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與李斯這兩個人雖是謀士,實則賭徒。他們註定是做大事之人,有膽識有魄力有謀略,這樣的是從不考慮後果的。成則改變天下,敗則無悔認命。
他們所處的環境風雲變幻,六國爭霸,要麼他們被時代裹挾,要麼他們改變時代。他們是改變時代之人,命運必然與時代共進退。因此我認為他們也無需考慮自己的下場與結局。
呂不韋的人生軌跡。
呂不韋為何既是商人,卻有謀士之大略?呂不韋是衛國人,衛國曾經是姜子牙的封地,因此呂不韋姜氏後裔,賣貨不過是他為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一個橋梁。
他最懂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因此他從衛國經商到趙,認識了秦國前來做質子的贏異人。
呂不韋到邯鄲初見異人之時便說:「異人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
這就是後來「奇貨可居」的成語出處。可見贏異人天生有王者風範,才會被呂不韋這等南來北往,見過大世面各色人的商人看上。
都說商人重利輕義。而我說呂不韋不是商人,他是披著商人外衣的政治家,是謀士。
他有自己對六國以來的政治眼光,因此他才不惜一切,甚至堵上一切身價來投資贏異人。
難道他不知道趙國會誅殺他嗎?他不知道這種情況下即使回到秦國,贏異人能上位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嗎?
以他的聰明才智,我認為這些他都想到了。但他最大的籌碼是華陽夫人。他與華陽夫人一直有來往,因此他布好了陣,等華陽夫人入局。這就是他初設的賭局。
這場賭局還真讓他贏了,他算準只要質子回國便可以有其祖父秦昭襄王一樣的命運,果不其然,他以此說服了華陽夫人和太子。逃回秦國的異人做了華陽夫人的兒子,後被立為太子。
然呂不韋雖然聰明,卻也不過是個商人,他算準了前面,沒有算準後面。秦異人繼位時間太短了,能庇護他,讓他學習的時間也更為有限,這三年來他在贏異人身邊也只學了皮毛,卻未學的其心懷家國天下的精髓。
他的聰明也只是聰明,還夠不上才華,因此當才華撐不住他的野心時,始皇嬴政就繼位長大了,因為所站的制高點不同,嬴政看到的是天下以及天下蒼生。
而呂不韋看到的雖然也是天下,卻是天下糧倉。他的商人本性和油膩大叔的性質在其中年以後顯露無疑。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我覺得這句話送給呂不韋也合適。此時欲望膨脹的呂不韋已經不願意思考了,因此他貪婪權勢,貪婪物質極大豐富,貪婪名利的最後下場就是在自己的迷惘中去死!
這是秦始皇必須要剷除的,阻礙他發揮雄才偉略,一統天下的最大磐石。
李斯其人。
李斯又是個什麼主兒呢?李斯在我看來是個頑主。他雖然主張先法後王,然他此生是在用他一己之法左右王者。李斯曾拜荀子遵法家。
李斯楚國人,少年時曾任一小吏,由於胸懷大志,有一次他去如廁看到廁所的老鼠偷食屎吃,還要見人趕快跑,活的那叫一個艱辛。
而他後來不巧又在米倉看到過老鼠,米倉的老鼠不僅不怕人,還終日吃的肥腸滿腦,然後肆意在米倉裡交歡嬉戲,活的好不愜意。
至此他得出一個道理,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是能不能把握住命運和機會,並且這個機遇所處的環境也相當重要。在大而有望的環境裡,一個人的真才實學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
否則你就是個聰明豆,終日在茅廁那種環境裡生存,也是無用的。
因此後來李斯千方百計來到當時正在崛起中的秦國。他先是在呂不韋處做了舍人,後被呂舉薦給始皇,這才開始了他開了掛的人生。
李斯其人我們不得不說他是真有大才能大才華之人。
在他的主張下,秦始皇廢除了戰國時期紛亂的分封制,立郡縣制。他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為縣。郡縣制比之分封制是一個進步,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加固了國家統一管理的策略。這一夙願也是秦始皇的自繼位以來,實現民族統一,結束戰亂的心願。
李斯在其他方面也成績卓越顯著,比如他在始皇建國之初提出了一整套對應中央集權制的配套方案。
其中包括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軌;
《倉頡篇》就是李斯親作。同時讓我們後人得以一睹李斯在文字方面的造詣。隸書後來就是秦國的統一文字。
在經濟方面,度量衡的統一,和貨幣的統一也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制經濟制度的管理。
李斯廢除了六國混亂的度量衡,發明了度制。
度制以寸、尺、丈引為單位,採用十進位計數;量制則以合、升、鬥、桶為單位,也採用十進位計算;衡制則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固定下來。李斯度量衡甚至被我們沿用至今。
貨幣方面,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每鎰重二十四兩,以銅半兩錢為下幣,一萬銅錢折合一鎰黃金。並嚴令珠玉、龜、貝、銀、錫之類作為裝飾品和寶藏,不得當作貨幣流通。同時,規定貨幣的鑄造權歸國家所有,私人不得鑄幣。
他所製造的貨幣,因為小巧便捷,甚至一直被沿用到了清朝。
李斯的車軌統一制類似於我們今天的高速公路。就是通過幾條四通八達的道路,使各郡縣可以直達鹹陽都城,方便了管理。
當然後來的焚書坑儒也是李斯這斯幹的,不過他建議留下了工具書。如醫學、卜筮、種樹之書。其餘由於覺的都不利於一家之言的統治,便下令燒毀了。好在秦始皇還偷偷留了一些禁書藏於書閣。
李斯之敗,敗給了自己。
上面我大致描述了一下李斯作為秦國開國元勳的功績,這麼看來,李斯的確有雄才偉略之人。
毛主席對此人的評價:「孟夫子一派主張後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對秦始皇。李斯是擁護秦始皇的,屬於荀子一派,主張先法後王。」此評價雖沒直接對人,但在我看來卻是褒義的,讚許的。他認為李斯是封建制度下一個公允的存在。而曾國潘對他的評價是從人性上說的,曾認為李斯這等可與曹操比肩的大人物,他們敗都敗在了成功之後沒有進行內醒和檢閱自我,而是急於攀比,從而迷失在欲望爭奪之中。
最後
因此,李斯與呂不韋的一生,題主問為何沒能預料到自己的結局?這種小兒科的思維就不在他們考慮範圍內。
說到《大秦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斯被綁在大殿的柱子上,始皇讓他解釋秦國為何沒有忠臣?說對了就放他,說錯了就殺他。
此時他是提顱死諫。他們這種人根本無法預測自己的生死,分分鐘就是在賭自己的思想是否能迎合大王的心。
而呂不韋也是如此,他從趙國傾家蕩產助贏異人出逃回秦國時,也是在賭,賭贏了也許就是一生富貴,賭輸了此生也就淪陷了。
所以不能用預測這個詞來評價他們的志向,他們是做大事不考慮後果之人。生死一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