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普賢菩薩:要有大願心,更須修大行!

2021-01-07 弘善尚德文化講堂

農曆二月二十一,是普賢菩薩聖誕日,我們紀念菩薩,旨在啟發我們的願心與行力。

在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中,文殊菩薩主大智,觀音菩薩主大悲,地藏菩薩主大願,而普賢菩薩以大行而聞名。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一句名言:想永遠都是問題,而行才會有結果。當年孔聖人就表達「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不要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夫子更警示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意思是「君子應以自己的言語超過自己的行動為恥辱」。特別強調「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就是「先把要說的話實行了,然後再說出來」。聖人認為行動比言說更有說服力。今天在清華大學的日晷上就刻著「行勝於言」,秉承著聖人之道,想想真是「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普賢菩薩就是佛門中的行者,他所踐行的是以智慧上求無上佛果,以慈悲下化無量眾生的菩提道,高揚著大願大行的旗幟。

弘一大師認為:經中最勝者《華嚴經》,《華嚴經》之大旨,不出《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之外。可以說《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的核心內容,而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則是《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所在。

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在漢傳佛教叢林的早、晚功課中傳誦不衰,它標示著普賢菩薩的願力宏深,更顯露著普賢菩薩的行力強大。他所騎的六牙白象,就具有強烈的標識意義:白色表示純正唯一佛乘,六牙表達大乘菩薩的六度法門。

十大願行基於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而實際上虛空界乃至眾生界都是無有盡頭的,這十大願行也就永無窮盡。大行菩薩稱普賢,重重願海浩無邊。

在《楞嚴經》中普賢菩薩如是說:「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只要有眾生發心行普賢行,普賢菩薩就會護持他一心念願,所願圓滿成就。「普賢菩薩,行願齊周,華藏會上闡法猷,瓶瀉兩千酬,接引凡流,象駕任優遊。」

宋代有子琳法師,精研明達諸佛心要。一次孝宗皇帝詔師問道:「朕欲讀經,以何為要?」

師曰:「《金剛經》《圓覺經》,最為要道。」

帝問:「參禪如何?」

師曰:「禪須自悟。」

帝問:「何以為功?」

師曰:「澄寂身心,久當自契。」

帝又問:「後欲詔問當此有道之士為誰?」

師曰:「上天竺慧光。」

孝宗皇帝不勝欣喜。

普賢菩薩的象徵意義在於,修行者不僅要有大願心,更須修大行,不僅信佛,更要行佛,重在「行學佛行」。弘一法師讚嘆曰:「願得普賢真願行,常樂利益諸眾生。」

修行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也不是說給別人聽的,而是自己要真參實修,自覺自證。

如江州崇勝御禪師的教化,有僧問:「如何是學人受用三昧?」

師曰:「橫擔拄杖。」

曰:「意旨如何?」

師曰:「步步踏實。」

生命中要提升我們的執行力與行動力,腳踏實地去聞思修。

小時候讀過荀子的《勸學篇》:「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明代林鴻有詩曰:「儒生好奇古,出口談唐虞。倘生羲皇前,所談乃何如。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遺書。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普賢大願,重在踐行。

普賢菩薩教你如何修行

農曆二月二十一,普賢菩薩聖誕日,請大家多做善事,戒殺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普賢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頭戴五佛冠身金色,右手持劍左手結施願印,半跏趺坐於六牙白象之上。普賢菩薩是「華嚴三聖」之一,「三聖」即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其中,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行願,寓意要從智慧、行願二途趨入,方才究竟。

騎六牙白象,是表菩薩之大慈力。象有大威力,而其性柔順,以象調順,性無傷暴有大威力如善住龍,意表菩薩性善柔和有大勢,象徵力大無比,也就是說,我們行動的時候,一定要堅韌不拔,有大無畏的精神,才能成功。

白色表清淨無染,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在大威勢中,能夠清淨無染,這才是菩薩的行持。六牙,表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六牙白象是菩薩所化,以表威靈,象徵「願行廣大,功德圓滿」。

普賢菩薩在娑婆世界輔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同時也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法王子,並廣發普賢十大願,故《普賢行願品》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

1禮敬諸佛

因為眾生都是未來佛,所以對每一個眾生都應該禮敬。不管對方是什麼樣的表情、臉色語言,要都能善於護持、護念自己禮敬諸佛的心。禮敬諸佛要念念相續,要沒有疲厭的感覺。

2稱讚如來

就是稱讚眾生的佛性,本有的性德。眾生都有佛性,也都有合於佛性的言行舉止,要真誠稱讚。還有經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在讚嘆佛的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清淨慈悲、歡喜。

3廣修供養

用身、口、意,用物質、精神,來廣泛供大眾,供養諸佛,乃至一切眾生。最重要的是,用歡喜的笑容,這是最難得的供養。用廣大的歡喜心來供養,不管為什麼人做什麼事都很歡喜,很歡喜的用體力來供養,很歡喜的用語言來引導大家一起行善,解開大家的煩惱,這是語言的供養。

4懺悔業障

真正的懺悔就是知道錯了,永遠不再犯。當知道某一件事應該怎樣做才對,就會立刻很歡喜地改進。總是說自己不會、自己不好,不會去說別人不好。

5隨喜功德

隨喜功德是最便宜容易修的,因為別人可能是費很大力量,我們只深心真誠,一念隨著他歡喜,為他慶幸——慶喜他以此功德,早成佛道,廣度眾生就等於和他同等功德!然而世人常被嫉妒心所得障礙,寧可受妒火的煎熬,不肯隨喜稱讚。

6請轉法車侖

就是請善知識講演佛法,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在內心常常都運轉著佛法。用佛法的輪子碾平一切的煩惱,能夠常常在內心起作用,運用自如。很多人內心常常生煩惱,好像內心常常轉著垃圾車,常轉法車侖,讓自己讓別人都很歡喜。

7請佛住世

就是當我們內心的貪念、生氣、愚痴等煩惱生起來可能說是我們內心的佛滅度了;而如果戒定慧生起來的時候,就是佛又出世了。所以請佛住世,也就是保持戒定慧,常在心中。歡喜佛能夠常常住世,不起貪嗔痴常常保持佛在心頭,這就是請佛住世的大願啊!

8常隨佛學

就是經常跟隨佛學習,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佛怎麼說,我們就怎麼說。只要聽到一句佛法,就盡心盡力地把它實行出來。

9恆順眾生

就是要轉變,消除掉我們自我的堅固執著。菩薩的心很柔軟,包容性很大,就像海能夠容納百川,也能夠隨順眾生,因為隨順就給人歡喜、給人方便就能夠隨順眾生、教化眾生。就要有這樣的特色,心地、言語都非常柔軟,讓大家都歡喜接受。

10普皆回向

就是從第一願到第九願所修的功德,完全回向給眾生,希望眾生同生極樂國,一起成就佛道。

相關焦點

  • 普賢菩薩:佛門中的行者
    峨眉山普賢菩薩代表大行,就是佛門中的行者。他所踐行的是以智慧上求無上佛果、以慈悲下化無量眾生的菩提道,高揚著大願大行的旗幟。 普賢菩薩的梵文名稱是「三曼多跋陀羅」,尊號是「大行普賢」,是菩薩最高行門的代表。 經中說菩薩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而且純一妙善,所以稱作普賢。 普賢菩薩,位居等覺,證同於佛。
  • 普賢信仰的現代詮釋
    佛門中的行者峨眉山普賢菩薩代表大行,就是佛門中的行者。他所踐行的是以智慧上求無上佛果、以慈悲下化無量眾生的菩提道,高揚著大願大行的旗幟。普賢菩薩的梵文名稱是「三曼多跋陀羅」,尊號是「大行普賢」,是菩薩最高行門的代表。經中說菩薩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而且純一妙善,所以稱作普賢。普賢菩薩,位居等覺,證同於佛。
  • KnowArt|蘆荻《大行普賢菩薩》
    知道書畫 | 蘆荻作品 《大行普賢菩薩》局部大行菩薩稱普賢 重重願海浩無邊端嚴示坐六牙象 智慧化生七寶蓮一切三昧皆自在 本來妙德盡周圓寶威來贊娑婆化 靈威神通震大千一者禮敬諸佛: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獅子,
  • 恭迎大願普賢菩薩聖誕,祈願菩薩加持,眾生一切行願,皆得成就!
    佛音妙法大智慧普賢菩薩,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法像一般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劍左手結施願印,半跏趺坐於六牙白象之上。與文殊菩薩為釋迦如來之脅士。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若以此二脅士表法,文殊師利顯智、慧、證,普賢顯理、定、行,共詮本尊如來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千百年來,普賢菩薩一直是中國乃至整個東南亞最有人緣的菩薩之一,而朝拜普賢菩薩的傳統也綿延至今。在中國,普賢菩薩的誕辰為農曆二月廿一日。
  • 四大菩薩,普賢菩薩聽聞較少,孝親不足難登峨眉金頂
    佛教的四大菩薩,對於教外人士而言,普賢菩薩的影響力相對少一些,大行普賢菩薩的道場應化在四川峨眉山。很多人都去過峨眉山旅遊,有位仁兄到了半山腰,卻因故急忙下山,無緣登臨金頂。六牙白象大行普賢菩薩,其實與其他菩薩沒有高下之分,但各自代表的意義有所不同,專業一點稱作「表法」不同。大行,字面意義即是廣大的行為,大到無有邊際,多到一言一行。
  • 549.為什麼看不見普賢菩薩?怎樣能見到普賢菩薩的色身呢?【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今有不明白的問題,想請問於佛,願世尊大慈大悲,垂憐哀愍我,許可我來諮問!」釋迦牟尼佛說:「普眼!你想問什麼問題,都可以的。我願意為你解說,令你得到滿意的答案,令你心生大歡喜。」普眼菩薩乃開始提出問題來問佛:「世尊!普賢菩薩最有智慧,最有辯才,又有大行,又有大願。
  • 普賢菩薩造像沿革:端嚴示坐六牙象 大行大願顯神威
    其裝束與文殊類似,手中也執蓮或劍,其身下白象有六牙,腳踏蓮花。此外,傳說普賢菩薩又稱為延命菩薩,有益壽和延命的性德,因此還有一種延命普賢的像。延命普賢菩薩像 飽滿的童子形,頭戴五佛寶冠,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金剛鈴,坐在千葉的蓮花座上,由一個三頭白象王背負著,象王腳下踏大金剛輪。從分布的地域看,遍及海內外;從材質形式看,有摩崖造像、經變壁畫、金銅塑像、木雕、牙雕、板畫、繪畫等等。
  • 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之間的關係
    但作為擁有大成就的尊者,普賢菩薩是在密宗卻有著無與倫比的地位,日本真言宗更是將其視為根本佛「金剛薩垛」 的化身。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同為四大菩薩的「普賢尊者」。(勉唐派《普賢菩薩》唐卡,製圖@鄭某某/遇見西藏)▽說明:唐卡《普賢菩薩》是一幅西藏勉唐畫派的經典作品,作者:次仁羅布,尺寸:50×70釐米;作品完成於2018年06月,整體構圖劇中,上層頂嚴為釋迦摩尼和阿彌陀佛;下方則為六臂瑪哈嘎拉以及吉祥天母。普賢菩薩,又稱遍吉菩薩,是一位具足無量行願、普現於一切佛剎土的大乘聖者。
  • 簡單聊聊《普賢菩薩行願品》中的「十大願」都是哪些
    大行普賢菩薩,《華嚴經》之鳳尾《行願品》普賢菩薩,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號稱「苦行第一」,所以也被稱為大行普賢菩薩,道場在四川峨眉山。對中國佛教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文殊和普賢兩位大菩薩作為釋迦摩尼佛的左右侍從,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最重要的三位主持者,所以也被稱為「華嚴三聖」,其中大智文殊菩薩主管教化,類似教授;大行普賢菩薩主管督導,類似教導主任;校長當然是本師釋迦佛。
  • 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你知道是什麼嗎?
    《華嚴經》是經中之王、經中之海,但七十餘萬字的體量對於在家修學者而言卻過於浩瀚,少有機緣能夠完整誦持。有賴佛陀慈悲,將一部《華嚴經》在最後一品濃縮提煉,供廣大修行者受持讀誦。本篇文章,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的「普賢菩薩十大行願」。首先簡要介紹一下「普賢菩薩」。
  • 佛教:除蓋障菩薩、普賢延命菩薩
    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願行之深,唯佛能知。在《悲華經》的記載中,當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普賢菩薩當時為第八王子「泯圖」,在寶藏佛前,發願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樣不清淨的國土中,修菩薩行救度眾生。
  • 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境內,是國家5A級景區,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峨眉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它的門票價格為:旺季150/人,淡季90/人。峨眉山與,山西五臺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四大菩薩, 浙江普陀山觀世音菩薩、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和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這四位,是中國香火最為旺盛的四位菩薩。
  • 普賢菩薩,生日快樂(附贈:普賢菩薩手機壁紙)
    今天是農曆二月二十一日,普賢菩薩聖誕日。普賢菩薩梵文名叫:三曼多跋陀羅, 是我們常說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慧的文殊菩薩相對應,應化道場在四川峨眉山。另外三大菩薩分別是:文殊菩薩(五臺山)、觀音菩薩(普陀山)和地藏菩薩(九華山)。
  • 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普賢菩薩十大願
    四川峨眉山景區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分別是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分別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的道場。在峨眉山中,有巨型普賢銅佛像,這個佛像可以說是峨眉山中最重要的文物,它的藝術價值是極高的,在國內外都享有很大的盛譽。 峨眉山稱為「佛門聖地」,可不是虛名的。
  • 佛教:普賢菩薩留下的五道密咒,願您常持念,功德無量
    《華嚴經》乃是佛門八宗之一的華嚴宗的大經,這從宗門名字上就能看出,而淨土宗又是如今弟子數量最多的一派,為何這兩大宗門都對這短短的一章經文如此看重呢?此外本來以「苦行第一」在四大菩薩中聞名的普賢菩薩,就是因為這一品經文也留下了「願王」的讚譽,都有點像是來搶「大願地藏王菩薩」的名號的意思了,這又是為何呢?
  • 若以普賢菩薩10大願為因花,必能莊嚴未來大方廣之佛果!
    普賢菩薩所持10種廣大願行分別為: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楞嚴經》中記載:普賢菩薩誓言,若於他方恆沙世界,有一眾生,心中發普賢行願者,我即時乘六牙白象,分身百界,到發心者面前,與之相見。假使彼因業障深重,未能見到我,我也會暗中為他摩頂,護持安慰,使他所願皆得成就。由此可知,從發願起,便能得到菩薩的加被。
  • 佛教:峨眉山與普賢信仰,廣修十種行願,以成就佛的功德
    普賢菩薩是中國佛教中四大菩薩之一,而且通常與文殊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左為文殊,騎獅子,右為普賢,騎白象。在佛教中,文殊表「智」,普賢表「行」,也就是說普賢代表具體的實踐和修持。在《普賢行願品》這部經中,普賢菩薩廣修十種行願,以成就佛的功德。
  • 普賢菩薩行願品
    編者按:《普賢菩薩行願品》全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 今天1月6日(三)農曆十一月廿三日「普賢菩薩殊勝功德日、六齋日」
    【普賢菩薩】釋文:普賢,梵名 Samant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三曼陀陀菩薩、邲輸陀菩薩。又作遍吉菩薩。「普」,即願行遍一切處;「賢」,即妙善之義。普賢菩薩所持十種廣大願行分別為: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十、普皆回向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文殊菩薩為釋迦如來之脅士。
  • 普賢菩薩聖誕日,願廣大佛子信守戒律,以清淨善法供養普賢
    南無普賢菩薩摩訶薩農曆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賢菩薩的聖誕日。普賢菩薩,作為大乘佛法地位崇高的菩薩摩訶薩,歷來受到廣大佛子的信仰歸敬。契入大乘佛法,需要有質樸純真的信願、普濟眾生的慈悲,以及發大清淨願的發願、行願。普賢菩薩作為廣行大願的法身大士,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