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在節目中親自上陣演唱改編曲目。
10月29日晚十點,江蘇衛視原創音樂節目《不凡的改變》開播。節目以經典歌曲的改編為核心,在首期節目中,蔡依林和鳳凰傳奇同臺,他們的經典曲目《布拉格廣場》《倒帶》《月亮之上》等都在節目中被其他選手改編重新演繹。新京報獨家專訪節目製片人、總導演方勃焱以及嘉賓羅大佑,很少參加綜藝節目的羅大佑表示,之所以來到這個節目是因為「音樂性強」,「所有的話題都來自音樂。」
改編
讓人想笑想哭就是好歌曲
《不凡的改變》是由金牌製作人哈文團隊製作的原創電視音樂節目,曾擔任《中國好聲音》《金曲撈》音響總監的音響師金少剛擔任音響總工程師,知名音樂製作人龍隆擔任音樂總監。
節目每期將邀請兩位「傳奇歌手」坐鎮,由六組「敬唱歌手」對其經典歌曲進行改編演唱。最驚豔的改編版本將由「傳奇歌手」與「敬唱歌手」共同演繹。
方勃焱稱:「我們的目標是歌曲有新意,好聽,很大程度是在試探人的生理反應,想笑、想哭、想跟著high、起雞皮疙瘩、驚訝、陷入思考,能引發人這些反應的都是好作品。」
而想讓一首歌曲讓人聽後有上述這些反應並不容易,據方勃焱介紹,最終上臺的作品,差不多每個作品會調整7到8版,多的甚至10版以上,這部分音樂總監龍隆會介入指導,確保好作品可以變得更好。
選歌
一年半聽了幾千首改編作品
談到為何做一檔專攻「改編」的音樂節目時,方勃焱談到,自己小時候聽過的歌,包括鄭智化、羅大佑、陳明、林依輪等歌手的歌,90後完全沒聽過,那麼對年輕人來說,這些經典就相當於新歌,「旋律那麼上口,又被驗證過肯定有傳播的內在能量,只要唱出來就已經很好了。」但是,現在的音樂與幾十年前有很大區別,年輕人的喜好也有了很大不同,所以,要讓他們喜歡就要在經典音樂中加入新元素。「中國有很多有才華的唱作人,必然心裡有他們想要致敬的歌手和歌曲,我們把原唱和想要敬唱的人邀請到一塊,等待那個化學反應。」
在播出的第一期節目中,嘻哈說唱版的《自由飛翔》,重金屬搖滾的《月亮之上》以及陝北民歌版《荷塘月色》,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改編歌曲。曾獲金曲獎的臺灣音樂才子宋念宇改編的《倒帶》和王天琦演繹的空靈版《布拉格廣場》成為亮點,最終受到一致好評的王天琦在投票環節敗給宋念宇,也成為全場最大的質疑點。
在方勃焱看來,歌曲變成什麼樣是好的沒有明確的標準,如果非要一個標準,那就是要看大家有沒有想分享給別人聽的欲望。「團隊的小夥伴這一年半來應該聽了幾千首改編作品,大家坐下來聽,投票,爭論,再投票,再爭論,這兩件事天天在發生。都覺得好的保留,有爭議的保留,都覺得一般的也就落選了。」
嘉賓
歌曲需要改編,因為生活乏味
除了第一期中的蔡依林與鳳凰傳奇同臺亮相之外,羅大佑與戴佩妮,張韶涵與騰格爾,黃小琥與鄭智化,梁詠琪與陳曉東,王心凌與蔣大為也將同臺「改變」。新京報獨家專訪了很少參加綜藝節目的羅大佑。
在羅大佑和戴佩妮的那期節目錄製中,兩人分別重新演繹了各自的經典曲目《光陰的故事》和《你要的愛》。正式競演過程中,搖滾版的《戀曲1990》、民族風的《野百合也有春天》、加入空靈吟唱的《你的樣子》、歡樂版《你要的愛》、音樂劇式的《辛德瑞拉》,以及搖滾、豫劇相結合的《怎樣》都讓經典曲目得到了顛覆性改編。對於選手們不同版本的翻唱,羅大佑稱:「歌曲是需要改編的,因為生活很乏味。」
新京報:如何看待經典歌曲的改編?
羅大佑:任何一首歌變成經典,一定有一個特質是經得起時間考驗。不管多少年,挑戰這種經典,是在剖析它被時間考驗之後,大家還願意聽它的理由。像貝多芬改編德國的民謠到自己的交響樂中。歌曲改編是一種再創作。如果改編得不好也會被批評得很厲害,因為會動到經典歌曲中最重要的成分。
新京報:節目中有沒有哪首改編的歌曲讓你印象很深?
羅大佑:袁婭維的《是否》唱得非常細膩,收放自如。高家寧演繹的《你的樣子》也非常不一樣,整個歌曲的樣貌一直在變化之中,成了搖滾。同場戴佩妮被改編的歌曲裡,《你要的愛》(改編成)只有一把吉他,整個歌是比較充滿陽光,輕快的模式。《辛德瑞拉》(改編後)是歌劇的表達,我還挺喜歡的。
新京報:參加這個節目,獲得了什麼樂趣嗎?
羅大佑:我可以跟音樂、編曲一起溝通,你會找到改編的價值、更精確的定義,(一首改編歌曲)調子、速度、更精確的演繹方式,這些都是一種享受。
新京報:之前《中國有嘻哈》特別火,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如果有人用嘻哈這種音樂改編你的歌曲,你會喜歡嗎?
羅大佑:《中國有嘻哈》我沒有看,我自己對這種電子模式來改編不是很有興趣。如果有人想這樣改編(我的歌),我也沒有意見。
採寫/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