那片我們歡笑奔跑的操場,看天空漂浮的幾朵悠然的白雲,內心也變得愜意……     MP3中熟悉的歌曲將我包圍:「當年說好不分離,要一直一直在一起……」我們都打破了約定,在道路的分叉口為對方揮手送別
  • 揮手自茲去 再待燕園逢——2020屆港澳臺學生畢業紀實
    博士一年級入學前,她對於研究計劃已有了大致勾勒和較為細緻的想法,文獻閱讀在她看來充滿了「獲得新發現」的喜悅;研究累了,她就去舞團跳舞放鬆;師門時常的聚會和討論,為她排解焦慮的同時也帶去了很多啟發。學術帶給何薇的是邏輯、思想、為人處世的方式,她希望把這些收穫融入對於家國的責任感,為社會真正做一些事情。
  •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這是我的家鄉
    朋友來了,不亦樂乎,當好酒好菜,來的朋友可不是一般的朋友,那可是王昌齡啊,著名的邊塞詩人,那還不都是,還什麼忌口,醫生的話早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酒也喝了,鵝肉、魚鮮也吃了,當時享受得很,一醉方休,王長齡走後,孟浩然背上生了個毒瘡,死了,人雖死了,卻以君子之名搏了一世,今晚我要向孟浩然學習。
  •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OG官宣JerAx退役
    JerAx自加入OG以來,與隊伍一起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他在四號位上一直是世界上最為出色的節奏發起者。他的土貓、小小、神牛等英雄都能夠帶起隊伍前期局勢又能在後期憑藉完美的技能施放幫助隊伍。在TI9決賽決勝局上,正是他的小小在高地前找到敵方落單英雄丟回己方高地,吹響了OG的反攻號角,從而拿到了TI9冠軍。
  • 天下無敵,不朽若夢,金庸笑傲,武俠巔峰!在門口的這一揮手竟成了永別……
    只是沒想到,「在門口的這一揮手竟成了永別……」張紀中(鄧超版《倚天屠龍記》,黃曉明劉亦菲版《神鵰俠侶》,胡軍劉亦菲版《天龍八部》,李亞鵬版《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黃聖依版《碧血劍》,張嘉倪版《俠客行》的製片人。)
  •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大師再見,過去再見
  • 金庸去世後,83歲謝賢表示自也快去了,不會去參加葬禮會送花籃
    10月是一個悲傷的一月,在30日的時候,著名的武俠小說作家金庸與世長辭,金庸一生的作品無數,受到了很多粉絲的喜愛,其中《倚天屠龍記》、《神鵰俠侶》等劇更是被翻拍了一遍又一遍,成為了很多觀眾眼中的經典,狠毒因金庸的作品成名的明星,都發博感傷金庸去世後,83歲謝賢表示自也快去了,不會去參加葬禮會送花籃
  • 了不起的蓋茲比
    蓋茲比是一個神秘的富豪,經常舉辦各種豪華宴會,卻很少人真正見過他。後來尼克才知道蓋茲比結交的他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他的表妹黛西·費伊·布坎南,當時住在東卵傳統富人區的貴婦人。她丈夫湯姆·布坎南是尼克的大學同學。尼克雖然不願充當這個拉皮條的角色,但他痛恨湯姆背叛了他的表妹而擁有一個住在貧民區的情人,於是最後還是約黛西來到自己家中,並與蓋茲比見了面。
  • 揮手自茲去,願同學們前程似錦——靈溪二高2019屆高三畢業典禮
    高考已經呼嘯而來,自習室裡座位永遠都那麼滿,校園裡提著暖壺背著雙肩包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人越來越多,以前早早熄燈的宿舍,現在11點還落著鎖,似乎多學一秒,心裡就多一份堅定。跳蚤市場,畢業照,散夥飯,如同被排練好的戲碼在這個夏季一一上演不管我們是否情願,不管我們是否留戀,或許真的該說再見了。
  • 金庸去了哪裡
    金庸先生去了極樂世界金庸信佛,天下皆知。但是,讓絕大多數讀者意外的是金庸對佛教感興趣進而深入鑽研最後皈依佛教的精神世界,卻是相當晚的事了,時在1976年。此時的金庸,已經52歲。在讀者的印象裡(也包括我),總以為金庸知佛、信佛、學佛應該是在他年輕或更小的時候,否則他在小說裡不會對佛教和寺廟有那種深厚的感情和精當的解讀。雖然那時候金庸還沒有信佛 ,但也能寫出佛教的三味。
  • 正念和正念行走,在茲念茲
    ∽∽∽片段一 ∽∽∽X老師是認知領域的大家了,在一次培訓中,聽X老師談及多年前與正念減壓療法的創始人喬恩 · 卡巴金博士的偶遇:那是在金秋的古城西安舉辦的心理界學術研討會的尾聲,邀請了卡巴金老先生主講了半天的正念減壓體驗課程,在聆聽了覺知或靜觀、非評判等正念的部分理念後,作為一名登山愛好者的X老師走出了會場,打車來到驪山腳下……啊,這可是卡巴金老先生親授的課程,居然去登山
  • 南懷瑾求仙問道之旅:道士揮手劈松,松樹應手而倒
    當時對於這句話不甚理解,但是在看過金庸老師的作品以後,恍然明白了它的意義。金庸老師筆下的人物,只要是會武功的,個個都能飛簷走壁,更甚至在彈指一揮間,便能置對方於死地。這種出神入化的視覺效果,總會讓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產生不明就裡的疑惑:這些,都是真的嗎?所以,這麼多年,人們對於武功、世外高人等這些帶有玄乎色彩的內容而產生的好奇心從未間斷過。
  • 周華健自曝曾參加金庸籤名會追星 自比是「老頑童」周伯通
    周華健曾演唱過金庸經典《倚天屠龍記》主題曲〈刀劍如夢〉、《神鵰俠侶》主題曲〈天下有情人〉、《天龍八部》主題曲〈難念的經〉,幾乎與「俠客」畫上等號。他也曾經「追星」拿了整套小說去金庸的籤書會上給他籤名,金庸特別以「藏頭詩」方式寫下「華麗的詞句,健美的歌喉」稱讚周華健的寫歌功力及唱出俠客風範,開頭兩字「華」與「健」等於為他署名,讓周華健笑說:「金庸看到我沒問我是誰,就直接把小說接過去籤,拿到籤名後開心到不行!」「國民歌王」周華健即將在北高雙巨蛋開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