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2020-12-27 桂花糖的情感天地

「直升機父母」意指像直升機一樣整天盤旋在孩子的上方,時時刻刻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隨時準備「降落」在孩子身邊提供指導,他們往往只關注自己想要的,而忽略了孩子需要的。

於2007年在印度上映的《地球上的星星》,主要講述了酷愛畫畫的九歲男孩伊桑,由於患有「讀寫障礙」,導致他的學習成績一塌糊塗,正因為學習成績差,所以父母覺得伊桑是一個調皮搗蛋不學無術的熊孩子,而老師則認為他是一個智商低下無可救藥的低能兒。

在一次逃學之後,父母忍無可忍把他送到了寄宿學校,失去家人庇護的伊桑,面對老師與同學的冷嘲熱諷開始變得越來越自閉,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包括曾經最喜歡的畫畫。

直到新的美術老師尼克的到來,才將伊桑從黑暗中牽引出來,他發現了伊桑的「與眾不同」,在尼克的幫助下,不僅讓伊桑的父母明白了在教育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孩子心理層面真正的需求,更讓伊桑重拾對生活的信心的故事。

很多人在觀影后都被尼克老師與伊桑的相處過程感動,但對我來講,影片對我觸動最大的則是伊桑錯誤的家庭教育,雖然「閱讀障礙」導致了伊桑發展速度的「滯後」,但這卻不是不可逆轉的「缺陷」,可是父母卻沒能及時發現他的停留,看不到他內心深處的恐懼與依戀,所以才導致伊桑在錯誤的成長道路上越走越遠。

所以,本文將著重分析父母在養育過程中犯的錯誤以及對伊桑性格的影響,在本文最後一部分我將淺談如何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過度付出和超高期望使得父母變成「直升機父母」,而這個特徵又讓他們在育兒過程中犯了很多錯誤

「我哪裡做的不夠?為了孩子犧牲了事業,每天費很大的勁才能讓他學習,成日就伊桑、伊桑的……」

這是伊桑的媽媽在得知學校要勸退伊桑時的哭訴,表面來看,媽媽是在為伊桑被勸退而傷心,但從更深層次來看,媽媽是在為自己的付出與收穫沒成正比而感到憤怒。

媽媽在一開始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即把自己的人生與孩子的人生混為一談,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媽媽會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當孩子沒有按照她的期望發展時就會產生深深的挫敗感,而孩子則會被壓的喘不過氣來。

而這也是媽媽成為「直升機父母」的原因,從而導致她在教養中犯了很多錯誤。

01.無處不在的控制欲

「伊桑,先把書包放臥室裡…」「伊桑,先去洗手再吃東西…」「伊桑,記得關掉水龍頭…」「伊桑,寫完作業再去玩…」「伊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別再跟蘭吉玩…」

這是媽媽每天的日常,從伊桑放學回到家開始,媽媽就像一架直升機一樣盤旋在伊桑的上空,告訴他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就連「放下書包」這種本能都要去「提醒」孩子,這就跟《囧媽》裡的媽媽盧小花一樣,連兒子吃幾塊肉都要按照自己定的標準來。

可是這看似面面俱到,但是對孩子來講其實就是一種禁錮,因為太強勢的控制,反而會讓孩子失去自主權利而走向反面

就如英國倫敦大學做過一項研究所說,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幹涉隱私的人,會造成終生的傷害,長大後獨立性差,依賴性強,無論在哪個階段,幸福指數都更低。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伊桑到了寄宿學校後,根本無法適應學校的生活,衣服穿的亂七八糟,領帶也不會打,這使得伊桑越來越自卑,逐漸失去生活的信心。

或許有人會覺得是「閱讀障礙」影響了伊桑的動作協調能力,但我卻認為這只是客觀原因,主要原因離不開媽媽事無巨細的「幫助」有關。

02.習慣用「情緒」而非「價值觀」來教育孩子

「直升機父母」為了達到管教目的,所以習慣用情緒來教育孩子。就如劇中伊桑的媽媽,在看到伊桑髒兮兮的回到家後頓時心生怒氣,她厲聲厲色的質問伊桑:

「你在學校都幹了什麼?!看看你的髒手你的髒臉!」

再如伊桑跟小夥伴打架導致對方父母找上門時,爸爸不問緣由直接打了伊桑一巴掌。

其實父母的行為就是用自己的情緒來教育孩子,他們的教育方式都為了發洩自己的不滿,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並不是直面問題解決問題,而是先發洩自己的情緒。

但是用情緒來教育孩子,真的能起到作用嗎?我想答案是不能,因為情緒並不能傳遞你的價值觀,情緒只能傳染更加惡性的情緒,會讓孩子產生消極抵抗的行為,孩子也並沒有從父母的情緒中學到任何正確的價值。

在孩子犯錯後父母想教育孩子的時候,先問自己「為什麼我認為這件事是錯的,我想告訴他什麼道理?」,當你這麼問自己的時候,就找到了你的價值觀。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個價值觀傳遞給孩子,因為個人做任何事情,真正驅動他的是內在動機,而不是迫於父母的威脅。

03.容易忽視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直升機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習慣把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凌駕於孩子之上,當孩子摔倒時,他們喜歡說「沒什麼大不了!」,當孩子因為心愛的玩具被別人搶走而傷心大哭時,他們也會說「至於嗎?多大點事!」

可是一個孩子如果連自己最基本的疼痛感和難過感都不能得到確認,那麼他又該如何構建自我意識呢?

整部劇最讓我痛心的是沒人重視伊桑的內心感受,當他跟小夥伴打架後,爸爸抱怨他就知道惹是生非,媽媽則責怪他不聽話,沒有一個人問問伊桑為何打架,冰冷的態度硬生生的把伊桑想表達情感的欲望給懟了回去。

正因為父母從來沒有對他的痛苦、憤怒等消極情緒做過回應,所以伊桑覺得沒人重視他的感情,當他在學校裡受到情感傷害時,他不懂得如何處理這些情緒,也拒絕向外界求助,因為他覺得即使跟父母說也無濟於事。而如果一個人的負面情緒不能很好的釋放,只能讓自己逐漸喪失對生活的信心,就如新來的美術老師尼克對於桑的評價:

他每天都是垂頭喪氣的,眼神中充滿恐懼。

馬克思需求理論表明,每個人都有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而父母長期的忽視和否定孩子的感受,只能讓孩子感受不到被尊重,並在錯誤的成長道路上越走越遠。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使得伊桑迷失自己,並造成很多性格問題

01.叛逆

劇中對伊桑的「叛逆」刻畫的淋漓盡致,比如在影片開場,為了不讓父母看到自己的考試成績故意讓狗把試卷撕碎,又如為了逃避父母與老師的責罵而偽造請假條逃學。

父母不理解伊桑為何如此叛逆不聽話,只能用無奈和打罵來「教育」伊桑,殊不知,所有的叛逆都來自對束縛和限制的反抗。伊桑每天都要面對周圍成人所刻意營建的各種限制,但是他又渴望被成人世界尊重與認同,所以只能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反抗周圍世界對他的束縛。

我們要知道,每個叛逆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無助」的聲音,他不喜歡父母對他的管教方式,只能這種看似「叛逆」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父母能夠靠近他們一些,多給他們更多一些的關注和幫助。

02.內心脆弱,缺乏安全感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安全感良好的孩子,一般都自信樂觀,在面對各種困難、問題時可以勇敢的走出來;相反,安全感差的孩子,則是敏感、不自信、害怕被拋棄。而劇中的伊桑顯然屬於後者。

伊桑在被送到寄宿學校之後,完全像變了一個人,沒有了往日的活潑開朗,取而代之的是孤僻與自卑,他不敢在課堂上發言,晚上也常常一個人偷偷的哭泣,而且經常一個人跑到天台上發呆,而這一切都是源於伊桑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因為在他的眼中,他覺得自己是個「被拋棄」的孩子。

而伊桑安全感的缺乏則源於父母平時習慣於用「情緒」管教孩子,因為他們習慣於忽視孩子的感受,沒有在早期與伊桑建立起安全型依戀關係,導致伊桑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所以,父母不僅要在生理上滿足孩子,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問題,只有孩子在生理、心理都能得到滿足時,下一階段的成長才會更自然、順利,為社會化發展、情緒控制、課業成績打下良好的基礎。

03.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怪圈

我們可以看到,伊桑在轉學之後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也不認真完成,就連曾經最喜歡的美術也選擇了放棄,伊桑為什麼會這樣,我想屏幕前的觀眾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因為伊桑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學習以及生活的失敗,又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消極評價,所以伊桑慢慢的形成了刻板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即認定自己永遠是一個失敗者,所以直接放棄了努力。

伊桑這一行為在心理學上稱之為「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是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一種行為、心理狀態,泛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

一個人一旦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怪圈,就會讓人放棄所有的行動、自我設限,因為他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能改變事情的結果,所以他會選擇消極地面對生活,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主動性也會降低,讓自己陷入無助、沮喪和絕望中。

回味電影,影片極為突出的一點在於對伊桑的家庭文化成長環境刻畫得極為細緻,這給我們解讀人物提供了嚴密的邏輯。它讓我們得知,「讀寫障礙」雖然給伊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但造成伊桑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伊桑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

那麼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呢?

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其實「直升機父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而形成「直升機父母」的原因則是因為家長們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存在巨大的焦慮,所以導致他們在處理與孩子的溝通問題時,習慣用控制、威脅以及否定孩子的感受來達到自己的教育目的。

但是這樣的教育方法卻有一個嚴重的缺陷,那就是會導致孩子無法用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和進行溝通,從而無法與父母建立起親密關係,孩子也就無法得到家庭關系所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而與之相比,用「情感引導」來教育孩子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感引導」是由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提出的理論,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最終能夠培養出堅強、合作、有責任感且善於調節自己情緒的孩子。

那究竟怎麼做才能學會用「情感引導」來教育孩子呢?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指出,情感引導教育方式有五個關鍵步驟,分別為播下種子——觀察和判斷——聆聽——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四歲的兒子在跟小朋友玩的時候,總喜歡搶別人的玩具,如果是你會怎麼處理呢?是大聲呵斥孩子還是強行把玩具還給對方?這兩種方式無論哪一種都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只能引起孩子強烈的反抗,而當我學會情感引導後,則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首先在出門之前我會對孩子說:媽媽一會兒帶你出去玩,你能不能不搶別的小朋友玩具?(播下種子),此時兒子為了出去玩一定會答應我的要求,而在出去的路上,我會重複幾次這個要求,加深他的印象。

在玩的過程中,孩子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為,在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時還是會有想搶的衝動,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多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當看到孩子想要別人玩具時則對孩子說「我看到你好像很想要xx的玩具是嗎?(觀察和判斷)」。

而這個時候孩子肯定會對父母表示自己非常想要,而我們要耐心聆聽孩子的情緒,並對他說「我知道你很喜歡那個玩具,媽媽也覺得那個玩具特別好玩,如果不能玩那個玩具會讓你感到很沮喪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幫他認識自己的情緒),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喜歡就去搶別人的玩具,因為別的小朋友會傷心的,現在我們來看看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接下來我就會告訴孩子可以拿自己的玩具跟對方交換,也可以去諮詢小朋友能不能讓他玩一會兒。

這整個溝通過程就是「情感引導」的關鍵步驟,這種方式,不僅能讓孩子懂得控制焦慮,還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情被父母所接受,而一旦孩子看到大人尊重了自己的感受,他們心裡的不滿和對立情緒就會減弱,這有利於我們進一步向他傳達正確的價值觀,而他也學會了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變化,懂得對自己負責以及防止過分衝動。

我們再拿劇中伊桑跟小夥伴打架的事情舉例,如果用情感引導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則應該對孩子這樣講:我理解他一定是把你氣壞了你才跟他打架的,能不能告訴我他做了什麼?

孩子在看到你尊重他的情緒之後肯定會對你說出事情的經過,而父母在認真聆聽後要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並且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他的確是有點過分了,換做是我也一定會被氣壞了,但是媽媽特別擔心你們會做出互相傷害的事,媽媽不想你受欺負也不想你欺負別人,現在我們看看除了打架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我相信劇中父母如果這樣對孩子進行引導,他肯定不會用哭鬧、吵嚷、冷暴力對待父母,我們要知道,孩子之所以這樣,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從小沒有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感。而情感引導則能教會孩子在情緒出現的時候更準確、正確地表達情緒,進而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溝通能力,也能讓你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情感連接從而促使他們更好地合作。

寫在後面:

本文之所以沒有把筆墨放在尼克老師與伊桑之間的溫情故事,是因為我覺得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遇到像尼克這樣的老師,在孩子成長發展的道路上,最重要的角色其實是父母。

而且尼克並沒有多做什麼,只不過是共情對待伊桑的處境並製造機會培養他的自信,對他無條件的關注與關愛,然後耐心的幫他克服困難,指引他走出困境,而這正是「情感引導」的核心。

願每個父母都能夠學會用「情感引導」來教育孩子,這樣才能為他們將來的成長打下最有益的基礎。

相關焦點

  • 《地球上的星星》:拒做直升機父母,教育小孩要學會「情感引導」
    監視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要求孩子、溺愛孩子等等,這些都是"直升機父母"的表現。孩子遇到問題,很多父母都沒有做對,只是用自己的一套來解決問題,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以情感引導來解決孩子的問題,而是將自己的標準作為正確標準,讓孩子按照自己規劃好的道路來走,一旦走偏,就會馬上讓孩子糾正。
  • 《地球上的星星》:直升機式育兒得擯棄,家長得學會「情感引導」
    因此,直升機式育兒必須得摒棄,適當給孩子自由,並且要學會"情感引導",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一、 《地球上的星星》:用小男孩伊桑的故事引出"直升機式育兒"2007年,《地球上的星星》正式在印度上映。作為一部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用小男孩伊桑的故事引出了"直升機式育兒",點出教育中父母應當真正關注的重點——不做直升機式父母。1、何謂"直升機式育兒"?"直升機式育兒",指的是父母如直升機一般不停地盤旋在孩子的上方,大事小事都要把孩子放在自己的監督和監管下,而且隨時都會"降落"在孩子身邊。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用情感引導式教育,引導孩子情緒管理
    前不久讀完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讓我受益匪淺,看了書名是不是就有很想要看的衝動?可不要小看這本書,作者金伯莉布雷恩可是一位家庭和兒童心理治療大師,在書裡教導父母用人性化的情感引導式的教育來教育孩子。用情感引導式教育教育孩子認識並做到自我情緒管理,不是用大家長式的掌控和責罵思維,而是用溫和的情感引導平等的對待孩子,成為孩子最要好的玩具。
  •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每個孩子都是星星,每顆星星都閃閃發光
    有關家庭教育的電影很多,但是關於老師教育孩子的電影卻很少。老師作為孩子的「第二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地球上的星星》便是一部講述一個八歲男孩和他所讀寄宿學校的美術老師的故事。
  • 育兒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最好的教育,其實是「放棄教育」
    其實孩子會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我們不必時時刻刻都要盯著孩子,抓著孩子不放,而應該是"放棄"孩子,讓孩子自己自由發揮。 關於"放棄"孩子,我想到一部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八歲小男孩伊夏和他的老師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種教育方式——"放棄"教育。
  • 為什麼孩子總是喜歡發哭鬧、發脾氣,父母要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
    情感引導是要給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該去如何辨認情感,並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父母在孩子學習語言階段,除了要教他們爸爸、媽媽、抱抱等常用詞彙外,也要教會孩子什麼是開心、憤怒、失望、恐懼、生氣等情感詞彙,讓孩子逐漸理解並學會情感情緒。
  • 地球上的星星: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星星
    作者:舸艦來源:開課啦星球(ID:kaikela87)你是否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擁有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美麗?印度影星阿米爾汗自導自演的一部獲獎電影:《地球上的星星》,用將近三個小時,講述了一個學習態度很差的九歲兒童伊夏。
  • 每個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看
    每個孩子,都是地球的上的星星,這部電影,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看。小編最近熬夜,在看電影,有些電影,熬夜也要看完,不然會後悔。比如,《地球上的星星》,一開始,是家裡的一個小可愛要看,我就給他放了這部電影,剛剛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第一感覺就覺得這名字很好聽,地球有了星星才會更加美麗,也特別留意這部電影。大半夜,心血來潮,拿著電腦放電影,看著看著,許久沒有流淚的我,有好幾次都淚崩了。
  • 教育孩子時父母的「直升機式教育方式」
    有個詞語叫做Helicopter parenting,即所謂的直升機式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就跟直升機一樣無時無刻盤旋在孩子的上方,注視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幹涉他們能看到的所有事情。  在孩子的教育中,為了讓孩子安全,聰明,成年人就很可能會犯一個錯誤,那就是讓自己成為唯一的仲裁者。當父母介入的情況下,他們並不是教育孩子來怎樣處理,而是直接接管,這樣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從而產生了過度保護孩子的反作用。
  • 您是「直升機式的父母」嗎?讓孩子學會自主規劃,才是目標所在!
    這種愛的焦點,隨著孩子長大、入學,也漸漸從牙牙學語轉移到孩子學業的進步上,表現得好便稱讚有加,表現不好則可能面露不悅。於是,他們普遍在孩子的生活料理上無微不至,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畢竟,在這焦慮四起、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競爭世代,即使不少父母在小朋友學齡前心態豁達,但只要被周邊越來越多的「牛蛙們」包圍,淡定便難以繼續。
  • 《地球上的星星》: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別用「唯成績論」去看他
    以前中國網絡上充斥著對於中國教育唯成績論的批判,但是那個時候中國人的思想都不是太開放,很多人都覺得學習就是人生的全部,只有學習好你才能有一個好的前途,如果學習不好,那一切都白費了,所以在當時的時代為成績論也是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
  • 《地球上的星星》:『春風化雨』的教育有多難得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總有一天,他們會走出自己的路。」 說起印度電影,總是離不開耍寶式的歌舞唱跳,這是印度片子的特點。但是印度片不乏有一些高分佳作,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就是印度國寶級演員阿米爾汗自導自演的電影《地球上的星星》。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面對「情感勒索」,要學會「冷處理」
    ,孩子的央求卻沒有得到父母的回應,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用哭鬧的方式逼自己的家長給自己購買。其實,這就是比較常見的情感勒索,在父母沒有回應孩子想要的東西時,則用家長最為頭疼的方式勒索家長,逼迫家長妥協。雖說有家長會因為受不了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哭鬧而不予以理會,但是仍舊有家長不想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嚎而被迫接受孩子的"勒索"。
  • 我在神墨看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印度影星阿米爾汗自導自演的一部獲獎電影:《地球上的星星》,用將近三個小時,講述了一個學習態度很差的九歲兒童伊夏。   他所有的功課從來都是不及格,所有的字母和數字他都會寫錯,父親對他呵斥他。而尼克老師卻發現了伊夏的行為和作品,發現了他的獨一無二並給予個性化教育,最終幫助伊夏獲得成就。   尼克老師的思維模式和教育理念非常值得所有的父母們學習。
  • 面對孩子發脾氣時,試試樊登的情感引導教育法,讓孩子乖乖聽話
    這些都不是最好的應對方法,曾是主持人,後來創立讀書會的樊登老師,在讀書會中提出了一個情感引導教育法,就可以很好地轉變孩子的壞脾氣。樊登曾經講解過一本書叫《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作者是美國的金伯莉·布雷恩,書中提出的情感引導教育法可以幫助孩子認識並且應對自身的情緒,而且這個方法也可以很好地訓練孩子的情商。
  • 直升機虎媽的教育方式,讓孩子不得不叛逆
    前段時間,一檔名叫《老師請回答》的家庭教育公開課,邀請了國內的一些名師,聆聽家長與孩子在教育中產生的衝突與困惑,並對其進行解答。在最近幾期中,一位13歲的孩子董芝琪和他的媽媽,引起了網友的熱議。這是一個「高度操控」的直升機媽媽,她不斷想讓孩子相信,你聽我的就對了,然而,孩子卻竭盡全力用自己叛逆的行為證明著:「媽媽你錯了!」。
  • 《地球上的星星》:教育不該一成不變,「順應天性」才是最佳方式
    有很多經典的電影,它們所能表達出來的含義是方方面面的,關於親子教育的電影當然也數不勝數,比如《當幸福來敲門》、《放牛班的春天》、《摔跤吧爸爸》等。 但今天我想要和大家聊的,是一部相對冷門的電——《地球上的星星》。
  • 我的影評作業 | 《地球上的星星》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是天資聰慧的,還是天生有缺陷的,他們都應該被尊重、被理解。《地球上的星星》便很好的說明了這一主題。毋庸置疑,這部影片是成功的。每顆星星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也都是自由無度的。「在所羅門島,當原著民想要用森林的一部分來耕種,他們不會將樹砍掉,他們只是在樹的附近聚集,然後開始對著樹大聲的辱罵。不用幾天的時間,樹就乾枯了,它被自己摧毀了。」
  • 《地球上的星星》:教育不是標準化競爭,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好的父母和老師擅於發現孩子的獨特之處,給予他們舞臺去發揮和創造。但更多的大人,卻把孩子當作了流水線上的產品,沒有辦法接受他們的「特殊」。阿米爾·汗導演的印度高分影片《地球上的星星》,就揭露了這個殘酷的教育現狀。
  • 《地球上的星星》:請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文末有片源)
    就如影片中所說:"每個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或許在這偌大的星空中,並不是每顆星星都是十分閃亮,但它們都是同等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