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對養生之物推崇有加,但是養生需要辨別自身的寒熱、陰陽,不能一概而論,再就是同一物品隨著搭檔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偏向,所以很多養生之物不能僅是大體了解,需要詳細逐條分析,而本文接著上兩篇文章繼續。
上兩篇文說此物滋養五臟,益氣血津液「四寶」,前邊主要提及它對五臟的養生益處,而本篇主要說它益元氣、養血、生津、填精之功,被《本草求真》譽為「形狀似人,氣冠群草」,還被譽為「補虛之功獨魁群草」。
這一物就是人參,自古以來是滋養元氣的養生之物,而且《本草經疏》說它的特點是「回陽氣於垂絕,卻虛邪於俄頃」,可見人參滋養之「速」。
在《本草述鉤元》中說人參「由元氣以補五臟,由五臟以益形軀,正經所謂,形與氣俱,使神內藏者也,形不離氣,神不去形」。可見人參滋養「形」與「氣」。
包括「氣」在內,人有「四寶」能確保健康,分別是氣、血、津液、精,氣是「動力」;血是「營養基礎」;津液是「濡養、滋潤的水」;而精就是「精華」。這麼說雖然很不嚴謹,但便於理解。
人參可以滋養「四寶」是深受古人推崇的,如《經證》中提到「人參潤金土之燥,蒸清氣而為霧,甘露自降」,說的就是人參滋養肺脾而益氣、津液。
《六種新編》提到「一切氣血血損,皆所必用」,還提出「解渴除煩」而滋養津液;《本草綱目》提出用人參養生「精自生而形體自盛」。
這些僅是古人養生中對人參理解的滄海一粟,而用人參養生的重點在於方法,今天就給大家說一說如何用人參滋養「四寶」,這可以分為四個方面敘述。
一、用人參養生可以益氣。
人參被譽為「補元氣」,元氣是五臟之氣的根本,而人參益氣重在應急和滋養五臟之氣,前兩篇文章都有詳細的論述,在此僅簡單地說一下。
人參與白朮搭檔滋養脾胃之氣;人參與五味子、蘇子、桑白皮搭檔滋養肺氣;用之與茯苓、遠志、石菖蒲搭檔養心氣等。當然也有具體到每一種人群的養生方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之前的文章。
二、用人參養生可以養血。
血的亞健康可以分為「滯」、「瘀」、「虛」以及寒熱等方面,而氣血是不分家的,兩者相輔相成,氣行則血通,血盛則氣旺,氣血盛則寒熱自除。人參既能行氣又能養血,而且能促進氣血的生成,所以適合氣血不足的人養生。
脾胃被譽為「氣血化生之源」,氣血的生成源自於脾胃,脾胃之氣不足則容易血虛,從而有臉色發黃、口唇不紅的血虛亞健康,養生可用人參與黃芪、白朮、當歸、熟地黃,既可以直接養血,又也可以從根源的「脾胃」開始養生。
如果心血不足,還有出虛汗、睡眠不好的亞健康,可用人參與茯神、五味子、酸棗仁一起養生;如果是心脾兩個臟腑的血虛,不僅臉色發黃,還不愛吃飯、經常疲倦,可用人參與當歸、白朮、木通一起養生。
三、用人參養生可以滋養津液,促進糖分的代謝。
津液說白了就是水分,是正常水分的總稱,而「津」分布在「表」,起到滋潤的用途;「液」分布在「內」,有濡養之功。兩者的充盛、運行都依賴於氣的推動。
如果「熱邪」比較盛,則容易氣、津液兩方面不足,可用人參與石膏、知母、甘草以及粳米煮粥養生;如果天熱的時候出汗多,津液流失過多,可用人參、麥冬、五味子搭檔養生。
此外,糖分的代謝殘存過多被中醫文化稱之為「消渴」,它被分為多種原因,其中幾類就與津液有關,尤其是這一類人中口渴而喝水很多者。
如果是內熱消渴,喝水無度,可用人參與天花粉、葛根、黃芪搭檔養生;如果是老人、體弱之人消渴,經常口渴而喝水很多,可用人參與麥冬、茯苓、甘草、枸杞以及五味子一起養生。
假如是消渴屬於肺熱而津液不足,煩躁、口渴、喝水多並且經常去廁所的人,養生可用人參與麥冬、天冬、天花粉、黃芪、知母、甘草以及荷葉。
四、用人參養生可以益精氣。
人參補元氣,而元氣與精氣可以相互化生,如果一者不足另一者會消耗自身而補充不足者,因此元氣充盛則精氣足,而「腎藏精」,精氣是腎氣的根本,也是推動生長、防止衰老的根本。
如果是腎中的真陰真陽都不足,可用人參與鹿角、龜甲以及枸杞子搭檔,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龜鹿二仙」;如果是精血不足可用之與熟地黃、山茱萸、巴戟天、遠志、柏子仁搭檔,既可以滋養精血,又可以滋養因精血不足而失養的心神。
如果是孩子因為精氣不足而長得慢,可用人參與熟地黃、山藥、杜仲、當歸搭檔;如果是精氣不足時間長了而影響脾胃,不愛吃飯、消瘦、體質偏弱,可用人參、白朮、茯苓、使君子、建曲搭檔養生。
如果是過早的衰老,也可用人參養生,可用之與山藥、茯苓、芡實、蓮子肉搭檔,這的辦法也適合老年人滋養臟腑精氣。
用了三篇文章的篇幅才把人參的養生益處和養生方法講的差不多,如果只懂這些也不能很好的養生,因為用人參養生還有一些小技巧,以及人參分為多個種類,每一種不盡相同,所以想了解更多請等待下一篇文章詳細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