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擺脫泥濘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昱子。
金庸先生去世了,享年94歲。
人們都記得他的武俠作品,但金庸先生的個人生活,相較於快意江湖,卻更加令人唏噓。人們都知道他創造了15部小說、1427個人物,但在他真實生命的唯一故事當中,他卻早早失去了至關重要的一人,那就是
——他的孩子
1976年,金庸的大兒子査傳俠在美國身亡,死於自殺。
多年後,金庸寫道:「張三丰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我的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
「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文|昱子
金庸這一生,照他的話,「我的婚姻並不順利」。
第一任妻子,名叫杜治芬,人稱「杜四娘」,模樣生得端正,美麗動人。
杜姑娘受過新教育,父親是位醫生。
金庸通過同事與其相識,那時的杜姑娘,年方17歲。漂亮的容貌令金庸一見鍾情,追逐三年之後,雙方在杭州成婚,金庸時年24歲,杜治芬20歲。
成婚後不久,金庸夫婦南下香港。
人生地不熟,加上語言又不通,妻子在家待得十分不開心,夫妻關係也走到觸礁。
1948年,雙方刊報離婚,聲明的原因是「女方不能生育」……
但多年後,金庸接受央視採訪時再提這段姻緣,卻承認,當初離婚,是因為「她背叛了我」。
1956年,金庸開始了他的第二段婚姻。
同事朱玫成為了他的新任妻子,並與金庸一起攜手創立《明報》,兩人孕育了四個孩子,兩個男孩、兩個女孩,也正是在這段婚姻期間,金庸進入了寫作的巔峰期,一連寫作了15部武俠著作,成為了知名的武俠作家。
一家人本該享受天倫之樂,但1976年,金庸的人生卻迎來了最沉重的打擊……
1976年10月的一天,在編輯室撰寫社論的金庸接到了大兒子査傳俠的電話,孩子想和父親「談談人生」。
當時,査傳俠第一年入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大洋彼岸的新生活剛剛開始。
長期以來,金庸一如中國家庭的傳統男主人,並不怎麼管家,兒子的聰慧也讓他很放心,孩子讀書不用操心,甚至在11歲的時候,査傳俠就寫下了文章《我的人生是為了什麼》,這篇令師長印象十分深刻、但又有些擔憂的文章,卻被金庸視為「早慧」的體現。
可惜,這番想「聊聊人生」的電話並沒有得到金庸的重視,金庸後來寫道:「當他想找我談心事時,我卻說要寫稿,拒絕了他,我為此後悔,沒機會跟他多談……」
電話掛上,不久,大兒子自縊的消息傳來。
這一年,査傳俠還不滿20歲。
金庸、朱玫與大兒子査傳俠
"我最疼愛的大兒子,他當年自殺,是對我打擊最大的一件事。"
多年後,金庸寫道。
白髮人送黑髮人,有多痛。
五個月後,他在《倚天屠龍記》的後記中寫下:
「這部書情感的重點不在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是男子與男子間的情義,張三丰對張翠山、謝遜對張無忌父子般的摯愛……然而,張三丰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
「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查傳俠的自殺,一方面與女朋友的情感糾葛有關,但另一方面,熟悉金庸一家人的香港作家林燕妮卻寫道:「在離婚期間,查良鏞和朱梅(玫)都經歷了人生最痛苦的時刻,那就是十八歲的愛兒在父母鬧離婚時自殺逝世。」
在兒子自縊之前,金庸與第二任妻子走到了婚姻的盡頭。
金庸曾說過,在他塑造的女性角色之中,他最欣賞的是「小昭」。
《倚天屠龍記》中,小昭是波斯明教教主之女,奉命扮醜臥底。
書中這樣寫道:
「光明頂上,香閨之中。
紅燭高燒,羅帳低垂。
一個穿著青布衣衫的少女,嘶聲道:小姐,好夜深了,你請安息了罷。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待看清楚少女的樣貌,張無忌心中一驚。
但見她面目扭曲,左足跛行,醜態更甚於珠兒。
還未來得及細細打量,楊不悔手中的長劍已經向她頸中刺落。張無忌心生憐憫,在危急之中挺身相救……
那是他們的第一次相遇,他不僅前後兩次救了她,還在楊不悔面前替她說話。
所以,當他問是否知道另有通道之時,她咬著下唇,微一沉吟,低聲道:『我的性命是你救的,好,我帶你去。』
在隧道裡,電光火石之間,張無忌看清了她的容貌,原來既非跛足,亦不駝背,雙目有神,修眉端鼻,頰邊微現梨渦,直是秀美無倫。
他嘆了口氣,道: 『原來你···你這樣美!』
她笑著告訴他: 『公子爺,我叫小昭。』
故事的一切,從這裡開始。」
由邱淑貞扮演的小昭
小說中,小昭極其卑微地照料張無忌,芳心暗許,卻不爭、不妒。她默默無聲地陪伴所愛之人,但最終卻捨身取義,為保眾人安危,成為了明教教主,一輩子獨身。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的後記裡寫道:
「周芷若和趙敏都有政治才能,因此這兩個姑娘雖然美麗,但不可愛。
我自己心中,最愛小昭,只可惜不能讓她跟張無忌在一起,想起來常常有些惆悵」。
小昭的卑微與聖潔,可能是金庸最愛她的原因。
而在實際生活中,他最終的選擇,也同樣沒避開「男尊女卑」的傳統審美。
第二段婚姻中,金庸與妻子是事業搭檔,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但第三段婚姻中,金庸的選擇,卻是一名普通的服務員,且小他20歲有餘。
為了阻止父母離婚,大兒子苦勸父母,卻始終無果……
2004年,金庸痛苦地回憶:「我接到大兒子在美國過世的消息後,好灰心,好難過;但那天還要繼續在報館寫社評,一面寫就一面流淚,一直都很傷心,還是要寫。」
後來,金庸親自把兒子的骨灰捧回香港安葬。
就此,夫妻也分道揚鑣。
按照與前妻的約定,金庸與第三任妻子不育子嗣。
但金庸面對兒子的死亡,依舊不停追問:「為什麼要自殺?為什麼忽然厭棄了生命?我想到陰世去和傳俠會面,要他向我解釋這個疑問。」
金庸開始探究「生與死」的奧秘,最終,將目光轉向佛教。
他從英國訂購了全本的《原始佛經》……
《笑傲江湖》之中,儀琳為求令狐衝早脫苦海,念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倚天屠龍記》之中,張無忌為救義父與少林三僧苦戰,而謝遜於地窖中念誦《金剛經》妙法,勸無忌棄了人我之分,毋著世相。
而金庸自己,也在中年喪子後,步入自己的修行:
「我們必須克服的是,每個人心中都存在的那種可無限膨脹、永遠無法知足的欲望。」
「這就像手指著月亮,原本是為了要看月亮,才看手指的,但有時候看多了手指,只記住了手指,反倒忘了月亮的存在了,實在是要不得的。」
佛家說,人有四苦。
生
老
病
死。
而金庸說,人有七苦:
「冤家會」
有的人生性兇悍刻薄,眾人唯恐避之而不及,可他偏偏是你的同事,甚或伴侶……
「愛離別」
一個人一輩子好不容易遇到一個傾心相愛的人,卻不得不分開,痛徹心扉。
「求不得」
你傾盡一生追求的東西,金錢、榮譽、地位,費盡心力,卻求而不得……
面對「七苦」,步入晚年的金庸力求「八風吹不動」。
「佛家的『八風』,是指利、衰、毀、譽、稱、諷、苦、樂,四順四逆一共八件事。先哲教導說,應當修養到遇到八風中任何一風時,都不為所動。我朝這個境界不斷地努力,就一定能健康瀟灑地活著,不會隨隨便便地被不如意的事情氣出病來,更不會被氣死。」
「研讀佛經之後,我覺得看待許多事情都變得清朗,連死都不怕了,不再計較名利得失,心裡坦蕩蕩的,無所掛礙。」
讀佛多年後,金庸已能非常平靜地談及兒子先去的事實。
但失卻骨肉,怎能復得?
1991年,金庸將一手創辦的《明報》出售。買報社的人叫于品海。
人們說,金庸之所以捨得出售,是因為于品海長得像他死去的兒子。
記者問及此事,金庸回答:「理性上我沒這樣想。但他跟我大兒子同年,都屬猴,相貌也的確有點像,潛意識上不知不覺有親近的感覺,可能有。」
左為于品海,右為查傳俠
但有或沒有,又有何重要呢?
有熟識金庸的人表示,金庸所言「七苦」,自己就已親歷!
兒子離世前,曾想與父親「討論人生」……
而如今,白髮人亦終赴黃泉,向黑髮人回答未盡的疑問。
這就像《神鵰俠侶》中寫得那樣:
「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
金庸青年像
作者:昱子,新聞人,一兒一女的母親,記錄二孩媽媽的成長史。微信公眾號:二孩媽媽進化論,一個溫暖、有趣、有用的成長夥伴!
關注我,你可以得到:
1 努力卻不焦慮的育兒方法
2 跌跌撞撞卻勇敢前進的養育態度
3 擺脫瑣碎細節,實現媽媽的進化
你好,
我是昱子。
我相信,
當媽不是人生的結束,
而是人生的開始。
無論一個還是兩個孩子,
你都值得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