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 用嘻哈改編我的歌,我沒意見

2021-01-10 新京報

羅大佑在節目中親自上陣演唱改編曲目。

10月29日晚十點,江蘇衛視原創音樂節目《不凡的改變》開播。節目以經典歌曲的改編為核心,在首期節目中,蔡依林和鳳凰傳奇同臺,他們的經典曲目《布拉格廣場》《倒帶》《月亮之上》等都在節目中被其他選手改編重新演繹。新京報獨家專訪節目製片人、總導演方勃焱以及嘉賓羅大佑,很少參加綜藝節目的羅大佑表示,之所以來到這個節目是因為「音樂性強」,「所有的話題都來自音樂。」

改編

讓人想笑想哭就是好歌曲

《不凡的改變》是由金牌製作人哈文團隊製作的原創電視音樂節目,曾擔任《中國好聲音》《金曲撈》音響總監的音響師金少剛擔任音響總工程師,知名音樂製作人龍隆擔任音樂總監。

節目每期將邀請兩位「傳奇歌手」坐鎮,由六組「敬唱歌手」對其經典歌曲進行改編演唱。最驚豔的改編版本將由「傳奇歌手」與「敬唱歌手」共同演繹。

方勃焱稱:「我們的目標是歌曲有新意,好聽,很大程度是在試探人的生理反應,想笑、想哭、想跟著high、起雞皮疙瘩、驚訝、陷入思考,能引發人這些反應的都是好作品。」

而想讓一首歌曲讓人聽後有上述這些反應並不容易,據方勃焱介紹,最終上臺的作品,差不多每個作品會調整7到8版,多的甚至10版以上,這部分音樂總監龍隆會介入指導,確保好作品可以變得更好。

選歌

一年半聽了幾千首改編作品

談到為何做一檔專攻「改編」的音樂節目時,方勃焱談到,自己小時候聽過的歌,包括鄭智化、羅大佑、陳明、林依輪等歌手的歌,90後完全沒聽過,那麼對年輕人來說,這些經典就相當於新歌,「旋律那麼上口,又被驗證過肯定有傳播的內在能量,只要唱出來就已經很好了。」但是,現在的音樂與幾十年前有很大區別,年輕人的喜好也有了很大不同,所以,要讓他們喜歡就要在經典音樂中加入新元素。「中國有很多有才華的唱作人,必然心裡有他們想要致敬的歌手和歌曲,我們把原唱和想要敬唱的人邀請到一塊,等待那個化學反應。」

在播出的第一期節目中,嘻哈說唱版的《自由飛翔》,重金屬搖滾的《月亮之上》以及陝北民歌版《荷塘月色》,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改編歌曲。曾獲金曲獎的臺灣音樂才子宋念宇改編的《倒帶》和王天琦演繹的空靈版《布拉格廣場》成為亮點,最終受到一致好評的王天琦在投票環節敗給宋念宇,也成為全場最大的質疑點。

在方勃焱看來,歌曲變成什麼樣是好的沒有明確的標準,如果非要一個標準,那就是要看大家有沒有想分享給別人聽的欲望。「團隊的小夥伴這一年半來應該聽了幾千首改編作品,大家坐下來聽,投票,爭論,再投票,再爭論,這兩件事天天在發生。都覺得好的保留,有爭議的保留,都覺得一般的也就落選了。」

嘉賓

歌曲需要改編,因為生活乏味

除了第一期中的蔡依林與鳳凰傳奇同臺亮相之外,羅大佑與戴佩妮,張韶涵與騰格爾,黃小琥與鄭智化,梁詠琪與陳曉東,王心凌與蔣大為也將同臺「改變」。新京報獨家專訪了很少參加綜藝節目的羅大佑。

在羅大佑和戴佩妮的那期節目錄製中,兩人分別重新演繹了各自的經典曲目《光陰的故事》和《你要的愛》。正式競演過程中,搖滾版的《戀曲1990》、民族風的《野百合也有春天》、加入空靈吟唱的《你的樣子》、歡樂版《你要的愛》、音樂劇式的《辛德瑞拉》,以及搖滾、豫劇相結合的《怎樣》都讓經典曲目得到了顛覆性改編。對於選手們不同版本的翻唱,羅大佑稱:「歌曲是需要改編的,因為生活很乏味。」

新京報:如何看待經典歌曲的改編?

羅大佑:任何一首歌變成經典,一定有一個特質是經得起時間考驗。不管多少年,挑戰這種經典,是在剖析它被時間考驗之後,大家還願意聽它的理由。像貝多芬改編德國的民謠到自己的交響樂中。歌曲改編是一種再創作。如果改編得不好也會被批評得很厲害,因為會動到經典歌曲中最重要的成分。

新京報:節目中有沒有哪首改編的歌曲讓你印象很深?

羅大佑:袁婭維的《是否》唱得非常細膩,收放自如。高家寧演繹的《你的樣子》也非常不一樣,整個歌曲的樣貌一直在變化之中,成了搖滾。同場戴佩妮被改編的歌曲裡,《你要的愛》(改編成)只有一把吉他,整個歌是比較充滿陽光,輕快的模式。《辛德瑞拉》(改編後)是歌劇的表達,我還挺喜歡的。

新京報:參加這個節目,獲得了什麼樂趣嗎?

羅大佑:我可以跟音樂、編曲一起溝通,你會找到改編的價值、更精確的定義,(一首改編歌曲)調子、速度、更精確的演繹方式,這些都是一種享受。

新京報:之前《中國有嘻哈》特別火,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如果有人用嘻哈這種音樂改編你的歌曲,你會喜歡嗎?

羅大佑:《中國有嘻哈》我沒有看,我自己對這種電子模式來改編不是很有興趣。如果有人想這樣改編(我的歌),我也沒有意見。

採寫/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瑋

相關焦點

  • 小時候覺得羅大佑的歌很難聽,長大才知道是自己當時沒聽懂
    筆者小時候第一次聽羅大佑的歌時,只覺得「歌聲很粗」,「歌曲太土了」,不能跟 [唱著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在MV裡騎著飛馬的S.H.E] 或者 [一副西方混血俊貌、有ABC身份加持的王力宏] 相比較。1985年他離開臺灣,停留過美國,常駐過香港,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原以為會一輩子流浪,沒想到最後還是回到了故鄉臺灣。如今落葉歸根,他和妻女定居臺北,靜臥的觀音訴說著羅大佑光陰的故事,告訴我們這個流浪的人找到了屬於他的第三個家。
  • 羅大佑坦言:我心中的偶像是姚敏,我最喜歡的歌是《情人的眼淚》
    羅大佑坦言:我心中的偶像是姚敏,我最喜歡的歌是《情人的眼淚》 只要說起羅大佑,我們就會不由得想到《光陰的故事》。當天,他們看到羅大佑後,表示「羅大佑是許多音樂人的偶像」。不過,素有「音樂教父」之稱的羅大佑也有自己的偶像:「姚敏寫出來的流行歌曲如同地方歌謠、民歌一樣,在我心中無人可取代。我最喜歡的歌是他的代表作品《情人的眼淚》。」在羅大佑心中,也已經追隨這位偶像有半輩子了。
  • 羅大佑:姚敏寫的歌在我心中無人可取代
    原標題:羅大佑:姚敏寫的歌在我心中無人可取代 伍洲彤對第二季節目也非常期待,他說:「我期待舞臺上有真正能夠推動原創音樂的力量,不僅流淌,還能回想,希望這個節目可以讓中國原創音樂有向上攀登的勢頭。」 樂壇大咖與新生代歌手組傳唱團 《流淌的歌聲》第二季陣容上群星薈萃,既有羅大佑、韓磊、楊鈺瑩等樂壇明星,也有王錚亮、簡弘亦等新生代實力歌手。
  • 先聽為快:多年不出歌的羅大佑,特意給《我不是藥神》寫了這首歌
    而《我不是藥神》同檔期的《爵跡2》已經換擋,暫避鋒芒,陸續的《新烏龍院之笑鬧江湖》和《墨多多謎境冒險》也撤出這個檔期,避開競爭,擇期再上映。而《我不是藥神》也感動了多年不出歌的羅大佑,為此他特意寫了一首歌曲作為《我不是藥神》的觀後感。這首歌曲叫做《 夜是秋月明》,歌曲和譜曲都是羅大佑,目前在各大平臺都能聽了。
  • 羅大佑:我是一條魚
    ■攝影 王鑑   羅大佑在杭州開演唱會的新聞發布會,舉止言談,給人一種非常複雜的印象。不少現場的記者,都是羅大佑的歌迷,事後,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首先的一句話是:真沒想到,羅大佑跟我以前想像的太不一樣了。
  • 羅大佑看完《我不是藥神》之後寫了一首歌,感動!
    《我不是藥神》用了笑淚與共的模式來講述一個真人發生過的真的故事,將善意這個我們平常不自覺在碰觸的人性的觸角伸展到我們願意很開心的面對它,是這部電影打動我的地方。」  從電影跳脫出來,可以看到,這麼多年過去了,羅大佑始終是羅大佑,無論是多年前把余光中的詩歌《鄉愁四韻》譜曲唱成歌,還是如今看完《我不是藥神》後寫了《夜是秋月明》來作為觀後感,其中都湧動著極其濃鬱的人文精神。
  • 假如我是羅大佑,我也要在高潮時獨自離去
    他唱著陌生的歌。我已經不在乎了。我聲嘶力竭地向著夜空喊著他的名字。 羅大佑! 他是詩人,但他跟傲慢的詩人不同的是:他把自己放得很低,低到了他的憤怒都趨同於貧民的憤怒。貧民的憤怒的特點是會隨著歲月而軟化而逆來順受。羅大佑樸素地做到了,他因此成為每一個人的詩人。 我去了兩場音樂會,一場崔健,一場羅大佑。
  • 【歌】悅電臺:我在現場——假如我是羅大佑 假如我唱新歌聲_悅廊出品
    7日晚,悅廊的小夥伴兵分兩路從北京工體和鳥巢的演出現場為大家帶來羅大佑和新歌聲的經典曲目,與你分享。  第一小分隊  坐標:北京·工人體育場  演出:假如我是羅大佑  時間:10月7日19:00「假如我是羅大佑」演唱會現場  羅大佑伴我成長的歌:
  • 羅大佑的歌與80年代臺灣社會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羅大佑的歌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同樣的歌,知識分子能唱,下裡巴人也能唱,城裡的文藝青年唱了不俗,鄉村技校殺馬特青年唱爛了還是不爛。用一個詞慨括:雅俗共賞,我想不到其他人能達到這種層次。用「橫空出世」來形容羅大佑音樂的出現,就如同一把利刃劃破了1980年代的臺灣社會,1980年代的臺灣樂壇。羅大佑「這個人」本身,在那個時代的臺灣社會,就屬於異類。
  • 假如我是羅大佑北京演唱會
    >猶記得我們在愛幻想又迷糊的《童年》中屁顛顛長大我們在一陣春風輕輕柔柔吹來的《野百合也有春天》中情蔻初開我們在《穿過你的黑髮我的手》中戀愛我們在《愛的箴言》中領悟愛的箴言我們在《光陰的故事》中少年說愁我們在《戀曲1990》中失戀我們在《東方之珠》中憧憬未來我們在《現象七十二變》中思考
  • 潮音樂丨假如我是羅大佑
    我一直認為羅大佑是真正的Rocker,每個真正的具有搖滾精神的歌手都是嚴肅的音樂家,他音樂裡面所體現的深度及廣度罕有人及。羅大佑的歌有一種感覺,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感觸會越來越深,越來越喜歡。經的過時間的洗鍊,那些真正的金曲愈發沉澱下來,成為華語樂壇不可多得的寶庫。今天選擇了羅大佑十首頗具情懷的作品,請您慢慢欣賞。
  • 羅大佑:《戀曲一萬九千之我不是永遠失戀》
    羅大佑這位華語流行樂壇的「音樂教父」,用富有靈魂的歌曲撞開了無數人的心扉。要知道,連周杰倫都是以羅大佑為目標,可見他在歌壇的地位和影響力。在羅大佑豐富的創作中,很多人熟悉的「戀曲系列」(《戀曲1980》、《戀曲1990》、《戀曲2000》)更是成為戀愛必聽曲目。
  • 羅大佑:多年後再聽這10首歌,我才真正讀懂他
    「音樂教父」羅大佑開創了很多第一次。有人說,他是中國的鮑勃迪倫。他的歌,不是流行歌,是寫對社會的描述和認知。他在寫一個大格局。許多年後,當我們再次哼著《光陰的故事》《童年》《戀曲1990》等那些看似淺顯的歌曲,再次品味他要講述的故事,方能讀懂故事裡的乾坤。《鹿港小鎮》羅大佑的歌裡總是能找到政治的影子,《鹿港小鎮》是他第一首政治歌曲。
  • 金牌旋律 | 羅大佑《歌》賞析
    這首歌是由羅大佑本人作曲並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閃亮的日子》專輯中。這首歌在羅大佑的諸多作品中不屬於流傳很廣泛的那種,但是對於羅大佑本人來說卻是有著特殊和非凡的意義。這是羅大佑第一首公開發表的作品,創作於1974年。那時羅大佑還是一個醫學院的大學生,雖然專業是醫學,但是在大學期間,羅大佑卻是一個十足的文藝青年,喜歡詩歌,更喜歡音樂。
  • 高曉松贊羅大佑:他是我心中神一樣的存在
    這也成為我們當前這些音樂人的最重要的一座燈塔,有羅大佑這座明亮的燈塔指明道路,我們在投身音樂行業的時候,就不只是再寫寫小情小愛的東西。我們會追隨著羅大佑的腳步,去謳歌這個時代,或者去批判這個時代,去記錄這個時代。我們那一代人對羅大佑的歌都非常熟悉,我會唱、會彈他的每一首歌。當時羅大佑的專輯有三首歌獻給臺灣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這三首歌中,我覺得頭尾兩首寫得特別有意思。
  • 我以為羅大佑老了,其實老的是我們自己(3)
    大佑哥是對我的整個流行音樂事業發展影響最大的一個人,其實不光是我,我們這一代人或者兩代人,都是聽著羅大佑的歌、唱著羅大佑的歌成長的。大家記得我有一首歌叫《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其中有一句歌詞是「你刻在牆上的字依然清晰,從那時候起就沒有人能擦去」。那時候宿舍牆上刻的什麼字呢?就是羅大佑的歌詞。這個宿舍只要有一個文藝青年,牆上就會有羅大佑的歌詞。
  • 羅大佑坦言:我心中的偶像是姚敏,我最喜歡的是這首歌曲
    羅大佑坦言:我心中的偶像是姚敏,我最喜歡的歌是《情人的眼淚》只要說起羅大佑,我們就會不由得想到《光陰的故事》。其實,在今年1月份《流淌的歌聲》第二季開機儀式上,羅大佑就來到了現場,結果成了葉蓓、王錚亮、簡弘亦、許飛等人「追偶像」的機遇。當天,他們看到羅大佑後,表示「羅大佑是許多音樂人的偶像」。不過,素有「音樂教父」之稱的羅大佑也有自己的偶像:「姚敏寫出來的流行歌曲如同地方歌謠、民歌一樣,在我心中無人可取代。我最喜歡的歌是他的代表作品《情人的眼淚》。」
  • 羅大佑:對我來講,出道20年的還是小朋友
    羅大佑:這次感覺北京現在都挺好的,對不對。不過兩岸關係真的比較緊張,惹人討厭。許知遠:你七十年代初最初寫歌的時候,臺灣也是個高速建設的時期,什麼十大建設,蔣經國時代的改變。羅大佑:對。但沒那麼厲害,沒那麼集中。十大建設就是高速公路,南迴鐵路,北迴鐵路,都分開在各地。
  • NO.1羅大佑:山登絕頂我為峰
    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吶喊》自序節選1982年,羅大佑發行了自己包辦詞曲的專輯《之乎者也》,歌中獨特的語言風格,碾壓當時流行音樂的陳詞濫調,字句中承載了對社會深入的思考和批判,傳達出從未有過的價值信息,引起社會強烈反響,成為華語流行樂壇乃至當代文化史上的重要現象。
  • 「我聽嘻哈但我是好女孩」
    鑑於我之前聽卡帶的時候用耳機隱藏得很好,所以EMINEM應該是爸媽第一次意識到我在聽非古典音樂。《LOSE YOURSELF》開頭幾秒是鍵盤,那個時候為我做早飯的爹還沒有意識到一場憤憤的情緒即將到來,還竊喜自家閨女聽流行音樂都離不開所受的鋼琴教育,這本該拿去吃肉的錢可真沒白費。究竟怎樣才算嘻哈,我從來沒有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