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發脾氣時,試試樊登的情感引導教育法,讓孩子乖乖聽話

2020-12-26 錦春育兒經

面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最讓父母感到頭疼的莫過於孩子發脾氣這件事。買不到想要的東西要發脾氣;穿不好衣服要發脾氣;餓了、渴了等不及了也要發脾氣。很多父母要麼向孩子妥協,要麼大發雷霆,甚至乾脆把孩子揍一頓。這些都不是最好的應對方法,曾是主持人,後來創立讀書會的樊登老師,在讀書會中提出了一個情感引導教育法,就可以很好地轉變孩子的壞脾氣。

樊登曾經講解過一本書叫《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作者是美國的金伯莉·布雷恩,書中提出的情感引導教育法可以幫助孩子認識並且應對自身的情緒,而且這個方法也可以很好地訓練孩子的情商。樊登說自己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用這個方法來引導兒子,他也向所有父母極力推薦,希望父母們都能學會。

什麼是情感引導教育法

情感引導教育法就是要教會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情緒,並且引導孩子學會如何處理和應對自身情緒,學會體察別人的情緒,從而學會更好地與人交流,成為高情商的人。

樊登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來說明情感引導教育法該如何使用。比如父母要帶孩子去參加一個飯局,孩子很可能會在這個飯局中遇到一些狀況,然後產生不好的情緒,接著發脾氣、哭鬧,使局面失控。這時父母的正確做法應該是:

1、播下種子

播下種子就是父母應該在狀況發生之前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父母要帶著孩子去參加飯局,那麼在出門之前就要和孩子講:「我們一會兒要去外面吃飯,到時候你要有禮貌,在吃飯的時候要守規矩,不能亂跑亂叫,如果和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要告訴大人,不能吵架和打架。」

2、觀察和判斷

第二步觀察和判斷就是父母要在一旁留意孩子的舉動,觀察孩子是否出現了負面情緒的徵兆。比如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是不是吃得開心,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有沒有發生衝突,孩子有沒有感到無聊等等。

3、聆聽

當孩子出現了一些狀況,比如開始感到無聊,或者跟別的小朋友搶玩具,跟別人發生了衝突。這時候父母要及時地把孩子帶到一個相對安靜的地方,蹲下來問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聽孩子講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4、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

父母在傾聽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充分地理解孩子,並且幫助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給自己的情緒貼上標籤。比如「我喜歡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我感到很傷心。」「我現在想要回家,我覺得有些著急。當做完這一步,孩子的情緒就會平復很多,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內心就會開始緩和下來。

5、同情心

最後一步就是對孩子表示出共情,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方法。比如可以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傷心,那麼我們來想一想該怎麼辦你才會好受一些,我們去和小朋友商量一下,讓大家輪流來玩這個玩具。」同情心就是和孩子共情,孩子的情緒得到了疏導,就會配合很多,然後幫孩子想辦法,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

這樣處理孩子發脾氣的優勢是什麼?

這樣來處理孩子發脾氣,其實符合了心理學上的霍桑效應。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喬治·埃爾頓·梅奧在上世紀20至30年代曾做過一項研究,他在美國西部的霍桑工廠中對大量的員工進行了採訪,讓員工們盡情地說出自己的壞情緒,結果員工們在採訪完之後不但工作更努力,心態也變得更積極。這個現象被人們稱為霍桑效應。

情緒引導教育法,就是通過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使心理壓力得到及時排解,並且從中學會正確認識和處理情緒。孩子通過這樣的練習,就可以更好地與人溝通,減少不良行為。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除了情感引導法,情緒管理的繪本也是我教育孩子的好幫手,通過繪本故事能夠讓孩子認識情緒、管理情緒,並且富有同情心。

《3-6歲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我家孩子經常看,裡面包括《做最好的自己》、《我和爸媽是朋友》、《媽媽,我長大了》、《我的內心很強大》、《再見,壞情緒》、《我為自己點讚》、《我也可以當》、《我要當學霸》、《我是班級小主人》、《伴我成長的好習慣》10冊內容,它還是一套中英雙語的繪本,啟蒙情商的同時還能學英語!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總是喜歡發哭鬧、發脾氣,父母要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
    如果孩子總是喜歡發脾氣、撒潑打滾,作為家長的你,會如何進行處理?是放任孩子哭鬧,不管不顧?是只要孩子哭鬧,就會給他買他想要的東西?還是當孩子哭鬧時,會對他們採用暴力的做法?在生活中會有很多的父母覺得孩子脾氣大,不聽話。
  • 孩子常大吼大叫、哭鬧不停?利用「情感引導」,教會孩子情感表達
    孩子在父母眼裡時而是天使時而是魔鬼,聽話乖巧時的他們就仿佛天使一般可愛美麗,可是大吼大叫的他們卻就像惡魔降臨一般,讓父母簡直崩潰。 聽話的孩子會更受歡迎,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小天使,但是我們身邊卻時常會有那些大吼大叫哭鬧不停的孩子,這時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 嗯哼發脾氣亂扔玩具,霍思燕只用一招,他就「聽話」了
    當媽媽再次將扎傷他的玩具拿過來時,他下意識地讓媽媽把那個玩具拿開,而不是扔掉。同樣是面對孩子發脾氣亂扔玩具,為啥霍思燕能讓嗯哼乖乖「聽話」,而我們說破天孩子也不聽?其實,差別就藏在霍思燕的兩個關鍵性動作裡。第一時間摟住嗯哼並安慰嗯哼發脾氣將玩具扔掉後,霍思燕並沒有第一時間去指責孩子,而且將崩潰大哭的嗯哼摟進懷裡安慰,並跟他說:「我知道很痛。」
  •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第一句話很重要!講道理和訓斥都不如這樣有效
    在育兒計劃中,當一個孩子不得不吃飯時,他不得不在飯桌上搭起一塊積木。爸爸媽媽說服他說他吃東西後會再玩。出乎意料的是,男孩突然發脾氣,把玩具扔在地上踩了一下,然後藏在門後and叫。哭,沒有說服力。母親把男孩帶到沙發的邊緣,男孩的第一句話說:「孩子,你能聽到什麼嗎?」
  • 孩子發脾氣哭鬧時家長可以怎麼做?
    很多家長說,孩子心情好的時候跟天使一樣,真是可愛;但是當他哭鬧發脾氣時候卻像個小惡魔,講道理沒用,強行鎮壓更是搞得雞飛狗跳,兩敗俱傷。父母們總是認為孩子有負面情緒就是不好,是孩子的性格差,是做父母的失敗,是孩子對自己的挑戰,覺得時刻都快樂的孩子才好,於是就可能會過度去保護,這些想法使得父母們無法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正面管教中有個核心工具就是先連接再糾正,也就是在孩子出現問題時候,父母要先觀察孩子情緒,解決情緒,與孩子連接起來再糾正行為。
  • 林志穎兒子手繪媽媽生氣過程:孩子眼中你發脾氣時的樣子是魔鬼
    父母每次發的脾氣,孩子都用他的「錄像機」記錄在心裡。留在孩子眼,發脾氣時的父母,則是沒有頭髮、沒有眼睛的怪物。 曾在媽媽群裡做過一個小調查:您對孩子發過火嗎?為什麼? 預料之中的調查結果,對孩子發火幾乎100%的媽媽都做過,區別只是次數的多少。 媽媽們說,發脾氣的原因不外乎是:不聽話!
  • 睿智燈塔app-孩子總是發脾氣怎麼辦,如何管教發脾氣的孩子
    其實別說孩子了,大人有時候也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難過和委屈的時候,但是孩子一直發脾氣也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希望家長平常能夠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對孩子做好引導作用。那麼,孩子總是發脾氣怎麼辦,如何管教發脾氣的孩子呢?以下是睿智燈塔導師的建議和方法,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用情感引導式教育,引導孩子情緒管理
    前不久讀完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讓我受益匪淺,看了書名是不是就有很想要看的衝動?可不要小看這本書,作者金伯莉布雷恩可是一位家庭和兒童心理治療大師,在書裡教導父母用人性化的情感引導式的教育來教育孩子。用情感引導式教育教育孩子認識並做到自我情緒管理,不是用大家長式的掌控和責罵思維,而是用溫和的情感引導平等的對待孩子,成為孩子最要好的玩具。
  • 「不聽話就把你關進小黑屋」,「Time Out」懲罰教育需要正確打開
    看過美劇的朋友們可能會注意到,當孩子太過淘氣時,或者犯錯時,家長總是會對其說,「回你房間去!」也是應用這種方式的一種表現。當這種教育方式被引進中國之後,許多家長將其視為無所不能的寶典,甚至加以演繹,還與中國的國情加以融合,警告孩子「不聽話就把你關進小黑屋」,其實,說出這句話就已經背離了「Time Out」教育法的初衷,那麼,中國家長都會對這種方式產生哪些錯誤的理解呢?
  • 聰明的父母,很少給孩子講道理!教你3招,改改孩子的壞脾氣
    能言善辯的黃老師一時語塞,講道理根本不通,完全勸不動孩子!  為什麼跟孩子講了那麼多道理,孩子還是不聽話?  這是因為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好。  大家都知道,人有左腦和右腦。  控制人的本能的下層大腦,在孩子一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十分發達,所以孩子一出生就知道哭鬧發脾氣。但擁有高級分析思維,幫助我們進行決策、平衡情緒的上層大腦,要到孩子十幾歲的時候才開始發育,直到二十幾歲才會完全發育成熟。
  • 《地球上的星星》: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父母不理解伊桑為何如此叛逆不聽話,只能用無奈和打罵來「教育」伊桑,殊不知,所有的叛逆都來自對束縛和限制的反抗。伊桑每天都要面對周圍成人所刻意營建的各種限制,但是他又渴望被成人世界尊重與認同,所以只能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反抗周圍世界對他的束縛。
  •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如今,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本就脆弱敏感的孩子將會面對更多的不良情緒問題,比如嫉妒心、孤獨感、憤怒、安全感、脆弱等等,如果不及時排解,無疑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寶寶特別內向,不合群,不能和其他小朋友愉快相處,怎麼辦?
  • 面目猙獰的「壞叔叔」,恐嚇式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乖乖聽話嗎?
    然而這種通過嚇唬孩子的方式來讓孩子聽話真的好嗎?但是還有很大一部分粉絲,是孩子的父母,他們會給孩子播放「壞叔叔」的視頻,來嚇唬自己的孩子,讓其乖乖聽話。可恨的是,這些嚇唬孩子的家長們,不就是小時候被嚇的我們嗎,為什麼這種教育方式要一代代傳遞下去,只不過嚇人的鬼怪變成了壞叔叔。其中有一部分孩子並不會被嚇到,他們會覺得好玩。
  • 孩子不聽話時,大腦裡正在發生什麼?一個實驗讓你看清楚,很意外
    前幾天閨蜜找我訴苦,說她2歲的兒子脾氣太差了,事事都要順著他,否則就大發脾氣。雖然我告訴她這很正常,孩子2歲時,大腦還沒開發出自控功能,所以才容易衝動,情緒波動大,可閨蜜還是堅持認為,發脾氣是孩子的錯。
  • 孩子發脾氣時,我們應該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該怎麼教育孩子?
    寶媽提問: 孩子發脾氣時,我們應該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該怎麼教育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我們應該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該怎麼教育孩子? 孩子發脾氣了,肯定是有不開心的事,題主應該是本能想發脾氣,但自己也知道發脾氣不好。
  • 孩子喜歡發脾氣?面對娃的負面情緒,家長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知道家長的軟肋,他們以後會持續使用這種方法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第二種方法就是在孩子大哭大鬧之下,強硬地把他拉走帶回家,在家中教育孩子。但是這個過程卻並不容易。面對孩子發脾氣,家長應當怎麼做?
  • 為什麼你討厭孩子發脾氣?
    或是趴到地上或躺地上哭!這麼小打又打不得,可我又不知道怎麼改變她的脾氣,有的時候火大的真想揍她,盼花姐幫忙!」答:這個問題,我有寫過一篇文章:【回復「撒潑打滾」可以查看】面對孩子的撒潑打滾,我們應該怎麼辦?
  • 孩子發脾氣時,你的反應,決定他一生的性格
    孩子有好情緒也有壞情緒 很多時候,父母跟孩子發脾氣,是覺得孩子不聽話,跟自己對著幹。 所以,當孩子有不好的情緒時,也不要著急,平靜地詢問,耐心地等待就好了。因為大部分情況是他們正常的情緒表達,而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對。‍
  • 13歲男孩殺人駭人聽聞|青春叛逆期孩子怎麼引導?
    從襁褓中的呵護,到呀呀學語時的早教和歡樂,而當我們以為會一直持續下去的時候,10-14歲,小孩青春叛逆期消然降臨!愛發脾氣:溝通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指向家族瑣事或遊戲等內容。膽小不自信:認知不夠全面,老是問家長,我是最棒的吧?敏感脆弱:參加一次考試或比賽,沒有評上名次,就悶悶不樂好幾天。
  • 孩子總愛哭鬧、發脾氣,比起說教,家長更要懂得讓孩子「共情」
    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遇到孩子哭鬧、發脾氣的情況,面對這種情況,多數家長會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明白不應該哭鬧,不能亂發脾氣,但是這種說教式的教育,對孩子卻是微乎其微,根本沒有多大的效果。其實在很多的家庭中,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 孩子愛哭鬧、愛發脾氣、跟父母頂嘴等等表現已經成為常態,那麼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家長面對這種這情況該如何正確應對呢?一、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總是愛哭、經常亂發脾氣1、家長的溺愛由於孩子是父母手心裡的寶,特別是在當前社會中,父母看待孩子比什麼都重要,而在孩子的教育中,就會寵著孩子,溺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