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也就是今天,下午5點,金庸先生的追悼會在香港殯儀館舉行。按老人家生前意願,這是一個嚴格控制範圍的私人葬禮,只有生前好友才能到靈堂悼念。即便如此,一陣喧囂也是免不了的。
金庸嚮往的人生「大鬧一場,再悄然離去」,真要悄然離去,以老先生的成就和影響力,那是做不到的。
我看了網上的新聞報導,其中北大、浙大、許鞍華(她曾執導《江南書劍情》《大漠恩仇錄》)敬贈的花牌上寫有「往生極樂」,他們是懂佛教,也懂老先生的。
金庸先生去了極樂世界。在佛教的知識體系裡,極樂世界是當今世人死後最好的去處。
金庸信佛,天下皆知。但是,讓絕大多數讀者意外的是金庸對佛教感興趣進而深入鑽研最後皈依佛教的精神世界,卻是相當晚的事了,時在1976年。此時的金庸,已經52歲。
在讀者的印象裡(也包括我),總以為金庸知佛、信佛、學佛應該是在他年輕或更小的時候,否則他在小說裡不會對佛教和寺廟有那種深厚的感情和精當的解讀。雖然那時候金庸還沒有信佛 ,但也能寫出佛教的三味。也許,這就是佛教裡說的宿慧。
那一年,金庸最為喜愛和看重的大兒子査傳俠因情所困,自殺身亡。金庸在《倚天屠龍記》的後記裡,用極其質樸的語言,緩緩道出了這段內心的極大傷痛。
張三丰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金庸的痛苦無法排遣,只有向宗教尋找慰藉和答案。遍覽各大宗教典籍,當然包括《聖經》……,金庸發現他的問題只有在佛經中才能找到答案 。
金庸深入佛教經藏的路徑與絕大多數中國佛教徒不同,第一他是自學,純靠自己帶著疑問,摸索入門。第二他最早讀的竟是英文大藏經。以金庸的學問,直接讀中文佛經,也感到詞義豐富難解,所以他乾脆從英文翻譯的《阿含經》讀起。佛教原典為巴利語,英文佛經是從巴利語翻譯而來。金庸英文頗好,看英文佛經覺得更加清晰明了。這並不奇怪,著名網人蘆笛也說,他讀英文佛經感覺比中文更容易懂。一讀之後,金庸接受了佛教對宇宙眾生運行生滅的描述和解釋。
按佛教的判教,《阿含經》是佛陀親口所說,屬於最早流傳的原始佛教,是後來各宗各派的基礎。金庸從佛陀親傳的《阿含經》入門,在佛理上打的基礎可能比絕大多數佛教徒都要紮實。
佛教對於世人最大的啟示,或稱作用,莫過於「了生死」。萬物有生必有死,六道輪迴,三界流轉,死亡不過是一個旅程的開始。只有心地光明通透,面對死亡來臨時,才能從容鎮定,安然離去。
佛教對人死亡的原因,大致歸為三類。
一是壽盡死,就是人機體的自然生命走到了盡頭,壽數已盡。壽數由宿世業報、前世業力所定。所謂壽終正寢,就是壽數耗盡。
二是福盡死,顧名思義,人所享受的福報已用盡,無法載支撐人的壽數。通俗的說,人的經濟條件無法維持人的生命。 所謂福盡而死,多半都是凍餓而死。 因此佛教規勸世人珍惜福報,感恩惜福,不要揮霍浪費,不要在壽數未盡時耗儘自己的福報。
三是未舍不平等死,其中又分多種原因,大意是由於不當舉動或不健康的習慣導致死亡。
這次金庸與世長辭,屬於壽盡,本已不易,身邊人看到的是含笑而逝,這是佛教所述更難得的瑞相,他老人家應該是去了極樂世界。
金庸先生的晚年,也許精研淨土了吧。
在佛教界裡極有聲望的大德黃念祖居士在1992年辭世。臨終之際,黃老已口不能言,但哂然一笑,全無掛礙,安詳示寂。
生前威風凜凜,叱吒風雲,甚至翻天覆地,手弄乾坤的大人物於歷史上不在少數。但在命終之時,能帶著笑容離開的,又能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