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佛教傳統信仰中有四大名山之說,四大名山即是四大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代表了中國佛教的特質。明清之後,「金五臺、銀峨眉、銅普陀、鐵九華」的說法一直在民間盛傳。其實四大菩薩是佛陀悲、智、行、願四種性德的人格化,如今已經成為中國佛教民眾信仰的象徵。
佛門中的行者
峨眉山普賢菩薩代表大行,就是佛門中的行者。他所踐行的是以智慧上求無上佛果、以慈悲下化無量眾生的菩提道,高揚著大願大行的旗幟。普賢菩薩的梵文名稱是「三曼多跋陀羅」,尊號是「大行普賢」,是菩薩最高行門的代表。經中說菩薩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而且純一妙善,所以稱作普賢。普賢菩薩,位居等覺,證同於佛。將來成佛,名「智剛吼自在相王佛」,今示現菩薩身,為諸佛長子,得三昧自在,主一切佛的理德、行德,與般若自在的文殊菩薩智德、證德相對。文殊與普賢一同輔佐釋迦牟尼佛於娑婆世界,教化眾生,為釋尊的得力助手。文殊菩薩駕獅子侍佛左方,普賢菩薩乘白象侍佛右方,顯示佛的理智合一,行證相應,般若與三昧相即。所以有的寺院山門前會一邊立獅子,一邊立大象,代表理事圓融、知行合一。華嚴海會,由釋尊的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及文殊、普賢組合,一佛二菩薩,共稱「華嚴三聖」。在萬經之王的《華嚴經》中,文殊菩薩表能信之心、能起之解、能證之智;而普賢菩薩則表所信法界、所起萬行,以及所證境界。
我們常見的普賢菩薩像,大多是頭戴寶冠,身披彩衣,手持蓮花,華上置經,面如滿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所謂「大行菩薩稱普賢,重重願海浩無邊。端嚴示坐六牙象,智慧化生七寶蓮。一切三昧皆自在,本來妙德盡周圓。寶威來贊娑婆化,靈威神通震大千。」我們習慣上說般若是諸佛之母,眾生修行以求智慧解脫,而龍樹菩薩更認為慈悲是智慧的根本:「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所以,生起大悲心是菩薩成就的一個重要條件。在佛教裡,普賢菩薩被稱為「十大願王」,就是發菩提心的最好說明。無邊的願行昭示著普賢菩薩的殊勝之處,修持法門中,信、願、行是成就佛道的基礎,修行的次第也稱為信、解、行、證,可見「行」在佛法中所佔的地位。菩薩的願有總願與別願之分,總願就是四弘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而別願是因菩薩發心之不同而有所區別,如阿彌陀佛在因地時,發有四十八願,藥師佛發有十二大願,普賢菩薩發有十大願。菩薩的行願就是行菩薩道。菩薩行具體構成的內容主要有「六度」和「四攝」,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救度眾生為己任。
弘一大師認為:經中最勝者《華嚴經》,其大旨不出《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之外。可以說《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的核心內容,而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則是《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所在。抄錄如下:一者禮敬諸佛: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獅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二者稱讚如來: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三者廣修供養: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四者懺悔業障: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懺悔。五者隨喜功德: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六者請轉法輪: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七者請佛住世:諸佛若欲示涅蓜,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八者常隨佛學: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我願常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九者恆順眾生: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我常隨順諸眾生,圓滿無上大菩提。十者普皆回向: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普賢菩薩的這十大願行基於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而實際上虛空界乃至眾生界都是無有盡頭的,這十大願行也就永無窮盡。道貴踐行,說食不飽。佛教的修持主要體現為信受奉行,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如來果,是佛法的真義,世尊的本懷。一部《西遊記》告訴我們行者的腳步,唐僧師徒所有的成就不是建立在神通變化上,而是所經歷的九九八十一難的行程中。
普賢大願的現代解讀:生命重在踐行
普賢菩薩的象徵意義在於,修行者不僅要有大願心,更須修大行,不僅信佛,更要行佛,重在「行學佛行」。弘一法師讚嘆曰:「願得普賢真願行,常樂利益諸眾生。」修行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也不是說給別人聽的,而是自己要真參實修,自覺自證。如江州崇勝御禪師的教化,有僧問:「如何是學人受用三昧?」師曰:「橫擔拄杖。」曰:「意旨如何?」師曰:「步步踏實。」生命中要提升我們的執行力與行動力,腳踏實地去聞思修。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一句名言:想永遠都是問題,只有做才會有結果。當年孔聖人就表達「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不要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夫子更警示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意思是「君子應以自己的言語超過自己的行動為恥辱」。特別強調「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就是「先把要說的話實行了,然後再說出來」。聖人認為行動比言說更有說服力。今天在清華大學的日晷上就刻著「行勝於言」,秉承著聖人之道,想想真是「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小時候讀過荀子的《勸學篇》:「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我們今天喜歡的「陽明學」,其主旨就是要「致良知」,而達成良知的途徑即是「知行合一」。明代林鴻有詩曰:「儒生好奇古,出口談唐虞。倘生羲皇前,所談乃何如。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遺書。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所以普賢大願的現代解讀,就是生命重在踐行。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