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潔儀演出照。 本報記者費燕 翻拍
「你看那燈火,在千萬家中閃爍,你看那笑容,充滿溫情的輪廓,無論外面的風雨有多大,你的守望營造了溫馨幸福的港灣……」近期,這首旋律優美、溫暖人心的惠州博羅原創音樂電視《家》獲得了不少點擊率,備受市民網友喜愛。作為《家》的演唱者,朱潔儀不但唱遍了東江兩岸,也將動人的歌詞唱進了大家心裡。除了《家》,朱潔儀還帶來了像 《桔鄉歲歲紅》、《走進龍門》、《龍門盛開文明花》等好聽的原創歌曲。日前,記者走進這位熱愛音樂、熱愛舞臺的惠州本土歌手的音樂世界,聽聽她的故事。
她唱的《桔鄉歲歲紅》成為中國村歌十大金曲
朱潔儀人美歌甜,在2012年她演唱的《桔鄉歲歲紅》就一路過關斬將,入選為「村歌獻給黨」全國108首優秀作品,通過兩個月的網上、手機簡訊投票,以30多萬張的票數入選30首金曲候選名單,並最終獲得 「村歌獻給黨」中國村歌十大金曲。《桔鄉歲歲紅》還獲得作曲金獎,並送上了央視舞臺。2014年11月,她演唱的龍門創建文明城市原創音樂電視《龍門盛開文明花》也備受好評。
褪去舞臺的華麗,清秀、甜美、開朗是朱潔儀給人的第一印象。今年32歲的她特別愛笑,笑起來如孩童般爽朗。她是土生土長的龍門妹子,2009年之前,她一直在龍門當教師,2009年9月調入博羅中學任音樂教師。
「起初一個人離開家鄉到博羅還真有點不適應,雖然不是特別遠,但還是抑制不住想家的情緒。」朱潔儀說,直到這時,她才真正讀懂什麼叫鄉愁,當她第一次看到 《家》這首歌的歌詞時,一下子被觸動了,所以演唱起來特別有感覺。「這首歌唱出的不只是對父母、對子女的愛,也蘊含了對家鄉、對社會的大愛。」《家》的MV只有5分多鐘,但整個團隊拍攝了差不多兩個月,大夥都吃了不少苦。「拍攝《家》後,我對家的概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說,現在在博羅也有了歸屬感,也漸漸愛上了這個地方。
從小愛音樂,兒時最愛聽外婆唱山歌
「賣荔枝,身外是張花紅被,輕紗薄錦玉團兒,入口甘美,齒頰留香世上稀……」唱腔清脆悅耳,一頻一笑、舉手投足間,朱潔儀盡顯賣荔枝姑娘的天真、活潑形象,將這首膾炙人口的粵曲《荔枝頌》的嶺南風味演繹得淋漓盡致。「民歌、流行歌曲唱得好,真沒想到你還會唱粵曲!」記者說。朱潔儀說:「自己從小就愛唱歌,什麼歌都喜歡試著唱唱。」
朱潔儀的媽媽曾是龍門縣宣傳隊隊員,特別愛唱歌,老爸也是個「麥霸」,全家都是音樂發燒友。對她影響最深的是外婆,「我外婆可是山歌好手,唱起山歌來可好聽了。」朱潔儀回憶說,外婆雖然沒讀過什麼書,但唱起山歌時出口成章,都是即興的,特別流暢,愛唱歌的她最愛聽外婆唱歌。
因為家庭環境的薰陶,朱潔儀從小就愛唱歌,慢慢地音樂成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也一直堅持努力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朱潔儀說,別看她現在舞臺上演唱時這麼自如,一開始挺膽小的,表演時也會顫抖、緊張,不斷嘗試後,她開始享受在舞臺上為大家演唱的快樂。
「我覺得歷練真的很重要,特別感謝文化部門給了我這麼多演出的機會。」朱潔儀說,雖然現在工作比較忙,但她依然會儘可能地抽時間常練鋼琴、手風琴和參加演出磨鍊自己。
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常義演義唱做公益
「傳統文化裡有很多精髓值得我們代代相傳。」朱潔儀說,聽著龍門山歌長大的她對傳統民俗文化有著濃厚的情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喜歡和了解傳統民俗文化。
在課堂上,她除了給學生傳授課本中的音樂知識,還會把我市各地像客家山歌、瑤族風情等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元素,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融入到音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讓更多孩子喜歡上傳統民俗文化。「中學學業緊張,音樂課相對比較少,所以學生們特別珍惜每節音樂課,在課堂上,他們也很樂意接觸到這些傳統文化的東西,都聽得特別認真。」她笑著說,她一定會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的教學模式堅持下去。
除了在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上默默奉獻,朱潔儀在慈善事業上也同樣不遺餘力。「我希望用我的歌聲給有需要的人帶來一絲溫暖,也希望更多善心人士與我一起,為慈善事業奉獻更多愛心。」她總是這樣鼓勵自己和身邊的人。今年1月中下旬,龍門縣愛心組織——— 日行一善公益協會成立一周年之際,朱潔儀回到家鄉和當地善心人士一同歌唱,為家鄉公益事業進行募捐。據了解,她經常通過義演義唱的形式投入到慈善事業中。「到老了回頭看看,一定會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人生也會因此變得更精彩。」
本報記者費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