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由知名導演管虎執導,黃志忠、歐豪、黃千源、姜武等知名演員主演的抗日戰爭電影。
該電影以1937的淞滬會戰為故事背景,講述的是在淞滬會戰末期,上海頻臨淪陷,此時第88師542團團長謝晉元率領手下僅剩的402人(實際上對外號稱800人),堅守住最後的防線——四行倉庫,為了大部隊能很好的撤退,此視的他們不僅沒有畏懼,而且用僅僅400人與裝備精良的日軍激戰4天,直到最後得到撤往英租界的命令才撤退。
雖然故事背景很悲壯,整個電影也很讓人落淚,因此也被調侃為最好哭的戰爭戲,但這部電影也遭到了不少的罵聲。
首先我覺得《八佰》好的地方還是有挺多的,交戰場面拍攝的質量不僅高而且緊密,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到真實的戰場,而且戰場上人的血與肉的消逝,雖然會覺得有點血腥但卻不會覺得很暴力;在不影響電影的整體走向的情況下加入一些小角色,比如,租界的外國記者、賭場老闆、黑幫老大、青年等,其中還有個名場面——女孩泅水送旗,這似乎有點類似於寫文章的側面描寫,從側面為構造一個大環境起襯託作用,沒有子彈強,但又不必故事背景弱;極好的運用背景音樂和鏡頭的縮放營造高潮;還有那段讓很多都落淚的片段——為了炸掉日軍的移動堡壘,每個人身上綁著炸彈在一個個報完名字之後就往下跳,真是看著看著眼眶不經意就溼了。
然後我們就說說《八佰》不好的地方在哪,跟據網上各大平臺評論來看,最多的是有人覺得《八佰》作為一部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電影,首先就是要以史實為基本,再加以藝術化地加工。如果看待這個事件的基本觀點就不對了,強行「洗白」,強行共情,強行宣揚民族情緒,不免讓人質疑:《八佰》好哭是好哭,歷史不真實,那我們在哭啥?不能為了煽情而煽情。
每個人的看法多多少少會有點不同,但個人覺得比起某些抗日神劇,《八佰》對歷史的描述時客觀的,總體上遵循了客觀事實,而且演員的演技,畫面的呈現,故事的緊湊型都挺不錯的。我們也只是在電影裡看到自己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