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羅生門:從鮑毓明案的反轉結果中,我們能學到什麼

2021-01-07 騰訊網

(原創文章,歡迎閱讀,抄襲洗稿必究)

文|諸神的恩寵

今年4月,鮑毓明案鬧得沸沸揚揚,成為全網焦點。如今,終於塵埃落定。

9月17日,官方發布通告,經幾個月實地走訪調查,本案的真實情況為:韓某某系1997年生人,和鮑毓明發生關係時已年滿18歲,她所披露的情況均不屬實,鮑毓明不構成性侵幼女罪。但是,由於鮑毓明違反了中國律師行業規定,他將被吊銷律師執照,且被驅逐出境。最令人吃驚的是,通告內容顯示:韓某某在與鮑毓明戀愛的同時,還與多名男子交往!

半年來,為查此案,相關部門動用大量警力和社會資源,就在人們期待邪不勝正的時候,真相卻讓人們大跌眼鏡。面對這個結果,不少人直呼毀三觀。

如今,案情已經水落石出,鮑毓明為自身的過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而韓某某也再次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等待她的,也必將是法律的嚴懲。

作為吃瓜群眾,我們能從本案中學到什麼呢?

一、人是原生家庭的產物‍

通告中稱:韓某某自幼隨爺爺奶奶生活,2015年隨父母搬到南京。同年9月,她「為改善生活條件」,多次在網上發布收養信息。

韓某某生於1997年,到2015年。已經年滿18歲。18歲,正好是高中畢業上大學的年齡,很難相信,一個四肢健全、智商正常的女孩,到這個年齡還要「求收養」。那就剩下一種解釋:居心叵測。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韓某某撒謊成性,品行敗壞。雖然她滿口謊話,但我覺得,她有一句話可能是真的。之前在某媒體的採訪中,韓某某說,自己有時候很痛恨媽媽,如果沒有媽媽從中牽線,她不會認識鮑毓明,也不會有後來的事情。

人都是原生家庭的產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多數行為,都能在父母的身上找到原型。韓某某愛撒謊,那她的父母呢。用腳趾頭想,也知道結果了。出於對自己後半輩子的生計考慮,韓某某的媽媽給女兒出餿主意,讓她發帖「求收養」,也不是不可能。

蘇珊·福沃德是研究原生家庭的專家,她在《原生家庭》這本書中寫道:「孩子對語言信息以及非語言信息的吸收,就像是海綿吸水一般——完全不加選擇的全盤吸收。他們傾聽父母的言談、觀察父母的舉止,並且模仿父母的行為。他們接觸不到任何家庭以外的參照標準,於是在家中獲取的關於自身及他人的信息便被孩子當作普世真理,深深銘刻於心。」

在福沃德看來,有些家庭是有毒的,它會從家族先輩那裡繼承一整套有毒的規則和觀念,再把這些毒物傳遞給後代。韓某某能當著媒體面,臉不變色心不跳地撒謊,可見她的原生家庭很有問題,撒謊成性的本事,也許是她家祖傳的。

通告中說,韓某某發布收養信息,是「為改善生活條件」。這讓我想起「女孩要富養」的論調。

曾看過一個視頻,黑澤明的女兒說,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會給她買很貴重的玩具。父親告訴家人,古代日本的貴族經常給孩子純金子玩,目的就是讓孩子從小見多識廣,懂得辨別真偽。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長大後,才不會被假金子欺騙。所以黑澤明認為,孩子小時候,一定要多接觸好東西,這樣長大後才不會被壞人利用。

黑澤明的育兒法很有道理,但他只說出一方面。孩子要富養不假,但這裡的「富」,不光指物質條件,還包括精神滋養。家庭教育專家尹建莉認為,只要父母能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交流,即便物質條件差一點,也不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這才是富養的精髓。

人是高級動物,物質帶給人的享受是有限的,而精神滋養才是塑造一個人人格的核心因素。回頭再看韓某某,一個二十出頭的女孩,人品為何如此低劣?恐怕她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二、劣質影視劇會讓人懶於思考‍

鮑毓明案能引發輿論海嘯,與雙方人設有莫大的關係。

在本案最初的那篇報導中,刻意突出了兩個點,一是男方「上市公司高管」的頭銜,二是女方「未成年幼女」的身份。這些人設,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是標準的「霸道總裁愛上我」 的套路。

近些年,隨著消費主義的盛行,人們越來越渴望能一夜暴富。於是,男人開始買彩票,女人開始看「霸道總裁愛上我」。打開電視,這一題材的影視劇層出不窮。

拍影視劇,故事第一。按說編劇是最重要的,但現實卻是,編劇在中國影視圈的地位卻很低,投資人用資本就可以操縱編劇。 編劇汪海林就曾吐槽,IP熱剝奪了編劇的創意權,一千萬個IP的內核,其實就四個故事,其中一個就是「霸道總裁愛上我」。

編劇講故事的基礎是想像力,但資本力量可以扼殺編劇的創意。人們愛看什麼,投資人就拍什麼。於是,經典的影視劇越來越少。相反,類似「霸道總裁愛上我」這種影視劇卻大受歡迎,賺得盆滿缽滿。

經典的影視劇,都能經過時間檢驗,符合時代的審美需求,同時,還能通過編撰精彩故事,引領觀眾進入更高的審美層次,達到身心愉悅的境界。目前國產影視劇大多低質,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人們只想娛樂,不想思考。

說到這裡,想起西方著名的「奶嘴樂理論」。這個理論最早出現在《全球化陷阱》一書中,大意是,企業要大量製造令人沉迷的電視和遊戲,用娛樂信息填滿人們的生活。人們長期沉溺於這種虛假的快樂中,最終就會喪失思考能力,活的渾渾噩噩。

好,說回鮑毓明案。這起案件能轟動全國,因為它完全符合老百姓看「霸道總裁愛上我」心理預期,再加上有無良媒體的刻意渲染,把一個原本各懷鬼胎的故事,包裝成為幼女伸張正義的討伐文,「奶嘴樂」元素十足,於是才引爆全網。

三、 獨立思考究竟有多重要‍

此案曝光後,在無良媒體的推波助瀾下,章子怡、海清、韓紅等眾多明星、公知、大V們,紛紛在微博發聲,聲援「未成年」的韓某某,討伐鮑毓明。甚至連知名公益律師郭建梅也捲入此案,主動要為韓某某代理。

不久後,另一大媒體也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主要的訪問對象是鮑毓明,行文比較客觀中立。然而,這篇特稿卻引發軒然大波,網友將滿腔的怒火對準了財新網。最終,胡舒立不得不撤掉稿子,以此平息民憤。而該文作者宛蘇文後來也丟了飯碗。如今,案情真相大白,韓某某並非幼女,她本身就有很多問題。公告一出,那些曾為她搖旗吶喊的人卻都集體失聲了。韓某某愚弄了大眾,而真相大白時,很多人卻選擇性失明了。

在網際網路時代,情緒是最容易被消費的隱形資產。羅振宇說:你不管理自己的情緒,就有人利用你的情緒。情緒本身不值錢,但一旦被人利用,形成輿論壓力,威力就很大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多數人會聽信韓某某的一面之詞,被她耍得團團轉?

在社會心理學名著《烏合之眾》中,作者古斯塔夫·勒龐給出了答案。他認為,個人融入集體後,會產生「去中心化」想法,人的智商會普遍降低,做事會不負責任。

勒龐認為,群體沒有理性,只要有人慫恿,群體就能製造出衝擊民眾想像的形象。群體都喜歡盲從,只要掌握了激活群體想像的藝術,就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

顯然,首次報導本案的那家媒體深諳此道。有人考證過,在那篇報導裡,有據可查的事實不超過三處,其餘都是韓某某的一面之詞,且行文相當煽情。勒龐認為,簡單純粹的斷言,不帶任何邏輯,沒有任何依據,是洗腦群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當斷言經過不斷重複,就會形成所謂的「風評」。

再來鮑毓明案。在沒有真憑實據的情況下,人們就認定了韓某某是受害者,這個智商稅收得簡單粗暴,只證明了一件事:勒龐的觀點沒錯,多數人都是烏合之眾。

本案的反轉再次說明,人要學會獨立思考,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比起急赤白咧地站隊,給真相一點時間,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四、它是壞事,也是好事‍

東野圭吾說:天底下有兩樣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四人心。

這起案件,是道德的淪喪,也是人性的扭曲,人間百態都盡在其中。難怪有人建議說,趕緊把它拍成電影,肯定大賣。

話說回來,這起案件也不光都是狗血內容。在督辦它的過程中,也直接推動了律師行業清理違規掛證的行為。今年八月,有關部門出臺了最新的律師管理規則,其中點名批評了鮑毓明。現在,專職律師在其他單位兼職或取得外國國籍的律師,都已經無法在我國繼續從事律師工作了。

這起案子,我一直在關注。它讓我想起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後來,小說被黑澤明改編成了電影《羅生門》。故事講述了叢林中的一起殺人案,案情撲朔迷離,真兇是強盜多襄丸。但耐人尋味的是,幾個當事人都爭著說自己才是兇手。而每個人物的獨白,都是利己的,都反映出了人性的自私。

鮑毓明案幾經反轉,最終一錘定音。原來,本案中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法盲遇到了法棍,演出了一場鬧劇,測試出了無數人的智商。如此魔幻的事情,竟發生在現實生活中,讓人不得不感嘆:生活,永遠比狗血劇更「精彩」。

關於此案,我還有個疑問:韓某某除了鮑毓明外,還同時和多名男性交往。那些人或許也有過和鮑毓明類似的經歷。查案過程中,為什麼沒人出來指證女方?他們是怕丟人,還是另有隱情呢。

(完)

作者介紹:諸神的恩寵,寫作者,多平臺籤約作者。本文為原創文章,抄襲或洗稿必究。

相關焦點

  • 鮑毓明案深陷「羅生門」的背後|《羅生門》究竟講的是什麼?
    5月21日,《中國新聞周刊》發表了一篇名叫《怎樣才能讓鮑毓明案進入司法程序?》的文章。文中提到,鮑毓明案因為存在有相反證據的可能,所以立案難。所謂相反證據,就是李星星的控訴,與鮑毓明提供的證據正好相反。
  • 「鮑毓明性侵養女案」大反轉:李星星自拍曝光,父母現身!原來,我們都被騙了!
    還記得之前轟動全網的「上市公司高管鮑毓明性侵未成年養女李星星」一案嗎?9月17號,事件終於落下了帷幕。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督導組通報:縱觀通報結果,我們可以發現,這起事件至少有著兩處反轉:還記得事件剛發生時,我們是如何同情這個「家庭貧困,尚未成年」的受害女童,但其實,李星星是個騙子。
  • 「鮑毓明案」真相水落石出:哪有什么女孩受害者,網友才是受害者
    01時隔五個月,「鮑毓明性侵案」水落石出,沒有一個「白蓮花」,「反轉」的讓人難受。這件事算「反轉」嗎?在我看來,並不算。鮑毓明還是那個披著「人皮」的狼,只是我們發現原本同情的女孩,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結果這兩個壞人碰在了一起。
  • 羅冠軍公開不予立案通知書,鮑毓明案反轉,韓婷婷和母親設局失敗,美國人鮑毓明被驅逐出境了
    但隨後羅冠軍發文介紹兩人的故事,以及曬出兩人合影,女方刪除帖文,網友認為事件出現「反轉」,表示要給羅冠軍道歉。9月5日晚,兩人發布聲明,羅冠軍稱,他與梁穎是普通情侶,從相識到相戀、到結束戀人關係,一直都是正常交往。「我們分手時沒有處理好,導致其在網上發布了關於我的一些不實信息,現梁穎對此已經澄清,我們的感情糾紛已經完全解決。
  • 「鮑毓明性侵案」真相水落石出:哪有什麼受害者,千萬網友才是受害者
    鮑毓明還是那個披著「人皮」的狼,只是我們發現原本同情的女孩,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結果這兩個壞人碰在了一起 結果,百萬人乃至千萬人為她鳴不平,羅冠軍的照片被寫下「強姦犯」三個字傳的滿天飛。 就在群情最為激憤時,反轉來了——所有人都被梁穎騙了。
  • 鮑毓明案新錄音曝光,網友紛紛說反轉,真的反轉了嗎看完整版錄音
    9.2日,微博有人曝光了一段43分鐘的錄音,說是鮑毓明和李星星的通話錄音,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李星星的名字直接上了微博熱搜,點開話題,很多人都在說劇情反轉,當初幫錯了李星星。都在說反轉首先錄音的真假現在沒辦法鑑定,至少我不知道裡面的兩個聲音是不是就是鮑毓明和李星星。
  • 深度剖析「羅生門」:為什麼熱點經常「反轉」,而我們總是得不到真相?
    其實仔細想想,網絡上的很多事件,經常是依照著「羅生門」的方向發展。最近的典型例子,就是鮑毓明性侵養女案件。從一開始毫無爭議的全民譴責鮑毓明,到後來他聲稱他們是戀愛關係後,居然有些網友反過來支持起鮑毓明。從一邊倒的罵聲,到混雜進洗白的聲音,讓這件事情,變得有了那麼一些不確定性。
  • 鮑毓明案反轉背後,談談媒體素養教育
    鮑毓明案的近期調查,兩人不符合法定收養條件,未辦理收養手續,不存在收養關係,也並不能證實其有性犯罪行為,控方控告的強迫發生性關係、限制人身自由,也並未發現實質性證據。同時,控方也連同媒體欺騙了我們每一個吃瓜群眾,也同時在法理上誣陷了鮑,在法理與情理上誣陷了司法機關的公信力,讓我們對司法的公正已經煙臺警方產生了質疑,結果我們沒有看到事件的真相,利用公眾對於強姦犯、戀童癖的憎恨,給我們立起來一個個虛偽的人設,不僅僅是浪費了公眾資源,使得真正需要發聲的人無處發聲,讓更多處在黑暗中的人無法得到曝光,也同時給真正的me-too運動、平權運動抹黑了,要知道,真正的性侵在我國也是多如牛毛
  • 鮑毓明案新錄音曝光,網友紛紛說反轉,看完整版錄音
    9.2日,微博有人曝光了一段43分鐘的錄音,說是鮑毓明和李星星的通話錄音,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李星星的名字直接上了微博熱搜,點開話題,很多人都在說劇情反轉,當初幫錯了李星星。其次,說劇情反轉的人,真的是完全沒有聽這段錄音。下面是我聽的全程的重點總結。
  • 鮑毓明案反轉了,章子怡還不道歉嗎?
    即使我們目前沒有發現鮑毓明違背李星星的意志,採取暴力、脅迫等手段強迫李星星和他發生性關係的證據。 李星星的骨齡測試結果出來後,確實讓當初為她發聲的人感到受騙了。 作為沒有調查權力,也不在事件中心的普通群眾,我們不可能到查證事情的真相。
  • 鮑毓明性侵女兒案反轉、包麗終死亡:中國男子牲口圖鑑來了
    大開眼界的是更多的「鮑毓明」站出來說:「這是要剝奪14周歲到18歲的女性的性福權和交配權?這就是赤裸裸的違反人權,性愛就是基本人權。」不要扯什麼14歲到18歲女性的性福權和交配權,如果雙方年紀相仿,交配權自然有得扯。一方未滿18歲,一方是像鮑毓明這樣的成年人,就是權力不對等,就是性剝削。拒絕男人站出來洗白,拒絕像鮑毓明這樣的人間牲口出來談反轉。
  • 鮑毓明案大反轉!!李星星母親才是那匹隱藏的狼???
    鮑毓明侵害養女的案件在網絡上持續發酵這個侵害案並不成立,相關部門已經發布了通知,決定將鮑毓明驅逐出境。 這個案件經過跌宕起伏的反轉,變得撲朔迷離。但不管事件怎麼發展,事情的進展一直牽動著大眾的心。這件事情之所以能讓大眾關注。是因為大眾能對這件事情產生共鳴,它引發了大眾的共鳴。 這件事情的發展有一個很值得關注的點,為什麼這個小女孩會捲入這件事情?為什麼年幼的她會離開母親的身邊?
  • 鮑毓明涉案是不是羅生門事件,在理性中期待真相大白的一天
    所以有時,只能在尷尬和愚蠢之間糾結,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倒是一直希望能讓上帝他老人家長命百歲,我們多思考一點,讓上帝多笑一會。並且進一步說到關於立法完善的建議,羅翔教授公開呼籲引進「濫用信任關係剝削性利益罪」,在立法中直接規定:如果行為人與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負有特殊職責,與之發生性關係就構成犯罪。如果能在立法上做出這樣的修正,那麼類似鮑毓明這樣的案件就會迎刃而解。
  • 鮑毓明案所謂「反轉」,是社會對性侵案認知的狹隘
    不過與N號房事件一邊倒的輿論不同的是,在《南風窗》的從受害人李星星(文中化名)角度進行報導後,《財新》的一篇從性侵嫌疑人鮑毓明的角度的文章似乎「反轉」了一部分人對此次事件的看法。雖然《財新》目前已刪除了這篇極具爭議的文章,並在昨晚發布道歉聲明,但我們不得不思考的是,為什麼《財新》報導的作者會得出「這個更像是一個自小缺乏關愛的女孩向養父尋求安全感的故事」的結論?
  • 鮑毓明與養女案多次反轉,中年人與孩子之間,真的存在愛情嗎?
    這些天,鮑毓明和養女星星的事件,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事情經過多次反轉,可每多一次反轉,就多刷新一次大眾的認知。女孩星星控訴養父:自己14歲開始,就被強行與他發生關係,甚至生理期也不放過。強迫自己看一些兒童不宜的片子,並威脅她如果不照做,就找其他孩子來,或者打她。她的世界裡,只有鮑毓明,連跟媽媽打電話都被他監聽著。
  • 從鮑毓明性侵案到山東理工虐貓案,為什麼我們更怕有文化的流氓?
    18歲的李星星,親手揭開了養父鮑毓明的畫皮,將他的流氓本質公諸世人。這個鮑毓明很有意思,身上的光環不少,上市公司老總、金牌律師等等,在外界看來,他是個完美的精英型人才。甚至在2013年時,這位律政界的專家曾經在相關法律還不健全的情況下,公開為女性權益發聲,剖析了幼女性侵害案中的法律漏洞。他還將這些觀點整理成一篇文章,叫做《從「嫖宿幼女」看未成年人保護的差距》。
  • 鮑毓明案後,韓紅章子怡等明星要不要道歉?
    鮑毓明性侵一案,隨著官方通報後,告一段落。但對此的討論依舊熱烈,特別是吃瓜群眾們的情緒,仍然需要找到個發洩的出口。案件蓋子被揭開,真相水落石出,鮑毓明道德敗壞,坐實「渣男」,官方蓋章。比如,慶幸的是,這次事件最終認定並不是未成年性侵案,不過,這並不代表未成年性侵案在社會上不存在。我們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假設未成年性侵案類似事件再出現,我們需不需要社會公眾關注起來?我們願不願意明星關注事件?我們願不願意網絡大V、公眾人物、評論家、流量大戶和頭部平臺都集中在類似事件中推高熱度幫助事件得到公正透明的裁決?
  • 《嘉年華》中的性侵案:如果我們保持沉默,那麼我們也是幫兇
    距離鮑毓明涉性侵案過去一周,事件發酵至今,輿論四起。居然還有人以吃瓜心態坐等事情反轉?除非兩人根本沒有發生過性關係,否則這件事絕無反轉的餘地。對此,如果我們無動於衷,那麼我們就是在縱容和默許下一個「鮑毓明」,就是在傷害無數個「李星星」。
  • 性侵養女案鮑毓明發聲,「惡行」令人憤怒,卻可能逃脫法律制裁?
    開始正文之前,請大家先回憶一下,我們上一次看到鮑毓明這個名字,是什麼時候呢沒錯,都已經是很多天以前了。這些天,我們更多時候關注的是最新的疫情,明星的緋聞八卦、甚至走在了吃瓜第一線。但鮑毓明這個「惡魔」已經從我們視線中淡去,連性侵案的熱度也在不斷下降。
  • 「總裁性侵養女案」最新進展:鮑毓明與南風窗隔空論戰
    來源:證券時報原標題:「總裁性侵養女案」最新進展!鮑毓明與南風窗隔空論戰,知名律師:韓某母親涉嫌買賣婚姻,鮑毓明刑責難逃! 今年4月,「總裁父親性侵養女」一文在網絡蔓延,男主角為某公司高管鮑毓明,女主角為韓某。該案件涉及法律、道德人倫,引發網友圍觀。但事件中尚有多個疑點待解,進入9月份,該事件有了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