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人過世,本是一件喪事,所有人都要披麻戴孝,見不得半點紅色,我們村有人過世下葬時,卻有不少人戴了紅帽子……」前天,市民張先生向記者反映了一件他「從未見過的怪事」。
張先生還說,村裡的這個人過世後,家人還買回800多斤老豆腐,請來七八位鄉間大廚做成「開心豆腐」,分給來參加喪禮的客人和來討要的鄉親,「他們拿來各種器皿裝『開心豆腐』,說要分給更多的人吃,希望能健康長壽!」
昨天上午,記者到張先生所在的村——海寧市周王廟鎮雙澗村一打聽,得知去世的老人叫陳阿文,享年106歲。
陳奶奶的家人說,陳奶奶生於清朝末年,一輩子生活在村裡,沒出過遠門,生前身體非常健康,從來沒生過什麼病,幾乎沒有吃藥打針過。
據陳奶奶小孫子的妻子、現年50多歲的章利月回憶,她30多年前嫁過來時,陳奶奶已有七八十歲了,「但她聽力、視力、記憶力樣樣都好。」
「奶奶是家裡的獨生女,年輕時家境殷實,就招了個很勤快的人當上門女婿。後來受戰亂影響,加上疾病流行,丈夫和二兒子早早過世後,她就和大兒子、兩個女兒相依為命,生活得極其艱辛……」章利月對記者說。
陳奶奶的大兒子、89歲的陳寶壽說:「好在我媽媽非常堅強,新中國成立後,我們苦盡甘來,但她還是換不下布鞋和大襟衣服,習慣粗茶淡飯。她從不吃什麼保健品,100多歲時還能穿針引線呢!」
陳奶奶去世前的10多天,她靜靜地躺在床上,不再有活動,食量也隨之減少。10月9日中午12點40分左右,陳奶奶大孫子的妻子蔡利寶去看她時,她還安詳地躺在床上休息。當天下午1點多,兒子再去看她時,她已永遠睡著。106歲高齡的她壽終正寢。
陳奶奶健在時,曾是潮鄉海寧年齡最大且最健康的一位老人,故被鄉親們稱為「潮鄉第一高齡老人」。潮鄉第一高齡老人壽終正寢,家人在料理她的後事時,考慮到鄉間曾有高齡老人過世要與鄉親們分享「開心豆腐」的習俗,於是給廚師開了採購1000斤豆腐做「開心豆腐」的菜單。但廚師說,這麼多豆腐用不了會造成浪費,所以先買了380斤。
「在海寧,『開心豆腐』又稱『喜豆腐』,是為壽終正寢的高齡老人辦喪事時才會有的一種特色菜餚。」製作「開心豆腐」的一位廚師說,具體做法就是對老豆腐先進行煎炸,再紅燒。「它既是上餐桌的一道菜(只在第一天的中、晚餐中用),又要讓左鄰右舍用各種器皿盛回家,分給更多的人吃,因為在我們這裡有種說法,吃了『開心豆腐』,會像壽終正寢的老人一樣健康長壽,大家都想討個好彩頭。」
據陳奶奶的家人介紹,10月10日陳奶奶入殮,當天廚師燒的380斤「開心豆腐」一出鍋就被村裡及周邊的鄉親們搶光了,於是趕緊去農貿市場再採購了200多斤老豆腐,但做好後還是不夠分。到了10月11日「入土日」,他們又去買了200多斤老豆腐來,總共用了800多斤。
村民陳女士10月10日去拿了「開心豆腐」,「當天晚上『開心豆腐』一出鍋,大家紛紛帶著鍋子、盆子去拿。這年代好吃的東西誰也不缺,但這樣的『開心豆腐』好多年沒有了。我把拿回家的一部分『開心豆腐』分給了廠裡的幾名員工,鄰居中有來自廣西和安徽等地的新居民,他們吃著『開心豆腐』,覺得這樣的民俗很有意思。」
據悉,陳奶奶入葬當天,還有不少晚輩戴了紅帽子。
分享「開心豆腐」、戴紅帽子參加葬禮,海寧民俗專家沈瑞康告訴記者,這是「喜葬」風俗。
「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沈瑞康告訴記者,「喜葬」風俗由來已久,曾在全國很多地方存在,但由於「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喜葬」風俗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表現,「在海寧一帶,主要表現為分享『開心豆腐』,曾孫及以下的晚輩戴紅帽子、披紅披風,或是小孩子打紅傘。」
據沈瑞康分析,「喜葬」要用「開心豆腐」,其實起源於「吃豆腐飯」,「『吃豆腐飯』是海寧葬禮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按舊有習俗,親友送葬回來,非常悲痛地聚在一起就要吃一餐苦飯素飯,以寄託對逝者的哀思。也許由於黃豆是江南水鄉最常見的一種農作物,做豆腐是過去世間的『三苦』之一,而做豆腐的成本又非常低,人們便約定俗成地把豆腐飯作為這餐素飯,久而久之便有了『吃豆腐飯』一說。」
沈瑞康說,過去『吃豆腐飯』時的所有菜餚都是素菜,大多用香乾、千張、豆腐等來做,「年邁的老人正常死亡,要『油汆老豆腐』,想拿的人可以隨意拿,意為『吃了老豆腐,可以長生不老』;非正常死亡所擺的素飯,則要『白水煮嫩豆腐』。到後來,人們生活條件逐步改善,豆腐飯裡也開始出現葷菜,但豆腐是少不了的。」
高齡老人可以「喜葬」,這裡的高齡到底是多少歲?沈瑞康說,古語有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在過去要進行「喜葬」的人,必須活到耄耋之年,也就是80歲以上而且是家裡人丁興旺自然死亡的老者,「在過去,人的壽命普遍較短,人們把能活到這麼大年紀又自然死亡的老人的去世譽為成仙,所以就有了『喜葬』。後來,人們的壽命普通延長,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喜葬』的氛圍沒過去那麼濃了!」
「在過去,『喜葬』體現了當時的物質生產水平和在當時的生產水平下人們的一些樸素的願望;現在人們對年過百歲的福壽老人以此方式進行安葬,則是在社會物質生活極度發達的情況下對於返璞歸真的一種回望,對逝者的一種尊敬,對民俗的一種傳承,這樣的民俗文化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能遺忘。」沈瑞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