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歷史上,能比「靖康恥」更大的慘敗,應該是沒有的。正是這北宋朝廷的這一劫難,將宋朝「積貧積弱」的形象永久地刻在了人們心中。本來這一恥辱都快被嶽飛洗刷乾淨,可惜卻被宋高宗12道召回金牌徹底葬送。嶽飛回朝後,不僅兵權被削,還屈死獄中。除了人盡皆知的秦檜以外,高宗的愛將張俊也罪不可赦。
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嶽飛在南宋鞏固政權,抗擊金國的鬥爭中戰功赫赫,被稱為「中興四將」。而這四將中,以張俊最早領兵,排名第一,最受高宗器重。然而,這樣一位抗金名將,最終卻淪落成害死嶽飛的千古罪人之一,銅像也長跪於嶽飛墓前。那麼,張俊是怎麼墮落的呢,為什麼前後反差如此巨大?
首先說一說張俊的生平。《宋史》記載「張俊,字伯英,鳳翔府成紀人。好騎射,負才氣。起於諸盜,年十六。」張俊從小就是一個喜歡打架的人,而且武藝超群,還頗有文才。可以算得上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少年英雄。在不斷的討伐盜賊過程中,逐漸立下了功勳,成為了宋朝的一名官員。
張俊在年輕的時候,還是很有志氣的。在金人南犯後,張俊始終與金人抗爭,戰爭異常的慘烈。在金國進攻太原的戰役中,張俊僅僅帶著幾百人殺出重圍,追隨宋高宗。在宋徽宗、宋欽宗被金人擄走後,張俊勸高宗即位,算得上最早一批擁立高宗的武將。這也是宋高宗一生都無比信任張俊的重要原因。
後來,高宗南逃後,面臨的是內憂外患的局面。當時南方到處都是盜賊、北邊金國從來就沒停止過進攻宋朝的領土。可以說,整個宋朝,到處都是戰亂,可憐的是百姓,高宗也不安寧。正是在這種局面下,張俊卻大顯身手,一方面在剿除匪患中立下無數功勞,另一方面,和金國的抗爭也是拼死抵抗。
在苗傅、劉正彥造反以後,高宗局勢岌岌可危。張俊帶著本部兵馬,聯合韓世忠、劉光世一舉擊潰苗傅,拯救了宋高宗。兀朮進攻臨安,張俊也是殊死抵抗,保衛高宗。最後在張俊的堅決抵抗和正確指揮下,總算打敗了金人。還有豫章之戰、「藕塘之戰」以及無數的剿匪平亂,終於奠定了張俊高宗手下第一將的地位。
宋高宗對張俊曾經說過一句話「朕非卿,則倡義誰先;卿舍朕,則前功俱廢。宜戮力共扞敵兵,一戰成功,當封王爵。」而果然,張俊一生對宋高宗也是死心塌地,出生入死。後來南宋在眾將的血戰下,穩住了局勢,南方的叛亂也大部分肅清,形勢好轉起來,於是高宗開始謀求向金國「乞和」。任用秦檜為相,收回了諸將的兵權。
宋金戰役消停後,張俊也逐漸生活放縱起來,不僅住上了豪宅,還有專門的樂團,生活堪比神仙。而在秦檜陷害嶽飛的冤獄中,張俊極力配合,甚至於捏造張憲夥同嶽飛謀反的罪名。儘管秦檜在多般調查以後,仍然得出了「莫須有」的結論,卻依然以此殺害了嶽飛父子,造成南宋以至於整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冤案。
縱觀張俊的一生,前期浴血奮戰,為穩定宋朝江山確實貢獻不小。可是,在嶽飛崛起以後,大有收復河山、還於舊都的希望之時,身為軍中第一人卻和秦檜互相勾結。在看透趙構求和的意圖後,也是張俊第一個跳出來歸還兵權,請求和談。如果僅僅如此,張俊也還算得上是一號人物。可惜,他卻非要誣陷嶽飛,致嶽飛於死地。
不得不說,張俊絕對是一個精明的人,善於揣摩高宗的心意。而且一生都和高宗牢牢地捆綁在一起。第一個勸進、多次拯救高宗、第一個歸還兵權、第一個請求和談、昧著良心陷害嶽飛、建豪華宴席奉承高宗,這一切都打進了宋高宗的內心。由此看來,張俊的一切其實也就很好理解了。不管是抗金名將也好、千古罪人也罷,不過都是投機於宋高宗以圖自己的榮華富貴而已。所以說,張俊其實並不曾墮落,其本性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