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愚
正午陽光出品,張開宙執導的《清平樂》,可以說集齊正午陽光最好的資源了:大IP、大製作、大投入、強演員陣容。但它並沒有預想中的火爆,當前豆瓣評分降至7.6分,或有可能再下滑(《知否》有22萬人評價,《琅琊榜》有41萬人評價)。
而其在騰訊視頻上獨播,在劇集播完22集時,播放量才9.1億次。DVD版播放量近1000萬。平均下來,單集播放量5000萬。這實在不是一部大製作的IP大劇該有的熱度。
不妨做一個對比。孫儷、羅晉主演的《安家》,53集,同樣在騰訊視頻獨播,該劇播放量已突破73億次,單集播放量近1.4億次。
僅從播放量這個指標上看,《清平樂》並不理想。唯一可吹的收視率,雖然CSM59城連續多日破2%,但廣電總局推出的中國視聽大數據,收視數據也很平庸。
很多觀眾認為,這鍋得讓導演張開宙背。
《清平樂》開播當晚,#人間褪黑素張開宙#就登上熱搜,觀眾紛紛吐槽劇集節奏太拖沓,張開宙「死性不改」。有人認為,張開宙總是拿著正午最好的資源,拍正午最爛的劇。
業內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正午出品,必屬精品」,但現在觀眾要補充後半句了,「正午導演,開宙最爛」。
張開宙的問題出在哪?
01
正午出品就是精品嗎?
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創立者為孔笙、李雪、孫墨龍三位從山東影視集團(簡稱山影)「出走」的導演,起先主要承擔後期製作。
2014年,侯鴻亮也從山影「出走」,帶著策劃、宣發、製作、經紀、商務等部門加入正午陽光。正午陽光正式轉型為一家產業鏈完整的獨立製作公司。
正午的核心團隊都出自山影。上世紀90年代孔笙先進入山影拍戲,之後他帶著李雪、侯鴻亮、孫墨龍等人入行,幾個人在山影聯手製作了幾部有口皆碑的佳作,比如《闖關東》、《生死線》、《溫州一家人》、《父母愛情》、《戰長沙》等。
從2014年至今,正午製作並順利播出的劇集共15部,分別是:
《琅琊榜》(2015),導演孔笙、李雪,豆瓣評分9.3分;
《溫州兩家人》(2015),導演孔笙、孫墨龍,豆瓣評分7.9;
《偽裝者》(2015),導演李雪,豆瓣評分8.5分;
《他來了,請閉眼》(2015),導演張開宙,豆瓣評分6.4分;
《歡樂頌》(2016),導演孔笙、簡川訸,豆瓣評分7.4分;
《鬼吹燈之精絕古城》(2016),導演孔笙、週遊、孫墨龍,豆瓣評分8分;
《如果蝸牛有愛情》(2016),導演張開宙,豆瓣評分7.2分;
《外科風雲》(2017),導演李雪,豆瓣評分7.4分;
《歡樂頌2》(2017),導演簡川訸、張開宙,豆瓣評分5.4分;
《琅琊榜之風起長林》(2017),導演孔笙、李雪,豆瓣評分8.5分;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2018),導演張開宙,豆瓣評分7.7分;
《都挺好》(2019),導演簡川訸,豆瓣評分7.8分;
《大江大河》(2018),導演孔笙、黃偉,豆瓣8.8分;
《清平樂》(2020播出中),導演張開宙,豆瓣評分7.6分;
《我是餘歡水》(2020),導演孫墨龍,豆瓣評分7.4分(從評分坐標系可以看出,有大量「故意」打一星的人,有人認為臺詞侮辱女性)……
這15部作品裡,有5部豆瓣評分8分以上,8部豆瓣評分7分以上,2部7分以下。在國內諸多製作公司裡,沒有哪一家的精品數量和精品率可以與正午陽光相匹敵。
去年的上海白玉蘭獎,正午陽光幾乎將所有重量級獎項收入囊中:《大江大河》《都挺好》《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同時入圍最佳中國電視劇,《都挺好》包攬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大江大河》包攬最佳導演、最佳中國電視劇、最佳編劇(改編)、最佳女配角等多個獎項。
這也足以說明,正午出品大多數是精品。
那麼,正午陽光有著怎樣的成功經驗?
首要的是,他們對內容的專注。
正午陽光掌舵者侯鴻亮有這樣一個「長板理論」:
長板才決定一家公司在市場的位置,正午陽光所有的一切都應聚焦在內容上。他們把編劇放在第一位,注重劇本,沒有完整的劇本不開拍;服化道、攝影等精益求精,有「處女座團隊」之稱。
為將主要精力放內容上,2017年正午陽光逆市場而行,不像其他頭部製作公司普遍走「影視製作+藝人經紀」路線,而是取消所有藝人經紀業務。
取消經紀業務,也可以讓正午團隊免於遭受靳東粉與王凱粉沒完沒了的撕的困擾(從2016年撕到2020年),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
其次,正午陽光有一個穩定的製作團隊。
當前公司聚集了包括孔笙、李雪、孫墨龍、張開宙、簡川訸、黃偉在內的6大導演,而文學策劃、攝影、美術、造型、剪輯等重要崗位,也均有固定合作對象。這能確保每一部劇集都有較高的完成度。
在人才培養上,正午陽光走的是「傳幫帶」路線,像簡川訸、張開宙、黃偉,都是先跟著孔笙、李雪,老導演手把手教新導演,新導演從聯合執導慢慢過渡到獨立執導。
張開宙就是這樣迅速成長起來的。他先擔任《溫州兩家人》《父母愛情》的攝影,在《戰長沙》裡與孔笙聯合執導,之後就獲得獨立執導的機會,再從類型網劇過渡到《知否》和《清平樂》這樣的大製作古裝劇。
只是,從孔笙、李雪到簡川訸、張開宙,正午能順利完成迭代嗎?
02
正午導演,開宙最差?
正午的幾個導演裡(黃偉單獨執導的《大江大河2》未播出,暫不列入討論),當前看風向,張開宙最「討人嫌」。
但張開宙也曾有過「萬人迷」的時期。2016年張開宙獨自執導時,營銷上賣的是「最帥導演」的人設。
《知否》拍攝時,官微誇起張開宙來,用詞可比誇演員還誇張。
但連續看了他的戲後,「最帥導演」的人設開始行不通了。
他漸漸成了正午這個相對完美的系統裡最大的BUG。
第一個指標是,他擔任第一導演的作品平均分,在正午導演裡屬於後段班。
正午時期,孔笙擔任第一導演的作品有6部,豆瓣平均分8.31分;
李雪擔任第一導演的作品有2部,豆瓣平均分7.95分;
孫墨龍擔任第一導演的作品有1部,豆瓣評分7.4分;
簡川訸擔任第一導演的作品有2部,豆瓣平均分6.6分;
張開宙擔任第一導演的作品有4部,豆瓣平均分7.22分。
雖然張開宙平均分要高於簡川訸,但簡川訸主要是被《歡樂頌2》拖了後腿。而《歡樂頌2》,張開宙也是並列導演。
另一個指標是,正午製作的口碑最差的幾部作品,張開宙都是導演。
墊底的《歡樂頌2》是簡川訸與他聯合執導,倒數第二《他來了,請閉眼》是他獨立執導,口碑倒數第三的《如果蝸牛有愛情》亦是他獨立執導。
固然新近執導的《知否》《清平樂》整體口碑不差,但都被觀眾詬病節奏拖沓。《知否》尚且有「宅鬥」這樣的戲劇衝突,《清平樂》則顯得有些清湯寡水,單集播放量也大不如前者。
需要事先說明的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觀眾雖然調侃張開宙,但張開宙的水準,還是比國內電視劇導演的平均水平高出不少。就像985名校裡也有差生一樣,張開宙大抵就像名校裡不那麼好的學生,在孔笙等大神面前就顯得稚嫩,但跟出三四流導演比,他贏得綽綽有餘。
比如張開宙是從攝影轉型到導演,因此他執導的作品,攝影都頗為講究,畫面很美,審美高級。
無論是《知否》還是《清平樂》,許多構圖都有層次感,從打光調色到置景、服裝、道具、外景到配樂,都古香古色、韻味十足,很好地還原出我國古代美學的巔峰宋朝其典雅的風範來。
哪怕是口碑平庸的《他來了,請閉眼》和《如果蝸牛有愛情》,其鏡頭調度和切換也很用心,有大量航拍鏡頭,秒殺大多數國產電視劇。
但就像導演孔笙說的:製作與故事、劇情是呈正比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個好故事,可以讓劇集在製作上的優點進一步放大;但如果故事不為觀眾喜歡,那麼製作上的付出便毫無意義。
也即,作為一個導演,評價你做得好不好的根本標準是,你故事講得怎麼樣,節奏是否控制好。在此基礎上,服化道才是錦上添花。如果故事、節奏和人物調度都一團糟,那麼服化道再高級,也是形式大於內容,毫無意義。
03
張開宙的問題在哪?
張開宙的弱點,掰開來說,具體有三點:
一,耽溺於鏡頭美感,習慣於以臺詞體現戲劇衝突,故事缺乏波折和高潮。
張開宙追求鏡頭美感,喜歡長鏡頭,常常是一場戲好幾分鐘不叫停讓演員演,鏡頭以各種角度遠遠地拍,之後再進行剪輯。
最後的效果是,一場戲中景、近景、特寫來回地切換。美則美矣,但空有畫面,沒什麼內容。
擔任剪輯的張開宇,其實是張開宙本人。張開宙又敝帚自珍,哪個鏡頭都不捨得刪,累積起來無意義的「廢戲」一多,劇情就變得拖沓。
馮紹峰演《知否》接受採訪時說,「這部戲我的臺詞量幾乎是以往所有戲的總和」。
這一回《清平樂》幕後花絮,王凱、江疏影等幾個主演也紛紛表示,最大的挑戰是背臺詞,在劇組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背臺詞。兩部劇不同的編劇,但臺詞密度量都特別大,根本還是張開宙沒有取捨,他也沒有找到將臺詞戲劇化的更好方式。
電視劇要告訴觀眾一件事,主要是兩個途徑,或通過人物行動,讓觀眾自行領悟;或通過臺詞說,直接告訴觀眾。顯然,前者的難度高於後者,其戲劇張力和情感衝擊力,也高於前者。
就比如《清平樂》一開始「狸貓換太子」,本來是衝突性極強的戲劇點,極可能引發朝廷動蕩、血雨腥風。但到了張開宙這裡,他好像是有意去衝突、去情節。
趙禎趕往永定陵,晏殊前來勸阻,一上來就開始講大道理。趙禎回宮,張茂則又開始講大道理。晏殊被貶,晏殊繼續給趙禎講大道理……
但如果編劇設置一個情節衝突讓趙禎摔個跟頭,讓人物在挫敗中成長,便有戲劇上的波瀾,也能避免大段臺詞惹人瞌睡。
而之後的朝堂戲,全成了半文半白的朗讀。
本該劍拔弩張,被張開宙拍得緩慢溫吞。大段大段文縐縐的臺詞雖然符合劇情背景,但起承轉合主要靠臺詞,也讓劇集像一部「臺詞劇」,讓人看得困意連連。
其二,支線凌亂,剪輯破碎。
張開宙熱衷多線索敘事,《清平樂》中,很少有囊括起因、經過、發展、高潮、結果的連貫小橋段,因為張開宙人為地將一個完整的橋段割裂開來,再從中穿插另一個或另幾個橋段。
乍一看,這樣的敘事顯得「高級」,不落俗套,並且在某些情境下,多線索敘事百川匯海時,能夠產生類似「最後一分鐘營救」的戲劇效果。
但在張開宙這裡,常常不是這麼個情況。他的多線索敘事,橋段有時毫無關聯,或者有所關聯但風格差異明顯,卻生硬地剪輯在一塊了。這非但會打亂節奏,破壞觀眾的情緒投入,有時也讓劇情顯得七零八碎,情節高潮到來之前,觀眾可能都忘了起因是什麼了。
比如第11集最後10分鐘,是宋仁宗與曹皇后一次比較激烈的衝突。宋仁宗想在苗心禾生產前封她為才人,曹皇后反對,因為沒有先例,並且她擔心皇帝對苗心禾的寵愛會為他人所利用。
與這場戲穿插的,是韓琦、富弼與蘇舜欽仨人騎馬從鬧市走過,談論呂夷簡提議提升苗心禾位次的算盤。
這兩場戲雖然主題相對一致,但鬧市這場戲,張開宙從遠景到特寫全來一遍,幾個人也全在「嘮嗑」,這一嘮就快兩分鐘。隨後再剪回趙禎與皇后的室內戲,風格不搭,跳躍幅度過大。
其三,與劇情無直接關聯的瑣碎細節太多,重點未能突出,節奏溫吞。
的確,好的導演應該善用細節,孔笙、李雪都是細節高手,讓人物情感在細微處顯山露水,反倒能讓觀眾體悟到含蓄背後的洶湧;比如他們都擅長寫「日常」,《琅琊榜》中的「梅府日常」,《偽裝者》中的「明家日常」,趣味、人情味和生活氣息兼具。
張開宙也執迷於細節與日常的鋪陳。像《知否》是宅鬥戲,有些宋朝生活的展現挺正常的,張開宙也處理得不錯。
但過猶不及的是,他拍的日常太「滿」了,瑣碎的細節,瑣碎的鏡頭太多,喧賓奪主。這樣極易顯得主次不分,重點未能突出,不必用心的時候很用心,該濃墨重彩的時候又顯得輕描淡寫。
比如第8集,宋仁宗在眾臣的勸說下,心不甘情不願地娶了曹丹姝。新婚之夜,宋仁宗不去坤寧殿,曹丹姝獨守空房,心灰意冷。第二天,宋仁宗才去坤寧殿,看到曹丹姝,他才驚訝於曹丹姝的美貌,知道傳聞說她「貌醜」是假的。宋仁宗愧疚於昨晚對曹丹姝的冷落,想開口道歉又不好意思,吃飯氛圍有些尷尬。
這段戲幾個中景用得不錯,將宋仁宗竊喜(發現曹丹姝是美女)又抱歉的微表情一一捕捉到了(王凱演技也很細膩)。
可問題是,張開宙花費了大量鏡頭去拍兩個人吃飯的「鍋碗瓢盆」,以及幾個侍女在那邊夾菜、收拾碗筷等,快跟主劇情平起平坐。
這場戲主要想表現皇帝的尷尬和皇后內心的疙瘩,吃飯時曹丹姝的沉默和「趕客」,就已足夠。張開宙偏偏耽溺於那些不重要的「日常」鏡頭,讓整場戲的節奏顯得冗長,幹擾重點的突出。
而這樣的問題充斥在《清平樂》中。配角們非必要的吹拉彈唱聊,實在佔據太多篇幅。
因此很多觀眾反映,這播了四分之一了,還不知道這劇到底重點想講什麼,是朝堂戲、生活戲還是感情戲;細節很多,卻讓人覺得「沒內容」。
總之,張開宙的劇製作雖很用心,但故事和節奏過於緩慢、拖沓、溫吞,給人一種「溫水」的感覺。它雖不會涼,但你也別指望它有怎樣的沸騰;它不是溫水煮青蛙,更像是溫水煮溫水。
張開宙得學會從導演,而不只是攝影師的角度講故事。把節奏搞成「蝸牛」,觀眾真「樂」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