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歡迎閱讀,抄襲洗稿必究)
文|諸神的恩寵
今年4月,鮑毓明案鬧得沸沸揚揚,成為全網焦點。如今,終於塵埃落定。
9月17日,官方發布通告,經幾個月實地走訪調查,本案的真實情況為:韓某某系1997年生人,和鮑毓明發生關係時已年滿18歲,她所披露的情況均不屬實,鮑毓明不構成性侵幼女罪。但是,由於鮑毓明違反了中國律師行業規定,他將被吊銷律師執照,且被驅逐出境。最令人吃驚的是,通告內容顯示:韓某某在與鮑毓明戀愛的同時,還與多名男子交往!
半年來,為查此案,相關部門動用大量警力和社會資源,就在人們期待邪不勝正的時候,真相卻讓人們大跌眼鏡。面對這個結果,不少人直呼毀三觀。
如今,案情已經水落石出,鮑毓明為自身的過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而韓某某也再次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等待她的,也必將是法律的嚴懲。
作為吃瓜群眾,我們能從本案中學到什麼呢?
一、人是原生家庭的產物
通告中稱:韓某某自幼隨爺爺奶奶生活,2015年隨父母搬到南京。同年9月,她「為改善生活條件」,多次在網上發布收養信息。
韓某某生於1997年,到2015年。已經年滿18歲。18歲,正好是高中畢業上大學的年齡,很難相信,一個四肢健全、智商正常的女孩,到這個年齡還要「求收養」。那就剩下一種解釋:居心叵測。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韓某某撒謊成性,品行敗壞。雖然她滿口謊話,但我覺得,她有一句話可能是真的。之前在某媒體的採訪中,韓某某說,自己有時候很痛恨媽媽,如果沒有媽媽從中牽線,她不會認識鮑毓明,也不會有後來的事情。
人都是原生家庭的產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多數行為,都能在父母的身上找到原型。韓某某愛撒謊,那她的父母呢。用腳趾頭想,也知道結果了。出於對自己後半輩子的生計考慮,韓某某的媽媽給女兒出餿主意,讓她發帖「求收養」,也不是不可能。
蘇珊·福沃德是研究原生家庭的專家,她在《原生家庭》這本書中寫道:「孩子對語言信息以及非語言信息的吸收,就像是海綿吸水一般——完全不加選擇的全盤吸收。他們傾聽父母的言談、觀察父母的舉止,並且模仿父母的行為。他們接觸不到任何家庭以外的參照標準,於是在家中獲取的關於自身及他人的信息便被孩子當作普世真理,深深銘刻於心。」
在福沃德看來,有些家庭是有毒的,它會從家族先輩那裡繼承一整套有毒的規則和觀念,再把這些毒物傳遞給後代。韓某某能當著媒體面,臉不變色心不跳地撒謊,可見她的原生家庭很有問題,撒謊成性的本事,也許是她家祖傳的。
通告中說,韓某某發布收養信息,是「為改善生活條件」。這讓我想起「女孩要富養」的論調。
曾看過一個視頻,黑澤明的女兒說,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會給她買很貴重的玩具。父親告訴家人,古代日本的貴族經常給孩子純金子玩,目的就是讓孩子從小見多識廣,懂得辨別真偽。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長大後,才不會被假金子欺騙。所以黑澤明認為,孩子小時候,一定要多接觸好東西,這樣長大後才不會被壞人利用。
黑澤明的育兒法很有道理,但他只說出一方面。孩子要富養不假,但這裡的「富」,不光指物質條件,還包括精神滋養。家庭教育專家尹建莉認為,只要父母能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交流,即便物質條件差一點,也不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這才是富養的精髓。
人是高級動物,物質帶給人的享受是有限的,而精神滋養才是塑造一個人人格的核心因素。回頭再看韓某某,一個二十出頭的女孩,人品為何如此低劣?恐怕她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二、劣質影視劇會讓人懶於思考
鮑毓明案能引發輿論海嘯,與雙方人設有莫大的關係。
在本案最初的那篇報導中,刻意突出了兩個點,一是男方「上市公司高管」的頭銜,二是女方「未成年幼女」的身份。這些人設,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是標準的「霸道總裁愛上我」 的套路。
近些年,隨著消費主義的盛行,人們越來越渴望能一夜暴富。於是,男人開始買彩票,女人開始看「霸道總裁愛上我」。打開電視,這一題材的影視劇層出不窮。
拍影視劇,故事第一。按說編劇是最重要的,但現實卻是,編劇在中國影視圈的地位卻很低,投資人用資本就可以操縱編劇。 編劇汪海林就曾吐槽,IP熱剝奪了編劇的創意權,一千萬個IP的內核,其實就四個故事,其中一個就是「霸道總裁愛上我」。
編劇講故事的基礎是想像力,但資本力量可以扼殺編劇的創意。人們愛看什麼,投資人就拍什麼。於是,經典的影視劇越來越少。相反,類似「霸道總裁愛上我」這種影視劇卻大受歡迎,賺得盆滿缽滿。
經典的影視劇,都能經過時間檢驗,符合時代的審美需求,同時,還能通過編撰精彩故事,引領觀眾進入更高的審美層次,達到身心愉悅的境界。目前國產影視劇大多低質,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人們只想娛樂,不想思考。
說到這裡,想起西方著名的「奶嘴樂理論」。這個理論最早出現在《全球化陷阱》一書中,大意是,企業要大量製造令人沉迷的電視和遊戲,用娛樂信息填滿人們的生活。人們長期沉溺於這種虛假的快樂中,最終就會喪失思考能力,活的渾渾噩噩。
好,說回鮑毓明案。這起案件能轟動全國,因為它完全符合老百姓看「霸道總裁愛上我」心理預期,再加上有無良媒體的刻意渲染,把一個原本各懷鬼胎的故事,包裝成為幼女伸張正義的討伐文,「奶嘴樂」元素十足,於是才引爆全網。
三、 獨立思考究竟有多重要
此案曝光後,在無良媒體的推波助瀾下,章子怡、海清、韓紅等眾多明星、公知、大V們,紛紛在微博發聲,聲援「未成年」的韓某某,討伐鮑毓明。甚至連知名公益律師郭建梅也捲入此案,主動要為韓某某代理。
不久後,另一大媒體也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主要的訪問對象是鮑毓明,行文比較客觀中立。然而,這篇特稿卻引發軒然大波,網友將滿腔的怒火對準了財新網。最終,胡舒立不得不撤掉稿子,以此平息民憤。而該文作者宛蘇文後來也丟了飯碗。如今,案情真相大白,韓某某並非幼女,她本身就有很多問題。公告一出,那些曾為她搖旗吶喊的人卻都集體失聲了。韓某某愚弄了大眾,而真相大白時,很多人卻選擇性失明了。
在網際網路時代,情緒是最容易被消費的隱形資產。羅振宇說:你不管理自己的情緒,就有人利用你的情緒。情緒本身不值錢,但一旦被人利用,形成輿論壓力,威力就很大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多數人會聽信韓某某的一面之詞,被她耍得團團轉?
在社會心理學名著《烏合之眾》中,作者古斯塔夫·勒龐給出了答案。他認為,個人融入集體後,會產生「去中心化」想法,人的智商會普遍降低,做事會不負責任。
勒龐認為,群體沒有理性,只要有人慫恿,群體就能製造出衝擊民眾想像的形象。群體都喜歡盲從,只要掌握了激活群體想像的藝術,就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
顯然,首次報導本案的那家媒體深諳此道。有人考證過,在那篇報導裡,有據可查的事實不超過三處,其餘都是韓某某的一面之詞,且行文相當煽情。勒龐認為,簡單純粹的斷言,不帶任何邏輯,沒有任何依據,是洗腦群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當斷言經過不斷重複,就會形成所謂的「風評」。
再來鮑毓明案。在沒有真憑實據的情況下,人們就認定了韓某某是受害者,這個智商稅收得簡單粗暴,只證明了一件事:勒龐的觀點沒錯,多數人都是烏合之眾。
本案的反轉再次說明,人要學會獨立思考,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比起急赤白咧地站隊,給真相一點時間,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四、它是壞事,也是好事
東野圭吾說:天底下有兩樣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四人心。
這起案件,是道德的淪喪,也是人性的扭曲,人間百態都盡在其中。難怪有人建議說,趕緊把它拍成電影,肯定大賣。
話說回來,這起案件也不光都是狗血內容。在督辦它的過程中,也直接推動了律師行業清理違規掛證的行為。今年八月,有關部門出臺了最新的律師管理規則,其中點名批評了鮑毓明。現在,專職律師在其他單位兼職或取得外國國籍的律師,都已經無法在我國繼續從事律師工作了。
這起案子,我一直在關注。它讓我想起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後來,小說被黑澤明改編成了電影《羅生門》。故事講述了叢林中的一起殺人案,案情撲朔迷離,真兇是強盜多襄丸。但耐人尋味的是,幾個當事人都爭著說自己才是兇手。而每個人物的獨白,都是利己的,都反映出了人性的自私。
鮑毓明案幾經反轉,最終一錘定音。原來,本案中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法盲遇到了法棍,演出了一場鬧劇,測試出了無數人的智商。如此魔幻的事情,竟發生在現實生活中,讓人不得不感嘆:生活,永遠比狗血劇更「精彩」。
關於此案,我還有個疑問:韓某某除了鮑毓明外,還同時和多名男性交往。那些人或許也有過和鮑毓明類似的經歷。查案過程中,為什麼沒人出來指證女方?他們是怕丟人,還是另有隱情呢。
(完)
作者介紹:諸神的恩寵,寫作者,多平臺籤約作者。本文為原創文章,抄襲或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