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為什麼看不見普賢菩薩?怎樣能見到普賢菩薩的色身呢?【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2021-02-23 宣化上人專弘平臺

  卷四十丨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老和尚講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爾時,普眼菩薩摩訶薩,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於如來應正等覺,欲有所問,願垂哀許。佛言。普眼。恣汝所問,當為汝說,令汝心喜。普眼菩薩言。世尊。普賢菩薩,及住普賢所有行願諸菩薩眾,成就幾何三昧解脫。而於菩薩諸大三昧,或入或出,或時安住。以於菩薩不可思議廣大三昧,善入出故。能於一切三昧自在神通變化。無有休息。佛言。善哉。普眼。汝為利益去來現在諸菩薩眾,而問斯義。】

在這個時候,有位大菩薩,名號為普眼。因為他在因地的時候,常修習大悲的妙法,也就是千手千眼的法門,所以得到普眼。普眼就是在全身所有的毛孔中,都有眼睛,能普觀一切處,而無所障礙。一般菩薩看不見的東西,他能看見。一般菩薩所不明白的事理,他能明白。為什麼?因為他修持四十二手眼法門時,特別認真,非常精進,天天不間斷來修持,所以得普眼三昧。

我們修四十二手眼的法門,修持時間久了,也會得到五眼六通的境界。最初修行時,有點感應,自己感覺全身毛孔中有眼睛。這眼睛在修法時,有時睜開,有時閉著。久而久之,全身的眼睛,都會睜開,能遍觀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的因緣。哪個眾生和你有緣,你就去教化那個眾生。這種千手千眼大悲法是不可思議。

現在普眼菩薩在華嚴法會中,作為當機眾。什麼是當機眾?就是代表法會中所有的菩薩,向佛來請法,這叫當機眾。

普眼菩薩,他修菩薩行,積集種種善根,圓滿六度萬行,所以在菩薩中是位大菩薩。他仰承著佛的大威神力,即從座起,把右肩袒露,這是表法,表示身業清淨。右膝著地,表示意業清淨。合掌向佛而言,表示口業清淨。如是身口意三業清淨,來向佛請法。這是請法的儀式。

普眼菩薩向佛說:「世尊!我知佛已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果位。今有不明白的問題,想請問於佛,願世尊大慈大悲,垂憐哀愍我,許可我來諮問!」

釋迦牟尼佛說:「普眼!你想問什麼問題,都可以的。我願意為你解說,令你得到滿意的答案,令你心生大歡喜。」

普眼菩薩乃開始提出問題來問佛:「世尊!普賢菩薩最有智慧,最有辯才,又有大行,又有大願。以及住在普賢菩薩所有行願中的諸菩薩眾,他們能成就多少正定正受的解脫?對於菩薩所有一切大定,或者入這個定?或者出這個定?或者在定中安住?對於菩薩不可思議廣大的正定正受,善於入這個定?善於出這個定?能對於所有的正定正受,都能互相自在,而神通變化。求這種法門,沒有休息。這要怎樣修行呢?」

釋迦牟尼佛對普眼菩薩說:「善哉!普眼!你所問的問題,很有意義,非常好呀!你為利益過去、未來、現在所有一切菩薩,而來請問這個道理。」

【普眼。普賢菩薩,今現在此。已能成就不可思議自在神通。出過一切諸菩薩上。難可值遇。從於無量菩薩行生。菩薩大願,悉已清淨。所行之行,皆無退轉。無量波羅蜜門,無礙陀羅尼門,無盡辯才門,皆悉已得清淨。無礙大悲利益一切眾生。以本願力,盡未來際,而無厭倦。汝應請彼。彼當為汝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佛又稱一聲:「普眼!你問普賢菩薩和住普賢行願的諸菩薩眾,能得到多少三昧解脫?現在普賢菩薩他就在這法會之中。他已經成就不可思議自在神通妙用,超過所有菩薩之上。不容易能遇到這種因緣,需從修無量菩薩行所生出來,才遇著這種因緣。普賢菩薩的大願,都已清淨而又圓滿。所修菩薩之行門,皆沒有退轉,連退轉的念頭也沒有。無量無邊波羅蜜(到彼岸)的法門。(也就是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中流,到達涅槃的彼岸。)無障無礙陀羅尼(總持)的法門,無窮無盡辯才(能說善道)的法門,對於這些法門,都得到清淨無礙。他行菩薩道,生大悲心,因為有大悲心,才能利益一切眾生。他往昔所發的願力,窮盡未來際,也沒有厭煩疲倦的時候。」

佛又稱一聲:「普眼!你應該去請問普賢菩薩,他會告訴你,他所得到三昧自在解脫,是怎樣任運自在?是怎樣解脫法?他會詳詳細細對你說明白。」

【爾時,會中諸菩薩眾,聞普賢名。即時獲得不可思議無量三昧。其心無礙,寂然不動。智慧廣大,難可測量。境界甚深,無能與等。現前悉見無數諸佛。得如來力。同如來性。去來現在,靡不明照。所有福德,不可窮盡。一切神通,皆已具足。】

在這個時候,華嚴法會中,所有一切菩薩,聽聞普賢菩薩的名號,即時就獲得不可思議無量三昧。心中無罣無礙,寂靜到極點,定力具足而不動。由定生慧,所以智慧廣大,難以測量智慧有多少。這種境界,非常深廣,無能和它相等。所有的菩薩,都見到無數諸佛現在自己的面前,得到佛的神通力和佛的法性,合而為一。在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沒有不明照,所得到的福德,是無窮無盡的。所有的神通,這些菩薩都具足了。

【其諸菩薩,於普賢所,心生尊重,渴仰欲見。悉於眾會,周遍觀察,而竟不睹,亦不見其所坐之座。此由如來威力所持。亦是普賢神通自在使其然耳。】

所有的菩薩,在普賢菩薩的道場,皆生尊重的心,如渴時那樣的急切,盼望瞻仰普賢菩薩的尊容。大眾在華嚴法會中,四周普遍地觀察,也不見普賢菩薩,也不見普賢菩薩所坐的座位。為什麼?因為這是由佛大威神力所加持的緣故。也是普賢菩薩的神通自在力,令大眾見不到他的身相。

普眼菩薩雖然無所不見,可是看不見普賢菩薩在什麼地方?所謂「初地不知二地,十地不知等覺。」也就是說初地(歡喜地)的菩薩,不知二地(離垢地)菩薩的境界。十地(法雲地)的菩薩,不知等覺菩薩的境界。又好像小學生不知中學的課程,中學生不知大學的課程,是一樣的道理。

【爾時。普眼菩薩白佛言。世尊。普賢菩薩,今何所在。佛言。普眼。普賢菩薩,今現在此道場眾會,親近我住。初無動移。是時普眼及諸菩薩,復更觀察道場眾會,周遍求覓。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猶未得見普賢菩薩其身及座。佛言。如是。善男子。汝等何故而不得見。】

在這個時候,普眼菩薩對佛說:「世尊!普賢菩薩現在在什麼地方?」佛對普眼菩薩說:「普眼!普賢菩薩,現在就在這道場眾會中,親近於我,聽我說法。從一開始時,就沒有移動。」

這時候,普眼菩薩和諸菩薩眾,又觀察眾會的四周,四處尋找普賢菩薩,仍然不知他在何處。普眼菩薩又問佛:「世尊!我們大家仍未見到普賢菩薩的身體和他的座位。請世尊慈悲,指示我們,讓我們見到普賢菩薩。」

佛說:「普眼!是這樣子。各位善男子!你們大家為什麼看不見普賢菩薩呢?」

【善男子。普賢菩薩住處甚深,不可說故。普賢菩薩獲無邊智慧門。入師子奮迅定。得無上自在用。入清淨無礙際。生如來十種力。以法界藏為身。一切如來共所護念。於一念頃,悉能證入三世諸佛無差別智。是故汝等不能見耳。】

佛又說:「各位善男子!因為普賢菩薩所住處,是甚深不可說的緣故,所以普賢菩薩獲得無邊際的智慧之門。他入師子奮迅的定,得到無上自在的用。入到清淨無障礙的邊際。生出佛十種力量。用法界藏性作他的身體。用虛空等性作為他的妙用。所有諸佛,共同來所護念。在一念之間,完全證入三世諸佛無分別的智慧,即是不需要思考,便立刻明了。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你們大家不能見到普賢菩薩的身體。」

【爾時普眼菩薩,聞如來說普賢菩薩清淨功德,得十千阿僧祇三昧。以三昧力,復遍觀察。渴仰欲見普賢菩薩,亦不能睹。其餘一切諸菩薩眾俱亦不見。時普眼菩薩從三昧起。白佛言。世尊。我已入十千阿僧祇三昧,求見普賢,而竟不得。不見其身及身業,語及語業,意及意業。座及住處,悉皆不見。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當知皆以普賢菩薩住不思議解脫之力。】

這個時候,普眼菩薩聽到佛說普賢菩薩的清淨功德之後,即時得到十千阿僧祇那樣多的三昧,也就是正定正受。彼用三昧的力量,在定中又普遍來觀察,渴仰求見普賢菩薩,可是仍然見不著。其餘諸菩薩眾,更不能見到。

這個時候,普眼菩薩從定中出,便對佛說:「世尊!我已經入十千阿僧祇三昧,想求見普賢菩薩,而究竟不得見,也不見他的身和身所造的善業,又聽不到他說話和語所造的善業,又不見他的意和意所造的善業。他的座位在什麼地方?他住在什麼地方?我完全看不見。」

佛說:「普眼!你是看不見的!你是看不見的!善男子!因為普賢菩薩不著於相,無相可見,無境可取。應當知道,此皆因為普賢菩薩住在不可思議解脫之力的緣故。」

【普眼。於汝意云何。頗有人能說幻術文字中種種幻相所住處不。答言。不也。佛言。普眼。幻中幻相,尚不可說。何況普賢菩薩秘密身境界,秘密語境界,秘密意境界,而於其中能入能見。何以故。普賢菩薩境界甚深,不可思議。無有量已過量。舉要言之,普賢菩薩以金剛慧,普入法界。於一切世界,無所行,無所住。知一切眾生身皆即非身。無去無來。得無斷盡,無差別。自在神通。無依無作。無有動轉。至於法界究竟邊際。善男子。若有得見普賢菩薩。若得承事。若得聞名。若有思惟。若有憶念。若生信解。若勤觀察。若始趣向。若正求覓。若興誓願,相續不絕。皆獲利益,無空過者。】

佛又說:「普眼!在你的意念中是怎樣呢?是否有人能解說幻術文字中的種種幻相所住處否?」普眼菩薩回答:「世尊!這是不能解釋的。」

佛又說:「普眼!幻術師所變化的幻相,尚且不可以說明白,何況普賢菩薩秘密身的境界,是變化無窮的。他能一身變為無量身,無量身還歸一身。一身無所現,無量身亦無所現。他的法身遍一切處,而不在一切處;不在一切處,又遍一切處。他秘密語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議的,乃是未說而說,說而未說。為彼說而此不知,為此說而彼不知,彼此互不相知,所以是秘密語的境界。他雖然說法,可是無人能聽到他說法。他雖然不說法,可是很多眾生常聽他說法,所以不能以相來取普賢菩薩這種境界。他的秘密意的境界,在秘密境界中,能深入能見到,是不容易的。」

這是什麼原因?因為普賢菩薩的境界太深了,真是不可思議。乃是沒有數量,已經超過數量了。舉出重要的來說:普賢菩薩,他用金剛智慧,普遍深入一切法界,在所有的世界,也無所行,也無所住。所謂「行而未行,住而未住。」他知道一切眾生的身體,都是虛妄的,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和合而成的,所謂:「虛妄而生,虛妄而滅」,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也沒有一個來,也沒有一個去。他已得到沒有斷盡,沒有分別的自在神通妙用。也沒有所依靠,也沒有所作者。雖然遍一切處,但是不動本位,至於法界,到究竟的邊際。

釋迦牟尼佛對普眼菩薩說:「善男子!假設有眾生,因有大因緣,而得見普賢菩薩,或者承事供養,或者聞到其名號,或者思惟普賢大行,或者憶念普賢大願,或者生信解心。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有了信心之後,還要明白了解,才能得到法益。或者要勤於觀察普賢菩薩過去所發什麼大願,所修什麼大行。觀察之後,一定要依法去實行。只知道普賢菩薩怎樣修行,而不去修行,等於說食數寶一樣,無有用處,或者趣向普賢菩薩所修的行門,或者正在尋覓普賢菩薩的時候,或者發大誓願,學習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如果如此修持相續不絕的話,一定皆獲得大利益,絕對不會空過。」

普賢菩薩的大行大願是無形的,故一般菩薩是找不到,也看不見的。為什麼?因為普賢菩薩所行所作,皆是利益眾生,可是不讓眾生知道,自己受到普賢菩薩的利益,所以眾生不知有普賢菩薩,這是普賢菩薩也不求名,也不求利的表現。好像我們娑婆世界,「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可是當面不認識觀世音菩薩,也可以說當面不認識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處無人之事,行不言之教,故稱大行普賢菩薩。如果能供養普賢菩薩,或聞名,或思惟,或憶念,或信解,或觀察,皆能獲得特別的利益,一定會得到圓滿的感應。

【爾時,普眼及一切菩薩眾,於普賢菩薩,心生渴仰,願得瞻覲。作如是言。南無一切諸佛。南無普賢菩薩。如是三稱,頭頂禮敬。】

在這個時候,這位普眼菩薩和一切菩薩眾,對於普賢菩薩的名望,心中生出渴仰之念,都願意見到普賢菩薩,於是就這樣地稱揚:「南無一切諸佛、南無普賢菩薩。」這樣稱呼三次,而五體投地頂禮三次。

【爾時佛告普眼菩薩,及諸眾會言。諸佛子。汝等宜更禮敬普賢,殷勤求請。又應專至。觀察十方。想普賢身,現在其前。如是思惟,周遍法界。深心信解。厭離一切。誓與普賢。同一行願。入於不二真實之法。其身普現一切世間。悉知眾生諸根差別。遍一切處,集普賢道。若能發起如是大願。則當得見普賢菩薩。】

在這個時候,佛告訴普眼菩薩和所有諸菩薩說:「各位佛子!你們應該更加禮敬普賢菩薩!要殷勤地請求,又有應該專一其心,至誠懇切來觀察十方。要觀想普賢菩薩坐著六牙大白象,來到你們面前。這樣地思惟,盡虛空遍法界,到處都示現普賢菩薩的身。見到之後,深生信解,而無懷疑。厭離一切,什麼也不要了。發大誓願,跟隨普賢菩薩,他到何處,就去何處。他行什麼行願,就行什麼行願。這樣,便能入於不二真實之法門。這時,其身能普現一切世間,來教化眾生。又能完全知道眾生有種種不同的根性,又能普遍一切處,積集普賢菩薩的道。如果能發起這樣的大願,就能見到普賢菩薩的身。」

【是時,普眼聞佛此語。與諸菩薩俱時頂禮。求請得見普賢大士。】

這個時候,普眼菩薩聽佛所說的話之後,乃同諸菩薩一起向佛頂禮,請求佛慈悲,令見普賢大士。此時,諸菩薩之心情,渴仰之誠,如同大旱盼望甘露一樣,希望即刻見到普賢菩薩。

【爾時,普賢菩薩,即以解脫神通之力,如其所應,為現色身。令彼一切諸菩薩眾,皆見普賢親近如來。於此一切菩薩眾中,坐蓮華座。亦見於餘一切世界一切佛所,從彼次第相續而來。亦見在彼一切佛所,演說一切諸菩薩行。開示一切智智之道。闡明一切菩薩神通。分別一切菩薩威德。示現一切三世諸佛。】

在這個時候,普賢菩薩即用解脫神通的力量,應普眼菩薩及諸菩薩之所請,而示現色身。令一切菩薩眾,都有機會見到普賢菩薩,親近於佛。他就在這些菩薩之中,坐在蓮華座上。也能看見普賢菩薩,在其餘一切世界,一切佛所,在那裡次第相續而來。也看見在一切佛的道場,演說一切菩薩所行的行門。開示一切智慧中種智之道,闡明一切菩薩的神通妙用,分別一切菩薩的威德,示現一切三世諸佛。

【是時普眼菩薩,及一切菩薩眾,見此神變,其心踴躍,生大歡喜。莫不頂禮普賢菩薩。心生尊重。如見十方一切諸佛。是時以佛大威神力,及諸菩薩信解之力,普賢菩薩本願力故。自然而雨十千種雲。所謂種種華雲。種種鬘雲。種種香雲。種種末香雲。種種蓋雲。種種衣雲。種種嚴具雲。種種珍寶雲。種種燒香雲。種種繒彩雲。不可說世界六種震動。奏天音樂。其聲遠聞。不可說世界,放大光明。其光普照不可說世界。令三惡趣,悉得除滅。嚴淨不可說世界。令不可說菩薩入普賢行。不可說菩薩成普賢行。不可說菩薩於普賢行願。悉得圓滿。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時候,普眼菩薩和一切諸菩薩,見到普賢菩薩這種神通變化之後,心生大歡喜,情不自禁地踴躍起來,都來到普賢菩薩面前。頂禮叩拜,心生尊重,好像見到十方一切諸佛那樣地恭敬。

這個時候,以佛的大威神力,和諸菩薩信解之力,以及普賢菩薩本願之力,有這種種力的緣故,而自然雨十千種祥瑞之雲。①種種華雲②種種鬘雲③種種香雲④種種末香雲⑤種種蓋雲⑥種種衣雲⑦種種嚴具雲⑧種種珍寶雲⑨種種燒香雲⑩種種繒彩雲。

在這個時候,又有不可說那樣多的世界,同時發生六種震動,所謂「動湧起,震吼擊」。又演奏天上的音樂,其聲遠達,乃至其他世界,皆可聽聞。又有不可說那樣多的世界,大放光明,其光普遍照耀不可說那樣多的世界。令三惡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統統消滅,而不存在。莊嚴清淨不可說的世界,令不可說的菩薩成就普賢菩薩的行願。不可說的菩薩在普賢行願中,都得到圓滿,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位。

【爾時普眼菩薩白佛言。世尊。普賢菩薩,是住大威德者。住無等者。住無過者。住不退者。住平等者。住不壞者。住一切差別法者。住一切無差別法者。住一切眾生善巧心所住者。住一切法自在解脫三昧者。佛言。如是如是。普眼。如汝所說。普賢菩薩有阿僧祇清淨功德。所謂無等莊嚴功德。無量寶功德。不思議海功德。無量相功德。無邊雲功德。無邊際不可稱讚功德。無盡法功德。不可說功德。一切佛功德。稱揚讚嘆不可盡功德。】

這個時候,普眼菩薩便對佛說:「世尊!普賢菩薩是住在十種境界上。①住在大威德者②住在無等者③住在無過者④住在不退者⑤住在平等者⑥住在不壞者⑦住在一切差別法者⑧住在一切無差別法者⑨住在一切眾生善巧心所住者⑩住在一切法自在解脫三昧者。」

佛說:「是這樣!是這樣。普眼!就像你所說一樣。普賢菩薩有阿僧祇那樣多的清淨功德,簡略來說有十種。①無等莊嚴的功德②無量寶的功德③不可思議海的功德④無量相的功德⑤無邊雲的功德⑥無邊際不可稱讚的功德⑦無盡法的功德⑧不可說的功德⑨一切佛的功德⑩稱揚讚嘆不可盡的功德。」

相關焦點

  • 普賢菩薩,生日快樂(附贈:普賢菩薩手機壁紙)
    今天是農曆二月二十一日,普賢菩薩聖誕日。普賢菩薩梵文名叫:三曼多跋陀羅, 是我們常說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慧的文殊菩薩相對應,應化道場在四川峨眉山。另外三大菩薩分別是:文殊菩薩(五臺山)、觀音菩薩(普陀山)和地藏菩薩(九華山)。
  • 普賢菩薩聖誕—仁山法師
    在大乘佛法中通常以普賢菩薩代表證悟與代表解悟的文殊菩薩搭檔同為釋迦牟尼佛的二脅士人稱華嚴三聖峨眉道場《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記載普賢菩薩住地說:「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就在普賢菩薩現相300多年後,一位名叫慧持的高僧不遠萬裡來到了峨眉山朝拜,並於公元399年在這裡建造了普賢寺(今萬年寺)。從此,峨眉山便作為普賢道場漸漸名揚天下。今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天台應化唐朝年間,天台山國清寺的豐幹禪師一日經行的時候,在草叢中見到一個約十來歲的孩子。禪師上前問他姓名,他回答說:「我無家、無姓、亦無名。」
  • 普賢菩薩:佛門中的行者
    普賢菩薩的梵文名稱是「三曼多跋陀羅」,尊號是「大行普賢」,是菩薩最高行門的代表。 經中說菩薩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而且純一妙善,所以稱作普賢。 普賢菩薩,位居等覺,證同於佛。
  • 佛教:除蓋障菩薩、普賢延命菩薩
    在《圓覺經》中,淨諸業障,除蓋障菩薩敬請世尊開示:「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汙,使諸眾生,迷悶不入?」 釋迦牟尼佛而後闡釋「我、人、眾生、壽者」 四相,指出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認四顛倒為實我體,錯認無明為己主宰,由此產生憎愛二境,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 四大菩薩,普賢菩薩聽聞較少,孝親不足難登峨眉金頂
    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在民間有著廣大受眾,因此對佛子而言,就像時常能見到自家長輩一樣的親切。為渡盡受苦眾生,一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地藏菩薩的大願。每到暑假,帶著孩子前往五臺山,觀光旅遊度假的人絡繹不絕,很多人都希望能到五臺沾沾大智文殊菩薩的智慧。
  • 普賢菩薩講述,一切世界海的十種不同形相|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161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世界海有種種差別形相。在這個時候,普賢菩薩又告訴海會大眾說:各位佛的弟子!世界海的形相,各有差別而不相同。好像人的面孔,各有各的樣子。所謂或圓或方。或非圓方。無量差別。或如水漩形。或如山焰形。或如樹形。或如華形。或如宮殿形。或如眾生形。或如佛形。
  • 明暘法師: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是什麼
    峨眉山2006年金頂十方普賢菩薩開光法會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王達軍)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菩薩自說過去的行願:善男子!願與智光,普照世間(世間智),願為開示出世間智,願令眾生悉得安樂,願普稱讚一切諸佛所有功德(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十)。四十卷本華嚴,第四十卷,一般稱為《普賢行願品》。經文是普賢菩薩為菩薩眾說的,先長行,次偈頌。長行中揭示了普賢菩薩十大行願: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
  • 普賢菩薩行願品
    編者按:《普賢菩薩行願品》全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 這個普通的孩童竟是普賢菩薩化現
    願與智光,普照世間(世間智),願為開示出世間智,願令眾生悉得安樂,願普稱讚一切諸佛所有功德(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十)。四十卷本華嚴,第四十卷,一般稱為《普賢行願品》。經文是普賢菩薩為菩薩眾說的,先長行,次偈頌。長行中揭示了普賢菩薩十大行願: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
  • 黃帥唱誦:《普賢菩薩行願品》
    代表作有《普賢菩薩行願品》偈頌、《楞嚴一笑》、《聽鍾》等,其作品曲風厲澈、意遠清曠。 普賢菩薩,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也是華嚴三聖之一。《普賢行願品》,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原為唐三藏般若譯《四十華嚴》標題,後專指其最後一卷。此經講說普賢菩薩所修十大行願,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歸宿,傳誦甚廣,列為《淨土四經(五經)》之一。
  • 「行者」普賢菩薩:要有大願心,更須修大行!
    今天在清華大學的日晷上就刻著「行勝於言」,秉承著聖人之道,想想真是「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普賢菩薩就是佛門中的行者,他所踐行的是以智慧上求無上佛果,以慈悲下化無量眾生的菩提道,高揚著大願大行的旗幟。弘一大師認為:經中最勝者《華嚴經》,《華嚴經》之大旨,不出《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之外。
  • 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你知道是什麼嗎?
    《華嚴經》是經中之王、經中之海,但七十餘萬字的體量對於在家修學者而言卻過於浩瀚,少有機緣能夠完整誦持。有賴佛陀慈悲,將一部《華嚴經》在最後一品濃縮提煉,供廣大修行者受持讀誦。本篇文章,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的「普賢菩薩十大行願」。首先簡要介紹一下「普賢菩薩」。
  • 恭迎大願普賢菩薩聖誕,祈願菩薩加持,眾生一切行願,皆得成就!
    若以此二脅士表法,文殊師利顯智、慧、證,普賢顯理、定、行,共詮本尊如來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千百年來,普賢菩薩一直是中國乃至整個東南亞最有人緣的菩薩之一,而朝拜普賢菩薩的傳統也綿延至今。在中國,普賢菩薩的誕辰為農曆二月廿一日。
  • 簡單聊聊《普賢菩薩行願品》中的「十大願」都是哪些
    大行普賢菩薩,《華嚴經》之鳳尾《行願品》普賢菩薩,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號稱「苦行第一」,所以也被稱為大行普賢菩薩,道場在四川峨眉山。對中國佛教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文殊和普賢兩位大菩薩作為釋迦摩尼佛的左右侍從,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最重要的三位主持者,所以也被稱為「華嚴三聖」,其中大智文殊菩薩主管教化,類似教授;大行普賢菩薩主管督導,類似教導主任;校長當然是本師釋迦佛。
  • 普賢菩薩坐騎「六牙白象」代表什麼?
    今天是農曆二月二十一,普賢菩薩聖誕日,請大家多做善事,吃素念經,戒殺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普賢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頭戴五佛冠身金色,右手持劍左手結施願印,半跏趺坐於六牙白象之上。普賢菩薩是「華嚴三聖」之一,「三聖」即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其中,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行願,寓意要從智慧、行願二途趨入,方才究竟。普賢菩薩在娑婆世界輔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同時也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法王子,並廣發普賢十大願,故《普賢行願品》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
  • 世尊法會的上首大菩薩,500位菩薩之首的「文殊普賢」有何深意?
    諸經典記載,或謂其為實在人 物,如依《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菩薩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生時屋宅 化如蓮華,由其母右脅出生,後至釋迦牟尼佛所出家學道。若依《首楞嚴三昧經》6卷 下,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 槃,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有關文殊師利的形象源流,追溯自佛教的原鄉印度,以及北傳的中亞地方、南傳的南亞地方,均少有遺蹟。
  • 590.什麼是菩薩摩訶薩所應修的如影忍?【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第八 如影忍【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影忍。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非於世間生,非於世間沒。非在世間內,非在世間外。非行於世間,非不行世間。非同於世間,非異於世間。非往於世間,非不往世間。非住於世間,非不住世間。非是世間,非出世間。】普賢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應修的如影忍?各位佛的弟子!
  • 普賢菩薩聖誕日,願廣大佛子信守戒律,以清淨善法供養普賢
    南無普賢菩薩摩訶薩農曆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賢菩薩的聖誕日。普賢菩薩,作為大乘佛法地位崇高的菩薩摩訶薩,歷來受到廣大佛子的信仰歸敬。普賢菩薩作為廣行大願的法身大士,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在佛門經典《大日經疏》中,讚嘆普賢菩薩說,普賢菩薩的「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高尚的普賢菩薩從發菩提心起,便開始廣大行願,他的身口意三業是無與倫比的妙善功德,因此作為廣大佛子至心供養的菩薩。
  • 太神奇了,念誦這部經典,竟然看見了普賢菩薩現身......
    那時我正在外地讀書,過農曆春節時,我回家看我媽媽,我隨身帶著《金剛經》與《普賢菩薩行願品》,在家沒事時來讀經。有一天,我在讀《金剛經》,這小男孩蠻怪的,就來坐在我身邊,閉著眼睛聽。我出聲的讀,我想讓這小孩聽聽《金剛經》,也許對他有點好處。讀完了一遍,他對我說:「老舅,你剛才在讀經的時候,我發生了這麼一件事。
  • 若以普賢菩薩10大願為因花,必能莊嚴未來大方廣之佛果!
    《楞嚴經》中記載:普賢菩薩誓言,若於他方恆沙世界,有一眾生,心中發普賢行願者,我即時乘六牙白象,分身百界,到發心者面前,與之相見。假使彼因業障深重,未能見到我,我也會暗中為他摩頂,護持安慰,使他所願皆得成就。由此可知,從發願起,便能得到菩薩的加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