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金仁春,1965年出生,安吉縣天子湖鎮良朋村官塘衝自然村人。2015年回鄉發起孝行之舉,立足當地農村實際,以建成「孝行館」為平臺,弘揚孝文化,探索實踐農村老年公益事業新路子。
回鄉感言:建「孝行館」,成立孝行會,為老人送戲曲、送健康、送紅包,只有兩個目的:一來激發年輕人的孝心,帶動他們行孝道,種「恩田」;二來帶動其他先富起來的人,都伸出手扶危濟困。大家都重視培養好家風、好鄉風、好民風,農村才能安放鄉愁,才是歸處。
安吉縣天子湖鎮良朋村官塘衝自然村,一處名為「孝行館」的老年活動中心內,明快的音樂打破了農村寧靜的夜晚。老人們隨著樂曲不斷變換舞步,臉上滿是喜悅的笑容。
每個周末,從杭州驅車回鄉的金仁春最大的享受,就是搬把椅子,靜靜地欣賞老人們的舞姿。他的嘴角偶爾會不自覺上揚,覺得自己修建這個「孝行館」物有所值。
金仁春是官塘衝一位較早走出去的人,曾在省級部門任職,後又創業,多年下來,小有成就。5年前,得知村裡的老人們無處休閒,他便將自家老屋翻修改造,一座老年人的「快樂驛站」——「孝行館」落成。
說也奇怪,此後,村裡的老人「年輕」了,村民的心近了,村子變得更有活力了……村民由衷感嘆:「金仁春有很大的功勞。」
給錢給物不如給尊重
初入官塘衝,一個個帶小院子的四層洋房映入眼帘,村內道路乾淨整潔,苗木蔥鬱。向村內走上百米,可以看到一幢徽派風格的大平房,掩映在松竹花草之中,顯得格外幽靜。這就是村民金仁春自掏腰包改建的「孝行館」。
「那時候,我父母吃過晚飯便只能坐在這塘埂上聊天,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娛樂活動。」指著村口的池塘,金仁春回想起以前的情景。雖然距離1公裡開外的集鎮上有老年活動中心,但這1公裡,對於老人們來說著實不便。而官塘衝老年人有120餘人,佔整個自然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官塘衝一直以來孝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人才輩出,至今還流傳著不少孝賢佳話。「我要盡孝!」一次,和發小毛才權、毛才清、陳建斌等人聚會,金仁春有了想要籌建「孝行館」的想法,立即得到了大家的響應。
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房子建在哪裡?費用怎麼辦?金仁春回家後與父母商量,自己出錢,發小們幫忙,將自家一棟上世紀80年代建造的老屋進行改建。
「這棟屋子原先家人準備給我當婚房,爺爺奶奶、父母都曾住過。」金仁春說,從2015年9月份開始,他拋開其他事,專心改建這棟屋子,除了現場督工,還親自收集相關資料。
耗時一年左右,這座包括130平方米室內活動中心、500平方米廣場、80平方米戶外長廊的「孝行館」竣工落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走進「孝行館」,窗明几淨,空調、電視機、麻將機、書報架等設施一應俱全。
80歲的毛薦玉每天都喜歡往這裡「鑽」,看電視聊天,聽戲唱曲跳舞,「跟城裡一樣,沒想到晚年生活也可以這麼精彩。」
了解到老人們都愛黃梅戲,金仁春每年都會邀請縣裡的戲劇團來村裡唱戲。每逢那時,老人們奔走相告,甚至邀約鄰村的親戚朋友一同觀看。那幾天,家家戶戶炊煙嫋嫋,「孝行館」人流如織,整個村子鬧得就像過大年。
「小金啊,啥時候可以看戲啦?」現在,只要金仁春一回來,就要被老人們不停「嘮叨」,但他喜歡這樣的「嘮叨」,覺得滿足。
「孝行館」物盡其用,除了娛樂活動,老人們每年都可以在這裡享受免費體檢,還有專家現場教跳健身操,保健醫生開健康養生講座,逢年過節,還要吃集體宴。
在「孝行館」,安吉縣人民醫院醫生為老人做健康檢查。通訊員 毛才傳 攝
「老人要的是尊重,給錢給物只管一時。」看到老人滿足了,金仁春略感欣慰。千方百計,總算有了點成效。
全家福掛滿孝行館
金仁春想到了更大的問題。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人對衣食住行、醫療服務、健康娛樂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大,特別是在農村地區,這中間的落差更大。做公益,熱情很重要,該怎麼激發村民行孝的積極性並保持長久?
在金仁春看來,敬老孝老並非建造一個「孝行館」就完事,也並非是一代人的事情,這種好鄉風、好家風需要代代相傳,更需要年輕人一起踐行。但話說回來,村裡大部分青壯年都走出了官塘衝。金仁春愁著怎麼傳承,突然靈光一現。
每年春節,是農村人最齊的日子,官塘衝也不例外。往年年初一、初二兩天,金仁春和毛才權兩個人帶著攝影器材,挨家挨戶上門拍全家福。全村100多戶,金仁春一戶一張印刷好,讓村民掛在家裡。他還把100多張全家福做成展板,掛在「孝行館」裡。「每年拍全家福,都成了我的一個念想。」77歲老人胡秀芳說,因為一張照片,自己和親人相處的時間多了。
一張全家福讓「孝行」的理念慢慢融入了村民心裡,金仁春立即發起成立官塘衝「孝行會」,讓村裡和定居在外的一些年輕人加入。如今會員已經過百,上至50歲的中年人,下到十幾歲的青少年,村裡的一些「好媳婦」「好婆婆」也加入了進來。
「開館容易守館難」,「孝行會」成員圍繞官塘衝「老年事業」,出錢、出力、出主意。逢年過節,會員們自發組織為老人們籌錢發紅包,孝心滿溢;遇到「孝行館」舉辦大型活動,會員們也會不約而同地前來幫忙,不計報酬;在外工作的會員白天沒空,就選擇晚上來加班加點……
村裡代代相傳忠義孝廉的故事,大家分工來做記錄,創意成巨幅畫冊,張貼在「孝行館」最顯眼的地方;有人通過走訪和查資料,將村史、民情、家譜、民俗等整理成冊張貼上牆,讓人忘不了自己的「根」;有人購買或者找來閒置的座椅和小方桌,方便老人喝茶聊天,下棋打牌,很有家的味道。
樁樁件件,官塘衝變得可愛起來。
「回來盡孝,是想帶動村裡的年輕人繼續為家鄉做事。我蹲在這裡,『瞪』著他們呢!」金仁春說,「住進城裡,安逸日子過慣了,回農村走走看看的時間少了。我們成立孝行會,大家就會常回來,就不會忘了根。」
人心齊了,村子亮了
個人出資新建「孝行館」,進而成立「孝行會」,帶動全村人踐行孝道,這在全省都不常見。「當初建館的目標,不僅讓官塘衝老人感到幸福,還要讓鄉風更加淳樸、友善。」金仁春笑著說,「現在看來,我的願景正在一步步照進現實。」
通往「孝行館」的是一條3米寬的水泥路,看得出來,這是一條剛修不久的路。在金仁春準備修建「孝行館」之前,那只是一條連1米寬都不到,到處坑窪的泥土路。
「要把路拓寬,需要涉及5戶村民的宅基地,要去做工作啊。」5年前,當金仁春向良朋村村委透露拓寬道路的想法時,良朋村黨委副書記姚有林面露難色:多年來,村民都「不好惹」,鄰居間有時為了房前屋後或者自己林田的一點空地,寸土不讓,甚至還會大打出手……這樣的村,想要幹件事,並不容易。
「試一下。」抱著這樣的心態,金仁春和村幹部們一起踏進村民家,一戶戶「家訪」,與村民閒聊,聽意見。令金仁春詫異的是,村民都欣然接受,主動出讓了部分宅基地,「老金到了大城市還不忘回鄉行孝,如果我們還為自己那點私利爭吵,臉就真丟大了。」
見賢思齊,官塘衝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金仁春的善行。隔壁村村民樊向陽在官塘衝開辦農家樂,受村民孝行感動,年年給老人送魚,「看著老人拎著魚回家過年,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心裡就特滿足。」
村民毛財峰幹工程賺了錢,2018年官塘衝村口10餘畝的水塘要改造,並重修遊步道,但工程預算不夠。「剩下的算我的。」毛財峰得知這個情況後,主動提出承擔費用,讓水塘得以順利改造。之後還主動承擔起水塘的後續管理,為村裡省下了不少錢。
正是這一樁樁、一件件暖心事,悄無聲息地改變著官塘衝……
青藍相繼青勝藍,鄉風賢德代代傳。在一座「孝行館」的撬動下,金仁春欣然發現,尊老愛幼、患難相助已在村裡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