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質量:4/5
非常推薦
有劇透(其實很少啦,對歷史題材不影響)
《八佰》是真的坎坷。上映前,經歷了導演微博、撤檔、刪改種種風波,這就註定了這篇影評在說電影本身之前,還要把電影外的這些風波說一說。不然,這些風波就會干擾大家的判斷,大家就沒法用一個正確的態度來看待這部電影,就會得出有失偏頗的結論。
我在說這些的時候會堅持兩點:
第一,實事求是。我不會捕風捉影地對任何人的政治傾向做不負責任的揣測——說實在的,這部電影沒有任何錯誤的歷史觀,不然它也不可能過審;類似地,大家也不要對彼此隨意誅心,不要說表揚這部電影就是「洗白」KMT,不要說批判這部電影就是枉顧士兵犧牲。
第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電影本身,與電影之外的風波,應該一碼歸一碼。
所以接下來,本文大概會分為這麼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戲外風波:主要談一下我對導演微博、撤檔、刪改這三方面的看法。
第二部分,戰爭:主要評論一下電影中的戰爭部分,包括史實、戰術、武器裝備。
第三部分,情緒:主要解讀一下電影中較為直觀淺顯的主題,如和平、犧牲、愛國主義等。
第四部分,政治:主要解讀一下電影中更不易覺察的主題,即政治。
在第一和第四部分中,我還會對現在網上流行的兩種錯誤觀點進行批駁。
《八佰》的戲外風波大概有這麼幾個關鍵節點:
2019年1月23日,導演管虎發了條微博,是與時任國軍88師師長孫元良(也就是「八百壯士」的師長)之子、臺灣演員秦漢的合影。
字裡行間喜氣洋洋的,很容易讓人以為遇到了民族英雄之後什麼的。
2019年4月17日,「電影八佰官微」宣布,影片定檔7月5日。
2019年6月14日,「電影八佰官微」宣布,原定於次日作為上影節開幕片的《八佰》,因技術原因取消。流出的票根顯示,其片長為160分鐘。
2019年6月25日,「電影八佰官微」宣布,取消7月5日的公映。
2020年8月14日,《八佰》大規模點映,片長147分鐘。
(一)導演微博
先說導演管虎這條微博——這絕對是個昏招。至少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缺乏作為公眾人物應有的自我約束意識。
但,我要再次強調,電影本身沒有反映出任何錯誤的歷史觀(這一點將主要在第四部分論述),因此這次微博翻車要和電影本身分開來看。那些一個勁兒喊電影「洗白」的人可以歇了。
(二)撤檔
再來說說電影撤檔。這時候另一撥人又粉墨登場了,他們說,電影撤檔是因為CPC無法容忍出現描述KMT抗戰正面形象的電影。我說come on,都什麼年代了,還這麼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且導演管虎自己在接受愛奇藝娛樂採訪時明確表示:「電影審查其實沒有問題,《八佰》(撤檔)也不是電影審查的問題,所以這都是外界傳的。(撤檔)是時局造成。」
這其實是很正常的。比如抗美援朝題材電影的製作,就長年受中美關係的制約,暫時不拍不代表忘卻。至於《八佰》所面臨的時局是什麼,咱不知道,所以不加妄議。但至少,那些有受CPC迫害妄想症的人也可以歇了。
另外,會不會是導演之前的微博導致撤檔呢?我個人推測,不是。如果1月這件事有那麼大影響,電影可能連4月定檔的機會都沒有。而且,這條微博,大概也不可能對「時局」有多大影響吧。
(三)刪改
160分鐘與147分鐘,差了13分鐘。網上確有流傳一些文章講述電影刪改前後兩版是什麼樣,如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797170/。我在這裡僅提煉一些關鍵不同之處:
第一,上影版租界裡有一個臺灣籍平民,阮經天飾演,說漢語,後來看到日軍屠殺,用日語喊住手,被其他中國人發現,誤作日本人或漢奸吊死。公映版刪除了這個人物。
第二,上影版裡國民政府旗幟鏡頭較多,且特寫也較多。公映版裡鏡頭較少,且特寫也較少,但仍有旗幟的中遠景完整展示。如果說這樣就是抹殺了國民政府的抗日功績,那這功績也太好抹殺了。再說,國民政府本就是既有一定對外抵抗,又有殘酷對內鎮壓,現在只是少了它幾個旗幟鏡頭,很委屈嗎?
第三,上影版為黑白,公映版為彩色。
僅就這篇文章來看,做出的刪改對影片原意沒有構成根本性、原則性的改變,也從側面佐證了導演管虎所說的「電影審查其實沒有問題」。
唯一比較可惜的是阮經天角色的刪除,因為這個角色反映了被割讓領土的中國人民的矛盾痛苦,也針對現在大陸與非大陸地區的關係起到引人思考的作用。
(四)總結
現在來總結一下本文主要反駁的兩種觀點:第一,這部電影並沒有「洗白」KMT,這一觀點主要在第四部分反駁;第二,這部電影也沒有受到「迫害」,這一點本部分已經做出了反駁。大家完全可以將本片作為正常電影來欣賞。
當然,如果有人拒絕相信我收集的論據,那我也沒有辦法。
終於說到電影本身了。既然是戰爭片,我們就先從「戰爭」的角度來說。本片對抗日時期戰爭場面的還原,在同題材戰爭片中算是相當高的了,當然主要是同行也不太爭氣。
(一)史實復原
首先一個較大的爭議是電影是否誇大了戰鬥規模。
先說說中方記載的雙方傷亡,這裡參考謝繼民2010年出版的《我的父親謝晉元將軍》。其中寫道:
「謝團副說:『全體壯士實為420人,其中十餘名殉難,餘受傷入醫院治療,撤退時為377人。』……以後在撤往租界時又有22名傷亡,進入孤軍營時共有355人。」
「四行孤軍在四晝夜戰鬥斃敵二百餘人,傷敵無數。還炸毀敵坦克兩輛,炸傷兩輛。」
然後是日方對己方傷亡記載,這裡參考海軍省教育局1940年出版的《Z(hi)N(a)事變盡忠録(第三卷)》。其中記錄:四行倉庫附近戰鬥的死者為海軍特務少尉,田中士陸。
這大概就是「四行倉庫保衛戰日軍僅陣亡一人」說法的來歷。
鑑於我不是歷史專業,我在這裡只列出材料,不做評判。不過,即使是看中方資料,影片也誇大了國軍的傷亡情況,這個其實沒有必要,不如多交代些他們生還後的不公待遇。
此外,電影對一些戰鬥中發生的史實有比較到位的復原,比如縱身一躍的陳樹生、在對岸打手勢舉標語提示日軍攻擊方向的百姓、國軍撤退遭探照燈和機槍堵截,等等。
(二)戰術與武器裝備復原
電影對戰術的表現比較缺乏,這好像也是國產戰爭片的通病。
一是只要到樓內作戰時,剪輯就比較混亂,總之就是一通混戰,根本不知道進攻方向哪進攻,防守方在哪防守。就問一個最簡單的,從電影中你能看出四行倉庫有幾層嗎?更不要說國軍在這幾層是如何配置守備的了。
再就是最後撤退時,真是災難。
其實,史實在這裡給電影出了一道難題。因為國軍在撤退時並不是向南過蘇州河上的新垃圾橋,進入公共租界——因為向東過了西藏路,也是公共租界!日軍是真的難,打四行倉庫簡直就是在雞蛋上跳舞。那麼,日軍探照燈和機槍雖然封鎖了西藏路,但是在射擊間隙,國軍仍然可以穿越這條馬路進入公共租界;而且國軍過馬路時還不停地壘砌掩體,大大減少了後續傷亡。
電影不這麼拍,可以理解。電影為了簡化敘事,沒有提東面公共租界的事;而且為了突出對比天堂與地獄、保護與被保護,顯然只強調蘇州河兩岸比較好。
攝影是真的棒!
所以,過馬路就變成了過橋。但是,拜託,沒有這麼一窩蜂亂鬨鬨往回衝的吧?一是傷亡大,二是讓對面民眾看了像什麼話?在民眾面前背對日軍,還被日軍射得東倒西歪,這還咋鼓舞民眾啊?顯然這裡的改編處理得太過敷衍了。最後電影的結束也過於倉促。
電影對武器裝備的復原要更好一些。湖北保安團背的槍是「漢陽造」,德械師用的槍是「中正式」,不一而足。不過中國抗戰電影對狙擊槍的迷之執著要改一改了。另外,圍攻四行倉庫的是日本海軍陸戰隊,他們在電影中也出現了,就是那些藍軍裝日軍,不過他們不是戰鬥主力,這也比較遺憾。
電影的感人程度大概可以打滿分。感動來自人,主要是三種人:
八十八師五二四團第一營的將士們——真正的勇士,保家衛國,視死如歸。
這裡我哭了,你們呢?
湖北保安團和其他雜牌軍的散兵遊勇們——大多只是普通農民,被裹挾進時代的洪流中。有的人選擇苟且偷生,有的人選擇為自己的生存而戰,還有的人選擇成為保家衛國的英雄。無論是哪種人,似乎都讓人潸然淚下。
公共租界裡各個階級階層的市民——從最初的冷漠、看戲,到最後遊行吶喊、加油助威、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絕大部分角色都懷有一種最樸素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那個年代,在絕大多數人都不懂階級、不懂辯證法、不懂歷史唯物主義的時候,是這種樸素的、本能的精神讓整個民族堅持了下來。
這種精神不值得被歌頌嗎?
當然,電影也沒有講這種精神是萬能的。那些散兵遊勇,最初幾乎都是在高壓打罵之下才不得不拿起武器作戰;侯勇飾演的一直在陽臺上觀戰的知識分子,最後儘管憤怒,只能拿起一桿老槍漫無目的地開火,發洩心中的屈辱。
這兩方面,恰到好處地刻畫了,那個年代的中國人不甘屈辱、卻又迷茫無措的精神面貌。
此外還有一個值得說的意象:白馬。它為這部鐵血電影增添了一些浪漫主義色彩,我倒不覺得出戲。它象徵很多東西:對和平安寧的渴求、中國軍民堅韌不拔的堅守,還有勝利終將到來的希望。
當然,就算不去解讀白馬,電影所包含的情緒也相當全面了。
誰都知道,戰爭背後都是政治;所以戰爭片,也必然有政治觀點的表達。說實話,在見識了《八佰》上映前的種種風波之後,我對它的立場是有疑慮的。我擔心它只流於一種膚淺的熱血勇敢或是樸素的愛國主義(這些很重要,但並不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更擔心它可能倒向錯誤的歷史觀。
我前文一直在反覆說,它沒有錯誤的歷史觀,也不只是樸素的愛國主義。那麼現在我就來說說:它還有什麼?
我還看到過某個對本片的批評,就是對戰場對岸的「無關」角色刻畫太多。這可實在是太滑稽了。在這場戰鬥中,沒有哪個角色是「無關」的。
我們再來說說一個與戰鬥更「無關」的情節:來自湖北保安團的十三歲娃娃兵「小湖北」被帶到四行倉庫樓頂,與謝晉元見面。謝晉元問他姓什麼,答曰姓朱,並且自豪地說是朱元璋的後代。
這時謝晉元突然沒頭沒腦地來了一句:「知道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嗎?」
「小湖北」語塞,謝晉元也沒再說下去,這個談話就到此為止。
其實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安排這句臺詞的本意到底是什麼,但我當時有一些自己的聯想。
南明亡於清,毫無疑問。但明朝的土地與人口是清朝的很多倍(恰如中國是日本的很多倍),為何會亡?
如果採用階級分析方法,我們可以這樣回答:因為明朝的廣大人民作為被統治者,要麼與統治階級矛盾尖銳,要麼並不在意誰來統治他們;而清朝統治階級成功地在政治上分化了明朝統治階級,與其中一部分聯合,攻滅了另一部分,然後共享勝利果實。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一樣存在這個問題。
明朝是封建社會;抗戰時期的中國是半封建社會。廣大人民沒有覺醒,比如張譯飾演的老算盤,貪生怕死,只想回家娶老婆種地;早期在蘇州河邊看熱鬧的群眾,典型的魯迅筆下「看客」,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但也不要把這歸根於什麼「劣根性」。電影沒有表達出(因而也比較遺憾)的是,對於被統治階級來說,他們並不享有這個國家的權利,也就沒必要履行對這個國家的義務。中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日本大資產階級、英美法大資產階級,有什麼區別嗎?給誰幹不是幹呀?中國是什麼呀?中華民族是什麼呀?我把日本人趕走,中國老爺們就不殺我父兄、辱我妻女了嗎?
所以1937年,毛澤東同志才在《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鬥爭》中,指出要實現全國人民的總動員,必須「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國民大會,通過真正的民主憲法」。只有讓人民成為國家主人的一部分,人民才會為了這個屬於自己的國家去鬥爭。
明朝的地主投靠入侵者,中國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同樣投靠帝國主義,成了買辦。所以這時的中國又是半殖民地社會。「八百壯士守四行」,是一場戲,一場主要做給西方列強主子的一場戲,電影通過燈紅酒綠的公共租界、上躥下跳的列強記者、高高在上的觀察飛艇、反覆出現的京戲皮影戲,還有最後向謝晉元傳令的特派員,反覆強調了這一點。電影還有一個橋段:中國軍隊這樣賣力地演,西方列強們仍然在布魯塞爾會議上採取對日綏靖政策,出賣了中國。這些都說明,電影的歷史觀是正確的,它向觀眾表達出了當時的國民政府不過是英美利益的代言人,而西方列強並不在乎中國人的死活。任何攻擊本片「洗白」KMT的人,應該意識到這一點(當然,其中大部分人都頑固地拒絕觀看本片,因而也不可能意識到這一點)。
飛艇上還用英語印著「美好的一年」(大意如此)之類的宣傳語,對西方列強的諷刺力度足夠了。
當然,又有一些極端「熱愛」KMT的人會說,中國力量那麼弱小,借用西方列強的力量不對嗎?
對。抗戰中,就連中共也會與西方列強合作。但在整個淞滬會戰中,國民政府擺明了是徹底依賴西方列強,幻想靠堅守換幹預,結果部隊幾乎被合圍,撤退也變為潰敗。這是對前線將士的不負責任。電影也沒有避諱國民政府依賴西方這一點。
當然,又有一些自以為「又紅又專」的人會說,「四行倉庫保衛戰」是表演戰,又沒撈到西方列強的同情,毫無意義,為什麼要去拍它呢?為什麼不拍臺兒莊、抗聯呢?
對不起,真·共產黨員不這麼看。
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論新階段》中說:「利用已經產生並正在繼續產生的民族革命典型(英勇抗戰,為國捐軀,平型關,臺兒莊,八百壯士,遊擊戰爭的前途,慷慨捐輸,華僑愛國等等)向前線後方國內國外,廣為傳播。」
看到沒有,「八百壯士」,不僅是「革命典型」,而且要「廣為傳播」。毛主席可沒有在這裡斤斤計較,哎呀是不是會「洗白」KMT呀!
2005年,胡錦濤同志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國民黨軍『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就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爭的傑出代表」。
為什麼呢?為什麼真正的共產黨人不怕宣傳「八百壯士」?沒錯,「四行倉庫保衛戰」是表演,主觀上,是中國老爺們表演給西方列強老爺們看的,那又如何?客觀上,「八百壯士」仍舊付出了犧牲,仍舊起到了鼓舞中國人民的作用,仍舊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座豐碑。
矛盾都有兩面,共產黨人最講究一分為二,而有些自以為「又紅又專」的人顯然不明白這個道理。
這篇影評除了評電影,其實更想評兩種看上去截然不同、實際上殊途同歸的觀點:批判本片「洗白」KMT的觀點,以及認為本片受了「迫害」的觀點。我覺得看過本文,大家應該能知道它們錯在哪。
而單就電影來說,本片在戰爭場面製作和情緒調動上做得很好,在戰爭細節的復原上有所欠缺,對這起事件的歷史背景與意義的交代基本到位。完全值得一看。
最後,簡單地說一個全片印象最深的鏡頭:
趙子龍孤軍衝陣,雖千萬人吾往矣。
[1]張文雄,《時隔一年,<八佰>究竟改了什麼?》,毒奶電影,https://mp.weixin.qq.com/s/s7rQmBar7UTKLhIOo5A5yA
[2]謝繼民,《我的父親謝晉元將軍》,團結出版社,2010
[3]日本海軍省教育局,《ZN事變盡忠録(第三卷)》,1940
[4]俠之大者,《四行倉庫保衛戰時間線》,https://zhuanlan.zhihu.com/p/107464162
[5]荊楚網,《「八百壯士」倖存者生前回憶:四行倉庫激戰四天四夜》,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6/01/c_127863675.htm
[6]歷史研究,《地雖彈丸能頂天──四行倉庫地緣探析》,https://www.sohu.com/a/313532154_52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