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調行善與低調行善相比,哪種方式比較可行呢?

2021-01-18 我自說自話

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奇葩性事件,和一些刑事案件,以及一些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面對這些事情的發生,我們也都深受其影響。而這些事情在生活中並不能避免,因為這些事件往往都是真是社會的寫照,反映出來的問題,也足以引起我們的反思。接下來小編就每天為大家更新最新社會性事件,以及一些奇聞異事,讓廣大讀者在豐富眼界和好奇的同時,了解最新的社會新聞。慈善活動如今分為高調行善和低調行善,到底那種方式最能為捐款者所接受,眾說紛紜,使得這本來看來很平常的一件事,成為了辯證雙方爭論不下的一個話題。

我們先來說說高調行善吧。高調行善其本身就是揚善,有利於激發起更多的人投入到行善的隊伍中去,就像中國第一善人陳光標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在目前的階段,需要通過高調的捐款行為來刺激中國的富人,壯大行善事業」。由此不難看出,高調行善,可以激發大眾的善心,從而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行列裡來,就如同細細涓流匯到一起,照樣可以形成大河大江。而實際情況也證明了高調行善的效果,現在很多的企業家也加入到了行善的隊伍裡來,使得慈善事業不斷壯大。

這就是高調行善的優良所在。其次,高調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捐款項中出現因收支制度,監管制度不嚴格,捐款不透明化等問題,因而出現一系列的漏洞,導致捐款者實際捐出的錢,與到達被捐款者手中的實際數目不符,或者捐款者不知自己的捐款是否已到被捐款者的手中的現象。而高調行善避開了哪些繁瑣的程序,在群眾和有關部門的監管下,直接做到了透明化,這樣既能讓捐款者看到心安,也讓廣大欲捐款者看到了實效,這樣一來,會無形中帶動更多的企業家或富人加入到捐款的隊伍中來。

再者,現在社會上存在不少低調行善的人群,其實,這類人群並不是願意選擇默默無聞,只是為了避開社會上其他的妄自揣測和媒體的大肆宣揚,炒作,給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但這種行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比如你的行為不能被大家認可,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所以高調行善在一定意義上讓大家都認識到,行善是一種值得被讚揚,被肯定和推廣的行為,你的善心也能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和認可。

高調行善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勇氣。時代不同了,我們的思想也要與時俱進。今天的這篇文章就講到這裡,如果對小編的文章還算滿意,希望廣大網友可以給個贊哦。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和見解,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小編會第一時間回復,並與大家進行交流。如果文章有什麼欠缺的地方的話,煩請大家用留言的方式指出,小編會及時糾正。如果想了解更多的新聞的話請點擊關注,能為大家分享最新新聞,小編倍感榮幸。

相關焦點

  • 行善應該高調還是低調
    低調行善是做好事不留名,不需要外界媒體進行宣傳的行善行為。而高調行善是與低調行善對立的,是指行善者通過某種途徑使自己的行善行為公之於眾,不應強調是「炫富式」和暴力行善。當然,我們必須肯定無論是高調行善還是低調行善,它的實質都是做善事,這切切實實地幫助了需要幫助的人。
  • 不要吝嗇表揚高調行善的人
    自古以來,被傳統文化薰陶的國人秉持富不外露、低調做人、低調行事的作風,「做好事不留名」才是積德行善的榜樣,這似乎成了中國慈善的潛規則。由此,好人好事常常名不見經傳,積德行善的慈善事業並未發揚光大,社會慈善氛圍尚欠蓬勃。  前有陳光標高調行善,引發網友質疑,更有媒體直陳高調行善不能高過了頭,可見社會輿論對慈善的總體願景還是希望低調。
  • 高調行善不可取?「中國首善」陳光標,是如何淡出公眾視野的?
    要說低調做慈善的公眾人物,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古天樂。多年以來,古天樂一直在默默無聞的做好事,行善不張揚的個性深得人心,乃明星中的明星,偶像中的榜樣,得到了廣大網友的一致肯定。與「慈善超人」古天樂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曾被稱為「中國首善」的陳光標了。
  • 雙面:既高調行善又違規犯罪
    雙面劉柏權之a高調、行善●2007年,因碰上塞車而「開直升機送兒返校」一度走紅網絡。●2010年7月,因「開直升機追賊」成為焦點:劉在回家途中偶遇劫匪搶奪他人挎包,於是駕駛保時捷狂追3公裡,還不惜動用自己的直升機、汽艇,協助警方抓賊。
  • 還記得當年高調行善陳光標嗎?捐20億被罵炒作,一氣之下回家務農
    說到陳光標這個名字,相信很多老網民對他應該不陌生,從上世紀1998年起,陳光標就致力於慈善事業,至今已行善捐款已超過20億元。然而,由於陳光標經常參加高調的慈善工作,因此也引起了一些公眾輿論的反感。許多人質疑他故意以慈善為名大肆宣傳自己。作為旁觀者,我認為世界上沒有人願意花20億元來炒作自己。如果陳光標想大肆宣傳自己,那他直接花20億元做廣告來宣傳和炒作自己那不更好嗎?在當今社會,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受到歡迎並不易。我無需多說,您細品。
  • 高調行善不應該被道德矮化
    過高的「道德標準」甚至「道德瑕疵」要求國人只能是壓低人們行善的熱情,從而形成自我困局——明明做了好事,卻無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其結果只能是一邊痛斥國人冷漠,一邊不允許行善者進行必要的自我標榜。&nbsp&nbsp&nbsp&nbsp做好事不留名固然是一種無上美德,但是不應該用這一標準矮化行善之後索求表揚的行為,應該做的是反思如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最大問題是社會對於社會對慈善的獎勵機制不健全。
  • 許志安「復出」即行善不欲人知 蘇永康大讚好友低調
    ▲ 蘇永康稱好友許志安個性低調。 新冠肺炎肆虐下,不少藝人也落區派發防疫物資給有需要人士。日前,蘇永康出席公開活動時透露在過去一個月不斷尋找口罩,之後隨慈善機構落區派口罩給老人家,好友許志安亦有同行一起行善,可是安仔十分低調,不欲人知。
  • 「高調行善」時代到來:評鳳凰佛教慈善首秀
    日前鳳凰佛教「守望悲心——兩岸佛教慈善公益形象主題活動」,對佛門在這個時代的「高調行善」進行了首倡,而赤誠發心之後,對於「佛教慈善」宏觀行動原則和微觀行動技巧上的討論與思辨,也正待提上日程。 而另一個極端,是布施作為一個形式上的「散財」行為,卻被所謂「無相布施」的概念,鉗制在一個低調內斂的層次上,使得佛門在慈善領域顯得作為不足。一長一短的不平衡,讓佛門深陷形象危機甚至合法性危機。 現在佛教媒體充斥著佛教界的八卦新聞,卻鮮見教界正能量,如果能逆風而行「高調行善」,無疑對教界、對眾生都是一種果敢擔當。
  • 周子瑜低調行善很亮眼!「素顏配口罩」網友贊:人美心善!
    低調行善的暖心舉動引起網友點讚,而她低調行善的樣貌更是讓網友直誇「是天使降臨了嗎」、「人美心善」、「做公益的子瑜更美」。
  • 費玉清封麥後低調行善 捐贈100萬臺幣幫助流浪動物
    一直維持低調作風的他,更是為善不欲人知。臺南市徐園長護生園在12月16日發布一張費玉清捐贈100萬臺幣(約合人民幣23萬)的捐款收據,才讓他的善行因此曝光,默默行善的暖舉,更是感動了無數網友。費玉清封麥後一直低調行善。
  • 探尋古天樂內地行善始末 經紀人:他還會繼續
    南方都市報7月6日報導 7月3日上午,香港演員黃日華(在線看影視作品)在個人微博上貼出一張當天港媒對古天樂低調行善的報導圖,並寫道:「向古天樂先生致敬!欽佩!」這條微博迅速得到網友們的瘋狂轉發和評論,截至7月5日凌晨,轉發量已超過6.6萬次,評論達1.2萬條。
  • 積德行善,家族興旺之根本!
    怎麼能有這麼堅固的行善意樂呢?其實,懂得方法再串習,也不難達到這種心境。只要多去思惟善法的利益,這有何難處呢?不用說三年,發願盡未來際行善都可以。一件事沒有利益,堅持做可以說很困難,但善有極大的利益,多多思惟,會越做越歡喜,有這種的效果。
  • 劉德華皈依:全家虔誠信佛,低調謙和慈悲行善,數十年常紅不衰
    他經常以《恭喜發財》的心態樂善好施,他《悟》出了師傅妙蓮老和尚的良苦用心後,用著不一樣的方式立身行善。他即便皈依佛門、即便喝了《忘情水》也忘不了對粉絲、對家人長深深地愛,也忘不了師傅的情,只能用自己的《靈巖山寺之歌》懷念師傅妙蓮老和尚。
  • 郭富城低調行善,為喚醒昏迷騎師唱金曲
    天王郭富城出道30年,向來對私生活相當保密,連行善都十分低調,默默關心基層、小朋友與老人家。而近日,港臺前節目主持曾智華在專欄透露了一個隱藏多年有關郭富城的秘密,當年參與事件者有協定要保密,一件好人好事,26年後終「解封」,不少網民被這故事感動,都留言大讚郭富城有善心!
  • 行善路上不言悔
    屈指一算,黃小彎在這條行善「愛心路」上,已走了5個年頭。5年汗水交融,有歡笑,在淚水,她飽嘗當中的酸甜苦辣。於是,他們又找來幾個同學商量,準備一起行善。就這樣,在2014年11月28日,人人公益慈善協會成立了。盧梓桓當會長,黃小彎為副會長。雖然是副會長,但因盧梓桓在廣州工作,黃小彎卻充當起「會長」的角色。忍辱負重  積極行善人人公益慈善協會剛成立,活動沒規律,只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閒暇之時,幾個同學相約,一起去幫助有困難的人幹活。
  • 聖經中記載的行善是指什麼?
    行神的善得永生,行人的善積德,因人常說,行善積德。佛教行善稱功得無量。其實基督徒行神的善就包括行所有的善,所以,當悔改信福音得永生。有人就說了!那些做一輩子好事的人沒有信福音!他們將來是不是得永生?永生,是屬天的生命,你問的問題,我們只有說,抱歉了!
  • 陳光標改變高調行善方式 助力民營企業家「先賺1個億」
    一直以來高調做慈善的陳光標,未來將把主要資助對象轉向中小規模的民營企業家,一改備受爭議的「授人以魚」的高調行善方式,將「授人以漁」作為未來做慈善事業的方向,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助推傳統企業變革商業模式上。陳光標表示:「跟不上時代步伐的企業終將被時代拋棄。
  • 李家大院,善字為先,日日行善,永遠行善
    這個善字有365個每一個都是不同的這些以「善」為主題的警世恆言,無不在訓導李家後人,日日行善,永遠行善。1918年李承讓帶著他的妻子麥克倫蒂和兒子從英國回到故鄉山西運城萬榮縣,李家正在開粥棚施粥,這一年大旱,難民饑民成群結隊湧來。洋媳婦為當地的孤兒辦育嬰堂、辦學校,與李家傾其所有辦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最終被李家徹底接受。
  • 《和陌生人說話 第一季》行善不像作惡,行善沒有捷徑
    在周圍人異樣的眼光中,他籌劃了「環島行善之旅」,沒有人相信他。希望借賭博的方式,贏錢去做更多的善事,卻輸了幾百萬。最後還是他媽媽站出來把錢還上。「還好我有老媽」。行善不像作惡,行善沒有捷徑。「還好我有老媽」。在母親和家人的支持下,他將起源於西方的「待用咖啡」概念引入自己的小麵館,做起了「待用麵館」。
  • 行善不可喪志的13個理由
    但這怎可使我們在行善這事上喪志呢?當猶太人將一頂用荊棘編成的冠冕戴在耶穌基督的頭上,並在嘲弄中向祂下跪時,祂不是為我們經受了恥辱嗎?對於我們來說,因行善而受辱,難道不光彩嗎?對一個童女來說,因其美麗和貞潔而遭指責,這難道是某種貶低嗎?我們應把為基督受辱視為緊束在我們頭上的一頂冠冕。榮耀的聖靈現在住在我們身上,「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便是有福的;因為神榮耀的靈常住在你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