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香港十二月二十七日消息:在香港出版的《中國評論》,經廣泛徵詢海內外專家學者的意見後,評選出二000年海峽兩岸關係十大新聞:
一、三月十八日,陳水扁在臺灣地區選舉中獲勝,民進黨首次成為執政黨,臺灣政治生態發生巨大變化,兩岸關係面臨重大變數和挑戰。當晚,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授權發表聲明,提出「聽其言、觀其行」的六字方針。
二、二月二十一日,祖國大陸發表《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白皮書,除重申中國政府仍將「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統一」外,提出了備受關注的三個「如果」。白皮書在島內及海外引起巨大反響。
三、五月二十日,陳水扁發表就職演說,提出「四不一沒有」,但仍然迴避「一個中國」原則,將「一個中國」說成是「未來」的。同日,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授權發表聲明,批評陳水扁對「一個中國原則」採取迴避、模糊的態度,缺乏「善意和解」的誠意;指出恢復兩岸商談的兩個條件,即臺灣當局明確承諾不搞「兩國論」,明確承諾堅持海協和海基會於一九九二年達成的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四、八月二十四日,錢其琛副總理在會見臺灣聯合報系大陸參訪團時,對「一個中國」原則作出新的表述,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海內外輿論對此極為關注,認為「新三句話」蘊涵重要政策信息,表明大陸對自己更有信心,對臺灣更具善意。
五、十月三日,臺灣「行政院長」唐飛因核四問題與陳水扁意見分歧等原因被迫辭職,陳水扁「全民政府」破產;其後的「廢核」風暴促使在野黨初步結盟,聯手推動「罷免總統案」,引發朝野嚴重對抗和政局不安。
六、七月三十一日,陳水扁在上任後第二次記者會上,首次公開否認海協與海基會於一九九二年達成的關於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並將其解釋為「九二年的精神」,此論遭到臺灣各界批評,國民黨、親民黨、新黨及社會各界要求回歸「九二共識」。
七、十一月十七至二十八日,國民黨副主席吳伯雄率團訪問大陸,成為國民黨到臺灣後赴大陸訪問的最高層人士。年內訪問大陸的臺灣重要人士還有前「行政院長」郝伯村、前「立法院長」、親民黨秘書長劉松藩、國民黨前秘書長章孝嚴、前「經濟部長」王志剛,以及在野三黨的立委和立委助理等。
八、臺商對大陸投資大幅增加並發生結構性變化。據臺灣「經濟部」統計,一至十月臺商對大陸投資金額達二十四點一億美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九十八,件數增加百分之六十四;其中除傳統產業的中小型企業繼續到大陸投資尋求出路外,許多高科技產業和大財團的大型投資項目明顯增加。
九、臺灣有條件、有限度地對兩岸交流作出局部性開放,包括:十一月十日「陸委會」和「新聞局」聯合宣布「大陸地區新聞人員來臺駐點採訪」相關規則,並自即日起開放大陸新聞記者申請「駐點採訪」,成為新政府成立後的首項兩岸交流開放措施。
十、十二月十二日,多次就兩岸關係等問題說重話的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再度公開呼籲新政府立刻開放三通及解除戒急用忍政策,對陳水扁始終不願承認「一個中國」表示百思不得其解;認為民進黨政府比不上國民黨政府,讓人民對政府產生信心危機;認為如果新政府再沒有更宏觀的大陸政策,臺灣三年後一定百業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