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假,估計很多人要刷劇了。我看過很多的同志電影排名,照著排名把許多同志電影都找來看了一遍。但是很少見人提到《永久居留》(Permanent Residence,2009)。如果你的假期只打算看一部同志片,那我一定會推薦它。
先來看一下電影的各項指數:豆瓣評分7.4(8K評價),時光網評分7.9。從大眾角度而言,它確實也是一部可以去擼一遍的同志電影。要知道在豆瓣那麼挑剔的受眾裡,上到7.4分是很難的事情。
導演兼編劇都是「雲翔」。作為一名香港導演,他已經拍了很多的同志題材電影。我也全找來看了,這部肯定是他目前貢獻的最佳。沒錯,他也是個同志。《永居》裡肯定有很多他個人成長的影子,比如小時候和外婆的那一段回憶,肯定是有現實基礎的。
主演:李家濠 / 洪智傑 / 周德邦 / 劉裕康。乃哥必須帶有私心地說一句,他們都是顏好身正的優秀男演員,因為他們在影片中幾乎都有正面全裸。
來,先大概地說一下影片的背景。
故事梗概:被算命的說只能活到三十歲的Ivan(李家濠飾),從小就跟奶奶親近,與父母移居到香港後便開始格外的努力,最終在事業上獲得了不俗成就。但也因此錯失了跟奶奶「告別」的機會。這個階段的Ivan一直都苦惱於「死亡」和「同志」兩件事情。後來,他在健身房邂逅了Windson(洪智傑飾),Windson是一個邋遢且生活較為窘迫的直男,Ivan對他卻產生了濃厚的好感。兩人熱切而大膽地探索著彼此,運動、拳擊、旅行、拚酒,感受著那份無可替代的激情與共鳴。他們關係變得很好,甚至如熱戀中的情侶。直到有一天,Ivan從肢體上對Windson有了進一步的攻勢,Windson拒絕了,表示自己是直男。如Ivan自己所言「我們做著連情侶都未必做到的事,但是又做不到他們必然會做的事。我們不知道這條路可以走多遠,但是都樂意走下去。」 雖然故事發展到後來,他們上了床,但是Windson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並不太能接受。久別後重逢的Ivan向Windson求婚,說:「「信我,你是我一生最愛的男人。」但是Windson最終還是選擇投身大海,擁抱死亡。歷經數度生死離別,避居到世界最偏端的Ivan,在即將「大去」之前拉上了所有的窗簾,關掉了所有的燈,靜靜地躺在了早已準備好的棺材裡。在此之前,他給一位老友寄出了一個寫有「nobody will be alone」的木牌……
故事並不離奇,反而處處是樸實的力量。我個人覺得這個片子最大的兩個主題是「死亡」和「愛」,同志情節只是「愛」主題下的延展。兩個大主題相互交織和影響。Ivan從小害怕「死亡」,但本質是在乎「愛」,他對二胡奶奶和奶奶的不舍導致他對死亡的恐懼。長大後,他對「死亡」的態度慢慢發生變化,這又影響他對於「愛」的執念。「生難久留,愛可永久」這是海報上的宣傳語,但是我相信這也是Ivan最後的想法。「nobody will be alone」是他對生命最終的感悟。而另一個男主角,Windson就和他是較為相反的態度。Windson拋棄了「愛」,選擇擁抱「死亡」。因為篇幅問題,我這裡主要說一下「死亡」命題。
影片全篇都貫穿著「死亡」。
影片最初,Ivan的童年時期。老家街邊的「二胡婆婆」突然的消失給Ivan留下了很大的陰影。他對死亡有了模糊的印象和恐懼。少不更事的他,對著奶奶哭:「你可不可以不要死。」但是他奶奶平靜地說:「傻瓜,是個人都會死。」要命的是,算命的還說Ivan活不過30歲。這讓Ivan對於死亡更加地恐懼,於是讓他更珍視生命,開始每天都寫日記,想把所有的生命都記錄下來,供後人來看——企圖以這樣的方式來在死後繼續「存活」(actually,筆者小時候也是這麼想的)。
影片中段,成年之後的Ivan對待死亡有了「冷靜」的態度。我覺得這個階段的開始應該是從Ivan奶奶去世算起。Ivan的奶奶是他最珍愛的人,他奶奶的死去從某種程度上衝淡了其對死亡的恐懼。因為他奶奶的死應該可以算是他最恐懼的事情之一。令Ivan自責的是,他奶奶死的時候自己沒有能在身邊。後來,他又經歷了朋友的家人意外遇難、Windson父母離逝等事件。你會發現他對死亡的態度越來越「冷漠」。因為他看得淡了,他並不再如此前執拗與「生或者死」。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生、如何死」。所以他才會不顧一切的跟Windson表白。並在和Windson決裂的時候,他還走上了天台,差一點就選擇了死亡。他對「死亡」的單純的可怕,已經不復存在了。
影片末尾,是Ivan和Windson的死。Windson的死在前,他騎著機車墜海生亡,被茫茫大海吞噬。有影迷爭論他的死到底是主動自殺還是酒醉意外,我傾向於主動自殺。因為他對於死亡一直都不是很害怕,他最怕的一直都是「情」。全片的最後,避居到世界最偏端的Ivan,在即將「大去」之前拉上了所有的窗簾,關掉了所有的燈,靜靜地躺在了早已準備好的棺材裡。在此之前,他給一位老友寄出了一個寫有「nobody will be alone」的木牌……畫面結束在Ivan的日記本上。如Ivan期待的那樣,他的日記不斷後翻,記憶重組,回溯了Ivan與奶奶討論死後重聚、雲海與Josh討論死而復生、和Winsdon相處等重要歷程。
如我上文所言,我推測「生難久留,愛可永久」是Ivan最後的想法。「nobody will be alone」是他對「死亡「最終的感悟。他知道有些事情可以超越生死。
最後,提一下本片一個很重要的意象。那就是「大海」。大海時而平靜,時而洶湧,時而包容,時而逼人。Ivan在海中享受到了自由和快樂,但是大海也帶走了最愛的Windson。「人們常用海象徵生命,我覺得海更像死亡,無邊無際,無始無終,不可知,不可測。我們原是死亡之海裡的精靈,偶然被浪衝上了岸,只好探險一番,而那,就是人生。」
除去「死亡」,本片也有「新生」的希望,但是不多。暗色調和悲壯是本片的主要調性。本片最明顯的「新生」跡象就來源於Ivan弟弟的兒子出生。Ivan也渴望有下一代,但是他做不到。他甚至在影片最末的還寫到「2046年,人類空前的危機。令無數人忽然不孕。了學家們盡最大努力,包括研究男性懷孕。」在導演的眼裡,時代在發展和進步,未來充滿一切可能。導演最後明顯是暗示觀眾對未來有明朗的期待。
路看起來不短,其實,很快走完。
【補充別人從美學角度的一點分析,分析得很好,直接摘抄與此】
簡潔對應累贅。去除多餘的花邊和粉飾,電影從各個方面用簡單明快的線條呈現了一條流暢的畫面。
背景第一。電影一開始就用單調的黑白片和泛黃做舊的畫面來營造主人公童年對於親情缺失、生死問題的太早接觸而形成的心理氛圍,片子背景黯沉,幾乎沒有明晃晃的光線,構成了電影簡潔畫面的基調。之後我們看到很多大海的鏡頭:夜色中的海、裸泳的海、自由漂浮的死海、維多利亞港的內海、澳大利亞的海、飄著棺材的海……導演反覆用這個意向來烘託生死的問題,有其利弊和精妙考慮,此不贅述。海的一望無垠似乎也拓寬了觀眾的視野,和鱗次櫛比的香港大都會形成鮮明的對比,反覆地使用也看得出導演對無障礙視野的追求。另外一個隧道的鏡頭也點綴在情節中,這就表現了某種巧妙,悠長的隧道和人物命運似乎就連結起來了,青山碧野中透著黃光的隧道幾乎沒有車輛,兩個男主人公安靜地穿過去走到光明中,背景沒有絲毫累贅,通透感蘊含看人生的哲思。
裝飾其二。同志片或多或少將某種色彩濃重、造型特別、繁複考究的裝飾融入其中,我不知道是現實中的gay影響了電影還是電影讓現實中gay那樣去演繹生活。《永久居留》卻反其道行之。服裝和造型沒有浮誇,主人公都留著簡單的短髮,衣著從簡單的office man到脫去上衣的運動短褲到一絲不掛的裸體出鏡,區別於花樣百出的類別,《Bruno》演繹了一個極致,《斷臂山》的牛仔也同樣被硬朗的仔褲、帽子和馬匹包裹著形象,都有造型上的gay化之嫌。另外,《永久居留》還打造了一個極簡的房子,男主人公雲海的住處採用了冷色調粉刷,幾乎沒有什麼特別的家具,浴缸和衝涼都是開放式的,臥室沒有任何飾品,陽臺甚至沒有玻璃包裹,加上沙包和單槓的出場,家庭式運動房給人無比簡約的感覺。再看看交通工具,《斷臂山》的「馬」是一個重點道具,沒有它的陪襯,牛仔和農夫的多數行為都不能成立;《Queer As Folk》的男一號開著拉風的Jeep和雙門的復古跑車穿梭匹茲堡的自由大道;陳柏霖在《藍色大門》裡反覆地騎著代表青春的「自行車」……而《永久居留》則用藍色敞篷車作為男一號的坐騎,沒有刻意流露它所象徵和暗示的東西,車的每次出場都隱含在情節中,沒有喧賓奪主的架勢,加上敞篷車本身的流線造型,裝飾在《永久居留》中極盡簡潔,風格一派。
第三當然不得不談感情,這似乎是同志題材不可迴避的話題。在雲翔導演的自我風格中,《永久居留》的愛情樣式也呈現了一種簡單而深刻的走勢。故事情節簡單地說就是彎的愛上直的的故事,然而這種簡潔風格的愛情卻體現在不那麼爭風吃醋,不那麼聲嘶力竭的追求、排斥、相處和接受當中。你看兩個人的相處最初從朋友開始,健身房中的偶遇(饒了我,健身房這地方真的充滿了曖昧,不管是男女還是男男),導演沒有給Ivan那麼多充滿渴求的眼神追逐,來回的幾次眼神交流是曖昧的,但是又是剛硬的。兩個人海邊的裸體戲可能是全片最煽情又最不肉慾的場景了,男人間的追逐、廝打、跳水成了觀眾眼中騷動的情侶間的動作,再到海中的浮盤上,兩個人裸體仰臥的場景,私處在抬腿和放平間暴露無遺,色而不淫說得就是這種場面吧。回到Ivan的住處,在音樂背景中,兩個線條健美的男人裸著上身打沙包、做著引體向上、喝著啤酒,語言和交流都用最平常男人間的相處方式一筆帶過,毫不累贅,看似簡單,但情節溫度卻在音樂、汗流和力量彰顯中逐漸升溫,這是隱秘的,溫柔的,對我來說,殺傷力十足。之後在探討彎的是否能徹底徵服直的、直的如何將身體給彎的、直彎相處是否已經超越愛情等種種問題,導演都輕描淡寫地帶過去了,點到而已,沒有糾結在其中,也不需要糾結在其中,一如整個片子的風格那樣。最後,Windson婚姻失敗,再次回到多年前的海灘之時,和Ivan不期而遇,導演安排了戲劇性的常見,Windson最終承認自己愛的是Ivan,直的也變彎,一去一來,時間證明了取向問題,此時的海灘又成了驚豔之筆。
拋去電影中導演賦予Ivan的哲學思索的情節不說,簡潔的同志題材風格透露著導演眼中的男子氣概,不花哨、直接的、簡單的、性感的,從人到物無不貫穿始終,這是我看到的同志電影的一個新穎之處。
公眾號介紹:傾向於發布有內涵的G圈內容,但是乃哥我也知道你們偶爾要點毒舌要點惡趣味。我們可以沉浸在被帥哥用G奶拍暈的幻想中,但是我們也可以來不亂不約不查水錶地說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