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旋律 | 羅大佑《歌》賞析

2021-02-22 茉語清瀾

這首歌是由羅大佑本人作曲並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閃亮的日子》專輯中。

這首歌在羅大佑的諸多作品中不屬於流傳很廣泛的那種,但是對於羅大佑本人來說卻是有著特殊和非凡的意義。這是羅大佑第一首公開發表的作品,創作於1974年。那時羅大佑還是一個醫學院的大學生,雖然專業是醫學,但是在大學期間,羅大佑卻是一個十足的文藝青年,喜歡詩歌,更喜歡音樂。羅大佑的忠實粉絲一定會注意到,羅大佑的早期作品中,有很多都是根據現代詩改編而成的歌曲,例如余光中的《鄉愁四韻》、鄭愁予的《錯誤》,還有這首根據英國詩人克莉斯汀娜.羅塞提(Christina Rossetti)《song》、徐志摩翻譯的《歌》等等。羅大佑最初在創作 《歌》這首歌曲的時候,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歌詞和他這首略帶傷感的旋律相匹配,後來他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無意中讀到這首由徐志摩翻譯的詩,傷感中略帶悲傷的氣氛深深的感染了羅大佑,於是他就找出他曾經譜的這首曲子,經過重新修改,一首蒼涼而又安詳的悲歌就這樣誕生了。

1977年,臺灣電影導演劉維斌拍攝的電影《閃亮的日子》的時候,正在尋找和他拍攝的電影相契合的主題曲,而《閃亮的日子》是由當時在臺灣如日中天的偶像巨星劉文正和張艾嘉聯袂主演的,主演張艾嘉特別欣賞羅大佑的才華,就嚮導演極力推薦羅大佑,並獲得了廣泛認可,於是羅大佑就創作了那首他本人口中所說的命題式曲目,電影主題曲《閃亮的日子》就這樣誕生了,他還順便把這首從前創作的《歌》也作為電影插曲一併穿插在電影中。電影插曲的演唱者是由影片的主演劉文正擔綱的,由於劉文正的偶像魅力再加上羅大佑的個人才華,使得這兩首電影插曲在寶島臺灣廣為傳唱,並成為永恆的經典,一直流傳至今。

該詩的原作者克裡斯蒂娜·羅賽蒂(Christina Rossetti)是19世紀英國著名女詩人。她的名作《歌》(Song)發表在詩集《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s》裡。這首詩是經過詩人徐志摩譯介到中國的,很明顯,徐志摩在翻譯這首詩的時候,加入了濃烈的個人哀愁氣韻,和徐志摩寫作風格很契合,中國的很多讀者也是在讀到徐志摩翻譯的這首詩以後,才開始喜歡上克裡斯蒂娜·羅賽蒂這位英國女詩人的。

克裡斯蒂娜·羅賽蒂在創作《歌》這首詩的時候,採用了輓歌體風格的八行詩節、復沓低沉的韻律和對稱的矛盾性意象,對死亡的哲思和愛的依戀,經由虔誠的宗教信仰潤澤後,表達得既悲哀又安詳,具有濃烈悽美的藝術感染力。在這裡, 死亡與愛的聲音被表達得如此和諧統一,好像優美的音樂一樣在人們的腦子裡迴旋。

死亡或者是我們每個人都逃離不了的歸宿,而愛,卻是永恆的。

原詩:Song

作者:(英)克莉斯汀娜.羅塞提(Christina Rossetti)

  When I am dead,My dearest,Sing no sad song for me

  Plant thou no rose at my head,Nor shady cypress tree

  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With showers and dewdrops wet

  And if thou wilt,remember,And if thou wilt,forget

  I shell not see the shadows,I shell not feel the rain

  I shell not hear the nightingale,Sing no as if in pain

  And dreaming through the twilight,The doth not rise nor set

  Haply I may remenber,And haply may forget

相關焦點

  • 羅大佑的歌裡,藏的都是人生故事
    羅大佑開創了很多華語史上的第一次。他的歌,不是流行歌,是寫對社會的描述和認知。如果說他是在寫歌,倒不如說他在寫一個大格局。當我們經歷多了之後,再次哼著《光陰的故事》《童年》《戀曲1990》等那些看似淺顯的歌曲,再次品味他要講述的故事,方能讀懂故事裡的道理。
  • 羅大佑 用嘻哈改編我的歌,我沒意見
    新京報獨家專訪節目製片人、總導演方勃焱以及嘉賓羅大佑,很少參加綜藝節目的羅大佑表示,之所以來到這個節目是因為「音樂性強」,「所有的話題都來自音樂。」改編讓人想笑想哭就是好歌曲《不凡的改變》是由金牌製作人哈文團隊製作的原創電視音樂節目,曾擔任《中國好聲音》《金曲撈》音響總監的音響師金少剛擔任音響總工程師,知名音樂製作人龍隆擔任音樂總監。
  • 羅大佑10首經典歌曲賞析
    羅大佑的歌裡總是能找到政治的影子,《鹿港小鎮》是他第一首政治歌曲。《滾滾紅塵》 這首歌是羅大佑為電影《滾滾紅塵》所作,電影講述了作家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愛情故事。戲外,羅大佑站在俯瞰芸芸眾生的角度,以悲天憫人的旋律來唱盡世間情懷。無論世事如何變遷,這首歌都能穿透了滾滾紅塵,滯留在我們的耳畔心間。
  • 《你的樣子》:羅大佑最好的一首歌,再一次被吳秀波唱紅
    1974年創作《鄉愁四韻》,這首歌用舒緩的旋律唱出了鄉愁的淡淡的憂傷。隨後羅大佑更是表現出其才華橫溢的創作能力來:《酒幹倘賣無》、《童年》、《光陰的故事》、《鹿港小鎮》、《明天會更好》、《東方之珠》、《滾滾紅塵》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歌曲。
  • 金牌旋律 |《光輝歲月》賞析
    日本歌手近藤真彥的一曲《夕焼けの歌》就同時被陳慧嫻和梅豔芳、Blue Jeans和張智霖&許秋怡等人所在的唱片公司相中,而分別填上不同的詞,到處傳唱。這種商業行為雖然促進了唱片的銷售環節,但是卻也導致了整個香港樂壇的創作能力越來越薄弱的不爭事實。而一些有創作能力的獨立音樂人卻由於無法融入香港主流樂壇,而只能在這種大環境下苟且偷生。
  • 總有一首羅大佑的歌,仿佛為你量身而作……
    就像歌裡唱得那樣,我們也曾盼著快點長大,能有高年級同學那樣一張成熟的臉;我們也曾明明知道早戀是不被允許的,但就是忍不住偷偷盼著隔壁班的某個女孩或者男孩走過窗前;我們也曾痛苦地在睡覺前才意識到作業沒寫完,或者在考試時才後悔沒有好好讀書;我們也曾肚子裡藏著十萬個為什麼,考慮過去少林寺學武或者去深山裡修仙…… 在那個黑白電視機的年代,我們都曾追過一部名為《雪山飛狐
  • 羅大佑歌中的神秘「追夢人」原來是她!四句歌詞道盡悲歡人生
    其中有一首《追夢人》,旋律優美動聽,歌詞詩意深刻,是無數人心目中最喜歡的華語經典歌曲之一。但是,對於這首歌的創作背景,你卻未必了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揭秘關於歌中所唱的那位神秘「追夢人」的故事。其實,羅大佑有三首同樣旋律的歌曲,第一首是粵語版,歌名叫《天若有情》;另一首是國語版,歌名叫《青春無悔》;最後一首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追夢人》,也是國語歌曲。
  • 《含羞草》消失的女主李烈,曾是羅大佑背後女人,今成金牌製作人
    這首歌是鍾鎮濤、林鳳嬌主演的同名電影主題曲。電影《小城故事》也是李烈的首部電影。生意失敗回到臺北後,心情低落的李烈和舊友羅大佑偶然重逢。兩人其實很早就認識,但彼時羅大佑有女友張艾嘉,李烈在與毛學維糾纏。
  • 亞細亞的孤兒——羅大佑歌曲賞析
    《亞細亞的孤兒》,是本書,也是首歌,今天來說說這首歌吧。
  • 羅大佑和Beyond合作的一首歌,只加了4句歌詞,就成了《追夢人》
    這首歌由羅大佑負責詞曲,Beyond樂隊負責編曲,是一首詞曲俱佳的上乘之作。但令人奇怪的是,《追夢人》與《青春無悔》在旋律上如出一轍,卻為何多出了4句歌詞呢?其實,多出的四句歌詞,以及更改後的歌名《追夢人》,都是羅大佑刻意為之,他要用這首歌紀念著名作家三毛。你或許會問,他明明可以重新寫一首,為何只是做了簡單的改寫?
  • 羅大佑的十首歌和十位天后
    羅大佑與張艾嘉的關係,從這張唱片便可見一斑,不過那時羅大佑還是個新人,剛從一個醫學生轉行進入唱片業,而張艾嘉已成名多年,但彼此因才華而惺惺相惜,合作無間。《童年》這首歌在華語歌壇的意義無需多講,他們共同創造了屬於那個時代的經典記憶,這首歌也見證了他們之間的神仙友誼。
  • 羅大佑的十大經典歌曲
    羅大佑(Tayu Lo),1954年7月20日出生於臺灣省臺北市,是臺灣省苗慄縣的客家人,祖籍廣東梅州市區梅縣區。1972年參加學生樂隊擔任鍵盤手,1974年創作了第一首歌曲《歌》,1976年正式投入商業音樂創作。的歌,不是流行歌,是寫對社會的描述和認知。
  • 羅大佑最經典的十首歌,聽完人生像清晨
    人,只有在童年時才會想快快長大。長大後才知道,原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些,羅大佑都寫在歌裡了。難怪有人說:「羅大佑的歌就像時間膠囊,裡面裝著人生所要經歷的一切。」▲ 羅大佑(後排中間)幼兒園遊藝會演出螞蟻搬餅乾。
  • 金牌旋律 | 張惠妹《我最親愛的》賞析
    這首歌由Rusell Harris作曲,林夕填詞,曾獲得蘋果娛樂音樂大賞MOD歡樂坊年度最佳點播歌曲獎、全球流行音樂金榜Musicradio音樂之聲年度點播冠軍等多個獎項,深受歌迷喜愛。這首歌是張惠妹情歌中少有的溫暖與感動並存的一首,但我初次聽到這首歌卻並不是張惠妹的原唱,而是林憶蓮在《我是歌手》的舞臺上傾情翻唱的版本,從第一句歌詞唱出來開始,我就聽進了耳朵裡,鑽到了心裡去,那婉轉特別的旋律,那隱忍卻飽滿的情感融入,讓整首歌催人淚下,腦海中隨歌曲浮現出很多的畫面。畫面,串成一個個故事。
  • 在羅大佑的歌裡,讀懂一個時代
    在不了解他的人眼裡,他不過是一個有著一副破嗓音的老男人,每首歌還總有那麼一兩處音不準。但在懂他的人眼裡,這個男人的名字仿佛燈塔一般。他讓李志迷戀了40年,是高曉松心中「神一樣的存在」,是李宗盛崇拜了一生的「大大大哥」。他就是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
  • 「假如我是羅大佑」北京演唱會首發陣容曝光,官方預售已經開始啦!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音樂符號,當那些旋律響起時,時間會突然強勢地帶我們回到那個時空——那些光陰故事裡多愁善感的青春。
  • 你知道羅大佑那些傳世經典,卻不知他第一首歌就觸電了!
    在與馬世芳的對談中,羅大佑輕鬆爆料,其實他寫的名曲【海上花】、【船歌】和【愛的箴言】還各有另外一首「通靈曲」——兩首歌的旋律其實如出一轍,只不過在和弦上增減幾個音調,加上改變編曲風格,竟然成了另外的一首歌。所以甄妮與張學友、蘇芮與張艾嘉、齊豫與周潤發「同唱一首歌」,也就見怪不怪了!但可能當事人其實並不知道羅大佑還有這個「鬼心眼兒」呢!
  • 羅大佑:多年後再聽這10首歌,我才真正讀懂他
    「音樂教父」羅大佑開創了很多第一次。有人說,他是中國的鮑勃迪倫。他的歌,不是流行歌,是寫對社會的描述和認知。他在寫一個大格局。許多年後,當我們再次哼著《光陰的故事》《童年》《戀曲1990》等那些看似淺顯的歌曲,再次品味他要講述的故事,方能讀懂故事裡的乾坤。《鹿港小鎮》羅大佑的歌裡總是能找到政治的影子,《鹿港小鎮》是他第一首政治歌曲。
  • 小時候覺得羅大佑的歌很難聽,長大才知道是自己當時沒聽懂
    1982年,羅大佑發行了影響整個華語樂壇的專輯《之乎者也》,1954年出生的他,算是很晚才出道。而之前的年月裡,羅大佑先是學了內科又是讀了放射科,專輯裡的《歌》和《鄉愁四韻》就都是在中國醫學院時發表的。
  • 音樂教父—羅大佑為追初戀而寫了一首歌,後來為何拋棄了她?
    時光步入80年代,音樂教父羅大佑開啟了流行音樂新篇章,他的每一首歌總能觸動人的神經,很容易,也很自然讓人們勾起對往事的追憶和懷念。青春易逝,韶華易老,流水帶走的只是光陰的故事,卻也帶走,我們多愁善感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