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韓劇的朋友都知道,韓國人會在即將大考、體力不濟的時候買「補藥」滋補身體,對於大富之家來說,定期吃補藥,則是一種成本比較高的日常養生方式。這個補藥,其實就是起源於我們國家的中藥。
其實,不僅僅是在韓國,在我們國家也有很多人有這個習慣。這樣做的原因是:中藥不僅是來源於山林等大自然界的精華,而且藥性非常溫和,能「有病治病,無病健身」,滋補效果特別好,對人體的不良反應又微乎其微,所以可以作為「補藥」長期服用,以達到保健目的。這種認知和做法,真的沒問題嗎?
圖蟲創意
01
中藥使用不當
可能中毒傷身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中藥和其他藥物一樣具有藥物的兩重性,即治病和致病。從中醫理論來說,中藥是用來調整人體功能偏差的,如果應用不當,偏離了人的體質,也會引起不良反應,對機體功能造成損害。
近年來,隨著中藥的應用日益廣泛和國際化,中藥的不良反應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國家藥品不良反應中心曾通報過多起使用中藥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如含馬兜鈴酸的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細心、硃砂蓮等中藥引起「馬兜鈴酸腎病」;一些含礦物質的中藥,如硃砂、雄黃等長期應用,可引起慢性汞、砷中毒等。
圖蟲創意
02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用藥務必以辨證為基礎
服用中藥,一定需要有醫生的診斷在前。如果對中醫藥不了解或是僅知道個皮毛就給自己或他人抓藥服用,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日常生活中,一些擅自購買中藥治病的人本身缺乏足夠的醫學常識,易因辨證不準、重複用藥、超量濫用引起不良反應,甚至導致病症加重,特別是有基礎病的患者以及老人、幼兒和孕婦等,服用不慎更容易傷身,應當引起警惕。
舉個例子:有些患者感覺腰酸背痛,就吃六味地黃丸補一補,其實六味地黃丸並非人人適用。六味地黃丸只適合陰虛患者、腎陰不足的人,特別是中年人適宜服用。年輕人或者肝脾溼熱、肺熱的人服用六味地黃丸,不但會加重溼熱,還會導致口舌生瘡、小便發黃等現象,使原有病情加重。所謂「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就是這個道理。
圖蟲創意
03
對症組方 因人而異
中藥的應用有嚴格的標準,是中醫經過對患者的「望、聞、問、切」四診之後,綜合分析而得出一個診斷,再辨證用藥,所以不能簡單地通過服用「補藥」來養生。
應用中藥一定要對症用藥,合理組方,因人而異,才能有效減少或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中藥不可長時間、大劑量久服,避免藥物的蓄積毒性。使用中藥,必須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要隨意改變用量和服法。自購中成藥要認真閱讀說明書,按照推薦的用法用量服藥,必要時諮詢醫生和藥師。必須使用中藥注射液的情況下,應單獨注射,不要與其他藥物配伍應用,以免發生配伍反應或其他不良反應。
圖蟲創意
中醫藥確實是華夏文明的瑰寶,其中的奧妙之處,需要通過專業的學習才能夠掌握應用。關乎身體無小事,特別是藥物,對於健康的影響,更是「失之毫釐謬以千裡」。中藥不是不能吃,但一定要通過專業醫生診斷之後、謹遵醫囑服用才行。
作者 | 劉麗萍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藥學部副主任
審核 | 劉皈陽 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藥劑藥理科主任
本文由「科學闢謠平臺」(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