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最讓父母感到頭疼的莫過於孩子發脾氣這件事。買不到想要的東西要發脾氣;穿不好衣服要發脾氣;餓了、渴了等不及了也要發脾氣。很多父母要麼向孩子妥協,要麼大發雷霆,甚至乾脆把孩子揍一頓。這些都不是最好的應對方法,曾是主持人,後來創立讀書會的樊登老師,在讀書會中提出了一個情感引導教育法,就可以很好地轉變孩子的壞脾氣。
樊登曾經講解過一本書叫《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作者是美國的金伯莉·布雷恩,書中提出的情感引導教育法可以幫助孩子認識並且應對自身的情緒,而且這個方法也可以很好地訓練孩子的情商。樊登說自己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用這個方法來引導兒子,他也向所有父母極力推薦,希望父母們都能學會。
什麼是情感引導教育法
情感引導教育法就是要教會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情緒,並且引導孩子學會如何處理和應對自身情緒,學會體察別人的情緒,從而學會更好地與人交流,成為高情商的人。
樊登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來說明情感引導教育法該如何使用。比如父母要帶孩子去參加一個飯局,孩子很可能會在這個飯局中遇到一些狀況,然後產生不好的情緒,接著發脾氣、哭鬧,使局面失控。這時父母的正確做法應該是:
1、播下種子
播下種子就是父母應該在狀況發生之前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父母要帶著孩子去參加飯局,那麼在出門之前就要和孩子講:「我們一會兒要去外面吃飯,到時候你要有禮貌,在吃飯的時候要守規矩,不能亂跑亂叫,如果和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要告訴大人,不能吵架和打架。」
2、觀察和判斷
第二步觀察和判斷就是父母要在一旁留意孩子的舉動,觀察孩子是否出現了負面情緒的徵兆。比如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是不是吃得開心,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有沒有發生衝突,孩子有沒有感到無聊等等。
3、聆聽
當孩子出現了一些狀況,比如開始感到無聊,或者跟別的小朋友搶玩具,跟別人發生了衝突。這時候父母要及時地把孩子帶到一個相對安靜的地方,蹲下來問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聽孩子講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4、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
父母在傾聽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充分地理解孩子,並且幫助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給自己的情緒貼上標籤。比如「我喜歡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我感到很傷心。」「我現在想要回家,我覺得有些著急。當做完這一步,孩子的情緒就會平復很多,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內心就會開始緩和下來。
5、同情心
最後一步就是對孩子表示出共情,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方法。比如可以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傷心,那麼我們來想一想該怎麼辦你才會好受一些,我們去和小朋友商量一下,讓大家輪流來玩這個玩具。」同情心就是和孩子共情,孩子的情緒得到了疏導,就會配合很多,然後幫孩子想辦法,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
這樣處理孩子發脾氣的優勢是什麼?
這樣來處理孩子發脾氣,其實符合了心理學上的霍桑效應。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喬治·埃爾頓·梅奧在上世紀20至30年代曾做過一項研究,他在美國西部的霍桑工廠中對大量的員工進行了採訪,讓員工們盡情地說出自己的壞情緒,結果員工們在採訪完之後不但工作更努力,心態也變得更積極。這個現象被人們稱為霍桑效應。
情緒引導教育法,就是通過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使心理壓力得到及時排解,並且從中學會正確認識和處理情緒。孩子通過這樣的練習,就可以更好地與人溝通,減少不良行為。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除了情感引導法,情緒管理的繪本也是我教育孩子的好幫手,通過繪本故事能夠讓孩子認識情緒、管理情緒,並且富有同情心。
《3-6歲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我家孩子經常看,裡面包括《做最好的自己》、《我和爸媽是朋友》、《媽媽,我長大了》、《我的內心很強大》、《再見,壞情緒》、《我為自己點讚》、《我也可以當》、《我要當學霸》、《我是班級小主人》、《伴我成長的好習慣》10冊內容,它還是一套中英雙語的繪本,啟蒙情商的同時還能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