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七情配伍

2021-01-19 小楽士

中藥七情

中藥的七情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其云:「藥有陰陽配合……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後人據此把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和相反七個面,稱為「七情」。

1、單行:即單味藥即能發揮預期效果,不需其他藥輔助的稱為單行。如獨參湯,只用一味人參治療元氣大脫證即效。

2、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其原有療效。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強清熱瀉火的功效。

3、相使:即在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種共性的藥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能提高主藥物的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增強黃芪補氣利水的效果等。

4、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薑減輕或消除,故說生半夏畏生薑。

5、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薑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的毒副作用,故云生薑殺生半夏的毒。從上可知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係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互對待而言。

6、相惡:即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與另一藥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藥效。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7、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中的若干藥物。

相關焦點

  • 何為中藥的「七情」配伍
    其實,這些搭配習慣不是隨便亂搭的,它都是源於傳統的中藥配伍的基礎理論。 提到中藥配伍,就要說到方劑,許多流傳下來的經典名方,都是從配伍中產生的,從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發展而形成,從而成為經典,這就是強調背誦經典湯方的意義所在及其重要性,真正的配伍,不是隨心所想
  • 今天跟大家談談中藥配伍的「七情」
    一副有效中藥不是隨行所以的亂配,而是有一定規則和配伍意義,一副有效的中藥是衡量一個醫者的能力,有效的配伍也是能夠把藥效發揮到極致的規則(或者說是前輩們的經驗總結)。圖片來自網絡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藥物的不同特點,有選擇地將幾種藥物藥物混合在一起作用,稱之為配伍。配伍的意義:1,增強藥物的療效,比如麻黃配桂枝,增強發汗解表的作用。
  • 中藥配伍中的六個配伍關係
    中藥是有毒性的,只是不同的藥物毒性大小不一樣,而且在藥用的劑量範圍內是安全的,超過藥用安全範圍可能就會引起毒副作用了,在治療中也常配伍使用,下面是中藥配伍的常識。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同用。前人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係稱為藥物為「七情」。「七情」的提法首見於《神農本草經》。
  • 中藥配伍禁忌之十八反十九畏
    中藥配伍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有很多講究和禁忌,如中藥配伍中常會說道,十八反十九畏,那麼十八反十九畏到底指什麼呢?中醫介紹,這是指中藥配伍的禁忌,下面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番。《神農本草經》稱這些藥物之間的關係為「相惡」和「相反」。歷代關於配伍禁忌的認識和發展,在古籍中說法並不一致。
  • 用中藥配伍禁忌治病顯奇效?
    中藥是中醫辨治病證的重要手段,一般以多味藥物相配伍而治療疾病。如果配伍得宜,可以增強療效,如果配伍不當或禁忌,不僅會降低藥效,還會產生毒副作用,所以中醫治病非常重視藥物的合理配伍。 中藥的配伍禁忌,有「相反」和「相畏」。兩種藥物同用,能產生毒性或副作用,就謂之「相反」,兩種藥物同用,藥物之間能產生互相抑制作用,就謂之「相畏」。
  • 呂俊程:七情配伍:把好「兩委」換屆選人「入口關」
    各地各政府要遵循「七情配伍」的規律,把好「兩委」換屆選人「入口關」。所謂「七情配伍」,又稱配伍七情、藥物七情。前人把單味藥的應用及藥物之間的配伍關係概括為七種情況,稱為「七情」,它高度概括了中藥臨床應用的七種基本規律,是中醫遣藥用方的基礎。
  • 一文搞懂中藥配伍中的應用法則
    中藥的配伍是根據病情的需要,選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應用,以正確對待病情的用藥方法。用單味藥治療疾病,固然有力專效宏的特點,但是又有藥性偏頗、功能單純、不能適應複雜病情的局限性。所以採用多種藥物按照一定法則配合應用,使藥物照顧全面,適合病情需要,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正如張仲景所說「須合眾藥之所長,而又善護其所短,乃能蘇凋療而起沉痾。
  • 中藥也有「七情」,合理應用才能發揮最大功效
    【天地網訊】  人有七情,中藥亦然。  只是這藥物之間的七情是因為彼此配伍而產生的,所以又稱「七情配伍」。  《神農本草經》說:「藥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
  • 中藥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碰中藥的人,必備
    中藥相惡、相反配伍,可降低療效,產生不良反應或者是毒性作用,我們稱之為「配伍禁忌」。經常去到中藥房都可以看到附有十八反、十九畏歌訣;對於不懂的人而言,看著和看甲骨文沒什麼兩樣;而懂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意義;十八反、十九畏主要是在古代醫師們對藥物性能的一種嘗試和總結,在配伍時,是必須要遵循的原則。
  • 常用中藥甘草的配伍禁忌
    甘草是常用的一味中藥,有很多的別稱,如國老、甜草、烏拉爾甘草等,甘草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常用與呼吸道疾病。中藥使用的時候是有很多的配伍禁忌。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甘草的用藥禁忌。
  • 三個方劑,都由兩味中藥組成,卻適合不同證候,中藥配伍變化
    三個方劑,都由兩味中藥組成,卻適合三種證候,中藥配伍變化。中藥方劑,是我們說得比較多的內容。方劑,以前叫做「湯頭」。歷史以來的中醫傳統,基本遵循口耳相傳的師徒形式。每個徒弟拜師之初,師傅一般以三本書為「啟蒙」,其中就包括《湯頭歌訣》。
  • 中藥到底是什麼?
    本草有靈,盡其物性人與本草相互依存博大精深的中華醫藥源遠流長中藥綿延千年時光閃爍永恆光芒中藥品類繁雜數目眾多本草皆有藥性天地設精華人類憑執著千般變化,萬種奇蹟藥性藥性四氣溫熱寒涼寒者溫之、熱者寒之(當歸性溫)(地黃性寒)(薄荷性涼)藥有五味酸苦甘辛鹹功效不同,扶正祛邪(五味子味酸)(黃連味苦)(黨參味甘)每一味中藥對相應的腑臟經絡
  • 執業藥師《中藥綜》考點:十八反、十九畏
    很多考生想高效的進行執業藥師備考,環球青藤小編搜集整理了2021年執業藥師考試《中藥綜》考點:十八反、十九畏,詳細內容如下,希望能幫助廣大考生順利通過執業藥師考試!《本經序例》指出:「勿用相惡、相反者」。但如前面藥物「七情」所述,相惡與相反所導致的後果不一樣。
  • 肝火犯胃、大腸溼熱、心腎不交,三證三方,為何用同一味中藥配伍
    中藥的配伍,歷來就是最難掌握之處。雖然說起來簡單,無非就是根據君臣佐使(主輔佐使)的原則,根據辨證確定的治法,在海量的中藥「寶庫」裡選擇性用相近之品。但有時候,選擇太多也是一個很難決定的事情。這就需要殷實的中藥功底、一定的經驗才能做到了。關於中藥的配伍,歷代醫家大致的方向其實都是一致的:在精不在多。也就是說,只要「對症」,根本不必為選擇而犯難。一個傳統的中醫,一輩子用到的中草藥,大致也就在三百味左右而已。也就是說,大概在三百味左右的中藥,即可滿足絕大多數日常辯證組方的要求。
  • 中藥的配伍禁忌;大黃、芒硝、蘆薈、火麻仁、桃仁、藿香的功效
    1.下列各組藥中,屬配伍禁忌的是(A)A.巴豆與牽牛B.丁香與三稜C.牙硝與鬱金D.官桂與五靈脂E.人參與石脂解析: 本題考查中藥配伍禁忌,屬記憶內容。根據十九畏歌訣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
  • 益智仁的功效 益智仁的配伍效用
    益智仁的使用有很多的禁忌我們需要格外的注意,不僅如此我們還需要了解益智仁的配伍效用,這樣才能更好的使用它,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治療疾病。益智是一種中草藥,又名益智子,摘艼子,有補腎防衰的作用,主治溫脾止瀉,攝唾涎,暖腎,固精縮尿。益智仁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益智的乾燥成熟果實。夏,秋間果實由綠變紅時採收,然後再曬乾或者低溫乾燥。
  • 中藥注射劑處方審核,這8大要點得知曉!
    國家衛健委於2018年印發《醫療機構處方審核規範》,規範指出中藥飲片、中藥注射劑要單獨開具處方。    多數中藥注射劑不適宜與氯化鈉注射液配伍,因為中藥注射劑成分多是一種微粒膠體的形式存在,微粒大小一般在10um以下,如果用鹽水稀釋的話,膠體微粒的穩態將被破壞,導致中藥注射劑不溶性微粒顯著增加、增大。  因此,醫生不能僅根據患者血糖水平就隨意更換溶媒種類,還需考慮用藥安全問題。下面,總結一下中藥注射液溶媒選擇。
  • 每日一味中藥:薄荷
    中藥薄荷是唇形科植物薄荷的乾燥地上部分。中醫認為薄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薄荷茶、薄荷精油等。來源產地:中藥薄荷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乾燥地上部分。主產於江蘇的太倉以及浙江、湖南等省。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邪在衛分,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等症, 常與金銀花、連翹、牛蒡子、荊芥等配伍,如銀翹散(《溫病條辨》)。2.風熱頭痛,目赤多淚,咽喉腫痛本品輕揚升浮,芳香通竅,功善疏散上焦風熱, 清頭目、利咽喉。用治風熱上攻,頭痛眩暈,宜與川芎、石膏、白芷等祛風、清熱、止痛藥配伍,如上清散(《丹溪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