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歌是由羅大佑本人作曲並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閃亮的日子》專輯中。
這首歌在羅大佑的諸多作品中不屬於流傳很廣泛的那種,但是對於羅大佑本人來說卻是有著特殊和非凡的意義。這是羅大佑第一首公開發表的作品,創作於1974年。那時羅大佑還是一個醫學院的大學生,雖然專業是醫學,但是在大學期間,羅大佑卻是一個十足的文藝青年,喜歡詩歌,更喜歡音樂。羅大佑的忠實粉絲一定會注意到,羅大佑的早期作品中,有很多都是根據現代詩改編而成的歌曲,例如余光中的《鄉愁四韻》、鄭愁予的《錯誤》,還有這首根據英國詩人克莉斯汀娜.羅塞提(Christina Rossetti)《song》、徐志摩翻譯的《歌》等等。羅大佑最初在創作 《歌》這首歌曲的時候,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歌詞和他這首略帶傷感的旋律相匹配,後來他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無意中讀到這首由徐志摩翻譯的詩,傷感中略帶悲傷的氣氛深深的感染了羅大佑,於是他就找出他曾經譜的這首曲子,經過重新修改,一首蒼涼而又安詳的悲歌就這樣誕生了。
1977年,臺灣電影導演劉維斌拍攝的電影《閃亮的日子》的時候,正在尋找和他拍攝的電影相契合的主題曲,而《閃亮的日子》是由當時在臺灣如日中天的偶像巨星劉文正和張艾嘉聯袂主演的,主演張艾嘉特別欣賞羅大佑的才華,就嚮導演極力推薦羅大佑,並獲得了廣泛認可,於是羅大佑就創作了那首他本人口中所說的命題式曲目,電影主題曲《閃亮的日子》就這樣誕生了,他還順便把這首從前創作的《歌》也作為電影插曲一併穿插在電影中。電影插曲的演唱者是由影片的主演劉文正擔綱的,由於劉文正的偶像魅力再加上羅大佑的個人才華,使得這兩首電影插曲在寶島臺灣廣為傳唱,並成為永恆的經典,一直流傳至今。
該詩的原作者克裡斯蒂娜·羅賽蒂(Christina Rossetti)是19世紀英國著名女詩人。她的名作《歌》(Song)發表在詩集《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s》裡。這首詩是經過詩人徐志摩譯介到中國的,很明顯,徐志摩在翻譯這首詩的時候,加入了濃烈的個人哀愁氣韻,和徐志摩寫作風格很契合,中國的很多讀者也是在讀到徐志摩翻譯的這首詩以後,才開始喜歡上克裡斯蒂娜·羅賽蒂這位英國女詩人的。
克裡斯蒂娜·羅賽蒂在創作《歌》這首詩的時候,採用了輓歌體風格的八行詩節、復沓低沉的韻律和對稱的矛盾性意象,對死亡的哲思和愛的依戀,經由虔誠的宗教信仰潤澤後,表達得既悲哀又安詳,具有濃烈悽美的藝術感染力。在這裡, 死亡與愛的聲音被表達得如此和諧統一,好像優美的音樂一樣在人們的腦子裡迴旋。
死亡或者是我們每個人都逃離不了的歸宿,而愛,卻是永恆的。
原詩:Song
作者:(英)克莉斯汀娜.羅塞提(Christina Rossetti)
When I am dead,My dearest,Sing no sad song for me
Plant thou no rose at my head,Nor shady cypress tree
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With showers and dewdrops wet
And if thou wilt,remember,And if thou wilt,forget
I shell not see the shadows,I shell not feel the rain
I shell not hear the nightingale,Sing no as if in pain
And dreaming through the twilight,The doth not rise nor set
Haply I may remenber,And haply may for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