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秦朝完成統一中國的壯舉,拋開千古一帝的始皇帝不說,論功勞最大者,其必為李斯也。其死後不僅不曾傳威名於世,更是遭到萬千名家大儒之唾罵。李斯到底為何受千夫所指?在他身上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李斯出生於人才輩出的楚國,幼時便博聞強記、喜愛思考。青年時期倍受戰國時期社會風氣所影響,便立志有,助一國平定天下的宏大願望。
李斯雖立大志,但也知萬事需躬行。李斯曾在楚國官府從事文書工作,雖官職卑微,但卻在閱覽史書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法家思想,這也是他日後掌管秦國的核心思想。於是他迫不及待地想要離開這裡了,終於他獲得了一個前往齊國「稷下學宮」的機會,他成為了荀子的學生。荀子雖為儒家學派之人,但卻兼顧並不斷地向法家思想靠攏,慢慢的李斯也得到了他的賞識。
荀子對李斯一絲不苟的言傳身教,使李斯漸漸地理解了所謂的「帝王之術」。在這之後,李斯在反覆權衡利弊之後,最終選擇了秦國,李斯隨即離開了「稷下學宮」,前往秦國。李斯初到秦國深受秦相呂不韋的賞識,呂不韋雖然只給了李斯一個小官當,但卻讓李斯時常可以接觸到秦始皇。秦始皇立志於統一天下,李斯又一直在尋求能統一的明主,李斯漸漸的就被秦始皇視為心腹。
隨著秦始皇平定了嫪毐之亂,剷除權臣呂不韋,秦始皇終於獨攬大政,李斯的權力也不斷的擴大,他終於能放開手腳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了。但是好景不長,李斯由於持才放曠早已惹得其他大臣的妒忌和仇恨。最後韓國臥底鄭國修渠一事敗露,秦國眾人認為不可再重任六國之人,李斯也被下了逐客令。好在其上書秦始皇,書中言:大海因不棄涓流而見壯闊,高山因不棄碎石才見巍峨。這一句話打動了秦始皇,秦始皇力排眾議,收回逐客令,重新重用六國之人。
此後,李斯被秦始皇為人胸襟所感動,屢次為秦始皇進獻良策,最後通過八年的準備,十年的徵戰,終於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雖已經統一六國,但李斯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
他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後把自己比作了商鞅,他想要和商鞅一樣讓秦國以變法的形式,脫離形式上的對六國統一。簡單的說,就是要由內到外、由上到下的思想、文化、政治上的統一。
李斯從未停下過腳步。秦國兵雖強,民雖富,但是始終沒有誕生過任何一位思想的巨人。李斯深刻地意識到了這是秦國穩定天下的隱患,李斯雖有才華,但是偏執己見,想要廢除六國的思想,讓天下獨尊其法家思想,但也不同於漢武帝時期的極端。李斯認識到的問題,同樣始皇帝也想到了,但是此時的秦始皇,以開闊的胸襟對待六國的學者,並將六國學者視作賓客款待。秦始皇的熱情並沒有感動六國之學者,反倒是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了秦始皇。但是秦始皇一直沒有放棄,他始終堅信有一天六國學者會體會他的苦心。
但是六國學者的行為卻惹怒了秦國丞相李斯。李斯屢次向秦始皇諫言,驅趕六國學者,完全的在秦國推行法家的思想,漸漸的秦始皇也不再像之前那樣堅定。直到儒生淳于越,在秦始皇例行款待六國學者的時候,再一次勸諫秦始皇,應讓天下百姓,自由學習所有的學說,並對秦始皇一系列的治國方針表示質疑。當時的秦始皇已經心力憔悴,深感大限將至,淳于越的諫言無疑是撞上了槍口。始皇大怒,下令將六國學者重判,發配邊疆服徭役。但李斯認為六國學者不可留,以防六國之勢力死灰復燃,非法家之書籍不可留,以防六國之人「賊心不死」。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意見,於是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發生了。
焚書坑儒一事,也是現代史學家普遍認可的,李斯之所以被後世所辱罵,皆是因為此事。從李斯的種種作為來看,不能否認的是李斯的治事的才能,但是在中國古代一向重精神和道德,容的下一個無才有德的人,卻又完全否定有才無德之人,在當代來看這是一種片面的、極端的思想。
其實,無論你說李斯什麼,你都不可否認他和秦始皇一樣都是一個時代開啟的功臣與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