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服嘉應和嘉祐二怪,體現了媽祖懲惡揚善,愛憎分明的精神

2020-12-24 寂寞是和感覺

媽祖信仰產生於宋代,是因為宋代是中國航海事業大發展的時代。媽祖的出現比《山海經》中的東海禺虢、北海禺京、南海不廷胡餘、西海弇(yan)茲等海神要晚得多。這些所謂海神和後來的四海龍王一樣,主要是方位神,龍王的功能也主要是播雨和防澇,其實是為農業服務的。宋代以後隨著海事活動的增加,人們需要真正的海神了,媽祖恰逢其時成為真正的海神。媽祖最初的傳播都是與海事有關的區域,海洋實踐催生了媽祖海神。

宋以後的海上活動不僅是民間的漁業和運輸業,也有相當多的官方活動。元代1274年(至元十一年)和1281年(至元十八年),忽必烈兩次組織軍隊進攻日本,都因遇到颱風而大敗,使他深刻地體驗到大自然力量的深不可測,自然而然的會產生尋找海神保佑的動機。忽必烈的水軍中有大量的南宋降軍,這些水軍都信仰媽祖(徐曉望:《媽祖信仰史研究》海風出版社2007),他們把媽祖信仰帶給後來的元朝統治者。

一般認為元朝因漕運而開始祭拜天妃媽祖,並且開了朝廷派官員舉行官祭的先河。從至元十九年(1282年)開始,元朝政府開始了海上漕運航線,這條海上生命線也需要媽祖海神保佑,事實上天津的媽祖信仰是元朝政府首先提倡的,1997年9月,在大直沽天妃宮遺址出土了明代《重修敕建靈慈宮天妃碑記》殘碑,"敕建"就是朝廷建的。

元世祖早在至元十八年辛未(1281年)就封媽祖為護國明著天妃。天曆二年(1329年)元文宗遣使到海運所經過的沿海城市各媽祖廟祭祀,其中的《祭直沽廟文》說:"國家以漕運為重事;海漕以神力為司命。今歲兩運鹹藉匡扶,江海無風濤之虞,朝野有盈寧之慶"(見《歷朝致祭詔告祭文》)。當時由於金元兩代建都在今北京地區,而天津的聚落剛剛出現,在官方的倡導下,媽祖先入為主地成為天津民間的主要神祇。同一時期,華北地區更流行的女神是碧霞元君和觀音菩薩。

"碧霞元君"一名出現於唐代,傳說是東嶽泰山神的女兒,本來是道教中重要的女神,後來被改造成為民間神祇,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宋代碧霞元君廟在一些地區有零星分布,明成化以後祠廟數量急劇增多。碧霞元君廟會在華北的一些地區規模尤大,(參見田承軍:《碧霞元君與碧霞元君廟》《史學月刊》2004年第4期)其行宮遍布現在的山東、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江蘇等地,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廣東、福建、四川、雲南、陝西、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也有分布。據不完全統計,上述地區共有一千餘處碧霞元君廟,其中數量最多的是現在的山東、河北兩省,均在300處以上。

民國時期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歷史組許道齡編纂的《北平廟宇通檢》,引用《帝京景物略》、《日下舊聞考》等16種明、清、民國時期的地方文獻,從中輯出北京內城、外城及四鄰有949處廟宇,其中碧霞元君廟27處。而據《北京傳統文化便覽》稱:"依《乾隆京城全圖索引》統計,供奉元君的廟有三十個以上。"丫髻山和妙峰山是清代北京郊區著名的碧霞元君信仰中心(參見《北京檔案》2005年第3期中華文史網編輯》)。

觀音菩薩來自影響巨大的佛教,在中國影響更深遠、傳播更廣泛、融化更深入。經過民間選擇,觀音菩薩也被改造成為民間信仰的神祇,甚至連性別也被認定為女性。在華北農村,幾乎所有的村莊都有觀音廟。

在來自佛、道淵源的兩位女神統治的華北地區,媽祖卻在天津始終保持了主神的地位。《同治續天津縣誌》統計當時天津縣有天后宮十六處,碧霞宮二處、觀音堂三處、觀音閣五處、觀音庵四處。就是說直到晚清,天津的天后宮數量仍然壓倒供奉觀音和碧霞元君的廟宇。天津最大的花會——皇會,也是以媽祖為核心的酬神賽會。為什麼媽祖信仰在天津經久不衰,究其原因大概有三點:其一是先入為主,媽祖信仰與城市的發展共始終,元明清三代朝廷都承認媽祖的地位,媽祖信仰沒有遭到過壓制和禁;其二天津畢竟是通海的城市,有海運就有媽祖,媽祖信仰在天津始終有海洋的淵源;其三媽祖畢竟來自民間,有親民的優勢。

與之相比,觀音菩薩是純粹的外來神,碧霞元君有東嶽大帝女兒的貴族身份,都高高在上,只有媽祖來自平民。但是天津的媽祖已經不是原汁原味的海神,媽祖形象在天津卻有了諸多變化,吸收了碧霞元君和菩薩的送子功能,還增加了許多其他內容,形成了有天津特色的媽祖信仰。

中國民間信仰的多教雜糅是一個普遍現象,各種信仰無不向著孝道、送子、延命、仁善,即以宗族為基礎的群體本位的社會倫理思想等基本精神靠攏。媽祖信仰也承載了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儒家宗法思想中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產生了宗族香火延續觀念的現實需求。這種需求主要寄托在女神信仰上,觀音、碧霞元君和媽祖首先要滿足人們求子和保命的期望,在這一點上三位女神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普遍出現在三位女神的廟中,栓娃娃的習俗也是一樣,娘娘是三位女神的通稱。天津的天后宮既然變成娘娘廟,就模糊了媽祖與那兩位娘娘的界限,同時也承擔起共同的責任。本來媽祖傳說中就有救父尋兄的故事,體現了媽祖的孝道,但幫助人們延續後代是更大的孝,人們對媽祖的期待是後者。媽祖代表的孝道主要體現在延續香火上。

仁善、向善、結善緣是傳統社會倫理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對於法力無邊的媽祖神來說,體現的是普遍的慈善。媽祖的救助海難,化草救商、醫病施藥、萊嶼長青禱雨濟民:解除水患等故事,是對苦難大眾的無私奉獻,同時也是對芸芸眾生的一種行善的示範。降伏千裡眼順風耳二神,收服嘉應和嘉祐二怪,體現了媽祖懲惡揚善,愛憎分明的精神。

號召民間的利他主義和自我約束精神,這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精神力量。許願還願本來是民間對待神祇的功利主義行為,這也是中國民間信仰的特點。《天津天后宮行會圖》有一段敘述"年年三月行娘娘會,眾善來此進香修好……神聖若無靈佑保護誰來進香?人若積德,有災暗銷,有難呈祥,事過以後才知暗中保佑。若無靈驗誰來燒香?誰來上供?誰來許願?誰來唱戲?誰來敬神?誰來謝神?誰來出會?"(第57道《小南河進香音樂法鼓聖會》)這急難當頭才臨時抱佛腳的態度雖然與宗教對信徒要求相去甚遠,但是知恩圖報終歸也是一種美德。

在《天津天后宮走會圖》中,《積善堂頂馬行香會》出會原因是,運糧船在海上遇到風天,天黑時船頭出現天后宮的燈籠,保佑糧平安回到天津。還有七道會是兒童還願會,都與娘娘保佑兒童平安出花有關。其中《花瓶聖會》出會是因為小兒出花,守花人見一個老奶奶進來,提醒其父母還願。《普善花童聖會》是說小兒出花,請來看香道奶奶,讓其還願的。

《於慶堂巡風還願會》是相信小兒出花,被娘娘顯聖救活而還願的。《隨駕道童花瓶聖會》是相信小兒疹後失魂,晝夜長眠,被娘娘救助而還願的。《懷古堂隨駕頂馬聖會》和《慶善堂巡風聖會》都是關於出花還願的。《頂馬聖會》是關於娘娘救助產後熱而還願的。"知恩圖報""有恩必報""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是中國傳統的美德,有利於社會和諧,也是對社會中見利忘義的行為的一種批判,民眾對媽祖的信仰,體現了這種傳統。

相關焦點

  • 劉濤主演的《媽祖》裡面,為什麼媽祖會把嘉應嘉佑收入水闕仙班
    在劉濤主演的《媽祖》裡面,雖然白鯊精、巡海夜叉、嘉應、嘉佑、晏公五人都是東海四王子睚眥手下,但是每次有任務,都是嘉應、嘉佑和晏公去執行,都是奴才,憑什麼白鯊精和巡海夜叉就高人一等不用執行任務,從這點只能說明睚眥只是把嘉應、嘉佑、宴公當成了使喚工具,只有白鯊精和巡海夜叉睚眥才當成了自己人
  • 連環畫《媽祖》背後的創作故事
    全套共12冊,特邀來自全國各地的連環畫名家聯袂,採用中國傳統的「寫實」和「白描」手法進行創作,描繪了媽祖(林默娘)傳奇的一生,並講述了媽祖文化在我國臺灣地區和世界各地傳播的盛況,彰揚了媽祖在護國庇民、漕運開發、海疆安定、國家統一、和平外交等方面的卓越功績,進一步傳播了「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該套連環畫自出版發行以來,得到了業界的充分認可和社會的高度好評。
  • 歷史上關於媽祖的故事,媽祖的傳說
    E:降伏二神:相傳在媽祖二十三歲時,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一為順風耳,一為千裡眼。二神經常出沒貽害百姓。百姓祈求媽祖懲治二神。為了降服二神,媽祖與村女們一起上山勞動,這樣,一直過十多天,二神終於出現了,當二神將近時,媽祖大聲呵斥,二神見媽祖神威,化作一道火光而去。
  • 大型神話劇《媽祖》元旦前後將在央視黃金檔首播
    《媽祖》講述了媽祖從凡人林默娘到被上天賜封為海神的過程,歌頌了媽祖立德行善、造福百姓的大愛精神。作為首部演繹海洋女神媽祖的神話劇,該劇填補了電視劇領域的題材空白,尚未播出已引起了整個華語娛樂圈的聚焦。  在電視劇《媽祖》的故事裡,媽祖原為民間凡人,受天神點化後領悟了法力並以此造福蒼生。每逢海上有人遭遇危難,媽祖便身穿紅衣飛往救援。
  • 《媽祖》開年強勢來襲 顯「大善之道」普世內涵
    作為央視電視劇頻道的開年大戲,《媽祖》填補了內地媽祖題材電視劇空白,以林默媽祖人神演變的過程,展現了大仁、大愛、大義的媽祖精神。相較於以往神話劇,《媽祖》除了視覺特效愈加精進外,其「大善之道」的普世內涵更增強了這部劇的文化影響力。劉濤領銜明星陣容演《媽祖》縱觀2013年開年大戲,「群星璀璨」是一大共性。
  • 媽祖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的精神家園
    與西方傳說中海神徵服掠奪、尚武排他的特徵不同,媽祖文化體現了中華海洋文化的「和平」精神,是人類永恆追求的精神家園,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經貿活動頻繁往來提供了穩固的文化條件,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她隨著華人經略海洋,開拓海疆,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城市港口落地,並與當地文化融合,成為這些港口和城市的重要信仰,也促進了當地海上經貿發展、港口城市繁榮。 《夷堅續集?
  • 聽見湄洲媽祖祖廟!【西軸線】
    億萬媽祖信眾心目中最神聖的殿堂──天后宮,民間稱為媽祖寢殿。正殿是朝南的,而寢殿是坐西朝東的,應該與風水學有關。據史料記載,此殿始建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 年),是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廟,最初只是「落落數椽」的神女廟。後經過多次重建,現存建築是民國年間再度重修的,建築保持明代布局和清代風格,部分為清代原構。由門殿、主殿和兩廡組成,主殿為單簷歇山頂三開間五進深的抬梁式結構建築。
  • 傳承媽祖精神,挖掘保護媽祖文化!
    ,學習媽祖精神。 2020年8月27日華陽珠珍祖廟媽祖董事會蒞臨貴嶼鎮下隴古廟,受到理事會會長郭子安全體人員熱烈歡迎和盛情款待,大家同聚一堂,共學媽祖精神,雙方促進媽祖文化交流
  • 湄洲媽祖傳奇故事
    媽祖(960-987),福建莆田湄洲人,姓林,名默,乃莆田林氏望族「九牧林」始祖林披八世孫。出生於湄洲嶼(今莆田湄洲島東蔡村上林1號)。父親林惟愨,宋初都巡檢,母親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媽祖為家中小女。《天妃顯聖錄》、《敕封天后志》典籍大量記載了媽祖的故事,體現了媽祖立德大愛、拯危救難、濟世助人、懲惡揚善等崇高品質和高尚人格。
  • 「媽祖」東南亞華人的精神信仰,你知多少
    在廣東,福建,臺灣和東南亞各國,華人都非常信仰一個神:「媽祖」,在海外漂泊重回家鄉的人都要到媽祖神廟裡祭奠,有時候人們出海也要先拜一拜媽祖,為什麼要拜媽祖?媽祖究竟是誰?為何沿海居民出海都要祭拜她圖片來自網絡媽祖,本名林默(也有叫林默娘的)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誕生於莆田湄洲島,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等,目前,全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
  • 電影《海神媽祖》啟動發布會現場
    3D動作玄幻巨製《海神媽祖》啟動發布會現場紅毯儀式
  • 央八2013開年大戲《媽祖》盛大首播
    演員帶妝上場、女神海妖凡人同臺聯歡、現場又有媽祖信徒贈送的神秘大禮……整場發布會可謂精彩紛呈,驚喜不斷,始終洋溢著喜慶祥和的氣氛。  作為內地首部聚焦海神媽祖的電視劇,該劇以林默媽祖人神變化為主線,激蕩講述了媽祖濟世救人、護國庇民的大愛功德,旨在傳承媽祖精神,向全世界弘揚媽祖文化。
  • 了解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傳承中華民族文化茶!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娘媽等等,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媽祖信仰集中體現在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媽祖信仰是集無私、善良、親切、慈愛、英勇等傳統美德於一體的精神象徵和女性代表。
  • 林國平 | 海神信仰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以媽祖信仰為中心
    主要從事中國民間宗教信仰和閩臺區域文化研究。摘要: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根本動因是海上貿易和海外移民,而精神支柱則是海神信仰。海神信仰貫穿於航海始終,它既反映了時人對海上巨大風險的畏懼心理,又體現了航海者藉助海神信仰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必勝信念,二者心態交織在一起,後者佔主導地位。
  • 大道公風剛過,媽祖婆雨將至,瘋媽祖大鬧熱開始
    向外界表示受媽祖娘娘託夢希望他出來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郭臺銘自言出生於媽祖廟口整個家族都受媽祖的庇佑康熙五十八年,媽祖列入國家祀典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禮湄洲島媽祖祭祀大典媽祖部下有其中兩員大將即千裡眼和順風耳又稱金精將軍與水精將軍傳說於桃花山上被媽祖收服
  • 【媽祖】天津媽祖文化的地域特色
    感謝您關注中華媽祖!科技視角、人文情懷、大愛精神。我們致力於傳播媽祖精神,促進媽祖文化交流。
  • 【媽祖】霞霖媽祖宮的馬王爺和中軍爺
    感謝您關注中華媽祖!科技視角、人文情懷、大愛精神。我們致力於傳播媽祖精神,促進媽祖文化交流。
  • 發展莆田媽祖文化 弘揚中華武術精神
    發展莆田媽祖文化弘揚中華武術精神薰陶和教育廣大群眾,使其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古典文化和經典國粹。響應國家號召,加快推動中國武術大發展的進程,豐富群眾業餘生活內容。弘揚中華武術,傳承民族傳統,發揚體育精神,促進武德,展現中華武術風採!  媽祖是「海峽女神」、「和平女神」 。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種象徵。
  • 還有《媽祖》中的其他知名演員……
    昨日下午,大型神話電視連續劇《媽祖》中媽祖的扮演者——著名演員劉濤回莆田啦故地重遊湄洲島,並參訪湄洲媽祖祖廟。  拍攝《媽祖》後,時隔6年,劉濤一行專程回到湄洲島。在現場,劉濤和現場工作人員交流,問起當年拍攝《媽祖》的影視園是否還存在?得知媽祖文化影視園不僅保留完好,還發展成景點後,她表示很開心。     據悉,2019年2月11日(正月初七),在電視劇《媽祖》中飾演白鯊精、嘉應、嘉佑的賴曉生、建國、國慶等幾位演員也專程回湄洲島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