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信仰的現代詮釋

2021-01-08 金臺資訊

在中國佛教傳統信仰中有四大名山之說,四大名山即是四大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代表了中國佛教的特質。明清之後,「金五臺、銀峨眉、銅普陀、鐵九華」的說法一直在民間盛傳。其實四大菩薩是佛陀悲、智、行、願四種性德的人格化,如今已經成為中國佛教民眾信仰的象徵。

佛門中的行者

峨眉山普賢菩薩代表大行,就是佛門中的行者。他所踐行的是以智慧上求無上佛果、以慈悲下化無量眾生的菩提道,高揚著大願大行的旗幟。普賢菩薩的梵文名稱是「三曼多跋陀羅」,尊號是「大行普賢」,是菩薩最高行門的代表。經中說菩薩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而且純一妙善,所以稱作普賢。普賢菩薩,位居等覺,證同於佛。將來成佛,名「智剛吼自在相王佛」,今示現菩薩身,為諸佛長子,得三昧自在,主一切佛的理德、行德,與般若自在的文殊菩薩智德、證德相對。文殊與普賢一同輔佐釋迦牟尼佛於娑婆世界,教化眾生,為釋尊的得力助手。文殊菩薩駕獅子侍佛左方,普賢菩薩乘白象侍佛右方,顯示佛的理智合一,行證相應,般若與三昧相即。所以有的寺院山門前會一邊立獅子,一邊立大象,代表理事圓融、知行合一。華嚴海會,由釋尊的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及文殊、普賢組合,一佛二菩薩,共稱「華嚴三聖」。在萬經之王的《華嚴經》中,文殊菩薩表能信之心、能起之解、能證之智;而普賢菩薩則表所信法界、所起萬行,以及所證境界。

我們常見的普賢菩薩像,大多是頭戴寶冠,身披彩衣,手持蓮花,華上置經,面如滿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所謂「大行菩薩稱普賢,重重願海浩無邊。端嚴示坐六牙象,智慧化生七寶蓮。一切三昧皆自在,本來妙德盡周圓。寶威來贊娑婆化,靈威神通震大千。」我們習慣上說般若是諸佛之母,眾生修行以求智慧解脫,而龍樹菩薩更認為慈悲是智慧的根本:「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所以,生起大悲心是菩薩成就的一個重要條件。在佛教裡,普賢菩薩被稱為「十大願王」,就是發菩提心的最好說明。無邊的願行昭示著普賢菩薩的殊勝之處,修持法門中,信、願、行是成就佛道的基礎,修行的次第也稱為信、解、行、證,可見「行」在佛法中所佔的地位。菩薩的願有總願與別願之分,總願就是四弘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而別願是因菩薩發心之不同而有所區別,如阿彌陀佛在因地時,發有四十八願,藥師佛發有十二大願,普賢菩薩發有十大願。菩薩的行願就是行菩薩道。菩薩行具體構成的內容主要有「六度」和「四攝」,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救度眾生為己任。

弘一大師認為:經中最勝者《華嚴經》,其大旨不出《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之外。可以說《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的核心內容,而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則是《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所在。抄錄如下:一者禮敬諸佛: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獅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二者稱讚如來: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三者廣修供養: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四者懺悔業障: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懺悔。五者隨喜功德: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六者請轉法輪: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七者請佛住世:諸佛若欲示涅蓜,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八者常隨佛學: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我願常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九者恆順眾生: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我常隨順諸眾生,圓滿無上大菩提。十者普皆回向: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普賢菩薩的這十大願行基於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而實際上虛空界乃至眾生界都是無有盡頭的,這十大願行也就永無窮盡。道貴踐行,說食不飽。佛教的修持主要體現為信受奉行,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如來果,是佛法的真義,世尊的本懷。一部《西遊記》告訴我們行者的腳步,唐僧師徒所有的成就不是建立在神通變化上,而是所經歷的九九八十一難的行程中。

普賢大願的現代解讀:生命重在踐行

普賢菩薩的象徵意義在於,修行者不僅要有大願心,更須修大行,不僅信佛,更要行佛,重在「行學佛行」。弘一法師讚嘆曰:「願得普賢真願行,常樂利益諸眾生。」修行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也不是說給別人聽的,而是自己要真參實修,自覺自證。如江州崇勝御禪師的教化,有僧問:「如何是學人受用三昧?」師曰:「橫擔拄杖。」曰:「意旨如何?」師曰:「步步踏實。」生命中要提升我們的執行力與行動力,腳踏實地去聞思修。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一句名言:想永遠都是問題,只有做才會有結果。當年孔聖人就表達「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不要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夫子更警示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意思是「君子應以自己的言語超過自己的行動為恥辱」。特別強調「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就是「先把要說的話實行了,然後再說出來」。聖人認為行動比言說更有說服力。今天在清華大學的日晷上就刻著「行勝於言」,秉承著聖人之道,想想真是「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小時候讀過荀子的《勸學篇》:「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我們今天喜歡的「陽明學」,其主旨就是要「致良知」,而達成良知的途徑即是「知行合一」。明代林鴻有詩曰:「儒生好奇古,出口談唐虞。倘生羲皇前,所談乃何如。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遺書。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所以普賢大願的現代解讀,就是生命重在踐行。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

相關焦點

  • 佛教:峨眉山與普賢信仰,廣修十種行願,以成就佛的功德
    普賢菩薩是中國佛教中四大菩薩之一,而且通常與文殊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左為文殊,騎獅子,右為普賢,騎白象。在佛教中,文殊表「智」,普賢表「行」,也就是說普賢代表具體的實踐和修持。在《普賢行願品》這部經中,普賢菩薩廣修十種行願,以成就佛的功德。
  • 佛教:峨眉山普賢信仰的發展,其中尤以明清兩代帝王推崇至極
    而其中宋代帝王的特別推崇,是峨眉山普賢信仰全國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宋朝時期,北方五臺山地區是邊境的拉鋸地帶,不在可控制區域內要依靠佛教信仰維護統治的宋代帝王,需要在南方有一個能與五臺山匹敵的新的佛教中心。作為普賢道場的峨眉山正好很適合。另外,宋太祖是陳橋兵變獲得的帝位,亦需要一些符瑞神跡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 普賢菩薩:佛門中的行者
    在中國佛教傳統信仰中有四大名山之說,四大名山即是四大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代表了中國佛教的特質。明清之後,「金五臺、銀峨眉、銅普陀、鐵九華」的說法一直在民間盛傳。
  • 普賢菩薩聖誕日,願廣大佛子信守戒律,以清淨善法供養普賢
    南無普賢菩薩摩訶薩農曆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賢菩薩的聖誕日。普賢菩薩,作為大乘佛法地位崇高的菩薩摩訶薩,歷來受到廣大佛子的信仰歸敬。普賢菩薩作為廣行大願的法身大士,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在佛門經典《大日經疏》中,讚嘆普賢菩薩說,普賢菩薩的「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高尚的普賢菩薩從發菩提心起,便開始廣大行願,他的身口意三業是無與倫比的妙善功德,因此作為廣大佛子至心供養的菩薩。
  • 普賢菩薩造像沿革:端嚴示坐六牙象 大行大願顯神威
    普賢菩薩的藝術形象歷史上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六個時期:一、南北朝——萌芽朦朧期;二、隋唐五代——形像確定期;三、宋——信仰獨立期;四、元——藏密造像及其向內地傳播期;五、明清——宮廷樣式與民間流派的兩極分化期;六、近現代——承襲復古與創新期。一、南北朝——萌芽朦朧期早期普賢菩薩圖像的傳播,是和有關普賢經典的翻譯傳播息息相關的。
  • 普賢菩薩,生日快樂(附贈:普賢菩薩手機壁紙)
    今天是農曆二月二十一日,普賢菩薩聖誕日。普賢菩薩梵文名叫:三曼多跋陀羅, 是我們常說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慧的文殊菩薩相對應,應化道場在四川峨眉山。另外三大菩薩分別是:文殊菩薩(五臺山)、觀音菩薩(普陀山)和地藏菩薩(九華山)。
  • 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普賢菩薩十大願
    四川峨眉山景區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分別是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分別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的道場。在峨眉山中,有巨型普賢銅佛像,這個佛像可以說是峨眉山中最重要的文物,它的藝術價值是極高的,在國內外都享有很大的盛譽。 峨眉山稱為「佛門聖地」,可不是虛名的。
  • 世尊法會的上首大菩薩,500位菩薩之首的「文殊普賢」有何深意?
    至於平面實物圖像的留存,以敦煌莫高窟,遺存最多,且題材可分成文殊維摩變、 文殊普賢像、千臂千缽文殊師利像等不同的題材,分別表現在壁畫及絹本畫中。(二)普賢菩薩經普賢菩薩之名,始於《三曼陀羅菩薩經》。普賢,梵名 Samantabhadra 或 Visvabhadra, 音譯曰:「三曼多跋陀羅菩薩」,或「三曼多颰陀羅菩薩」,或「邲輸颰陀羅菩薩」, 又作遍吉菩薩。相對於文殊之顯智、慧、證,普賢則顯理、定、行,以共同詮釋迦本尊 如來的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在釋迦世尊對眾說法的法會中,文殊與普賢共為 一切菩薩之上首,常助成宣揚如來之化導攝益,以此菩薩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純一 切善,故曰普賢。
  • 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你知道是什麼嗎?
    本篇文章,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的「普賢菩薩十大行願」。首先簡要介紹一下「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譯為「遍吉菩薩」,也被稱為「十大願王」,是我國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普賢菩薩是理德和大行願的象徵,他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並進,完成求佛者的志願,故而被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 今天1月6日(三)農曆十一月廿三日「普賢菩薩殊勝功德日、六齋日」
    【普賢菩薩】釋文:普賢,梵名 Samant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三曼陀陀菩薩、邲輸陀菩薩。又作遍吉菩薩。「普」,即願行遍一切處;「賢」,即妙善之義。意為菩薩以菩提心所起之願行,遍及一切處所、利及一切眾生,平等、慈悲且具備眾德,故名普賢,又作遍吉菩薩。
  • 朝鮮,歷史和信仰
    15.除了信仰主體思想外,朝鮮人民還可以有別的信仰嗎?朝鮮導遊說朝鮮是有信仰自由的,比如說佛教,我們真的要一看究竟。16.在妙香山參觀完了了偉大領袖的國際禮品館,我們就被安排參觀了朝鮮的古代名剎普賢寺。
  • 普賢十大願略釋
  • 信仰、革命與愛情的現代寓言——《宋家王朝》
    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將中國近現代歷史中最輝煌的家族中眾多人物的主要生活表現出來,在語言上這種處理是必不可少的。 《宋家王朝》的中心人物是宋家三姐妹,但影片中的三位男性,仍然光彩奪目。宋查理是宋家王朝的締造者,在影片的前半部,他和孫中山佔據了相當多的戲份。而蔣介石和孔祥熙,卻只是陪襯。
  • 今天是普賢菩薩的生日 普賢菩薩行願品_索達吉堪布領唱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  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 簡單聊聊《普賢菩薩行願品》中的「十大願」都是哪些
    《紅塵說禪》系列第45篇這一篇咱們來聊聊《普賢菩薩行願品》這部佛經,水平有限,不足之處還望師兄們多多指點。我們主要談兩個方面,第一,簡單的介紹普賢菩薩和這部經;第二,簡介這十大願分別是什麼,好了,閒話不多說,咱們開始。
  • 普賢菩薩聖誕—仁山法師
    普賢菩薩聖誕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唐·奎峰宗密大師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這位菩薩具足無量大行和弘深誓願是強大執行力的代表在大乘佛法中通常以普賢菩薩代表證悟與代表解悟的文殊菩薩搭檔同為釋迦牟尼佛的二脅士人稱華嚴三聖峨眉道場《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記載普賢菩薩住地說:「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 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境內,是國家5A級景區,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峨眉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它的門票價格為:旺季150/人,淡季90/人。峨眉山與,山西五臺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四大菩薩, 浙江普陀山觀世音菩薩、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和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這四位,是中國香火最為旺盛的四位菩薩。
  • 佛教:除蓋障菩薩、普賢延命菩薩
    普賢延命菩薩賢菩薩輔助釋迦佛弘揚佛道,且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釋迦牟尼、文殊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故《普賢行願品》言:「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又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
  • 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之間的關係
    同為佛祖肋侍的普賢菩薩可謂是非常的低調了。但作為擁有大成就的尊者,普賢菩薩是在密宗卻有著無與倫比的地位,日本真言宗更是將其視為根本佛「金剛薩垛」 的化身。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同為四大菩薩的「普賢尊者」。
  • 549.為什麼看不見普賢菩薩?怎樣能見到普賢菩薩的色身呢?【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其諸菩薩,於普賢所,心生尊重,渴仰欲見。悉於眾會,周遍觀察,而竟不睹,亦不見其所坐之座。此由如來威力所持。亦是普賢神通自在使其然耳。】所有的菩薩,在普賢菩薩的道場,皆生尊重的心,如渴時那樣的急切,盼望瞻仰普賢菩薩的尊容。大眾在華嚴法會中,四周普遍地觀察,也不見普賢菩薩,也不見普賢菩薩所坐的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