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藥方劑學時,最容易走進誤區,一些人為了記住名方組成,狠下苦功。把毫無邏輯的一堆中藥編成方歌,時時背誦,練至非常熟練地脫口而出,以為學中醫之路大功告成。
自醫聖張仲景以來,各代醫家人才輩出,名方有萬種之多,背不過來。
網絡時代了,這個也不需要,你想用哪個方,百度一下,就立馬現身,現身的不僅是組成,藥量都有。
照搬這樣的方子,臨床發現,療效好的沒有幾個。
不是現代人同古代人體質不一樣,也不是方子過時了。
其原因是,沒有人照方子生病,疾病的形成是多因素的。
比如陽虛的患者,同時多氣虛,多水溼,多血瘀,但同為陽虛患者,有的氣虛重,有的溼氣重,有的瘀血重。開方時你就必須各有側重,而不是不管不顧一門心思補陽。
名老中醫看病效果好,但你現在讓他背誦幾首方歌,大多背不了幾個,但為何他開方療效好呢?
因為當初他們熟讀了方劑,但不死讀,他們理解了名家藥物配伍的思想。
背方不是目的,理解才是關鍵,只有理解了,才能夠根據患者症狀情況,靈活變通用藥。
打個比方,學騎自行車,學時要求向前看,腿用力,身不歪。但當你學會並熟練時,歪著身子一樣可以騎著呼呼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