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上一年本欄目以舊物為媒材,啟發親子對其進行創意改造。新的一年,編輯與主創者陸老師經過反覆商討,最後將主題定為《童謠之畫》,借人們代代口耳相傳的傳統童謠,以生肖為線索,以美工的形式尋找親子互動的美好時光,共融文字之意,生發圖畫萬象。
溫馨提示:爸爸媽媽可以將每次孩子創作的《童謠之畫》編輯成冊,作為孩子成長的紀念。
陸燁,南京市市級機關第一幼兒園專職美術教師,南京市幼兒美術教研組成員。基於陸老師多年富有創意的兒童美術教育實踐,本刊特約她開設專刊「路遠兮親子創藝館」。
童謠之畫——
童謠關鍵詞——
1.準備好需要用的彩色卡紙、剪刀、雙面膠等材料。
2.將肉色卡紙對摺,用剪刀剪出兩個同樣大小的橢圓,作為臉蛋備用。
3.將粉色卡紙對摺,用剪刀剪出兩個同樣大小的橢圓,作為鼻子,粘貼在臉蛋上。再用深粉紅色卡紙剪出兩個同樣大小的扁橢圓,作為腮紅粘貼在鼻子兩側。
4.繼續將深粉色卡紙對摺,用剪刀剪出四個相同大小的耳朵外輪廓,再用粉色剪出內耳廓,用雙面膠粘貼固定。
5.分別用肉色卡紙剪出兩個不同大小的橢圓形,作為發胖前後的小豬身體備用。
6.依次用肉色卡紙剪出兩組橢圓(每組四個)作為四肢備用,再用深粉色剪出豬腳分別粘貼固定在四肢上。
7. 將頭、身體、四肢組合粘貼,再添畫上鼻孔及笑、睡等不同的表情,兩隻不同狀態的小豬完工啦。
1.選擇一張咖色的卡紙,剪成一個長方形,桌面完成。
2.選用灰色暗花的卡紙,剪成一個長條,桌旗完工。
3.繼續用灰色暗花卡紙剪出兩個橢圓形的盤子。
4.依次將桌子和桌旗粘貼固定,橢圓餐盤隨意擺放。
5.你瞧,餐桌完工啦。
1.用白色卡紙剪出包子的輪廓,備用。
2.用咖色馬克筆添畫出包子褶皺。
1.用黑色卡紙剪成一雙筷子。
2.用藍色卡紙剪出一條小魚,大小比筷子頭略寬。
3.一雙筷子擱在藍小魚筷架上,就餐工具搞定啦。
1.選擇米咖色卡紙,剪出一個帶把手的咖啡杯。再選用咖色卡紙,剪出比咖啡杯口直徑小一點的橢圓形。
2. 將咖色橢圓形固定粘貼在咖啡杯口居中的位置,一杯咖啡完工啦。
1.用橘紅色卡紙剪出雞腿輪廓。
2.用米咖色卡紙剪出雞腿骨頭形狀,並固定粘貼在雞腿肉上。
3.用咖色馬克筆添畫出雞腿上的毛孔。
4.用米色卡紙剪成長方形,用淺咖色和深綠色卡紙分別裝飾出方盤的邊口。
5.將雞腿放置在方盤中間,端菜上桌咯!
1.選用白色卡紙,剪出大面碗的形狀備用。
2.用藍色馬克筆在白碗上畫出青花圖案。
3.用淺米色卡紙剪出比碗口直徑略小的半圓形。
4.用咖色馬克筆在半圓上添畫線條,再將半圓固定在青花面碗上。
5.搭配筷子,一碗熱騰騰的麵條端上桌啦。
童謠童畫——
本期的兒童作品我們邀請了三位小姑娘,她們結合童謠以及自己對小豬的了解,分別創作了不同的作品。
任子琪小朋友的創作
任子琪小朋友和我一起欣賞了藝術家朱存偉老師的動物作品,她通過自己對畫中豬眼神的理解,創作了一幅《小豬求愛記》:一隻豬遇見了一位令它心動的豬姑娘,於是為了買一件漂亮的求愛衣裳,這隻豬踏上了面試快遞員找工作賺銀子的路。這隻豬小夥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工資加倍,造型加分,終於求愛成功。
李韻博和李婉博姐妹倆的創作
李韻博和李婉博是對姐妹花,她們設計了豬去海邊的故事。
姐姐畫的是豬一家四口去海邊度假,看到了一隻光吃不動的超級大肥豬。媽媽給姐姐和妹妹分別購買了海邊水果店的鮮榨果汁,姐姐喝完果汁,帶上好看的條紋遊泳圈就去海邊玩耍了。不一會,小螞蟻、小瓢蟲們聞到了果汁的甜味,紛紛跑到了沙灘邊,有的爬到了躺椅上,有的爬到了架子上,還有的爬到了大肥豬的身上,撓痒痒逗趣玩兒。
妹妹畫的是小豬撈魚的故事,聰明的小豬用了竹編的簍子、釣魚竿、鉤子等豐富的工具,「捕魚達人」的稱號非小豬莫屬,好多鳥、蝴蝶、魚都來為小豬喝彩,海面上飛起了七彩斑斕的泡泡。大家一起快樂地玩啊,笑啊,太快樂啦!
後記——
在十二生肖的故事邁入尾聲的時候,憨態可掬的豬成了我們閉幕式上的主角。
不知不覺《路遠兮親子創藝館》的專欄已然寫了四個年頭,這四年裡分別選取綜合、詩詞、舊物、生肖等不同的題材,從東西方的美術史發展軸中尋找適合兒童的內容,與近二百名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們共同完成了一百多幅作品。從這些豐富的作品中我看到了親子互動的有愛。
專欄選用孩子、家長、教師、專家四維組合。在選擇家庭作品呈現的過程中儘可能地尋找不同家庭背景的親子組合。在專家方面,除了幼教體系內的市幼兒美術教研核心組的陳學群、餘暉、喬卉三位專家老師之外,還邀請了藝術家段革新、成鄉、倪蓓蓓、李巖等多位老師,他們結合自己孩子的親子作品,以父母和專家的雙重身份呈現了更為綜合性的表達。
時光荏苒,四年的專欄創作宛如經歷過一場大學的研修。與孩子家長們,與專家同仁們,與《早期教育》家教版的互動合作中,給了我一條特別的成長路徑。專欄落幕,期待再相遇。
(原文刊載於2020年12月《早期教育》家教版),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策劃 | 早期教育媒體融合發展部
微信編輯 | 早期教育媒體融合發展部 李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