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成語「有始有終」,之前說了熟地黃的養血補血的功用,並且介紹的十分詳細,但是因為篇幅的原因尚未說明它的其它用途,因此我也要有始有終地把熟地黃的全部益處和使用方法一一跟大家分享。
熟地黃是中藥「四維」之一,被譽為「壯水之主」,在中醫中「水」就是指腎,這是根據五行所排列的,熟地黃還被譽為中藥中的「良相」,既能補血養血,還能益精填髓、充腎精、減糖,是滋養肝腎的能手。
關於中藥「四維」,《本草正》中說得十分清楚,原文是「夫人參、熟地、附子、大黃,實乃藥中之四維。患而至於可畏,勢非庸庸所濟者,非此四物不可」,並接著介紹這「四維」的寓意是「人參、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黃者,亂世之良將也」。
書中並用兵法比如這四種中藥,原文是「兵不可久用,故良將用於暫;亂世不可忘治,故良相不可缺」,由此可見熟地的地位斐然,其實中藥「四維」就是極具代表性的四種中藥。
言歸正傳,我們接著上一篇未完成的來講,熟地黃對肝腎、精元的益處,以及通過這個益處可以獲得的間接好處,因此我們通過諸多小分類來闡述,或許可以了解到對你有用的知識。
腎陰是一身之陰的根本,不論何處的陰陽都需要腎中陰陽來支撐,熟地黃善於滋養肝腎之陰,尤其是腎陰,《本草求真》提到「陰虛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陰虛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鎮子;陰虛剛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緩之」。
然而根據中醫理論肝腎同源,肝腎之陰可以相互滋生、補充,肝陰充足則下藏於腎;腎陰旺盛則上子肝陰。結合實際發現,肝腎不足常常相互影響,一旦肝腎陰虛,可能出現以下的諸多表現。
一、陰虛而內熱。
肝腎之陰不足,臟腑、筋骨等收到的濡養減少,產生虛熱,虛熱趁虛而走肝腎的經絡,從而有腰膝的酸軟、頭中的暈眩、耳內鳴響甚至聽力的減弱、經常的在一天中某段時間感覺身熱心煩猶如熱從骨中出、晚上睡著之後出虛汗。
這類人可以使用熟地黃、山藥、山茱萸一起滋養肝腎,很有名的「六味地黃」就是以此為基礎;如果虛火明顯的人,可以在上述的基礎上增加知母、黃柏一滋陰去火,這就是很有名的「知柏地黃」的基礎方法。
二、陰虛而陽亢。
陰與陽是出於動態的平衡,兩者相互對立制約,如果陰虛著容易陽亢,肝腎陰虛就可能出現頭中感覺痛且有「空」的感覺、頭中暈眩、腰膝的酸軟、耳中鳴響、睡眠少的亞健康。
應對方法是用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枸杞一起滋養肝腎之陰,這個組合就是《景嶽全書》中的「大補元」,如果再加菊花、石決明則適合於陽亢明顯的人;除了這個方法之外,還可以用前邊提到過的「六味地黃」加菊花、枸杞。
三、陰虛而血中糖分偏高。
這類亞健康被中醫稱作「消渴」,消渴最早適宜燥熱為主,一段時間之後屬於陰虛與再熱夾雜,日久則是陰虛為主。就以表現來說,以飲水多為主要表現的是「上消」,屬肺陰不足為主;以飯量增多為主要表現的是「中消」,屬胃陰不足為主;以小便增多為主要表現的是「下消」,屬腎陰不足為主。
實際上三者往往同時存在,僅是在表現中輕重略有差距,在應對的策略上因為腎陰為臟腑之陰的根本,所以還是以滋腎陰為主,酌情補益肺、胃,燥熱者、日久陰損及陽者也酌情對組方進行加減。
一般來說,熟地黃、石斛、麥冬同用就可以滋陰、生津、止渴;熟地與知母、石膏、牛膝同用能增強清胃火之功;與黃柏、知母同用可以滋陰降火。
如果消渴的人伴有怕冷而肢體發涼,可用「六味地黃」的組成再加附子、肉桂以溫暖腎陽,這就是《金匱要略》中以「腎氣」為名的方法。
消渴的人伴有容易疲倦、短氣而白天出虛汗、口舌乾燥這樣的氣陰兩虛的表現,可以用熟地黃、人參、黃芪、麥冬,達到益氣養陰的目的。
在專業的學術交流中發現,針對消渴之人,屬於現代常說的「2型」的,有兩個辦法是值得推薦的,一是熟地黃、生地黃、天冬、麥冬的組合;二是熟地、生地、黃芪、金櫻子、黃連的組合。
四、肝腎陰虛的女子。
肝腎不足、精血不足,女子容易衝任失養而經期時出現亞健康,量少甚至是閉阻,這類人屬於肝腎陰虛這,可用熟地黃、山藥、枸杞子、山茱萸同用,達到滋養肝腎的目的,在《景嶽全書》中很有名氣的「歸腎」、「左歸」都是以此為基礎。
此外,女子在到達一定年齡之後,出現「更年」的時期,用熟地、胡黃連、黃柏、龜板一起可以滋養肝腎、清虛熱、洩相火;熟地、阿膠、白芍、黃連一起用則可以滋陰養血、清心除煩。
熟地黃的直接或者間接益處比較多,想為大家詳細的講解,因為篇幅的原因,上一篇說了它養血補血的用法,這一篇說了部分滋養肝腎的益處,還有一些也是滋養肝腎的益處沒有講解。
還有一個大類,就是熟地滋養精元、腎精的四個益處,個人精力有限,一天之內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們明日繼續開篇來詳細的講解,希望大家能夠理解,關注於我,明日傍晚會繼續與大家交流分享熟地黃的用法。「有始有終」是我的風格,有學術交流或者想問的歡迎在文章下方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