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此去,武俠的接力棒,就完全交給後輩了

2021-02-22 架空



金庸走了?

金庸走了!

金庸,走了……

 

金庸,這個名字意味著什麼?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加上一部《越女劍》,

15部武俠小說構築了金庸的江湖,

風靡全球華人。

放眼華語通俗文學,金庸是站在頂峰的男人。

倪匡曾說過:

「凡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這句話,一點都不誇張。



金庸武俠,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時光。

曾幾何時,我們看張無忌決戰光明頂,熱血沸騰;

我們幻想能得到一部《九陰真經》,天下第一;

我們看喬峰失手殺死阿朱,肝腸寸斷……

現在創造這些故事的人,走了。

看過的那些武俠小說的紙頁,

似乎一瞬間都泛黃了。

那些武俠影視劇的畫面,都模糊了。

青春,好像少了些什麼……

創造故事的人走了,

現在,要為大家講一講,

他自己的故事。

 01 

我輩豈是蓬蒿人


金庸,原名查良鏞,

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海寧市。

海寧査家「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

是名符其實的士家大族。

太遠的不說,與他同代的親戚:

姑父:蔣百裡

表姐:蔣英(錢學森的夫人)

表兄:徐志摩

同宗(堂兄弟):穆旦(查良錚)

表外甥女:瓊瑤

徐志摩和穆旦。

查良鏞少年時就極具商業頭腦和創新精神。

1939年,考學形勢普遍艱難,

還在讀初三的查良鏞瞅準了市場需求,

與同學合編了一本指導學生報考初中的參考書:

《獻給投考初中者》。

這是在中國出版的第一本教輔書,

也為查良鏞掘下第一桶金,

掙的錢能夠供他讀到大學。

對現在的王后雄、榮德基、曲一線等等而言,

查良鏞可謂是開山祖師。

1941年,讀高中的查良鏞在壁報上發表文章

《阿麗斯漫遊記》,

諷刺本校的訓導主任,結果被校方開除。

1944年,查良鏞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

因對校內學生黨員行為不滿而向校方投訴,

反而被校方退學。

可見他年輕時也是血氣方剛的「少俠」。

《神鵰俠侶》中,

楊過先是不容於桃花島,後來又逃離全真教,

其叛逆精神頗有幾分金庸的影子。

此時的查良鏞,

正全力為成為一名外交官而努力。

一方面是周遊列國的個人夢想,

一方面是光宗耀祖的家族期望,

查良鏞帶著他的政治抱負,

謀劃著平步青雲的人生。

他大概不會想到,

日後自己會靠武俠小說揚名。

 

 02 

從查良鏞到金庸

1948年,查良鏞被調派到香港工作。

四年後,查良鏞進入《新晚報》編輯副刊,

認識了一位叫做陳文統的同事。

1953年,太極拳掌門吳公儀與白鶴拳師父陳克夫澳門比武,萬人空巷。

為了蹭熱點,總編輯羅孚安排陳文統撰寫武俠小說在報刊連載,

陳文統便寫了一部《龍虎鬥京華》,

筆名叫做「梁羽生」。

1955年,梁羽生的《草莽龍蛇傳》連載完,

而新作尚未確定。

連載不能斷,羅孚把查良鏞叫來,

「他這先歇一歇,你來上吧。」

於是查良鏞揮毫寫出《書劍恩仇錄》,

筆名——金庸

一戰成名。

《書劍恩仇錄》取材於他海寧老家的民間傳說:

乾隆皇帝的親生父親是漢人陳閣老,

被雍正拿他與自己女兒掉包。

金庸在小說中化虛為實,

將乾隆與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設定為親生兄弟。

滿漢矛盾,兄弟糾葛,

在金庸筆下鋪展開來,

展示了一幅江山與江湖的宏大畫卷。

從此,一個令人熱血沸騰的時代,拉開了帷幕。

1957年,因為對《大公報》的言論環境不滿,

金庸離開了這家工作了十幾年的公司。

「我離開左派報紙,是因為那裡不能發表反對當時』大躍進『錯誤路線的意見,這是在太違反我作為新聞工作者的本意。」

——艾濤《金庸新傳》山東友誼出版社,2002年版

1959年,金庸創辦《明報》,

並開始在《明報》上連載《神鵰俠侶》。

武俠小說的連載是每日一更,

當時金庸每天寫八九百字的小說,

另外還要關注時政消息,寫一千多字的社評。

一天如此不算什麼,

難得是天天如此。

常常有這種情況:

金庸寫稿的時候,

報紙的排字工人就在旁邊等著,

稿子一寫完,立馬拿去排版付印。

就這樣,《飛狐外傳》《白馬嘯西風》等一部又一部作品在金庸每天千字的堅持下陸續誕生。

與此同時,

金庸的社評也讓他成為香港新聞界的翹楚。

在60年代複雜的社會環境下,

金庸一直堅持振臂高呼、宣傳正義,

也因此被某些勢力視為眼中釘。

有人放出話來:

「要除掉五個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但金庸的筆桿子並未因此軟下去,他說:

「我雖然成為暗殺目標,

生命受到威脅,內心不免害怕,

但我決不屈服於無理的壓力之下,

以至被我書中的英雄瞧不起。」

金庸遭到香港左派勢力口誅筆伐之時,

正好寫到喬峰在聚賢莊遭武林全體圍攻。

喬峰」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鐵骨豪氣,

大概正是金庸彼時的內心寫照。

1967年8月24日,

香港商業電臺主持人林彬遭兩名暴徒伏擊,

被燒成重傷,不治身亡。

根據後來香港警方,調查左派有暗殺名單,

排第一的是林彬,排第二的叫「豺狼鏞」。

這位「豺狼鏞」在感受到危險後,選擇赴英國暫避。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他在遠隔中國萬裡的英國,

創作出了武俠小說的巨作——《笑傲江湖》。

1990年電影《笑傲江湖》 曲洋與劉正風。

對權力鬥爭的隱喻,

使它成為武俠小說中獨一無二的政治寓言。

比如劉正風(整風)和曲(右)使的交往,

使得劉正風在金盆洗手之際被武林正道批鬥,

最後自絕經脈而死。

只因五嶽劍派完全以意識形態為標準,

「正邪不兩立」。

又比如任我行因掌握大權而腐化,

意圖篡位的東方不敗最後身死其手。

金庸與倪匡。

金庸到歐洲暫避風頭之時,

《天龍八部》正在連載中,

無奈之下只得找好友倪匡代筆。

一個月後,金庸回來,

倪匡笑著對他說:

「抱歉抱歉,我太討厭阿紫,

所以把她眼睛寫瞎了。」

《南方人物周刊》曾訪問金庸,

記者問他:「在您一生中,

人生哲學裡有沒有從沒改變過的東西?」

金庸如此回答:

從沒有改變過的就是不講假話。

我辦報紙問心無愧,

從未故意製造謠言欺騙讀者,這是不行的。

錯誤當然有過,但我後來專門更正、公開認錯,

絕不製造謠言。」

 

 03 

「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可以說,金庸是有一身傲骨的,

在文學、報業上都是難得的強者。

但金庸也有極度脆弱的時候。

1951年,金庸從大陸到香港,

也是同一年,金庸的父親在故鄉海寧去世。

消息傳到香港,金庸哭了三天三夜。

他少年喪母,此時又痛失父親,

傷心了大半年。

他與父親分隔兩地,

父親被冤死,他毫無辦法,

甚至沒能見到最後一面。

1993年,金庸曾寫過一篇小說《月雲》,

類似於他的自傳。

裡面有這麼一段:

「從山東來的軍隊打進了宜官的家鄉,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壓農民,處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傷心了大半年。但他沒有痛恨殺了他爸爸的軍隊。因為處死的地主有上千上萬,這是天翻地覆的大變。」

宜官,是祖父給金庸起的小名。

少年張無忌。

而在更早之前,

這份情感就曾在他的武俠小說中有體現。

《倚天屠龍記》中,

謝遜在江湖上毫無立足之地。

而張無忌為了他,

要漂洋過海回到冰火島接他回到中原;

為了他,寧肯拋下周芷若悔婚離去;

為了他,要奔上少林寺,力抗三神僧,

當眾為義父洗去冤屈。

金庸對父親的愛與愧疚,

只能如此寄托在作品中了。

類似的設計在金庸其他作品中也有表現:

郭靖從小沒有父親。

楊過從小沒有父親。

令狐衝從小沒有父親

喬峰、虛竹從小沒有父親……

石破天從小不知身世,被人叫做「狗雜種」。

不少人笑稱金庸小說是「爸爸去哪兒」系列,

卻不知這背後藏著多少哀痛!

《鹿鼎記》裡面,陳近南死的時候,

素來嬉皮笑臉沒心沒肺的韋小寶嚎啕大哭。

他生來沒父親,

心底早已把師父陳近南視作父親。

而此時,「韋小寶這才意識到:

自己終究是個沒父親的野孩子。」

其實,金庸寫的都是自己。

周星馳版《鹿鼎記》。

不知道是否福氣真的有數,

也許一個人得到的輝煌越大,

付出的代價越多。

早年的喪父之痛令金庸備受打擊,

未料到後來還會遭遇一次重創,

也許這次更痛苦。

年輕時,有算命先生給金庸佔過一卦,

說他命裡只有一子。

後來金庸結婚後,

生下過査傳俠,査傳倜兩個兒子,

另外還有查傳詩、查傳訥兩個女兒。

金庸以為,算命先生明顯說錯了。

金庸與小女兒査傳訥。

直到1976年。

彼時金庸的長子査傳俠在美國留學。

他曾多次打電話給金庸,

說有些心事想跟他好好談談。

可是金庸實在太忙,

大概也是不夠重視,

兩人始終沒能長談過一次。

不久後査傳俠在美國為了愛情自殺身亡,

時年19歲。

金庸與子女査傳俠、査傳詩。

噩耗傳來,猶如晴天霹靂,金庸悲痛欲絕。

査傳俠。

金庸以武俠小說立名、立業。

將「俠」字取給兒子,可見金庸對長子疼愛之深。

傳俠去世後五個月,金庸含淚寫下一段文字,

後來收錄到《倚天屠龍記》的後記中:

「張三丰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在很長一段時間,

金庸陷於深深地自責中,

後來他用《格林童話》中一段故事來安慰自己:

有一個媽媽,死了兒子,她非常傷心,從早哭到晚。她去問神父,為什麼她的兒子會死,他能否讓兒子復活?神父說:「可以,你拿一隻碗,一家一家去乞。如果有一家沒死過人,就讓他們給你一粒米,你乞夠十粒米,你的兒子就會復活。」那個女人很開心,就去乞。但一路乞,竟發覺沒有一家沒死過人,到最後,一粒米都沒乞到。她就覺悟:親人過世原來是任何一家都避免不了的啊。於是,她開始感到安慰。 

金庸用了將近五年,

才勉強從喪子之痛中走出來。

 04 

英雄無奈是多情

 

金庸有過三次婚姻,一次暗戀。

青年金庸與杜冶芬結婚照

1948年,24歲的金庸與18歲的杜冶芬結婚。

杜冶芬因為美豔動人,人稱杜四娘。

金庸南下香港時,杜冶芬也隨之而來。

當時年輕的金庸正處於奮鬥期,

根本沒時間陪伴妻子。

而杜冶芬在陌生的城市裡無聊又寂寞。

漸漸地,兩人感情疏遠,

最後辦理了離婚手續。

有傳聞說兩人離婚是因為杜冶芬出軌,

對此,金庸一直諱莫如深。

直到1974年,金庸才告訴記者:

「現在不怕講,我第一任太太betrayed(背叛)了我。」

在第二任妻子到來前,

金庸遇見了夏夢。

夏夢是香港電影界的一代女神。

她有多紅?

夏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

1966年主演《迎春花》後宣布息影。

但是,直到2015年,夏夢仍然獲得了

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

當年三十出頭的金庸為了接近夏夢,

進入她所在的長城電影公司做編劇。

他為夏夢量身打造電影劇本,

其中《絕代佳人》還獲得文化部優秀影片榮譽獎。

然而夏夢對金庸而言註定是「想得卻不可得」,

因為當時夏夢已經名花有主。

她知道金庸對自己的情意,

也敬重金庸的才華和人品,

但也只能到這一步了。

失落的金庸只能選擇離開長城電影公司。

金庸與夏夢合影。

深愛而不可得。

這樣的心境同樣在他作品中有所表露。

如果你深深愛著的人,卻深深的愛上了別人,有甚麼法子?白馬帶著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馬已經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終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灑的少年……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白馬嘯西風》

為什麼說是暗戀呢?

因為關於夏夢,金庸一直諱莫如深,

始終沒有提起過她。

而這段感情,是倪匡不經意說出的那句:

「好像是追過夏夢吧」,

才引來諸多猜測。

《白馬嘯西風》李文秀。

金庸第二任妻子朱玫,

年輕貌美又精明能幹,文化素質很高。

金庸創辦《明報》時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而朱玫除了照顧孩子外,

幾乎每天都從家送飯到港島,

後來還擔任《明報》主編,

據說「明報」這個名字就是朱玫取的。

有種說法是朱玫即是趙敏的原型。

因為舊版《倚天屠龍記》中,

趙敏其實叫做「趙明」。

明報-趙明-明教,

正是金庸與朱玫、張無忌與趙敏的共同聯繫。

朱玫英文名是Rose,而在金庸筆下,

趙敏是唯一被形容燦若玫瑰的女主角。

《明報》經濟困難時期,

朱玫變賣自己的首飾來支持丈夫的事業。

可以說,這一時期的朱玫,

是金庸事業與生活兩方面的賢內助,

是可遇不可求的患難之妻。

然而,多年後,當金庸成為報業巨子時,

兩人的感情卻出現了裂痕。

因為金庸在一家餐廳邂逅了小他29歲的第三任妻子——林樂怡。

朱玫與金庸離婚後晚景悽涼,

1998年11月8日朱玫在香港病故,

享年63歲。而當時陪在她身邊的,

既不是她的前夫,也不是她的兒女,

只有醫院的員工。

從離婚到去世前,

剛烈的朱玫沒有再見過金庸一次,

她到死都沒有原諒金庸。

對朱玫,

金庸也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達他的慚愧,

他坦然承認,他是對不起朱玫的。

 「別人怎麼看我不管,但我對不起她。我的愛情觀不夠道德。一個人一輩子的愛情,只愛一個人,一生一世只愛一個人,我做不到。」

林樂怡與金庸

第三任妻子林樂怡是金庸的書迷,

她很會照顧金庸的生活起居,

細心又認真地規範金庸的飲食,

不準他吃著吃那,而金庸也乖乖順從。

因為氣質秀麗嫻雅,

林樂怡被金庸迷稱為「小龍女」。


 05 

金庸與古龍


少年時去書店看武俠小說,

書架上只要有金庸小說必定旁邊就是古龍小說。

人們也習慣談到其一必談其二。

並非兩人武俠小說的藝術成就一般高,

而是因為兩人作品實在是兩種風格的極致。

古龍寫的是浪子,金庸寫的是大俠。

古龍奇崛,金庸中正。

古龍縱酒,金庸經世。

古龍筆下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金庸紙上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像不像李白和杜甫?

古龍(左起)與倪匡、孫淡寧、金庸和蔣緯國合影

兩人互動不多,但可以說是「惺惺相惜」。

古龍出道時,金庸已經是公認的「武林盟主」。

古龍對金庸也十分敬慕,

曾有一個階段一直在模仿金庸。

「我本不願討論當代的武俠小說作者,

但金庸卻可以例外。

因為他對這一代武俠小說的影響力,使沒有人能比得上的,近十八年來的武俠小說,無論誰的作品,多多少少都難免受到他的影響。

他融合了各家各派之長,其中不公是武俠小說,還融會了中國古典文學和現代西洋文學,才形成了他自己的獨特風格,簡潔、乾淨、生動!

他的小說結構嚴密,局面雖大,但卻能首尾呼應,其中的人物更躍躍如生,呼之欲出。

……

我自己在開始武俠小說時,就幾乎是在拼命模仿金庸先生,寫了十年後,在寫《名劍風流》、《絕代雙驕》時,還是在模仿金庸先生。」

——古龍

而金庸也對古龍後來獨創的小說風格十分欣賞。

決定封筆後,

金庸曾寫親筆信向古龍約稿。

1972年9月23日,《鹿鼎記》連載結束,

明報在結尾處發布了那篇著名的小啟:

「金庸新作在構思中。

明日起刊載古龍新作《陸小鳳》。」

「於東樓說,古龍當時正要去洗澡,於東樓替他拆開一看,是金庸的約稿信,叫古龍看。古龍讀完金庸的信,澡也不洗了,光著身子躺在椅子上,半天不說一句話。

懂點武俠小說的都明白,這種就像是帝王傳位,欽定接班人的意思。」

——張佳瑋

1985年9月21日,臺北三軍總醫院。

遊戲紅塵一生的古龍因肝硬化去世,

終年48歲。

古龍逝世後,金庸曾說:

「古龍兄為人慷慨豪邁,跌宕自如,變化多端,文如其人,且復多奇氣,惜英年早逝。餘與古兄當年交好,且喜讀其書,今既不見其人,又無新作可讀,深自悼惜。」

再後來,二十世紀末的時候,

在一次學生見面會上,

主持人問起他與古龍的交往,金庸說:

「他是江西人,個性有點俠氣,我就沒有。他喝酒多年所以年輕時就去世了,與他交往,我認為他與武俠生活相近,有次他不願與一幫日本人喝酒,結果被人砍傷手臂,而我是規規矩矩的做學者,他與我平時談天說地很好,要生活在一起不容易。」

這倒也是實話了。

兩人有交情,但處事風格相差極大。

所謂「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也正因此,兩人的作品才各具風格、交相輝映吧。

而如今,金庸也走了。

兩人大概又可以談天說地、指點江湖了。

《笑傲江湖》中,有一個人物戲份不多,

對待生死的態度卻頗值得玩味。

他就是江南四友之首的黃鐘公,

因為不願歸順任我行而自殺。

人物經歷倒在其次,

我們看他離世之時的心態:

黃鐘公轉過身來,靠牆而立,說道:「我四兄弟身入日月神教,本意是在江湖上行俠仗義,好好作一番事業。但任教主性子暴躁,威福自用,我四兄弟早萌退志。東方教主接任之後,寵信奸佞,鋤除教中老兄弟。我四人更是心灰意懶,討此差使,一來得以遠離黑木崖,不必與人勾心鬥角,二來閒居西湖,琴書遣懷。十二年來,清福也已享得夠了。人生於世,憂多樂少,本就如此……」說到這裡,輕哼一聲,身子慢慢軟垂下去。

——《笑傲江湖》

琴書遣懷,享夠了清福,

又對人生看得通透。

這就是所謂的「活明白了」,

大概也正是金庸自己的生死觀。

縱觀金庸一生,

文可參國論要,武可笑傲江湖,為商富比陶朱。

晚年遠離名利場的中心,安然向學,自得其樂。

可以說享盡了清福。

喪子之後,金庸潛心研究佛學,

人生沉浮起落之間,愈發沉靜博大,

可以說活的通透明白了。所謂:

「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為善除惡,唯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

死,對於金庸,不過是一場平和的回歸。

 06 

逝去的武林


許多人沒有意識到,

金庸的武俠世界,已經問世六十多年了,

而距離他封筆,也已經近五十年了。

五十年來,武俠小說頹勢日顯。

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後繼乏人。

與之相對應,

俠義精神似乎也離我們越來越遠。

 

《雪山飛狐》中,鍾阿四一家四口被鳳天南所殺,

胡斐與鍾阿四互不相識,

卻願意為他千裡追殺鳳天南報仇。

《天龍八部》裡,蕭峰已到塞外生活,

看到漢人被契丹人欺辱仍然仗義出手。

少林寺一戰,蕭峰被中原群雄視為勁敵,

虛竹和段譽挺身而出相助義兄。

……


有人說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的童話,

倒也有幾分道理。

我們沉迷於書中的蓋世武功,

更為胡斐、郭靖、蕭峰這些大俠所傾倒,

也許只是因為,

他們就是我們想要成為的另一個自己。

有夢想的人很多,

現實的引力太重。

不是誰都可以「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不是誰都可以快意恩仇、逍遙此生。

但金庸創造了他們,

而讀者把他們留在了心中。

《射鵰英雄傳》翻拍多次,熱度不減。

感謝金庸。

感謝您創造了一個個江湖,

感謝您讓我們看見俠義和愛情的傳奇。

歸去吧,歸去吧,您看這世上:

少年長劍在腰。

江湖不減豪情。

相關焦點

  • 金庸武俠難以超越?網絡小說大神管平潮:後輩作者不用妄自菲薄
    2018年,武俠大師金庸離世,勾起大家對武俠世界的懷戀。如今的武俠小說創作,已經滲透到網絡上,多是以網絡小說的形式出現。在2019年即將到來之際,作為《仙劍奇俠傳》官方原著小說作者的武俠小說名家管平潮,攜帶新書《燃魂傳1:俠烈無疆》來到成都軒客會書店,與讀者分享他的武俠寫作。在分享會之前,封面新聞記者專了管平潮。
  • 江湖還在,「一代武俠宗師」金庸卻走了
    根據港媒報導,金庸今天於香港逝世,享年94歲,這位曾經寫出了《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等諸多膾炙人口作品,見證了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大師,離開了摯愛他的書迷和影迷。在那個被金庸古梁所統治的時代,江湖不再是書中的臆想,而是有血有肉的烏託邦王國。在他筆下,有家國大愛,有兒女情長,以及哲學主義般的宿命輪迴,曲折離奇的故事和精巧的結構,讓後輩們紛紛效仿。
  • 【金庸的武俠】系列之:金庸武俠十大奇遇
    在【金庸的武俠】系列裡,覓覓將和大家一起打開年少記憶裡的武俠世界之門...張三丰為了救治無忌甘願自降身份,去求九陽神功,卻沒有成功。他被書中的頭號反角成昆用混元掌擊中,反而打通了任督二脈,完全練成了九陽神功。
  • 金庸先生走了,後金庸時代來了,武俠死了
    昨天,金庸先生走了。昨天,直到很晚很晚,我才接受了金庸先生去世的事實。我多麼想這是又一次的謠言,多麼想有個人能站出來闢謠。然而沒有,他真的走了,到那個世界去了。所以,遊戲的劇情是非線性的,在一開始就展開了平行的十一條主線,當年大家還沒有沙盒的概念,只是覺得這個遊戲特別自由,想去哪就去哪。
  • 《黑寡婦》會把接力棒交給弗洛倫斯·普夫
    但我們不必等那麼久就知道什麼是一個重要的情節細節:接力棒從斯嘉麗·詹森的娜塔莎·羅曼諾夫到佛羅倫斯·普格的葉蓮娜·貝洛娃。甚至在第一部《黑寡婦》預告片面世之前,就有人認為這部電影會涉及到斯嘉麗·詹森的娜塔莎·羅曼諾夫(Natasha Romanoff)將黑寡婦的名字交給佛羅倫斯
  • 金庸武俠裡的「腦迴路」
    除了無數有血有肉的武俠人物,在金庸先生所構建的世界中,還有各類出神入化的武功,或陰險毒辣,或威風八面,或詭譎巧妙,或蓋世無雙。不按常理出牌的奇招異術,「腦迴路」讓人忍不住嘖嘖稱嘆。在《射鵰英雄傳》中,古靈精怪的周伯通在桃花島上自創了一門非常神奇的武功,想必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左右互博」。
  • 金庸先生!你的武俠世界永不落幕!|金庸|桃花島|神鵰俠侶|...
    金庸先生用一支筆寫了一個江湖,他一手打造的武俠世界「承載了太多人的青春記憶和文學啟蒙」。2018年10月30日,著名作家查良鏞(又名金庸)逝世,享年94歲。一代武俠小說泰鬥化筆桿為武器攪動了整個江湖之後悄然離去,先生已遠江湖2載,只餘下那些看故事的人,漸漸變成了故事中的人。
  • 金庸武俠地圖
    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先生魂歸道山多少人百感交集對武俠迷而言 這是武俠時代的終結和輓歌而對於伴隨著金庸小說、影視劇長大的一代人這是少年時代的遠去和終結作為民間文化的武俠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寫出了「江湖」無論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還是「什麼師徒名份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金庸武俠遊戲大盤點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金庸武俠遊戲大盤點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俠巨匠金庸先生於香港辭世。"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先生所創造的瑰麗多姿的武俠世界曾經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除小說以外,根據金庸先生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也是武俠文化能夠具有今天如此巨大影響力的重要推手。
  • 「猴版」韋小寶再毀經典,金庸武俠正在離我們而去嗎?
    首先,這部劇只能稱為搞笑喜劇而不能說是武俠劇,這裡面是根本沒有江湖的,裡面所有的江湖人物都毫無江湖氣息,劇情中不僅全部刪去了貫穿原著始終的明史案,連「反清復明」都仿佛過家家一樣被完全透明化,其次,是全體被無情地降智商,原著中八面玲瓏的韋小寶、少年老成的康熙、儒雅正氣的陳近南、陽奉陰違的多隆、心機深沉的海大富以及後期出現的吳三桂等人,哪個不是萬裡挑一的人精,到了這一版變成了開局一個朝廷通緝犯在妓院裡大搖大擺說自己是通緝犯
  • 金庸去世,武俠終曲.
    可以說一代人的武俠記憶都和金庸有關。他為我們描述了太多角色,講了太多故事,勾畫了太多童年往事。筆名「金庸」,是把名中的「鏞」字一分為二,成為「金庸」。金庸所寫的武俠小說,內容充滿俠義,既柔情,又果斷。是無數人的武俠夢,也是無法複製的武俠小說作家。
  • 溫瑞安否認武俠已死:金庸他在,武俠在
    「很多人認為武俠文化是不存在的,武俠已死。我覺得是夕陽無限好,青山依舊在。」溫瑞安如是說。金庸在,武俠在溫瑞安,1954年1月1日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臺灣大學中文系肄業。港臺武俠小說作家,與金庸、古龍、梁羽生並列為新武俠四大宗師,代表作有《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俠》系列、《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等。溫瑞安的文學道路是從寫詩開始的。談及詩歌,溫瑞安感觸頗深。
  • 「金庸武俠」 與 「古龍武俠」的區別
    在武俠小說界,金庸,古龍這兩位大師是公認的"泰山北鬥"。只要是武俠迷,或多或少都接觸過兩位大師的作品。那麼,兩位大師的武俠世界又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呢?(1)主角的身世和成長路線金庸的作品中,基本上主角的身世背景,成長軌跡都是很清晰的。
  • 此人才是金庸武俠第一劍道高手,不是獨孤求敗,更非神鵰大俠
    金庸先生非常擅長寫武功,他的武功分門別類、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當然,熟悉金庸武俠的讀者,一定知道金庸筆下的武功是可以自成系統的,而這個系統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首先,內功和外功是一個完整而又相互的系統。金庸筆下的高手對內功的修煉非常重視,內功是金庸武學的根本。但是,外功的修煉也不可或缺,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才有《九陰真經》、《九陽真經》這樣的武功秘籍。
  • 此套神功是金庸武俠第一神功,擁有三個強大的名字,全都十分霸氣
    俠女本回我們來侃侃金庸筆下的神功。金庸的神功非常多,而且威力都十分強大,當然它們往往都會有一個十分霸氣的名字。不過,本回我們所講的這套神功,不僅威力逆天,甚至可以成為金庸武俠第一神功,而它的名字也十分霸氣,而且還有三個。馬上來看看。
  • 金庸武俠中的「絕世高手」,老師的生活藝術家鮑方
    他是金庸武俠世界的頂級專家,是看不見龍的末日的「掃地神僧」,他是個隱士,很少遇到敵人,在本期中,終極武林演員鮑方是終極角色。這位教師鮑方早在就去世了,但他留下的經典角色是後輩無法超越的,他對中國電影和電視劇的貢獻是其他人和祝福老藝術家願你的武林在天堂永遠無敵!
  • 手持加特林去金庸武俠世界會混成啥樣?要麼是蒲公英,要麼是燕雙鷹
    近幾年穿越作品很受讀者青睞,也引起很多武俠迷關心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一個現代人帶上一把加特林,外加無限發子彈穿越到金庸的武俠世界中會是什麼情形呢?XM556假設此人是個僅僅受過軍事訓練,而沒有神功(沒有武俠概念中的內力,輕功)加持的武功小白,即使他手持的是一把經過改良的,目前最適合單兵作戰的XM556(重7KG,每分鐘可發射
  • 金庸認可的武俠電影,究竟是什麼模樣?
    好了,為了不讓你們跟我一起長出三層下巴,我要就此打住,把話筒交給毒舌編輯部的老大哥@毒眸。眸爺可是資深武俠片愛好者。關於金庸,關於武俠片,他有些話不得不說。等到1987年,作為金庸武俠電影創作主陣地的邵氏電影,徹底停止了電影生產業務。 但香港導演們創作金庸武俠片的腳步,並未因此而停下。邵氏停產的那一年,37歲的徐克已經讀了快30年的金庸,想要拍一部金庸武俠的想法,也越發強烈。十年之前,在大才子黃霑的引薦下,27歲的他見到了已經「封筆」的金庸。
  • 金庸武俠中石破天和阿青,誰才是金庸武俠的第一人?書迷:不用想
    金庸武俠中石破天和阿青,誰才是金庸武俠的第一人?書迷:不用想正所謂"提劍跨騎揮鬼雨,白骨如山鳥驚飛。塵世如潮人如水,只嘆江湖幾人回。"說起金庸武俠中存在爭議的點還有很多,比如說金庸先生的十三本小說中哪一本是最好看的,最有深度的?
  • 紀念金庸:動漫中的金庸武俠世界!
    昨天,武俠小說界的泰鬥金庸先生逝世了,享年9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