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中藥:薄荷

2021-01-09 小喬養生堂

中藥薄荷是唇形科植物薄荷的乾燥地上部分。中醫認為薄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薄荷茶、薄荷精油等。

來源產地:中藥薄荷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乾燥地上部分。主產於江蘇的太倉以及浙江、湖南等省。

採收炮製: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選晴天,分次採割,哂幹或陰乾,切段,生用。

性味歸經:辛,涼。歸肺、肝經。

功效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應用

1.風熱感冒,溫病初起

本品辛以發散,涼以清熱,清輕涼散,其辛散之性較強,是辛涼解表藥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發汗作用之藥,為疏散風熱常用之品,故風熱感冒和溫病衛分證十分常用。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邪在衛分,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等症, 常與金銀花、連翹、牛蒡子、荊芥等配伍,如銀翹散(《溫病條辨》)。

2.風熱頭痛,目赤多淚,咽喉腫痛

本品輕揚升浮,芳香通竅,功善疏散上焦風熱, 清頭目、利咽喉。用治風熱上攻,頭痛眩暈,宜與川芎、石膏、白芷等祛風、清熱、止痛藥配伍,如上清散(《丹溪心法》)。治療風熱上攻之目赤多淚,可與桑葉、菊花、蔓荊子等同 用;用治風熱壅盛,咽喉腫痛,常配伍桔梗、生甘草、僵蠶,如六味湯(《喉科秘旨>)。

3.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本品質輕宣散,有疏散風熱、宣毒透疹、祛風止癢之功,用治風熱束表,麻疹不透,常配伍蟬蛻、牛蒡子、檉柳等藥,如竹葉柳蒡湯(《先醒齋醫學廣筆記》):治療風疹瘙癢,可與荊芥、防風、僵蠶等祛風止痄藥同用。

4.肝鬱氣滯,胸悶脅痛

本品兼入肝經,能疏肝行氣,常配伍柴胡、白芍、當歸等疏肝理氣調經之品,治療肝部氣滯,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如逍遙散(《和劑局方》)。

此外,木品芳香闢穢,兼能化溼和中,還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溼穢濁之氣,脘腹脹痛,嘔吐洩瀉,常與香薷、厚樸、金銀花等同用,如薄荷湯(《痧脹玉衡>)。

典籍記載

1.《新修本草》:「主賊風傷寒,發訐。治惡氣腹脹滿,翟乩,宿食不消,下氣。」

2.《滇南本草》:「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眩暈、發熱。去風痰,治傷風咳嗽,腦漏, 鼻流臭涕。退虛勞發熱。「

3.《本草綱目》:「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癧,瘡疥,風瘙癮疹。」

相關焦點

  • 【漫畫中藥】薄荷
    ,在中藥裡是個什麼樣的角色?薄荷從一開始並沒有被當做藥材來使用,只是當做菜來食用的。即使現在,薄荷也常常出現在很多的菜裡。獅子媽在網上搜索了一下用薄荷做的吃食……看這形容:「其力能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是溫病患者需要發汗時,用來發汗的一味好藥。疏解肝鬱薄荷不只是善解風邪,還善解憂鬱。
  • 每日一味中藥:紫草
    中藥紫草是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紫草或內蒙紫草的乾燥根。傳統認為紫草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複方紫草油,紫草膏,藏藥紫草露等。別名:山紫草,紅石根,鴉銜草。來源產地:中藥紫草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紫草或內蒙紫草的乾燥根。軟紫草主產於新疆、甘肅;硬紫草主產於東北、華北及長江中下遊諸省;內蒙紫草主產於內蒙古、甘肅。採收炮製:新疆紫草除去雜質,切厚片或段;紫草,內蒙紫草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
  • 每日一味中藥:火麻仁
    中藥火麻仁是桑科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種仁。中醫認為火麻仁有潤燥滑腸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大麻仁,線麻子(代殼者)。來源產地:為桑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的種仁。均為栽培。可用一味火麻仁,搗爛煮糊,加冰糖,煮成象芝麻糊一樣服用。也可配其他潤腸作用的藥物,如產後便秘配當歸、柏子仁,妊娠期便秘配瓜蔞仁、杏仁;陰虛者可加玉竹。如胃腸燥熱較甚,腹部脹滿而有便秘,單用火麻仁效力不夠,須配大黃、枳實等,方如麻子仁丸,此方也適用於有痔瘡而患便秘者,但老人和體虛者則不宜用。(2)用於滋陰補血。
  • 每日一味學中藥—檳榔
    從此,人們更加憐愛蘭香,也懂得了檳榔是一味驅蟲良藥。⒈ 驅蟲作用:根基報導檳榔的水煎醇沉液對肝吸蟲均有明顯的體外抑蟲作用。經檳榔作用的蟲體充分伸展,蟲體薄平,長度顯著增加。檳榔煎劑有促使小鼠體內血吸蟲肝移作用。1-2%去鞣酸的檳榔提取物可使豬肉絛蟲、牛肉絛蟲與短小絛蟲呈馳緩性麻痺,頭節與未成熟節片比成熟節片敏感,其麻痺作用部位可能在神經系統而不在肌肉。
  • 每日學一味中藥:蒲公英
    《菜根譚》【中藥名】蒲公英 pugongying【別名】蒲公草、地丁、蒲公丁、金簪草、狗乳草、黃花地丁。【英文名】Taraxaci Herba。(《洞天奧旨》英藤揚)②治急性結膜炎:蒲公英30克,菊花9克,薄荷6克(後下),車前子12克(布包)。煎服。(《安徽中草藥》)③治尿道炎:蒲公英15克,車前草15克,瞿麥15克,忍冬藤9克,石韋4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④治骨髓炎:蒲公英60克,全蠍1條,蜈蚣1條。研粗粉, 白酒250毫升浸泡3~5天。分數次服用。
  • 每日一味中藥:橘皮
    中藥橘皮是芸香科植物福橘等多種橘類的果皮。中醫認為橘皮有行氣除脹,燥溼化痰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橘皮丸、橘皮竹茹湯、橘皮泡水、橘子皮泡腳等。橘皮來源產地:中藥橘皮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種橘類的果皮。10月以後採摘成熟果實,剝取果皮,陰乾或曬乾。主產四川、浙江、福建。此外,江西、湖南等地亦產。
  • 每日一味中藥--牡蠣
    (《溫病條辨》一甲煎)亳州鑫綠療中藥科技有限公司,為您每日推薦最新的醫藥資訊,歡迎持續關注!!!
  • 每日一味中藥--膽南星
    (《聖濟總錄》天南星丸)亳州鑫綠療中藥科技有限公司,為您每日推薦最新的醫藥資訊,歡迎持續關注!!!
  • 每日一味中藥:檀香
    中藥檀香是檀香科常綠小喬木檀香樹幹的心材。中醫認為檀香有行氣調中,散寒止痛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檀香精油別名:白檀、白檀木。
  • 每日一味中藥:白英
    中藥白英是茄科植物白英的乾燥全草。中醫認為白英有清熱解毒,祛風利溼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土防風、毛風藤、白毛膝、白草、葫蘆草。來源產地:為茄科植物白英的乾燥全草。主產於浙江、江蘇和安徽採收炮製:夏、秋二季採收全草,割取地上部分,曬乾。
  • 每日一味中藥:升麻
    【採源產地】中藥升麻為毛茛科多處生草本植物大三葉升麻、興安升麻和升麻燎去鬚根的根莖。野生。主產於河北、山西、東北、內蒙古等地;四川、陝西、青海亦有產。【採收炮製】切片生用。北京亦有炒炭。【性狀性味】以整齊肥大,皮黑,內色黃綠,無鬚根者為佳。氣味苦澀,甘辛微寒。入肺、脾、胃經。
  • 每日一味中藥:大風子
    中藥大風子是大風子科常綠喬木植物大風子的成熟種子。功能攻毒殺蟲,祛風燥溼。常用於皮膚疥瘡瘙癢、酒糟鼻、麻風等症。大風子有毒,使用需注意毒副作用。【來源產地】為大風子科常綠喬木植物大風子的成熟種子。
  • 每日一味中藥:白屈菜
    中藥白屈菜是罌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帶花全草。中醫認為白屈菜有理氣止痛,止咳解毒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山黃連、土黃連、牛金花、八步緊、斷腸草[北京]。來源產地本品為罌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帶花全草。產於東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江西、浙江等地。
  • 每日一味中藥:尋骨風
    中藥尋骨風是馬兜鈴科草本植物綿毛馬兜鈴的根或全草。中醫認為尋骨風有祛風溼,通絡止痛的功效與作用。來源產地:為馬兜鈴科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綿毛馬兜鈴的根或全草。主產於河南、江蘇、江西等地。又如《中國藥物大全》(中藥卷)之武陵風溼酒、傷溼鎮痛膏,均用本品以祛風通絡止痛。
  • 「秦半兩錢」居然還是一味不可多得的中藥
    不過,讓古幣收藏愛好者沒有想到是:「秦半兩錢」居然還是一味不可多得的中藥!讓人瞠目結舌、意想不到的是,「秦半兩」除了貸幣本身的作用外,還有一項獨特的功能:中藥療傷!這是現代人的發明。此事與中國著名作家、原中國作協副主席馮牧有關。有一次,馮牧遭遇車禍,肋骨被撞折了兩根,找到一位老中醫為其療傷。老中醫行醫半世,積攢下了很多民間驗方和祖傳秘方,他為馮牧開出了一味藥方,其中一味中藥居然是「秦半兩」兩枚!馮牧及家人都莫名其妙:古錢幣咋能入藥呢?
  • 每日一味中藥:一枝黃花
    中藥一枝黃花是菊科植物一枝黃花的帶根全草。常誤寫做一枝黃花、一枝黃花等。中醫認為一枝黃花有疏風清熱,消腫解毒的作用和功效。見如複方一枝黃花噴霧劑。別名:常誤寫為一枝黃花、一枝黃花等。
  • 每日一味中藥——防風
    將以上2味中藥入水同煎,去渣,取汁。代茶飲用,或每天一兩次,連飲1周。適用於風溼侵及經絡而引起的肢節沉重作痛,甚至微腫發熱。功效:祛風去溼,通經宜痺。
  • 每日一味中藥:劉寄奴
    中藥劉寄奴是菊科植物奇蒿的乾燥地上部分。中醫認為劉寄奴有散瘀止痛,破血通經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劉寄奴草,金寄奴,六月雪,千粒米、九牛草,南劉寄奴。
  • 每日一味中藥:地耳草
    中藥地耳草是。為藤黃科植物地耳草的全草。中醫認為地耳草有利溼退黃,清熱解毒的功效與作用別名:田基黃,雀舌草。來源產地:地耳草始載於《植物名實圖考》。為藤黃科植物地耳草的全草。主產於華南及西南各省。
  • 中醫:牙齦腫痛多與胃火上炎有關,一味中藥可解!
    這就需要一味清熱降火之物。而在實際應用中,多以石膏或寒水是石居多。那寒水石和石膏的區別在哪裡呢?從藥性上講,寒水石其寒性是遜於石膏,並且是兼心、腎經,不僅能清胃熱,而且能「治心腎實熱」。這個在《本經逢源》記載「治心腎積熱之上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