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中藥配伍中的應用法則

2021-01-19 青年中醫李鐸

中藥的配伍是根據病情的需要,選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應用,以正確對待病情的用藥方法。

用單味藥治療疾病,固然有力專效宏的特點,但是又有藥性偏頗、功能單純、不能適應複雜病情的局限性。所以採用多種藥物按照一定法則配合應用,使藥物照顧全面,適合病情需要,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正如張仲景所說「須合眾藥之所長,而又善護其所短,乃能蘇凋療而起沉痾。其在良醫,善知藥性,劑量無差,庶得參互旁通,彼此兼濟,以盡其才,而無乖刺敗壞之弊矣。」充分肯定了藥物配伍的重要作用。

中醫在配伍用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刻的理論認識。早在《神農本草經》就提出不「藥有陰陽配合,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等七情之說。其中除「單行」為使用單味藥外,其它都屬於中藥配伍應用時的相互作用。今天咱們所講不按枯燥的七情來講 ,以大白話捋順其中的關係。

一.協同增強

選用性能、效用類同的藥物配伍應用,使其在相互協同的作用下,增強治療效果。例如豨薟草與臭梧桐都屬於驅風溼藥,兩者同用時對反應性關節炎具有明顯療效。如果分別應用,即使將其用量加倍,仍無明顯效果,所以稀籤草、臭梧桐二藥要以同用為宜。這就是李時珍所說的「相須者,同類不可離也」,類此者臨床不乏其例。如石膏與知母同用,可增強其清熱瀉火作用;銀花與連翹同用,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作用等等,都屬於協同增強的配伍方法。

二.君臣相合

選用與主藥性能不同或有某種共性的藥物,作為輔佐,以增強治療效果。這類配伍,宜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從整體出發,針對不同病機,按照臟腑、陰陽氣血或標本之間的相互關係,選用適當藥物,配合主藥,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①根據五臟生克制化關係進行配伍——以脾病為例,治療脾胃虛寒,腹痛吐瀉的附子理中丸內,用附子配白朮以溫腎健脾;治療肝邪乘脾而致腹痛洩瀉的痛瀉要方內,用防風配白朮以舒肝健脾。兩方均以白朮為主藥治療脾病腹痛洩瀉,前者佐以補腎陽的附子,後者佐以舒肝木的防風,都是按照臟腑相關、生克制化之機理而進行藥物配伍的。

②根據氣血相關的理論進行配伍——如治療血虛證,常在補血藥中配用補氣的物,因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所謂陽生則陰長,氣旺則血自生。所以當歸補血湯中既用當歸以補血,又重用黃芪以補氣,補氣即所以生血。又如治療瘀血留滯和血逆妄行,使用活血藥或止血藥亦多配以調氣藥,因血隨氣行,氣行則瘀自化,氣順則血自寧,這也是氣血相關的配伍方法。

③根據標本同治的方法進行配伍——例如脾虛有積的證候,脾虛是本,積滯是標,治療亦當以健脾助運為主,消積導滯為輔,枳術丸中白朮與枳實同用,即是根據這一治療原則而進行配伍的。又如治療肝虛風陽上亢的證候,需用養肝熄風的方法,故臨床常用石決明、牡蠣與生地、白芍配伍。這些都是運用臟腑標本相互作用的機理,以指導臨床配伍的方法。

④根據病機差異的各個方面配伍——如治療肺氣不宜,咳嗽喘息,用麻黃配杏仁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有相得益彰之效。治療中氣不足,清陽下陷諸證用人參、黃芪,配以升麻、柴胡才能共奏補氣舉陷的療效。凡此種種,都是選用功能不同或不全相同的藥物,通過配伍而互相補充、增強療效,從多方面調整人體功能,祛除病邪,以達到共同的治療月的。

三.殊途同歸

選取性能相反的藥物配合應用,如寒與熱、補與瀉、斂與散、升與降等,藉以調節機體的陰陽偏頗,正邪盛衰,或取其制約作用,使「有成功而無偏勝之害」,以獲得同一的治療效果。

①寒熱同用——如黃連配乾薑,治上熱下寒,嘔吐腹痛。取黃連瀉熱,乾薑祛寒,平調寒熱,和胃降逆;黃連配肉桂,治虛火上炎,心腎不交的失眠,取黃連清心火,肉桂溫腎陽,以交通心腎。都是一寒一熱,相反相成。

②補瀉兼施——對於既有實邪又屬正虛的複雜證候,宜補虛與攻邪並用,使其攻不礙虛,補不助邪,在相反之中,取得共同的治療作用。如治療表實兼正虛者,人參與蘇葉配伍;治療裡實兼正虛者,人參與大黃配伍等。

③斂散同用——為收斂正氣與解散邪氣同時並舉的配伍方法,多用於正虛邪戀的證候。例如治療肺氣耗傷而水飲內停的咳喘,用五味子與乾薑、細辛配伍,一方面溫散其互結不解的內飲外寒,一方面收斂或防止肺氣的耗散。

④升降並進——如治療肺氣鬱滯、胃氣不舒之胸悶腹脹,用桔梗升提,積殼降氣,可收到升清降濁、調暢氣機的功效。又如苦辛通降法,用生薑、半夏之辛通,配黃芩、黃連之苦降,使溼熱濁邪得到宣化洩降,則中焦氣機恢復正常,亦屬升降配伍的範圍。

四.制約糾偏

每味藥物都各有其偏勝的性能,有些藥還具有明顯的毒性或副作用,臨床用藥必須既用其利,又糾其偏,以保證用藥安全。因此,配伍中常利用某些藥物特有的制約作用,以減少其毒性或副作用。如半夏畏生薑,生薑能解除半夏的毒性;附子畏甘草,甘草能降低附子的毒性。所以《金匱要略》的小半夏湯以生薑配半夏,《傷寒論》的四逆湯以附子配甘草,都是臨床上利用制約作用以減少偏弊的配伍範例。

在辛溫香燥的剛藥中,適當加用柔養藥物,以調濟剛燥之性,防止其耗傷氣陰的副作用,也是常用的制偏方法。如用附子、肉桂溫腎補火,可配熟地、萸肉滋養肝腎;用香附、烏藥行氣,可配當歸、芍藥養血;用砂仁、豆蔻理氣和胃,可配沙參、石斛益胃養陰等。反之,滋補藥物性多膩滯,多服常服容易影響脾胃功能,所以也需配合一定的行氣化滯藥物,如補中益氣湯中配用陳皮,歸脾湯中配用木香等等。這種剛柔相濟的配伍法不僅可以補偏救弊,而且還能更好地發揮藥效。

以上四大類配伍法則,是在各個方劑中都有一定的形式出現,不管方劑如何變化,都是要根據具體的病證來隨證化裁,所以辨證準確,用藥精當便是對醫術的最終檢驗。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藥配伍中的六個配伍關係
    中藥是有毒性的,只是不同的藥物毒性大小不一樣,而且在藥用的劑量範圍內是安全的,超過藥用安全範圍可能就會引起毒副作用了,在治療中也常配伍使用,下面是中藥配伍的常識。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同用。前人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係稱為藥物為「七情」。「七情」的提法首見於《神農本草經》。
  • 中藥配伍禁忌之十八反十九畏
    中藥配伍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有很多講究和禁忌,如中藥配伍中常會說道,十八反十九畏,那麼十八反十九畏到底指什麼呢?中醫介紹,這是指中藥配伍的禁忌,下面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番。《神農本草經》稱這些藥物之間的關係為「相惡」和「相反」。歷代關於配伍禁忌的認識和發展,在古籍中說法並不一致。
  • 中藥七情配伍
    中藥七情中藥的七情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其云:「藥有陰陽配合……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後人據此把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和相反七個面,稱為「七情」。
  • 常用中藥甘草的配伍禁忌
    甘草是常用的一味中藥,有很多的別稱,如國老、甜草、烏拉爾甘草等,甘草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常用與呼吸道疾病。中藥使用的時候是有很多的配伍禁忌。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甘草的用藥禁忌。
  • 何為中藥的「七情」配伍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會用枸杞配菊花泡茶,當歸搭配生地煲湯等的養生習慣,夏天還會喝一點百合銀耳糖水,都知道喝了人參湯就不要吃蘿蔔了等等。很多細心的小夥伴就會想「為什麼一般都是這樣的搭配呢?人參配菊花行不行?」其實,這些搭配習慣不是隨便亂搭的,它都是源於傳統的中藥配伍的基礎理論。
  • 中藥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碰中藥的人,必備
    中藥相惡、相反配伍,可降低療效,產生不良反應或者是毒性作用,我們稱之為「配伍禁忌」。>十九畏即硫黃不宜與芒硝(包括玄明粉)同用,水銀不宜與砒霜同用,狼毒不宜與密陀僧同用,巴豆(包括巴豆霜)不宜與牽牛子同用,丁香不宜與鬱金同用,芒硝不宜與三稜同用,川烏、草烏(包括附子)不宜與犀角(包括廣角)同用,人參(包括各種人參與參須、參蘆)不宜與五靈脂同用,官桂(包括肉桂、桂枝)不宜與石脂(包括赤、白石脂)同用;附:十九畏歌訣硫黃原是火中精
  • 今天跟大家談談中藥配伍的「七情」
    一副有效中藥不是隨行所以的亂配,而是有一定規則和配伍意義,一副有效的中藥是衡量一個醫者的能力,有效的配伍也是能夠把藥效發揮到極致的規則(或者說是前輩們的經驗總結)。圖片來自網絡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藥物的不同特點,有選擇地將幾種藥物藥物混合在一起作用,稱之為配伍。配伍的意義:1,增強藥物的療效,比如麻黃配桂枝,增強發汗解表的作用。
  • 用中藥配伍禁忌治病顯奇效?
    中藥是中醫辨治病證的重要手段,一般以多味藥物相配伍而治療疾病。如果配伍得宜,可以增強療效,如果配伍不當或禁忌,不僅會降低藥效,還會產生毒副作用,所以中醫治病非常重視藥物的合理配伍。 中藥的配伍禁忌,有「相反」和「相畏」。兩種藥物同用,能產生毒性或副作用,就謂之「相反」,兩種藥物同用,藥物之間能產生互相抑制作用,就謂之「相畏」。
  • 中醫中藥,穿心蓮的功效及應用
    【別名】欖核蓮,一見喜,斬舌劍,苦草,苦膽草,四方草,金香草,四方蓮,,斬龍劍,日行千裡,金耳鉤,春蓮夏柳,印度草。 【性能歸經】寒,苦,歸心,肺,大腸,膀胱經。
  • 三個方劑,都由兩味中藥組成,卻適合不同證候,中藥配伍變化
    三個方劑,都由兩味中藥組成,卻適合三種證候,中藥配伍變化。中藥方劑,是我們說得比較多的內容。方劑,以前叫做「湯頭」。歷史以來的中醫傳統,基本遵循口耳相傳的師徒形式。每個徒弟拜師之初,師傅一般以三本書為「啟蒙」,其中就包括《湯頭歌訣》。
  • 辛溫解表,疏散風寒,你了解哪幾種中藥?如何應用,一文讀懂
    再說說桂枝的臨床應用治素體陽虛、外感風寒,配伍麻黃、附子、細辛,可發散風寒、溫助陽氣;治外感風寒,表虛有汗,配伍白芍,如桂枝湯,發汗之中有養陰斂汗之效,共奏發汗解肌,調和營衛之功;治中焦虛寒,脘腹冷痛,可配伍白芍、飴糖等,如小建中湯;治婦女寒凝血滯,經閉痛經,月經不調,產後腹痛,可配伍當歸、吳茱萸等,如溫經湯;治風寒溼痺
  • 肝火犯胃、大腸溼熱、心腎不交,三證三方,為何用同一味中藥配伍
    中藥的配伍,歷來就是最難掌握之處。雖然說起來簡單,無非就是根據君臣佐使(主輔佐使)的原則,根據辨證確定的治法,在海量的中藥「寶庫」裡選擇性用相近之品。但有時候,選擇太多也是一個很難決定的事情。這就需要殷實的中藥功底、一定的經驗才能做到了。關於中藥的配伍,歷代醫家大致的方向其實都是一致的:在精不在多。也就是說,只要「對症」,根本不必為選擇而犯難。一個傳統的中醫,一輩子用到的中草藥,大致也就在三百味左右而已。也就是說,大概在三百味左右的中藥,即可滿足絕大多數日常辯證組方的要求。
  • 中藥的配伍禁忌;大黃、芒硝、蘆薈、火麻仁、桃仁、藿香的功效
    1.下列各組藥中,屬配伍禁忌的是(A)A.巴豆與牽牛B.丁香與三稜C.牙硝與鬱金D.官桂與五靈脂E.人參與石脂解析: 本題考查中藥配伍禁忌,屬記憶內容。根據十九畏歌訣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
  • 中藥≠「補藥」不可長期食用
    圖蟲創意01中藥使用不當可能中毒傷身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中藥和其他藥物一樣具有藥物的兩重性,即治病和致病。從中醫理論來說,中藥是用來調整人體功能偏差的,如果應用不當,偏離了人的體質,也會引起不良反應,對機體功能造成損害。近年來,隨著中藥的應用日益廣泛和國際化,中藥的不良反應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
  • 中藥注射劑處方審核,這8大要點得知曉!
    而且衝管時還需考慮衝管液與上下兩組藥物之間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或相互作用。如本條醫囑中因血必淨不能與葡萄糖注射液配伍,而亞胺培南西司他丁既可與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也可與氯化鈉注射液配伍,所以衝管液宜選擇50ml氯化鈉注射液。  六.
  • 中藥到底是什麼?
    本草有靈,盡其物性人與本草相互依存博大精深的中華醫藥源遠流長中藥綿延千年時光閃爍永恆光芒中藥品類繁雜數目眾多本草皆有藥性天地設精華人類憑執著具有特殊的親和作用五臟六腑衛氣營血三焦辨證六經用藥歸經指明藥物治病的適用範圍指導著中藥的臨床應用(白芍歸肝)(三七歸心、肺、脾)配伍本草有靈,相遇七情辨證論治,君臣佐使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
  • 應用中藥名方,容易走進誤區
    學習中藥方劑學時,最容易走進誤區,一些人為了記住名方組成,狠下苦功。把毫無邏輯的一堆中藥編成方歌,時時背誦,練至非常熟練地脫口而出,以為學中醫之路大功告成。自醫聖張仲景以來,各代醫家人才輩出,名方有萬種之多,背不過來。
  • 中醫中藥,龍膽的功效及應用
    【功效】清熱燥溼,瀉肝膽火,用於溼熱黃疸,陰腫陰癢,帶下,強中,溼疹瘙癢,目赤,耳聾,脅痛,口苦,驚風抽搐。【應用】一般用3-10g。,或與梔子,大黃,白茅根等藥配伍;若治溼熱下注,帶下黃臭,陰腫陰癢,溼疹瘙癢,常與澤瀉,木通,車前子等藥配伍。
  • 每日一味中藥:橘皮
    中藥橘皮是芸香科植物福橘等多種橘類的果皮。中醫認為橘皮有行氣除脹,燥溼化痰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橘皮丸、橘皮竹茹湯、橘皮泡水、橘子皮泡腳等。橘皮來源產地:中藥橘皮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種橘類的果皮。10月以後採摘成熟果實,剝取果皮,陰乾或曬乾。主產四川、浙江、福建。此外,江西、湖南等地亦產。
  • 每日一味中藥:薄荷
    中藥薄荷是唇形科植物薄荷的乾燥地上部分。中醫認為薄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薄荷茶、薄荷精油等。來源產地:中藥薄荷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乾燥地上部分。主產於江蘇的太倉以及浙江、湖南等省。應用1.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本品辛以發散,涼以清熱,清輕涼散,其辛散之性較強,是辛涼解表藥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發汗作用之藥,為疏散風熱常用之品,故風熱感冒和溫病衛分證十分常用。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邪在衛分,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等症, 常與金銀花、連翹、牛蒡子、荊芥等配伍,如銀翹散(《溫病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