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月二十一,是普賢菩薩聖誕日,我們紀念菩薩,旨在啟發我們的願心與行力。
在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中,文殊菩薩主大智,觀音菩薩主大悲,地藏菩薩主大願,而普賢菩薩以大行而聞名。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一句名言:想永遠都是問題,而行才會有結果。當年孔聖人就表達「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不要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夫子更警示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意思是「君子應以自己的言語超過自己的行動為恥辱」。特別強調「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就是「先把要說的話實行了,然後再說出來」。聖人認為行動比言說更有說服力。今天在清華大學的日晷上就刻著「行勝於言」,秉承著聖人之道,想想真是「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普賢菩薩就是佛門中的行者,他所踐行的是以智慧上求無上佛果,以慈悲下化無量眾生的菩提道,高揚著大願大行的旗幟。
弘一大師認為:經中最勝者《華嚴經》,《華嚴經》之大旨,不出《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之外。可以說《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的核心內容,而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則是《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所在。
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在漢傳佛教叢林的早、晚功課中傳誦不衰,它標示著普賢菩薩的願力宏深,更顯露著普賢菩薩的行力強大。他所騎的六牙白象,就具有強烈的標識意義:白色表示純正唯一佛乘,六牙表達大乘菩薩的六度法門。
十大願行基於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而實際上虛空界乃至眾生界都是無有盡頭的,這十大願行也就永無窮盡。大行菩薩稱普賢,重重願海浩無邊。
在《楞嚴經》中普賢菩薩如是說:「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只要有眾生發心行普賢行,普賢菩薩就會護持他一心念願,所願圓滿成就。「普賢菩薩,行願齊周,華藏會上闡法猷,瓶瀉兩千酬,接引凡流,象駕任優遊。」
宋代有子琳法師,精研明達諸佛心要。一次孝宗皇帝詔師問道:「朕欲讀經,以何為要?」
師曰:「《金剛經》《圓覺經》,最為要道。」
帝問:「參禪如何?」
師曰:「禪須自悟。」
帝問:「何以為功?」
師曰:「澄寂身心,久當自契。」
帝又問:「後欲詔問當此有道之士為誰?」
師曰:「上天竺慧光。」
孝宗皇帝不勝欣喜。
普賢菩薩的象徵意義在於,修行者不僅要有大願心,更須修大行,不僅信佛,更要行佛,重在「行學佛行」。弘一法師讚嘆曰:「願得普賢真願行,常樂利益諸眾生。」
修行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也不是說給別人聽的,而是自己要真參實修,自覺自證。
如江州崇勝御禪師的教化,有僧問:「如何是學人受用三昧?」
師曰:「橫擔拄杖。」
曰:「意旨如何?」
師曰:「步步踏實。」
生命中要提升我們的執行力與行動力,腳踏實地去聞思修。
小時候讀過荀子的《勸學篇》:「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明代林鴻有詩曰:「儒生好奇古,出口談唐虞。倘生羲皇前,所談乃何如。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遺書。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普賢大願,重在踐行。
普賢菩薩教你如何修行
農曆二月二十一,普賢菩薩聖誕日,請大家多做善事,戒殺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普賢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頭戴五佛冠身金色,右手持劍左手結施願印,半跏趺坐於六牙白象之上。普賢菩薩是「華嚴三聖」之一,「三聖」即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其中,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行願,寓意要從智慧、行願二途趨入,方才究竟。
騎六牙白象,是表菩薩之大慈力。象有大威力,而其性柔順,以象調順,性無傷暴有大威力如善住龍,意表菩薩性善柔和有大勢,象徵力大無比,也就是說,我們行動的時候,一定要堅韌不拔,有大無畏的精神,才能成功。
白色表清淨無染,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在大威勢中,能夠清淨無染,這才是菩薩的行持。六牙,表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六牙白象是菩薩所化,以表威靈,象徵「願行廣大,功德圓滿」。
普賢菩薩在娑婆世界輔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同時也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法王子,並廣發普賢十大願,故《普賢行願品》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
1禮敬諸佛
因為眾生都是未來佛,所以對每一個眾生都應該禮敬。不管對方是什麼樣的表情、臉色語言,要都能善於護持、護念自己禮敬諸佛的心。禮敬諸佛要念念相續,要沒有疲厭的感覺。
2稱讚如來
就是稱讚眾生的佛性,本有的性德。眾生都有佛性,也都有合於佛性的言行舉止,要真誠稱讚。還有經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在讚嘆佛的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清淨慈悲、歡喜。
3廣修供養
用身、口、意,用物質、精神,來廣泛供大眾,供養諸佛,乃至一切眾生。最重要的是,用歡喜的笑容,這是最難得的供養。用廣大的歡喜心來供養,不管為什麼人做什麼事都很歡喜,很歡喜的用體力來供養,很歡喜的用語言來引導大家一起行善,解開大家的煩惱,這是語言的供養。
4懺悔業障
真正的懺悔就是知道錯了,永遠不再犯。當知道某一件事應該怎樣做才對,就會立刻很歡喜地改進。總是說自己不會、自己不好,不會去說別人不好。
5隨喜功德
隨喜功德是最便宜容易修的,因為別人可能是費很大力量,我們只深心真誠,一念隨著他歡喜,為他慶幸——慶喜他以此功德,早成佛道,廣度眾生就等於和他同等功德!然而世人常被嫉妒心所得障礙,寧可受妒火的煎熬,不肯隨喜稱讚。
6請轉法車侖
就是請善知識講演佛法,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在內心常常都運轉著佛法。用佛法的輪子碾平一切的煩惱,能夠常常在內心起作用,運用自如。很多人內心常常生煩惱,好像內心常常轉著垃圾車,常轉法車侖,讓自己讓別人都很歡喜。
7請佛住世
就是當我們內心的貪念、生氣、愚痴等煩惱生起來可能說是我們內心的佛滅度了;而如果戒定慧生起來的時候,就是佛又出世了。所以請佛住世,也就是保持戒定慧,常在心中。歡喜佛能夠常常住世,不起貪嗔痴常常保持佛在心頭,這就是請佛住世的大願啊!
8常隨佛學
就是經常跟隨佛學習,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佛怎麼說,我們就怎麼說。只要聽到一句佛法,就盡心盡力地把它實行出來。
9恆順眾生
就是要轉變,消除掉我們自我的堅固執著。菩薩的心很柔軟,包容性很大,就像海能夠容納百川,也能夠隨順眾生,因為隨順就給人歡喜、給人方便就能夠隨順眾生、教化眾生。就要有這樣的特色,心地、言語都非常柔軟,讓大家都歡喜接受。
10普皆回向
就是從第一願到第九願所修的功德,完全回向給眾生,希望眾生同生極樂國,一起成就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