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中藥:地耳草

2020-12-22 小喬養生堂

中藥地耳草是。為藤黃科植物地耳草的全草。中醫認為地耳草有利溼退黃,清熱解毒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田基黃,雀舌草。

來源產地:地耳草始載於《植物名實圖考》。為藤黃科植物地耳草的全草。主產於華南及西南各省。

採收炮製:夏、秋兩季採收,曬乾生用或鮮用。

性狀性味,苦、甘、涼。歸肝、膽經

功效:利溼退黃,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應用

1.溼熱黃疸

本品苦涼,入肝膽經,能清肝膽溼熱有利膽退黃作用,單用大劑量煎服或與金錢草、茵陳蒿、虎杖等配伍。對急性黃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均有治療作用。

2.癰腫瘡毒,毒蛇咬傷

本品苦涼,能清熱解毒消癰腫。治療肺癰可單用或與魚腥草、桔梗、甘草等配伍;治腸癰與敗醬草、冬瓜仁、紅藤等藥同用;治乳癰,可伍蒲公英、穿山甲等藥。若治毒蛇咬傷,可單味水煎服或以鮮草搗外敷

3.跌打損傷

本品活血消腫,用於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單用或配骨碎補、乳香、沒藥等煎服;亦可同時用鮮品搗爛外敷

相關焦點

  • 每日一味中藥:豨薟草
    中藥豨薟草是菊科草本植物豨薟等的地上部分。中醫認為豨薟草是祛風溼,舒經活絡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九制豨薟草藥酒等。別名;肥豬草、肥豬菜、粘蒼子、黏糊菜、黃花仔、粘不扎。生用,或加黃酒蒸製用,為酒豨薟草。性狀性味:苦、辛,寒。主歸肝、腎經。功效:祛風溼,舒筋活絡,清熱解毒。應用一、風溼痺痛、中風證豨薟草能祛風溼、利關節,又善調血脈、通經絡,故常用於風溼痺痛、中風等證。
  • 每日學一味中藥:蒲公英
    《菜根譚》一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為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故君子於一蟲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變可為萬物立 命、天地立心 矣。 — —洪應明 《菜根譚》容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學問;消得家庭內嫌雪,才為火內栽蓮。
  • 每日一味中藥:白英
    中藥白英是茄科植物白英的乾燥全草。中醫認為白英有清熱解毒,祛風利溼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土防風、毛風藤、白毛膝、白草、葫蘆草。來源產地:為茄科植物白英的乾燥全草。主產於浙江、江蘇和安徽採收炮製:夏、秋二季採收全草,割取地上部分,曬乾。
  • 每日一味中藥:白屈菜
    中藥白屈菜是罌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帶花全草。中醫認為白屈菜有理氣止痛,止咳解毒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山黃連、土黃連、牛金花、八步緊、斷腸草[北京]。來源產地本品為罌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帶花全草。產於東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江西、浙江等地。
  • 每日一味中藥:大風子
    中藥大風子是大風子科常綠喬木植物大風子的成熟種子。功能攻毒殺蟲,祛風燥溼。常用於皮膚疥瘡瘙癢、酒糟鼻、麻風等症。大風子有毒,使用需注意毒副作用。【來源產地】為大風子科常綠喬木植物大風子的成熟種子。主產於雲南.臺灣、廣西等地以及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等國。【採收炮製】夏秋果實成熟時採收。採收後取出種仁,曬乾。大風子以個大、種仁飽滿、色白潤、油性足、不破裂者為佳。研末用,或制霜用,或取油用。
  • 每日一味中藥:尋骨風
    中藥尋骨風是馬兜鈴科草本植物綿毛馬兜鈴的根或全草。中醫認為尋骨風有祛風溼,通絡止痛的功效與作用。來源產地:為馬兜鈴科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綿毛馬兜鈴的根或全草。主產於河南、江蘇、江西等地。如《江西民間草藥》治風溼關節痛,即以尋骨風全草15g,五加根30g,地榆15g,酒水各半,煎濃汁服。又如《中國藥物大全》(中藥卷)之武陵風溼酒、傷溼鎮痛膏,均用本品以祛風通絡止痛。
  • 每日一味學中藥—檳榔
    巖峰也怒氣衝衝地對著蘭香直嚷:「你,草鳩抹上紅泥會裝錦雀,算是我看錯了人!」蘭香痛苦地望著巖峰:「你真的不相信我嗎?」「以前相信你,現在不能受騙啦!」蘭香悲切地指著巖峰身上由她親手繡制的筒帕,含淚嗚咽,「將這個還給我吧!」
  • 每日一味中藥:劉寄奴
    中藥劉寄奴是菊科植物奇蒿的乾燥地上部分。中醫認為劉寄奴有散瘀止痛,破血通經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劉寄奴草,金寄奴,六月雪,千粒米、九牛草,南劉寄奴。主產於江蘇、浙江、湖南、江西等地採收炮製:7~9月開花時節,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泥土,曬乾即得〔炮製時,揀淨雜質,下半段稍浸,上半段淋水,待潤軟後,切段,曬乾,篩去灰屑。
  • 每日一味中藥:紫草
    中藥紫草是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紫草或內蒙紫草的乾燥根。傳統認為紫草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複方紫草油,紫草膏,藏藥紫草露等。別名:山紫草,紅石根,鴉銜草。來源產地:中藥紫草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紫草或內蒙紫草的乾燥根。軟紫草主產於新疆、甘肅;硬紫草主產於東北、華北及長江中下遊諸省;內蒙紫草主產於內蒙古、甘肅。採收炮製:新疆紫草除去雜質,切厚片或段;紫草,內蒙紫草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
  • 每日一味中藥:火麻仁
    中藥火麻仁是桑科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種仁。中醫認為火麻仁有潤燥滑腸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大麻仁,線麻子(代殼者)。來源產地:為桑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的種仁。均為栽培。可用一味火麻仁,搗爛煮糊,加冰糖,煮成象芝麻糊一樣服用。也可配其他潤腸作用的藥物,如產後便秘配當歸、柏子仁,妊娠期便秘配瓜蔞仁、杏仁;陰虛者可加玉竹。如胃腸燥熱較甚,腹部脹滿而有便秘,單用火麻仁效力不夠,須配大黃、枳實等,方如麻子仁丸,此方也適用於有痔瘡而患便秘者,但老人和體虛者則不宜用。(2)用於滋陰補血。
  • 每日一味中藥:一枝黃花
    中藥一枝黃花是菊科植物一枝黃花的帶根全草。常誤寫做一枝黃花、一枝黃花等。中醫認為一枝黃花有疏風清熱,消腫解毒的作用和功效。見如複方一枝黃花噴霧劑。別名:常誤寫為一枝黃花、一枝黃花等。
  • 每日一味中藥:橘皮
    中藥橘皮是芸香科植物福橘等多種橘類的果皮。中醫認為橘皮有行氣除脹,燥溼化痰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橘皮丸、橘皮竹茹湯、橘皮泡水、橘子皮泡腳等。橘皮來源產地:中藥橘皮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種橘類的果皮。10月以後採摘成熟果實,剝取果皮,陰乾或曬乾。主產四川、浙江、福建。此外,江西、湖南等地亦產。
  • 每日一味中藥:檀香
    中藥檀香是檀香科常綠小喬木檀香樹幹的心材。中醫認為檀香有行氣調中,散寒止痛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檀香精油別名:白檀、白檀木。主產於印度、澳大利亞、印度尼西業等地,我國海南、廣東、雲南、臺灣等地有栽培。野生或栽培。採收炮製:全年均可採伐,以夏季採伐者為佳。採得後切成小段,除去邊材(製造檀香器具時,剩下的碎材,亦可利用)。藥材分黃檀香、白檀香兩種。本品以體重、質堅、香氣濃鬱、燃之其煙可直線上升者為佳。一般以粗大的千材老檀香為最佳。
  • 每日一味中藥——防風
    防風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乾燥根。將以上2味中藥入水同煎,去渣,取汁。代茶飲用,或每天一兩次,連飲1周。適用於風溼侵及經絡而引起的肢節沉重作痛,甚至微腫發熱。功效:祛風去溼,通經宜痺。
  • 每日一味中藥--牡蠣
    (《溫病條辨》一甲煎)亳州鑫綠療中藥科技有限公司,為您每日推薦最新的醫藥資訊,歡迎持續關注!!!
  • 每日一味中藥:升麻
    【採源產地】中藥升麻為毛茛科多處生草本植物大三葉升麻、興安升麻和升麻燎去鬚根的根莖。野生。主產於河北、山西、東北、內蒙古等地;四川、陝西、青海亦有產。【採收炮製】切片生用。北京亦有炒炭。【性狀性味】以整齊肥大,皮黑,內色黃綠,無鬚根者為佳。氣味苦澀,甘辛微寒。入肺、脾、胃經。
  • 每日一味中藥:薄荷
    中藥薄荷是唇形科植物薄荷的乾燥地上部分。中醫認為薄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薄荷茶、薄荷精油等。來源產地:中藥薄荷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乾燥地上部分。主產於江蘇的太倉以及浙江、湖南等省。
  • 有一味中藥叫黃柏
    雪隱者導讀:有一味中藥叫黃柏黃柏<四川中藥志>4、清火退熱。治目內翳症,顛狂。<天寶本草>性狀鑑別:乾燥根呈圓柱形,直徑約1。5cm,表面棕黃色,有縱紋。斷面鮮黃色,木質部黃白色。質堅硬。氣微香,味苦。
  • 每日一味中藥--膽南星
    (《聖濟總錄》天南星丸)亳州鑫綠療中藥科技有限公司,為您每日推薦最新的醫藥資訊,歡迎持續關注!!!
  • 這東西,農村到處可見,果實好看但不能吃,卻是一味了不起的中藥
    看到這種野果,不要摘來吃,因為有毒,但卻是一味好藥,你認識嗎?村裡轉悠時,我的目光總在路兩邊逡巡,那是一種類似於尋寶的「貪婪」目光,總是樂於為了一朵野花野草四處奔波,彷佛在經營著甜蜜的事業。白英,又稱白草、排風草、天燈籠、和尚頭草、白毛藤等,為茄科茄屬草質藤本植物,廣泛分布大江南北,作為一種藤本植物,在農村的籬笆牆上、山谷草地、田間地頭到處可見,若是在沒有開花結果之前,都懶得看它一眼,因為,這個時候的它,的確沒啥顏值。可人家不是靠顏值吃飯的,人家是從《神農本草經》裡穿越而來的,還被列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