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附屬同濟醫院
有這樣一位醫生
他26年都在堅持一件事
他說這是屬於自己的「儀式感」
而這件事對救死扶傷亦意義重大
下面和小科走進鄭凱醫生的故事
無償獻血超過百次的同濟醫院醫生鄭凱接受採訪。
1
血液,是最特殊的急救藥品之一,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間。
在武漢,有許多平凡低調的獻血者,同濟醫院醫生鄭凱便是其中一位,從1994年至今,他獻血100次,捐獻出達170個治療量的血小板。
記者在同濟醫院急診科見到鄭凱,他說,不用給這件事附上特別的意義。「我只是做我做得到的事。」
2
新年第一天獻出第100次血
常獻血的鄭凱身上有著浪漫氣質。結婚紀念日、生日、新年第一天,都是他會去獻血的日子。
2021年1月1日,吃完一碗熱氣騰騰的北方臊子麵,鄭凱從位於宗關水廠的家步行半小時至武漢血液中心獻血。
當武漢血液中心工作人員將順著輸液管流進儲血袋的血液封存好,放進血庫中時,鄭凱完成了他第100次獻血的「儀式」。
2021年1月1日,鄭凱獻出第100次血。
獻完,內心小小激動的他一口氣喝了半瓶飲料,對於獻血前無法大量飲水的他來說,這一刻,痛快淋漓。
像這樣普通而有「儀式」的獻血,鄭凱做了100次。1994年,還在同濟醫科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讀臨床醫學專業的他,和同學較勁要「獻完血去足球場比個輸贏」,一行人就這樣去了血站,獻了400ml的血。
「獻完第一次血後,我並沒有想自己什麼時候再去獻第二次血。一次血液中心打電話說急需O型血,自己便再去獻血,後來慢慢的獻血變成了一種習慣。」鄭凱表示。
2005年6月7日,在與老婆結婚5年之際,鄭凱跑到佳麗廣場,登上獻血車準備獻血。這一次,他卻遭到拒絕。「護士不準我獻,那時獻血需間隔半年,而我剛剛好差2天,可惜。」
認真,又帶著一絲可愛氣質的鄭凱平靜講著他的獻血過往,他說:「你看,這些都是很小的事,不值一提。」
真的不值一提嗎?獻一次血不難,難能可貴的是,作為醫生,26年一如既往地堅持著。
3
瞞著家人20多年獻血
這26年的堅持,鄭凱大多數是背著家裡人。
2017年,一篇關於鄭凱獻血的新聞被鄭凱母親看到,她有些震驚,沒想到兒子竟獻了這麼多血,她有些不高興。
鄭凱知道,這只是一位母親對自己兒子身體的擔憂。「因為我是急診科醫生,常年工作比較忙,而父母那一輩可能會被獻血不利於身體的信息誤導,所以不太想讓我獻血。」
為不讓家裡人擔心,他把獻血證分散著藏在辦公室;為隱藏針孔,他只選擇能穿長袖的季節獻血。「如果夏天獻血,老婆一眼就能看出,一定又會念叨我。」
至今,鄭凱已獻血100次,其中全血8次,成分血92次。
一邊隱瞞,一邊默默堅持。鄭凱說,身為急診科醫生,目睹在生死邊緣掙扎、因缺血而貽誤治療時機的患者,這樣的事,他並不想看到。
他至今記得,2004年,他趕赴荊州市監利縣人民醫院接一位再生障礙性貧血的中年男病人。當時,患者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全部減少,失去造血功能,需要大量輸血。在他們趕到醫院前,患者用光了當地血庫所有存血,在等到新的血液送到前,患者因病情嚴重走了。
看著啜泣的家屬,他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如果有可用的血液,他也許可以挺過來,他還年輕,是家裡的主心骨。」
至此,他明白,血庫裡有血,醫院裡才有血,需要血的病人才有更多生的可能。
4
堅持暴走8公裡的習慣
和鄭凱相處的時間很短,不善言談的他,總是問一句答一句,再加一句:「這沒什麼。」
他說,獻血,只是一件自己能做得到的事。少說,多做,是他的性格。為確保血液質量,他的飲食逐漸變得清淡;為讓自己保持健康,他至今堅持著每天暴走8公裡的習慣。「只要不下雨,每天我從宗關水廠走到同濟醫院,一次往返,便是8公裡。在我們科室,我的身材是保持得最好的。」
「希望更多人明白,獻血對身體沒有害處。」2005年左右,鄭凱捐獻了造血幹細胞,他說:「有點遺憾的是,我未能遇到匹配的骨髓,未能為血癌患者貢獻一份力量。」
華中科技大學(ihuster)
來源 / 長江日報
文字 / 長江日報記者 李杏 張劍
常宇 蔡敏 鮑婕
原標題:《26年,100次!為這位同濟醫院醫生的「儀式感」點讚》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