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薄荷是唇形科植物薄荷的乾燥地上部分。中醫認為薄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薄荷茶、薄荷精油等。
來源產地:中藥薄荷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乾燥地上部分。主產於江蘇的太倉以及浙江、湖南等省。
採收炮製: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選晴天,分次採割,哂幹或陰乾,切段,生用。
性味歸經:辛,涼。歸肺、肝經。
功效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應用
1.風熱感冒,溫病初起
本品辛以發散,涼以清熱,清輕涼散,其辛散之性較強,是辛涼解表藥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發汗作用之藥,為疏散風熱常用之品,故風熱感冒和溫病衛分證十分常用。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邪在衛分,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等症, 常與金銀花、連翹、牛蒡子、荊芥等配伍,如銀翹散(《溫病條辨》)。
2.風熱頭痛,目赤多淚,咽喉腫痛
本品輕揚升浮,芳香通竅,功善疏散上焦風熱, 清頭目、利咽喉。用治風熱上攻,頭痛眩暈,宜與川芎、石膏、白芷等祛風、清熱、止痛藥配伍,如上清散(《丹溪心法》)。治療風熱上攻之目赤多淚,可與桑葉、菊花、蔓荊子等同 用;用治風熱壅盛,咽喉腫痛,常配伍桔梗、生甘草、僵蠶,如六味湯(《喉科秘旨>)。
3.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本品質輕宣散,有疏散風熱、宣毒透疹、祛風止癢之功,用治風熱束表,麻疹不透,常配伍蟬蛻、牛蒡子、檉柳等藥,如竹葉柳蒡湯(《先醒齋醫學廣筆記》):治療風疹瘙癢,可與荊芥、防風、僵蠶等祛風止痄藥同用。
4.肝鬱氣滯,胸悶脅痛
本品兼入肝經,能疏肝行氣,常配伍柴胡、白芍、當歸等疏肝理氣調經之品,治療肝部氣滯,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如逍遙散(《和劑局方》)。
此外,木品芳香闢穢,兼能化溼和中,還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溼穢濁之氣,脘腹脹痛,嘔吐洩瀉,常與香薷、厚樸、金銀花等同用,如薄荷湯(《痧脹玉衡>)。
典籍記載
1.《新修本草》:「主賊風傷寒,發訐。治惡氣腹脹滿,翟乩,宿食不消,下氣。」
2.《滇南本草》:「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眩暈、發熱。去風痰,治傷風咳嗽,腦漏, 鼻流臭涕。退虛勞發熱。「
3.《本草綱目》:「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癧,瘡疥,風瘙癮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