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舊約歷代志是一卷關於以色列民族的歷史書。19章中,向我們講述了幾段故事,每個小故事,所呈現出的畫面都是層次感、張力十足的。同時這篇故事和撒母耳記下10章的記載幾乎是相同的。
歷代志上19:1-5經文記載,大衛派遣使者安慰亞捫新王哈嫩。此後,亞捫人的王拿轄死了,他兒子接續他作王。 大衛說:「我要照哈嫩的父親拿轄厚待我的恩典厚待哈嫩。」於是大衛差遣使者為他喪父安慰他。大衛的臣僕到了亞捫人的境內見哈嫩,要安慰他。 但亞捫人的首領對哈嫩說:「大衛差人來安慰你,你想他是尊敬你父親嗎?他的臣僕來見你不是為詳察窺探,傾覆這地嗎?」哈嫩便將大衛臣僕的鬍鬚剃去一半,又割斷他們下半截的衣服,使他們露出下體,打發他們回去。有人將臣僕所遇的事告訴大衛,他就差人去迎接他們,因為他們甚覺羞恥;告訴他們說:「可以住在耶利哥等到鬍鬚長起再回來。」
這段經文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君王的領導能力太重要了,他直接關係著整個國家的命運。按照亞捫人和以色列人的先祖關係應該是親戚關係,羅得的兒子便亞米和以撒的兒子以色列的關係應該是堂兄弟關係,羅得和以撒應該是叔伯兄弟,他們的爺爺是他拉。按照經文記載,哈嫩應該清楚父親拿轄和大衛王之間相處的關係是和睦的。也應該了解大衛王的品行,更應該對大衛王身後耶和華神的能力有所耳聞。然而,憑著一個臣子胡亂有意或無意的猜想,就向哈嫩的進言,使得哈嫩對大衛王的信任危機徹底崩塌。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一點原因也許是對自己王位主權的捍衛,懼怕大衛進攻自己的國家使得自己失去一切,但是這只是先入為主的假想呀。再不然,哈嫩也可以派使者回訪大衛呀,確認清楚大衛王究竟意欲何為。這是一個比較正常的做法。可惜,哈嫩聽信了臣子的建議。於是發生了後面的故事。古語有云:「兩國交戰,不殺使臣。」哈嫩到是沒有殺大衛的使臣,但所做的侮辱比殺了使臣,更容易讓使臣接受。大衛派人接回使臣,仇恨就此結下了。對於臣子來說,真是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沒能力做個忠臣,也別做個愚臣呀。什麼樣君王,必有什麼樣臣子追隨。對於君王領,心胸格局很重要,分析分辨的智慧也是非常重要的。
19:6-9節:亞捫人知道大衛憎惡他們,哈嫩和亞捫人就打發人拿一千他連得銀子,從米所波大米、亞蘭瑪迦、瑣巴、僱戰車和馬兵。於是僱了三萬二千輛戰車和瑪迦王並他的軍兵。他們來安營在米底巴前,亞捫人也從他們的城裡出來,聚集交戰。大衛聽見了,就差派約押統帶勇猛的全軍出去。亞捫人出來在城門前擺陣;所來的諸王另在郊野擺陣。
6至9節,講述亞捫人備戰。其實6節中,亞捫人知道大衛憎惡他們。此時亞捫人也是當局者迷,要是此時向大衛誠懇道歉求和,戰爭也是可以避免的,亞捫人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以及僱傭軍戰鬥力。低估大衛軍團作戰能力,更低估耶和華神的能力。大衛王派兩個外甥約押和亞比篩帶領以色列的王牌軍團出戰了。
19:10-15節: 約押看見敵人在他前後擺陣,就從以色列軍中挑選精兵,使他們對著亞蘭人擺陣。其餘的兵交與他兄弟亞比篩,對著亞捫人擺陣。約押對亞比篩說:「亞蘭人若強過我,你就來幫助我;亞捫人若強過你,我就去幫助你。我們都當剛強,為本國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願耶和華憑他的意旨而行。」於是約押和跟隨他的人前進攻打亞蘭人。亞蘭人在約押面前逃跑。 亞捫人見亞蘭人逃跑,他們也在約押的兄弟亞比篩面前逃跑進城。約押就回耶路撒冷去了。
10至15節,講述的是亞捫人,亞蘭人和以色列軍團戰鬥的情況。
大衛的外甥約押是一個驍勇善戰的戰士,後來成為了以色列的元帥。在聖經撒母耳記下中記載,約押不但是好勇鬥狠,而且有時做事讓人感覺是心狠手辣的。13節約押說:「我們都當剛強,為本國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願耶和華憑他的意旨而行。」多麼有氣勢的出爭誓言,可想而知,此戰約押和兄弟亞比篩帶領以色列軍團完勝亞捫人和亞蘭人。亞蘭人也是沒有分析分辨一下雙方綜合的戰鬥實力,其實亞蘭人和以色列人同宗屬於挪亞的兒子-閃的後人。
19:16-19 節:亞蘭人見自己被以色列人打敗,就打發使者將大河那邊的亞蘭人調來,哈大利謝的將軍朔法率領他們。有人告訴大衛,他就聚集以色列眾人過約但河,來到亞蘭人那裡,迎著他們擺陣。大衛既擺陣攻擊亞蘭人,亞蘭人就與他打仗。 亞蘭人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大衛殺了亞蘭七千輛戰車的人、四萬步兵,又殺了亞蘭的將軍朔法。屬哈大利謝的諸王見自己被以色列人打敗,就與大衛和好,歸服他。於是亞蘭人不敢再幫助亞捫人了。
16節至19節,記載的亞蘭人的故事。亞蘭人一次戰鬥輸的不服氣,二次來戰,亞蘭王哈大利謝差將軍朔法出戰。這典型是打仗打急眼了,這樣,衝動是魔鬼呀。大衛王也被挑起了戰鬥的欲望,親自帶兵上陣殺敵,名字具有「擴張」之意的將軍朔法,終於不能再繼續擴張下去了,用自己生命結束了此次戰鬥。亞蘭人以幾萬人被殺的代價,歸服了大衛王。也不幫亞捫人同以色列人戰鬥了。
聖經歷代志上19章,短短的幾個故事,讀過之後,還挺有感觸的,在工作中,生活上,面對事情真要冷靜的考慮,不能先入為主,假想敵式的去看待面對的事情,要理智的分析分辨自己所面臨的事情。